林语堂,阳明山上的生活家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ceng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北市中山区民族东路有不少水产店,其中有一家规模较大,可以买回去做,可以买后请店里代为加工,也可以直接在店里点餐。时间仓促,容不得太多的考虑,我们选择了后者,这种吃法叫“立吞”,所有食客都站着吃,吃的同时可以欣赏烹饪的过程,这让我想起了草原上的牛羊和马,别有风味。
   食毕,本可在周边转转海鲜、水果市场,但海鲜、水果再怎么多样,也大同小异,尤其是物流发达的今天,食材的地域性远没过去那么强烈,人们的新鲜感与好奇心也随之弱化。恰巧亲人提议去阳明山逛逛,对啊,除了愚公,谁也搬不走山,要领略山的气息,看照片和视频是徒劳的,最好还是老老实实地走近它。
   查询路线时,发现挺多到阳明山的巴士,都经过永福(林语堂故居站)站,于我而言,“林语堂”一出现,阳明山就变得可有可无了。但还是得先说说阳明山,毕竟林语堂故居坐落在阳明山山腰。阳明山,原名草山,蒋中正因敬重王阳明将之易名,多亏易名,草山太平庸了,就像称海为盐海似的。
   提起林先生,即刻想起的便是《生活的艺术》,巧的很,就在来台湾前,我刚刚买了本新版的《生活的艺术》。回想起上午在水产店用餐的场景,更觉有缘,“立吞”不也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吗?
   从山脚到林先生的住处,坐车只要十分钟。当地的巴士下车需提前按铃,由于对路况陌生,当我看到永福的站牌时,车已经过去了,只能在下一站下车。我沿着山这一侧往回走,越走越感到坐错站的必要乃至妙处,去大师的家,坐车坐到门口也太不礼貌了,这一站路倒是给了我用脚丈量的机会,多少还伴着些朝圣的意味。
   永福,到底是此地的旧称,还是林先生迁居后的易名,似乎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倘热爱文化的人能够在此停留,自是一种福气,即便终究要离去,这种福气也多会永驻心间。
   走进这座由林先生亲自设计的故居(建于1966年),我最大的感受便是中西合璧。林先生用英文创作了《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等,并将孔孟老庄的哲学、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作品译介到海外,还于1972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出版了《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恰是在阳明山居住时编纂),他的文学作品、翻译作品是中西合璧的。在他的书房,有两大排书架,一排是中文书籍,另一排是外文书籍。在饮食上,他兼食中西餐,喝茶也喝咖啡,饮黄酒也饮啤酒,但酒量不大,用他的话讲,“我的酒量不过绍兴三杯,有时只喝了一杯啤酒便会觉得头脑昏昏然。”故居的建筑也不例外,窗户、拱门、廊柱是西式的,蓝色的琉璃瓦、中庭一角的盆景以及四合院的结构则是中式的。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有副对联如此形容林先生,其实何止是文章与文化,他的语言、饮食、寓所以及生活习惯,都是中西合璧的。
   多数书籍、报刊会将林先生定位成语言学家、文学家和哲学家,我则更愿意称之为生活家,因为语言学家、文学家、哲学家有很多,生活家是稀缺的,尤其是像他这样将“生活的艺术”践行得淋漓尽致的生活家。
   他发明过很多东西,发明的目的并非申请专利、批量生产,而是为了让生活更加便捷、更有意趣。比如,他发明了明快中文打字机、自来牙刷、自动发牌机和仿琥珀相框。寓所的餐桌也是他设计的,他特意在所有的椅背上设计一个古体的“凤”字,以此表达对夫人廖翠凤的爱,有人调侃这椅背上的“凤”字就是他家的家徽。林先生如果听到类似的调侃,想必会笑,毕竟他是第一位将humor译成“幽默”的人,且长期倡导幽默文学。
   除了看重生命的享受、旅行的享受、文化的享受以及享受大自然,他还很重视生活的享受,他说,“我很需要一个好床垫,这么一来,我就和任何人都完全平等了。”他在《安卧眠床》一节中写到,“我也觉得蜷腿睡在床上,是人生最大乐事之一……我深信最适宜的姿势不是平卧床上,而是睡在斜度约在三十度的软木枕头上,两臂或一臂搁在头的后面。用这种姿势,不论哪一个诗人都能写出不朽的佳作,不论哪一个哲学家都能改革人类思想,不论哪一个科学家都有划时代的新发明。”这话过于主观,但于林本人而言,他的不少文学作品、哲学思想和发明设计图确实诞生于床上。他有靠在床上看书的照片,那张旧照上,他床的右侧贴墙放置着一排与床头的木板平齐的书架,如今,故居将贴床的书架换成了一个床头柜和两把椅子,或许是为了集中管理他的藏书。
   他在《谈话》一节中写到,“我们只有在知己朋友相遇、肯互相倾吐肺腑时,方能真正地谈天,而谈时各人也是任性坐卧,毫无拘束,一个将两脚高高地搁在桌上,一个坐在窗槛上,一个坐在地板上,将睡椅上的垫子搬下来当褥子用。因为必须在手足都安放在极舒服的位置,全部身体感受舒适时,我们的心地方能安闲舒适,此即前人所谓:‘眼前一笑皆知己,举座全无碍目人’。”无论独处,还是与人相聚,他都十分强调生活的悠闲与舒适。
   客厅兼餐厅的墙上挂着几幅字画,有一幅是林先生抄李白的诗《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因为在其幼小的时候,家中东壁上有这首诗,所以在78岁时,念及儿时、思念故乡的他特意抄录了这首诗。据说每每家庭聚会时,他的话并不多,但只要开口,必定是纯正的闽南语,对于少小离家老大未回的人而言,方言是最便捷、最可靠的乡愁。
