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了”是现代汉语常用的助词之一。一般认为,句末“了”是表语气的。本文从句末“了”的功能、结构以及和其他语气词的比较方面探讨了句末“了”的非语气性,并以此总结了句末“了”的语气语义域和非语气语义域。
关键词:句末“了” 非语气性 语义域
“了”是现代汉语使用频率极高的助词之一。最具代表性的看法是把“了”分为两个:了1用于句中的动词和形容词之后,表示动作完成或性状的实现,即已经成为事实,表完成态,一般称之为动态助词;了2用于句末表陈述语气或祈使语气,一般称之为语气词或语气助词。语气词,或语气助词,只是归属类别不同,但都承认了2表语气的作用。这样的分类简单明了,的确可以解释一部分表层或显现的语言现象。例如:
(1)我做完了作业。
(2)上星期只晴了两天。
(3)好了,好了,明天再来吧。
例(1)、例(2)是典型的动态助词了1,例(3)是典型的语气词了2。之所以在此用“典型”一词做一种限定,是因为如果进一步追问,这样的一分为二的理论无法解释另一部分疑问。例如:
(4)车,他开走了。
(5)枫叶终于红了。
例(4)、例(5)位于句末,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到底是语气词还是动态助词?目前,大多数现代汉语教材和语法学专著认为是“了1+了2”(吕叔湘,1998:317;黄伯荣,2008:36)。既表示动作或性状的实现或完成,也表示事态的变化。不可否认的是,“走了,红了”表示一种事实已经完成,出现了新情况,这是了1的功能。但是,“走了,红了”既然又具备了2的功能,那么它表什么语气?语气是说话人对某一行为或事情的态度、看法,完成或变化显然不是语气范畴。并且“表完成”和“表语气”属于两种不同的语法范畴,不能混为一谈。为什么“了”的形式和位置没有变,却可以属于不同的范畴?这让人很奇怪。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众多语言事实的挖掘,我们会发现句末“了”不一定表语气。为行文方便,文中句末“了”以了2代之。
一、句末“了”的非语气性
(一)从了2的功能和结构方面探讨了2的非语气性
语气词的作用在于表示语气,它的使用关涉到对话双方的关系和说话人对所涉及事物的主观态度。所以句末语气词的使用与否,仅仅影响句子传达的感情态度,而句子的基本意思并未改变。例如:
(6)她是老师。(一般语气)
(6)′她是老师吗?(疑问语气)
(7)给他点水喝。(一般语气)
(7)′给他点水喝呀。(催促语气)
(8)咱们明天再说。(一般语气)
(8)′咱们明天再说吧。(商量语气)
这里的“吗、呀、吧”是真正的语气词。例(6)和例(6)′、例(7)和例(7)′、例(8)和例(8)′仅仅是感情态度的不同。而且,例(6)、例(7)、例(8)在没有后缀“吗、呀、吧”的情况下,仍是结构完整、可表达具体意义的句子。
了2的使用情况则有所不同。
1.了2改变句子的意思。
(9)她是大学生。
(9)′她是大学生了。
例(9)是判断句,客观判断已存在的事实;例(9)′陈述的是变化,即由不是大学生到是大学生的事实变化。“了”的加与不加仅仅改变了句子传达的信息内容,感情态度一般没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2和句末“吗、呀、吧”的传息功能是不同的。
2.了2影响句子的完整性。
(10)你赶快把茶喝了。
(11)昨天我还看见他了。
(12)小孩掉到河里了,快救人啊!
例(10)是“把”字句。“把”字句要求动词不能单独出现,其前后常常有别的成分,或补语,或宾语,或助词,或动词重叠式。依照“把”字句成句条件,此句的“了”必须保留。例(11)如果删掉“了”,则整个句子失去表达的主要内容。例(12)语气词“啊”可以省略,“了”则不能。可见,例(10)、例(11)、例(12)的“了”是句子保持完整性的必备条件之一。
3.从结构上说,语气词是游离于句子成分结构之外的,呈现的是整个句子的语气态度,和句中的其他成分没有结构上的瓜葛。(少数省略句除外,如书呢?后来呢?走吗?)
