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朴宁静 景致幽雅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an182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4月5日,在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上,一幅张大千1982年作品《桃源图》,以港币2.71亿元(折合人民币2.25亿元)天价成交,引得艺术市场一片哗然。而笔者作为文物工作者和书画爱好者,更作为祖籍湖南常德桃源县人,由此联想到的却是极具古朴宁静、景致幽雅之画境,更加“高大上”的馆藏明清大家之“桃源图”珍品。
  早在1600多年前,自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后,经历代文人雅士、名家高官甚至帝王将相,或诗文、或画作的点缀和渲染,桃花源已成为了人们向往的“仙境”,令人心旷神怡、心驰神往。历朝历代的人们总是怀着美好的希冀,去追寻梦中的“桃花源”。那么就让读者朋友跟随以下明清大家的笔墨丹青,一同走进魂牵梦绕的桃花源,来欣赏那久远悠然的“桃源图”吧!
  明 仇英《桃源仙境图》,纵175厘米,横66.7厘米。绢本设色。天津市博物馆藏。
  此作境界宏大,视野开阔清旷,疏密对比强烈,构图上取北宋全景式大山大水的布局。图中所绘高山、白云、楼阁和古木等,笔墨精细艳逸、骨力峭劲。设色浓丽、雅致的山峰,勾勒、皴染手法皆十分细密。厚厚的云彩排叠于山间,造成了云气迷蒙的幽远空间,由此描绘出了虚幻飘渺、远离世俗的人间仙境。而作为画中的主体部分,画家对人物的刻划,则通过色彩衬托的方法来突出,更使得他们神形兼备、栩栩如生,充分体现了画家在人物和山水画上精深的艺术表现力。
  从这幅《桃源仙境图》中,我们可见画家的青绿山水,分别以“院体”笔法、文人笔墨和青绿着色,取得“气”、“韵”、“丽”。他的画中多强调用笔的骨力,以细劲的“院体”笔法勾皴;同时用文人画追求墨韵的擦染方法,将山的阴阳向背交待清楚;再以不伤墨色为宗旨的青绿着色,尽量保留水墨气韵,使得作品色彩妍丽雅美,有一种清雅之气。最主要的是画家追求文人雅士理想中的世外桃源,因此画的下部隐于山林的逸士,彰显出文人休闲生活的主题。而整部山水意境营造都围绕着人物,所以别看人物占据面积小,却是整体画面的中心所在。
  明 周臣《桃源图》,纵161.5厘米,横102.5厘米。绢本设色。苏州市博物馆藏。
  画家所绘山水皆峰峦峻,其法多仿效南宋马远、夏两位大师的绘画风格,作品可与明宣德年“浙派绘画”开山鼻祖戴进并驾齐驱。此《桃源图》为画家晚期代表作,可见他的画技处理中,其皴法在刮铁皴的基础上,不仅山石的营构借鉴了他的学生唐寅的画法,而且还吸收了北宋郭熙一路山水画的拖泥带水皴。
  浅绛渲染的此图,为表现桃源境界的旷远和幽深,画家采取了俯视角度。下笔遒劲有力的山石,则大刀阔斧。而刻划细致的人物,表情入微。其画面右下角,一只渔船停泊岸边。而顺着岸边穿过山洞、路过松柏、跨过沟壑、越过山丘,我们可见画面中部,近处整齐宽敞的舍所,隐掩在桃树中;远处有人赶着耕牛,正在田间耕地劳作;更远处的画面上部,崇岭峻峭。一派古朴宁静、村僻云深的“世外桃源”美景,一览无遗。
  清 顾符稹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桃花源图》,上海博物馆藏。
  顾符稹为清初顺治、康熙时画家。字松巢、瑟如、守溪,号小痴,后名符稹,江苏兴化人。能诗,工书,善画山水、人物。远学李昭道、近学赵孟笔法,善以勾染作画,以清丽著称。其画境奇僻,风格独特。
  这幅《桃花源图》,大气磅礴,师法自然,笔墨自成一格。图中苍峰翠岩,延绵起伏,茅房隐掩,宁静安逸。而桃花成林,溪流潺潺,宛若仙境,美不胜收。画家行笔工细,在图中他先用细线勾勒山石,然后再略以干笔皴擦,最后画袅袅白云萦绕于青绿的山岩之间,使得画面桃红柳绿,绚丽夺目。另外人物、鸡犬的处理虽然细小如豆,却刻划得十分神采生动,犹如画龙点睛之笔。
  明 文徵明《桃源问津图》(局部),纵32厘米,横713厘米。纸本设色。辽宁省博物馆藏。
  画家一生创作了七幅以“桃源图”为题材的佳作,其中有四件署有年月款。而此件《桃源问津图》上有“嘉靖甲寅二月既望。徵明识。时年八十有五”的款识,由此可知画家绘于明嘉靖甲寅年(1556年),是他的桃源主题作品中最晚的一件。
