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下腰椎各节段椎小关节退变程度与脊柱-骨盆矢状面各平衡参数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11月符合选择标准的12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8例,女62例;年龄24~77岁,平均53岁。病程3~96个月,平均6.6个月。病变节段:L3、4 32例,L4、5 47例,L5、S1 52例。患者均摄腰椎CT及站立位腰椎侧位X线片,依据Pathria分级系统对下腰椎小关节退变程度进行分级,并测量以下矢状面参数:脊柱参数——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上腰弯前凸角(upper lumbar lordosis,ULL)、下腰弯前凸角(lower lumbar lordosis,LLL)和骨盆参数——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将所有患者按PI测量值分为小于正常范围组(A组)、正常范围组(B组)和大于正常范围组(C组),分节段比较各组小关节退变程度;同时,将所有患者分节段依据小关节退变程度分为轻度退变(0、Ⅰ级)组(N组)及重度退变(Ⅱ、Ⅲ级)组(M组),比较矢状面参数与各节段小关节退变之间的关系。结果在L4、5和L5、S1节段,A、B、C组间小关节退变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小关节退变更严重;但在L3、4节段,各组间小关节退变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节段N、M组间除P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于正常范围的PI可导致或加重L4、5及L5、S1节段小关节的退变;PT及PI与下腰椎小关节退变程度显著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