(13)现在人少吧=现在人少+吧
在此结构基础上,不同的感情态度可以替换为不同的语气词。
(13)′现在人少+吧→现在人少+啊(感叹语气)、现在人少+吗(疑问语气)、现在人少+呀(感叹语气)
了2则和句子的某一结构有密切联系。
(14)现在人少了=现在+人少了
人少了=人+少了
现在人少了=现在+人+少了
所以,“了”和“少”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整体。“了”和“现在人少”没有结构组合关系,“少”和“少了”的概念意义是不一样的。可以说,“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少”的涵义。
(二)从了2和其他语气词连用方面探讨了2的非语气性
一般认为汉语最基本的语气词有六个:的、了、呢、吧、吗、啊。这六个语气词根据在句子出现的先后次序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语气词是“的”;第二层语气词是“了”;第三层语气词是“呢、吧、吗、啊”。语气词可以连用,这也是不少研究者定性的结论。连用是讲究层次顺序的。如:
(15)你听见我刚才说话了吧?
位于第二层的“了”和其他语气词连用时,必须“了”在前,其他语气词在后,如“了呢、了吧、了吗、了啊”。
语气词尽管是虚词,但它代表着特定的感情态度。两个语气词连用究竟是什么感情态度?有人认为:连用的两个语气词分别表示不同的语气意义,而最后一个语气词是全句语气的重点。如此类推,例(15)既是陈述语气又是疑问语气,其中疑问语气是句子的主要语气。笔者觉得,这样的理解有待于商榷。首先,陈述语气、疑问语气、感叹语气、祈使语气是现代汉语共时平面上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非兼容性的语气类型。如果一个句子同时使用两个语气词,势必造成感情态度上的矛盾。与其羞羞答答地认为“最后一个语气词是全句语气的重点”,还不如直截了当地提出“后一个语气词就是全句的语气”。其次,一个句子只能有一种语气。“了呢、了吧、了吗、了啊”等词语连用时,“了”的语气性已经被弱化,故不再表语气,整个句子的语气实质上由“呢、吧、吗、啊”等语气词承担。
二、句末“了”的语义域
语义域是语义趋近一致的语义模块的集合,是比义项更高一个层级的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特点的语义单位。
“了”是多义性的。“了”的语义识别和语义类型已有学者做过深入而细致的探讨。在此,仅以了2可进入的句子格式来概括了2可存在的语义域,以此推导出了2的语气语义域;以了2在言语交际和语言环境中的语用类型来总结了2的非语气语义域。
(一)了2的非语气语义域
1.动语+宾语+了
(16)刮风了,你快回来吧。
刮风了=已经开始刮风了。了2肯定事态已经出现了新变化,了2=已然。
(17)如果刮风了,你就快点跑回来。
了2=即将、马上,即事态将要出现新变化。
2.动词+了
(18)——谁走?
——他走。
(19)——谁走?
