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末“了”的性质和语义域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youguo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了”是现代汉语常用的助词之一。一般认为,句末“了”是表语气的。本文从句末“了”的功能、结构以及和其他语气词的比较方面探讨了句末“了”的非语气性,并以此总结了句末“了”的语气语义域和非语气语义域。
  关键词:句末“了” 非语气性 语义域
  
  “了”是现代汉语使用频率极高的助词之一。最具代表性的看法是把“了”分为两个:了1用于句中的动词和形容词之后,表示动作完成或性状的实现,即已经成为事实,表完成态,一般称之为动态助词;了2用于句末表陈述语气或祈使语气,一般称之为语气词或语气助词。语气词,或语气助词,只是归属类别不同,但都承认了2表语气的作用。这样的分类简单明了,的确可以解释一部分表层或显现的语言现象。例如:
  (1)我做完了作业。
  (2)上星期只晴了两天。
  (3)好了,好了,明天再来吧。
  例(1)、例(2)是典型的动态助词了1,例(3)是典型的语气词了2。之所以在此用“典型”一词做一种限定,是因为如果进一步追问,这样的一分为二的理论无法解释另一部分疑问。例如:
  (4)车,他开走了。
  (5)枫叶终于红了。
  例(4)、例(5)位于句末,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到底是语气词还是动态助词?目前,大多数现代汉语教材和语法学专著认为是“了1+了2”(吕叔湘,1998:317;黄伯荣,2008:36)。既表示动作或性状的实现或完成,也表示事态的变化。不可否认的是,“走了,红了”表示一种事实已经完成,出现了新情况,这是了1的功能。但是,“走了,红了”既然又具备了2的功能,那么它表什么语气?语气是说话人对某一行为或事情的态度、看法,完成或变化显然不是语气范畴。并且“表完成”和“表语气”属于两种不同的语法范畴,不能混为一谈。为什么“了”的形式和位置没有变,却可以属于不同的范畴?这让人很奇怪。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众多语言事实的挖掘,我们会发现句末“了”不一定表语气。为行文方便,文中句末“了”以了2代之。
  一、句末“了”的非语气性
  (一)从了2的功能和结构方面探讨了2的非语气性
  语气词的作用在于表示语气,它的使用关涉到对话双方的关系和说话人对所涉及事物的主观态度。所以句末语气词的使用与否,仅仅影响句子传达的感情态度,而句子的基本意思并未改变。例如:
  (6)她是老师。(一般语气)
  (6)′她是老师吗?(疑问语气)
  (7)给他点水喝。(一般语气)
  (7)′给他点水喝呀。(催促语气)
  (8)咱们明天再说。(一般语气)
  (8)′咱们明天再说吧。(商量语气)
  这里的“吗、呀、吧”是真正的语气词。例(6)和例(6)′、例(7)和例(7)′、例(8)和例(8)′仅仅是感情态度的不同。而且,例(6)、例(7)、例(8)在没有后缀“吗、呀、吧”的情况下,仍是结构完整、可表达具体意义的句子。
  了2的使用情况则有所不同。
  1.了2改变句子的意思。
  (9)她是大学生。
  (9)′她是大学生了。
  例(9)是判断句,客观判断已存在的事实;例(9)′陈述的是变化,即由不是大学生到是大学生的事实变化。“了”的加与不加仅仅改变了句子传达的信息内容,感情态度一般没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2和句末“吗、呀、吧”的传息功能是不同的。
  2.了2影响句子的完整性。
  (10)你赶快把茶喝了。
  (11)昨天我还看见他了。
  (12)小孩掉到河里了,快救人啊!