  此长幅全图,绘远山冈峦,叠翠连绵;树木葱郁,溪水横流;房屋村舍,掩映其间。图中有老者策杖,于山道边观瀑沉思;有妇人携幼拄杖,于院子的篱门口问路;有四位男子席地而坐,于屋内饮酒高谈。尤其是画中的线条,粗细旋转且富于变化,而墨色则浓淡干湿,极富层次感。不愧为画家在悠闲而自得的心情下,追求隐逸自由的代表佳作。
  清 王《桃花渔艇》(图5),纵28.5厘米,横43厘米。纸本设色。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幅传世之作,画家自题临摹元代赵孟的《桃花渔艇图》而作。画面内容为种着桃树的溪岸上,桃花落英缤纷,图左上角有一条渔船沿溪行来。层叠的山峦之中,绿树挺拔苍翠。而图上占据了大面积的白云,风起云涌,尽管寥寥数笔,却极具水际空灵之感。
  作品在色彩处理上以青绿设色,同时施墨添绿,使得全图妍丽而古雅,清新且飘逸,让大自然的奇妙色彩全出于笔下。而精工细致的用笔,疏密动静的构景,就像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的内容一样,诠释得当,明净雅逸,让人心驰神往。
  清 石涛《桃源图》卷,纵25厘米,横157.8厘米。纸本设色。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此全景式“桃源仙境”场面宏阔,人物和景物描绘皆十分突出。新奇的“桃源”景色构图大胆新颖,变幻无穷。而奇异的“仙境”画法苍劲恣肆,生意盎然。同时图中流畅凝重的笔法,松柔秀拙。浓淡干湿的用墨极尽变化,酣畅淋漓。
  作为清早期最富有创造性的画家,石涛常常以象征、寓意和夸张的手法,借物抒情,塑造奇特的形象。如此幅《桃源图卷》一般,画家在传达深邃意境的同时,还以此抒发了他厌恶世俗生活和国亡家破的痛苦内心。此作还追求以奔放见胜,手法上不拘小节,笔情恣肆,具有一种豪放郁勃的气势。
  以上几幅馆藏明清大家之“桃源图”,于画中无一相同之人物,更无一相近之景致,有的却有同一静谧与美好之意境,同一追求和向往之情怀。美哉桃源景,壮哉桃源图!(责编:李禹默)
其他文献
在我国古老悠久的陶瓷史上,许多陶瓷品种的命名都源于陶瓷产地,如“汝瓷”“钧瓷”“官瓷”“定瓷”“耀州瓷”“龙泉瓷”“景德镇瓷”等。唯有建窑的“曜变天目盏”,由日本人根据获得这类瓷器的地域名天目山,命名为“曜变天日盏”,颇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但“曜变天目盏”命名,长久以来甚至取代了“建窑建盏”,许多人只知有“曜变天目盏”。  据史料记载,宋代,浙江天目山一带佛教寺庙林立,山中有许多名刹。在日本镰仓时代
期刊
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主题理当包括中国五千年的工艺美术史。就上下五千年的历程,要说中国古代艺术最辉煌时期(商中期至清末)大约三千多年。然而,中国铜镜艺术的鼎盛时代却雄踞了一千多年,涵盖了中国鼎盛艺术史三分之一的天地。正是铜镜的精湛艺术,延续并发展了中国古代青铜浇铸工艺的最高科技成果,致使中国铜镜工艺之精美在全世界首屈一指,是任何其他文明古国的铜镜所不及的最高艺术成就。诚然,应该在世界工艺美术史
期刊
吉林省博物院藏《清代画家山水扇面册》,于20世纪60年代收购于北京市文物市场(宝古斋)。册中收录清代“四王吴恽”六家中王晕作品3件,王原祁和恽寿平作品各1件,另有高简、戴熙、徐枋、吴鼐、李育5人作品各1件,共计10帧扇面集成一册。在本院所藏诸多明清书画扇面中,这件《清代画家山水扇面册》品相好而画功精湛,汇集名家笔墨,是院藏书画扇面系列中比较重要的一件,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1.高简《江南春色
期刊
2016年11月17日上午,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全国非国有博物馆协作体、大唐西市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主办,全国非国有博物馆协作体古代石刻专业委员会、ACBD大唐西市艺术品中心、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承办的“佛光石韵——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精品展”,在ACBD大唐西市艺术品中心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非国有博物馆馆长、石刻收藏界人士及现场嘉宾3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  开展仪式没有举行通常的剪裁仪式,以茶会座