——你不走,他走。
例(18)中的“他走”指“他原来就要走的”;例(19)中的“他走”指“原来就是决定他走的”,这里的“他走”都不表事态变化。
(20)他走了。
由于没有具体的语境限制,“他走了”至少有三层意思:他原来在这里,现在不在这里了;他原来没有走,现在开始走了;他原来不想走,现在想走了。不管哪层意思,都反映了明显的动态性变化,这种动态性变化显然是句末“了”赋予的。所以句末了用“动态”来解释比用语气来解释更好理解些,了2=已然或即将
3.形容词+了
形容词是描述人或事物的性质和状态的词语,一般处于静态。但当这种性质或状态发生变化时就处于动态,这时就须借助于“了”。
(21)一天天凉起来了。
了2=继续
(22)天晴了。
了2=已然
“形容词+了”还存在另一种含义,即某种性质状态超出了某一标准。
(23)这件衣服大了。
了2=偏离≈已然
4.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了
(24)春天了。
(25)半个月了,还没有回信。
春天了=已经是春天了。蕴含有过去不是春天现在是春天的变化意义。例(25)可类推,也就是说,NP是一种事实状况,NP了蕴含有变化的意义,即由不是NP到是NP的动程。了2=已然。
了2在以上格式中,从意义上说,主要是表示事态有了或将有变化,即前后对比可以看出情况有所变化。了2的非语气语义域可以归纳为:
“已然的变化”语义域:已经/开始/偏离
“将要出现的变化”语义域:即将/马上/继续
(二)了2的语义语气域
1.委婉语气
(26)——进来坐一会儿吧。
——不坐了,明天再来吧。
“不坐了”本来就没坐,前后对比并没有事态的变化,其真实语义是“不接受你的邀请”。这是很客气、很婉转的拒绝。相比较而言,“不坐”的拒绝口吻简单生硬。
2.强调语气
有一部分“形容词+了”表强调语气,如“太好了、太精彩了、绝了、神了”。
3.停顿语气
(27)一起去郊游的人很多啊,像小张了,小王了,小黄了。大家玩得很开心。
了2表语气停顿。这是现代汉语的新用法,和唐代口语出现的动态助词“了”毫无继承和发展关系。现代汉语书面语和口语的相似度越来越高,口语存在的表达形式渐渐以文字为载体显现出来。表停顿的了2就是口语表达的书面化或文字化。也有人把这个“了”写成“啦”。“啦”可能更符合口语活泼、响亮的特质。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萧国政.现代汉语句末“了”意义的析离[A].陆俭明.面临新世
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
[3]萧国政.词义性质与“X了”中“了”的词义[A].汉语语法的事
实发掘与理论探索[C].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4]萧国政.汉语语法研究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刘勋宁.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与词尾“了”的联
系[J].世界汉语教学,1990,(2).
(刘群 湖北襄阳 襄樊学院文学院 441053)
关键词:句末“了” 非语气性 语义域
“了”是现代汉语使用频率极高的助词之一。最具代表性的看法是把“了”分为两个:了1用于句中的动词和形容词之后,表示动作完成或性状的实现,即已经成为事实,表完成态,一般称之为动态助词;了2用于句末表陈述语气或祈使语气,一般称之为语气词或语气助词。语气词,或语气助词,只是归属类别不同,但都承认了2表语气的作用。这样的分类简单明了,的确可以解释一部分表层或显现的语言现象。例如:
(1)我做完了作业。
(2)上星期只晴了两天。
(3)好了,好了,明天再来吧。
例(1)、例(2)是典型的动态助词了1,例(3)是典型的语气词了2。之所以在此用“典型”一词做一种限定,是因为如果进一步追问,这样的一分为二的理论无法解释另一部分疑问。例如:
(4)车,他开走了。
(5)枫叶终于红了。