  例(10)是“把”字句。“把”字句要求动词不能单独出现,其前后常常有别的成分,或补语,或宾语,或助词,或动词重叠式。依照“把”字句成句条件,此句的“了”必须保留。例(11)如果删掉“了”,则整个句子失去表达的主要内容。例(12)语气词“啊”可以省略,“了”则不能。可见,例(10)、例(11)、例(12)的“了”是句子保持完整性的必备条件之一。
  3.从结构上说,语气词是游离于句子成分结构之外的,呈现的是整个句子的语气态度,和句中的其他成分没有结构上的瓜葛。(少数省略句除外,如书呢?后来呢?走吗?)
  (13)现在人少吧=现在人少+吧
  在此结构基础上,不同的感情态度可以替换为不同的语气词。
  (13)′现在人少+吧→现在人少+啊(感叹语气)、现在人少+吗(疑问语气)、现在人少+呀(感叹语气)
  了2则和句子的某一结构有密切联系。
  (14)现在人少了=现在+人少了
   人少了=人+少了
   现在人少了=现在+人+少了
  所以,“了”和“少”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整体。“了”和“现在人少”没有结构组合关系,“少”和“少了”的概念意义是不一样的。可以说,“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少”的涵义。
  (二)从了2和其他语气词连用方面探讨了2的非语气性
  一般认为汉语最基本的语气词有六个:的、了、呢、吧、吗、啊。这六个语气词根据在句子出现的先后次序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语气词是“的”;第二层语气词是“了”;第三层语气词是“呢、吧、吗、啊”。语气词可以连用,这也是不少研究者定性的结论。连用是讲究层次顺序的。如:
  (15)你听见我刚才说话了吧?
  位于第二层的“了”和其他语气词连用时,必须“了”在前,其他语气词在后,如“了呢、了吧、了吗、了啊”。
  语气词尽管是虚词,但它代表着特定的感情态度。两个语气词连用究竟是什么感情态度?有人认为:连用的两个语气词分别表示不同的语气意义,而最后一个语气词是全句语气的重点。如此类推,例(15)既是陈述语气又是疑问语气,其中疑问语气是句子的主要语气。笔者觉得,这样的理解有待于商榷。首先,陈述语气、疑问语气、感叹语气、祈使语气是现代汉语共时平面上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非兼容性的语气类型。如果一个句子同时使用两个语气词,势必造成感情态度上的矛盾。与其羞羞答答地认为“最后一个语气词是全句语气的重点”,还不如直截了当地提出“后一个语气词就是全句的语气”。其次,一个句子只能有一种语气。“了呢、了吧、了吗、了啊”等词语连用时,“了”的语气性已经被弱化,故不再表语气,整个句子的语气实质上由“呢、吧、吗、啊”等语气词承担。
  二、句末“了”的语义域
  语义域是语义趋近一致的语义模块的集合,是比义项更高一个层级的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特点的语义单位。
  “了”是多义性的。“了”的语义识别和语义类型已有学者做过深入而细致的探讨。在此,仅以了2可进入的句子格式来概括了2可存在的语义域,以此推导出了2的语气语义域;以了2在言语交际和语言环境中的语用类型来总结了2的非语气语义域。
  (一)了2的非语气语义域
  1.动语+宾语+了
  (16)刮风了,你快回来吧。
  刮风了=已经开始刮风了。了2肯定事态已经出现了新变化,了2=已然。
  (17)如果刮风了,你就快点跑回来。
  了2=即将、马上,即事态将要出现新变化。
  2.动词+了
  (18)——谁走?
   ——他走。
  (19)——谁走?