期刊
2016年11月18日,在“汉传佛教祖庭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之际,中华文化促进会全国非国有博物馆协作体组织旗下的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等十多家非国有博物馆,在西安大唐西市ACBD艺术中心举办“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精品展”。本次展览集中展出了30多件非国有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古代佛教题材石刻艺术精品,在业界及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出席“汉传佛教祖庭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六祖庭大法师不仅光临指导,而且邀请参
期刊
吉语文字是吉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反映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几千年来被广泛地应用。大量以福、禄、寿、喜、吉、大吉、万寿无疆等吉语文字作为装饰的纹样,使用在器物和服饰上,它们或是单独成组,或是将吉祥文字与吉祥图像相结合,通过字形的巧妙变化,是文字与图像有机地融为一体,整体图像既是字又是图,使吉祥文字的寓意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丰富饱满。  1月24日, “吉语迎春—
期刊
中华瓷文化源远流长。我国青花瓷器自创烧后,以釉下彩的新工艺,打破了长期以来单色釉青瓷为主色的传统施彩技法,制瓷工艺上获得重大突破。元代青花瓷器将其继续发扬光大,其烧制已相当精致。由于所使用的钴料分进口和国产两种,有的呈色明艳浑厚,釉面有黑色结晶斑点,用手摸之,有凹入胎骨的感觉;有的呈色又清晰淡雅,秀丽可爱。千百年来,元代青花瓷器以幽靓淡雅、旷达秀美的神韵,深受人们的喜爱,开辟了我国由素瓷向彩瓷过渡
期刊
鎏金蜂鸟纹六曲银盘  高1.7厘米 口径15-16厘米 沿宽0.3厘米 壁厚0.2厘米 重220克 唐 西安何家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锤击成型,纹饰鎏金。窄平折沿,边沿缝中涂有黑色;浅腹,有6个明显的葵花瓣,平底。盘心冲出一只侧身提足振翅欲飞回首之凤鸟纹。器底正对纹样处略内凹,凤鸟的表现巧夺天工。这种翘尾侧身回首姿势的选择,使凤鸟的身体形成一种向中的凝聚力,富有整体的力度,从而也被赋予动感。
期刊
扳指在古代由战国时期的“”演变而来,又称班指、搬指、梆指,是古代拉弓射箭时戴在大拇指上的工具,是保护射手拇指不被弓弦勒伤的专用器物。用“扳指”二字更加名副其实,其他字词只是习惯用法而已。在制作上愈发精益求精,质料颇为讲究,初有玉石质料,继之出现了翡翠、玛瑙、水晶、象牙、角、木等。用在拉弓上,玉石、金属制品尚可,其余的易损伤,因而徒有虚名。况且价贵而质脆,不能用在拉弓,就成为纯粹的装饰品了。扳指传承
期刊
雪是冬天的使者,洁白的象征。轻柔的雪花,以其独有的舞姿自天而降,把大千世界装点得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在人们的传统思想中,雪象征着仁爱精神和高洁品质,是人们竞相歌颂和赞美的对象,也是画家创作表现的主题。雪景画是中国绘画的题材之一,它涉及到山水、花鸟以及人物等各个画科,中国历代的一些文人雅士对雪景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他们钟爱表现这类题材,并在创作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