例(4)、例(5)位于句末,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到底是语气词还是动态助词?目前,大多数现代汉语教材和语法学专著认为是“了1+了2”(吕叔湘,1998:317;黄伯荣,2008:36)。既表示动作或性状的实现或完成,也表示事态的变化。不可否认的是,“走了,红了”表示一种事实已经完成,出现了新情况,这是了1的功能。但是,“走了,红了”既然又具备了2的功能,那么它表什么语气?语气是说话人对某一行为或事情的态度、看法,完成或变化显然不是语气范畴。并且“表完成”和“表语气”属于两种不同的语法范畴,不能混为一谈。为什么“了”的形式和位置没有变,却可以属于不同的范畴?这让人很奇怪。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众多语言事实的挖掘,我们会发现句末“了”不一定表语气。为行文方便,文中句末“了”以了2代之。
一、句末“了”的非语气性
(一)从了2的功能和结构方面探讨了2的非语气性
语气词的作用在于表示语气,它的使用关涉到对话双方的关系和说话人对所涉及事物的主观态度。所以句末语气词的使用与否,仅仅影响句子传达的感情态度,而句子的基本意思并未改变。例如:
(6)她是老师。(一般语气)
(6)′她是老师吗?(疑问语气)
(7)给他点水喝。(一般语气)
(7)′给他点水喝呀。(催促语气)
(8)咱们明天再说。(一般语气)
(8)′咱们明天再说吧。(商量语气)
这里的“吗、呀、吧”是真正的语气词。例(6)和例(6)′、例(7)和例(7)′、例(8)和例(8)′仅仅是感情态度的不同。而且,例(6)、例(7)、例(8)在没有后缀“吗、呀、吧”的情况下,仍是结构完整、可表达具体意义的句子。
了2的使用情况则有所不同。
1.了2改变句子的意思。
(9)她是大学生。
(9)′她是大学生了。
例(9)是判断句,客观判断已存在的事实;例(9)′陈述的是变化,即由不是大学生到是大学生的事实变化。“了”的加与不加仅仅改变了句子传达的信息内容,感情态度一般没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2和句末“吗、呀、吧”的传息功能是不同的。
2.了2影响句子的完整性。
(10)你赶快把茶喝了。
(11)昨天我还看见他了。
(12)小孩掉到河里了,快救人啊!
例(10)是“把”字句。“把”字句要求动词不能单独出现,其前后常常有别的成分,或补语,或宾语,或助词,或动词重叠式。依照“把”字句成句条件,此句的“了”必须保留。例(11)如果删掉“了”,则整个句子失去表达的主要内容。例(12)语气词“啊”可以省略,“了”则不能。可见,例(10)、例(11)、例(12)的“了”是句子保持完整性的必备条件之一。
3.从结构上说,语气词是游离于句子成分结构之外的,呈现的是整个句子的语气态度,和句中的其他成分没有结构上的瓜葛。(少数省略句除外,如书呢?后来呢?走吗?)
(13)现在人少吧=现在人少+吧
在此结构基础上,不同的感情态度可以替换为不同的语气词。
(13)′现在人少+吧→现在人少+啊(感叹语气)、现在人少+吗(疑问语气)、现在人少+呀(感叹语气)
了2则和句子的某一结构有密切联系。
(14)现在人少了=现在+人少了
人少了=人+少了
现在人少了=现在+人+少了
所以,“了”和“少”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整体。“了”和“现在人少”没有结构组合关系,“少”和“少了”的概念意义是不一样的。可以说,“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少”的涵义。
(二)从了2和其他语气词连用方面探讨了2的非语气性
一般认为汉语最基本的语气词有六个:的、了、呢、吧、吗、啊。这六个语气词根据在句子出现的先后次序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语气词是“的”;第二层语气词是“了”;第三层语气词是“呢、吧、吗、啊”。语气词可以连用,这也是不少研究者定性的结论。连用是讲究层次顺序的。如:
(15)你听见我刚才说话了吧?