   ——你不走,他走。
  例(18)中的“他走”指“他原来就要走的”;例(19)中的“他走”指“原来就是决定他走的”,这里的“他走”都不表事态变化。
  (20)他走了。
  由于没有具体的语境限制,“他走了”至少有三层意思:他原来在这里,现在不在这里了;他原来没有走,现在开始走了;他原来不想走,现在想走了。不管哪层意思,都反映了明显的动态性变化,这种动态性变化显然是句末“了”赋予的。所以句末了用“动态”来解释比用语气来解释更好理解些,了2=已然或即将
  3.形容词+了
  形容词是描述人或事物的性质和状态的词语,一般处于静态。但当这种性质或状态发生变化时就处于动态,这时就须借助于“了”。
  (21)一天天凉起来了。
   了2=继续
  (22)天晴了。
   了2=已然
  “形容词+了”还存在另一种含义,即某种性质状态超出了某一标准。
  (23)这件衣服大了。
   了2=偏离≈已然
  4.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了
  (24)春天了。
  (25)半个月了,还没有回信。
  春天了=已经是春天了。蕴含有过去不是春天现在是春天的变化意义。例(25)可类推,也就是说,NP是一种事实状况,NP了蕴含有变化的意义,即由不是NP到是NP的动程。了2=已然。
  了2在以上格式中,从意义上说,主要是表示事态有了或将有变化,即前后对比可以看出情况有所变化。了2的非语气语义域可以归纳为:
  “已然的变化”语义域:已经/开始/偏离
  “将要出现的变化”语义域:即将/马上/继续
  (二)了2的语义语气域
  1.委婉语气
  (26)——进来坐一会儿吧。
   ——不坐了,明天再来吧。
  “不坐了”本来就没坐,前后对比并没有事态的变化,其真实语义是“不接受你的邀请”。这是很客气、很婉转的拒绝。相比较而言,“不坐”的拒绝口吻简单生硬。
  2.强调语气
  有一部分“形容词+了”表强调语气,如“太好了、太精彩了、绝了、神了”。
  3.停顿语气
  (27)一起去郊游的人很多啊,像小张了,小王了,小黄了。大家玩得很开心。
  了2表语气停顿。这是现代汉语的新用法,和唐代口语出现的动态助词“了”毫无继承和发展关系。现代汉语书面语和口语的相似度越来越高,口语存在的表达形式渐渐以文字为载体显现出来。表停顿的了2就是口语表达的书面化或文字化。也有人把这个“了”写成“啦”。“啦”可能更符合口语活泼、响亮的特质。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萧国政.现代汉语句末“了”意义的析离[A].陆俭明.面临新世
  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
  [3]萧国政.词义性质与“X了”中“了”的词义[A].汉语语法的事
  实发掘与理论探索[C].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4]萧国政.汉语语法研究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刘勋宁.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与词尾“了”的联
  系[J].世界汉语教学,1990,(2).
  (刘群 湖北襄阳 襄樊学院文学院 441053)
其他文献
针对一些大中专教材对于并联电路特性的表述:谐振时,电路的阻抗最大,电流最小。本文应用数学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全面、深入地分析、论证。得出结论是:对于电感、电阻串联后与电
日前,由国家新闻出版署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全国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公布了表彰决定。大赛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
10月29日下午,明德师范教育奖励基金捐赠仪式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隆重举行.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林丽韫,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副校长郝芳华
2013年11月23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和用友新道科技有限公司主办的“寻找中国管理与信息化三好生”暨第七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总决赛安徽省赛
3月21日下午,上海浦东新区印刷行业协会七届一次会员大会暨换届选举大会在界龙总部园胜利召开。协会会员单位和相关领导、媒体嘉宾出席了此次大会。大会上半场由执行主席沈伟
人格概念是不断演变的,马克思主义对理想人格给予了科学的规定,素质是理想人格的重要内容;"素质"内涵和外延也是不断演进的,动控素质、积极动控素质内涵的界定及提出有重要意义
2016年、2017年上海市印刷行业协会连续两年共组织34家单位、近百件印刷品参评美国印刷大奖,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尤其是2017年共有19家单位选送印刷品63件,获奖47项,包括金奖7
经自治区党委、政府同意,现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项重点工作2011年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兴趣是学好英语的关键。尤其是对刚入学的学生。我们在教学工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非常关键。
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中,以分析英汉听觉动词概念隐喻为基础,对英汉听觉动词语义扩展的异同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