   餐桌一旁挂着林先生自题斋名“有不为斋”,他在文章中曾写到,“黄昏时候,工作完,饭罢,既吃西瓜,一人坐在阳台上独自乘凉,口衔烟斗,若吃烟,若不吃烟。看前山慢慢沉入夜色的朦胧里,下面天母灯光闪烁,清风徐来,若有所思,若无所思。不亦快哉!”有所为,有所不为;若吃烟,若不吃烟;若有所思,若无所思……不难看出,他的生活很艺术,还很哲学。
   故居的经营方挺聪明,他们在原有的客餐厅里辟出一个餐厅,就以“有不为斋”名之。餐厅对外开放,有十多款手沖咖啡,有几款茶,还有猪脚、排骨等简餐,人们可以在室内用餐,也可以移步阳台。倘置身阳台,尤其是黄昏的时候,你便可以像林先生一样,看观音山的日落,继而看台北的夜景。林先生太会选地方了,择阳明山山腰而居,在地理上,他远离了闹市的喧嚣,在视觉上,他仍能遥望台北的都市生活。
   后院里植有一排松树,还有几株南方特有的树,院外则是一小片蕉田,附近的农人在此种植香蕉。林先生在香港病逝,但遵其遗嘱,他被安葬在阳明山寓所的后院。墓很简约,墓前放着花草、几粒花生和一杯咖啡。可惜我不吸烟,否则会立即掏出一支点好置于墓前。做不成“烟友”的我只好以“文友”的名义向其鞠躬。
   值得一提的是,故居的史料特藏室暨阅读研讨室经常举办“有不为斋书院讲座”、学术研讨等活动,且对外租用。看得出来,他们是在秉承“生活的艺术”的理念,并让其成为一种活态的、真实的、日常的生活。
   有人因为林氏晚年与南洋大学的纷争,斥责其人文分裂、晚节不保,我以为,纵观其82岁的人生以及作品,其晚年所谓的“劣迹”瑕不掩瑜。
   他在阳明山寓所生活的这一时期,是其践行“生活的艺术”最直接、最纯粹的时期。在“有不为斋”,我点了壶迷迭香,随着那淡淡的清香,安静地体味着生活的艺术和艺术的生活。一旁的外国老人与同行的中国友人在聊林先生,我英文不好,听不太懂,但从他手持的英文版的《生活的艺术》以及谈天时的表情,能够看出其对林先生的崇敬。走出“有不为斋”,我再次从墓旁经过,短暂“告别”后,便离开了故居。
   搭乘巴士,往山上走,下车后,我只是匆匆看了一眼,便等回程车下山了,再次路过林语堂故居时,故居的内门已经关了,仿佛主人正靠在床上,借着一盏昏黄的灯读着写着。为何不深入、细看阳明山,因为我觉得,来阳明山,看看林先生,看看这位阳明山上的生活家足矣。
   (选自《长白山周刊》2018年19期)
其他文献
以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为例,从动力来源、责任分担、互动交流等三方面探索与实践了学徒制教育模式的机制建立、实施与保障。提出了动力来源于产业、
<正>反映社情民意是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形式。近年来,泰兴市政协在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中,注意及时总结经验,在继承和创新上下功夫,注意持续激发大家反映社情民意的积极性、
文章结合现实语料,考察多部辞书,探讨了"要"的语法化过程,分析了语法化与认知的关系问题。并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分析了汉语这类动词的虚化现象,指出认知和语用因素在其语法化
红粘土工程性质的劣化使其发育区路堑边坡的失稳、崩塌、路基不均匀沉降等工程地质问题的产生与爆发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为水体长期或周期性或突发性作用结果。水的性质、存在形
民国时期的学者对审计概念的内涵、审计目的、会计师审计结果的效用性等一系列问题都作了较为充分的探讨和研究,初步形成了审计学理论体系。民国时期的审计学研究虽然还处于
弹性分析在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国的绝大多数教科书都停留在对弹性基本定义和公式的介绍上面,忽视了它的具体应用。将弹性分析方法运用于需求函数
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区域人口、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研究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规律是研究区域土地优化配置的重要内容,对区域土地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运用Shannon
唐代人事制度,在指导思想上,在强化皇权的前提下,强调发挥统治集团的集体智慧,确定"以民为本"的治道,以提升行政效率为追求目标;在选任制度上,把"得人"视为国家"致治"之根本,
<正>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立足于标本兼治,从正面和负面确立了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树立了一个看得见、够得
会议
<正>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是党委和政府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主党派成员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重要渠道。做好社情民意工作,笔者有以下几点浅见:一、紧紧围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