位于第二层的“了”和其他语气词连用时,必须“了”在前,其他语气词在后,如“了呢、了吧、了吗、了啊”。
语气词尽管是虚词,但它代表着特定的感情态度。两个语气词连用究竟是什么感情态度?有人认为:连用的两个语气词分别表示不同的语气意义,而最后一个语气词是全句语气的重点。如此类推,例(15)既是陈述语气又是疑问语气,其中疑问语气是句子的主要语气。笔者觉得,这样的理解有待于商榷。首先,陈述语气、疑问语气、感叹语气、祈使语气是现代汉语共时平面上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非兼容性的语气类型。如果一个句子同时使用两个语气词,势必造成感情态度上的矛盾。与其羞羞答答地认为“最后一个语气词是全句语气的重点”,还不如直截了当地提出“后一个语气词就是全句的语气”。其次,一个句子只能有一种语气。“了呢、了吧、了吗、了啊”等词语连用时,“了”的语气性已经被弱化,故不再表语气,整个句子的语气实质上由“呢、吧、吗、啊”等语气词承担。
二、句末“了”的语义域
语义域是语义趋近一致的语义模块的集合,是比义项更高一个层级的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特点的语义单位。
“了”是多义性的。“了”的语义识别和语义类型已有学者做过深入而细致的探讨。在此,仅以了2可进入的句子格式来概括了2可存在的语义域,以此推导出了2的语气语义域;以了2在言语交际和语言环境中的语用类型来总结了2的非语气语义域。
(一)了2的非语气语义域
1.动语+宾语+了
(16)刮风了,你快回来吧。
刮风了=已经开始刮风了。了2肯定事态已经出现了新变化,了2=已然。
(17)如果刮风了,你就快点跑回来。
了2=即将、马上,即事态将要出现新变化。
2.动词+了
(18)——谁走?
——他走。
(19)——谁走?
——你不走,他走。
例(18)中的“他走”指“他原来就要走的”;例(19)中的“他走”指“原来就是决定他走的”,这里的“他走”都不表事态变化。
(20)他走了。
由于没有具体的语境限制,“他走了”至少有三层意思:他原来在这里,现在不在这里了;他原来没有走,现在开始走了;他原来不想走,现在想走了。不管哪层意思,都反映了明显的动态性变化,这种动态性变化显然是句末“了”赋予的。所以句末了用“动态”来解释比用语气来解释更好理解些,了2=已然或即将
3.形容词+了
形容词是描述人或事物的性质和状态的词语,一般处于静态。但当这种性质或状态发生变化时就处于动态,这时就须借助于“了”。
(21)一天天凉起来了。
了2=继续
(22)天晴了。
了2=已然
“形容词+了”还存在另一种含义,即某种性质状态超出了某一标准。
(23)这件衣服大了。
了2=偏离≈已然
4.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了
(24)春天了。
(25)半个月了,还没有回信。
春天了=已经是春天了。蕴含有过去不是春天现在是春天的变化意义。例(25)可类推,也就是说,NP是一种事实状况,NP了蕴含有变化的意义,即由不是NP到是NP的动程。了2=已然。
了2在以上格式中,从意义上说,主要是表示事态有了或将有变化,即前后对比可以看出情况有所变化。了2的非语气语义域可以归纳为:
“已然的变化”语义域:已经/开始/偏离
“将要出现的变化”语义域:即将/马上/继续
(二)了2的语义语气域
1.委婉语气
(26)——进来坐一会儿吧。
——不坐了,明天再来吧。
“不坐了”本来就没坐,前后对比并没有事态的变化,其真实语义是“不接受你的邀请”。这是很客气、很婉转的拒绝。相比较而言,“不坐”的拒绝口吻简单生硬。
2.强调语气
有一部分“形容词+了”表强调语气,如“太好了、太精彩了、绝了、神了”。
3.停顿语气
(27)一起去郊游的人很多啊,像小张了,小王了,小黄了。大家玩得很开心。
了2表语气停顿。这是现代汉语的新用法,和唐代口语出现的动态助词“了”毫无继承和发展关系。现代汉语书面语和口语的相似度越来越高,口语存在的表达形式渐渐以文字为载体显现出来。表停顿的了2就是口语表达的书面化或文字化。也有人把这个“了”写成“啦”。“啦”可能更符合口语活泼、响亮的特质。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萧国政.现代汉语句末“了”意义的析离[A].陆俭明.面临新世
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
[3]萧国政.词义性质与“X了”中“了”的词义[A].汉语语法的事
实发掘与理论探索[C].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4]萧国政.汉语语法研究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刘勋宁.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与词尾“了”的联
系[J].世界汉语教学,1990,(2).
(刘群 湖北襄阳 襄樊学院文学院 44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