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计算是人们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数学方法。在小学阶段,计算的教学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过程,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在具体计算教学中,要从三个维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一是借助基础性练习,通过创境激趣,让学生领悟算理;二是借助针对性练习,通过观察比较,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答题时规范细致,答题后审校验证。只有因材施教,灵活解题,归纳总结,才能提高计算的准确性与速度。
【关键词】小学数学 计算能力 基础性练习 针对性练习 学习习惯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大纲》中规定"要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在教学要求中也强调"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
为了落实计算能力的培养,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我们要认真想一想: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计算的教学内容具有广泛性、全面性、综合性,计算能力是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训练逐步形成的。
一、基础性练习:创境激趣领悟算理
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不正确,掌握不透彻,就无法进行计算。只有让学生理解、掌握有关的运算性质、定律、技巧之后,才能在具体计算中应用这些知识来寻求简捷合理的方法,提高计算的准确性与加快计算速度。
练习形式要多样化,游戏、竞赛等更能激发学生练习的热情,维持练习的持久性,收到良好的效果。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动力。因此,在教学中,要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形象化的寓言故事或根据教学内容自编一定的故事情境来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对计算充满兴趣,再让学生把这种兴趣迁移到学习内容上,那么学生就会乐于学,乐于做了,在这样的心态下,教师顺水推舟向学生讲授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的方法,学生一定能接受,并能达到算得准、算的快的目的。
如一些常见的运算是无特定的计算规律,必须通过强化记忆训练来解决。主要内容有:(1)、圆周率近似值3.14与一位数的积;(2)、分母是2、4、5、8、10、16、20、25的最简分数的小数值,也就是这些分数与小数的互化...针对这些枯燥的计算题,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可以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多种形式地来练习口算。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利用小棒、计数器等多种形式的练习,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在熟练掌握、牢记后,就能转化为能力,在计算时产生高效率。
2、加强口算,理清算理
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口算方法,根据各年级对计算的要求,围绕重点,组织一系列的有效训练,持之以恒,逐步达到熟练。例如:运用数的组成来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用凑十法来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利用加、减法的互逆关系来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用乘法口诀直接求积、求商;根据运算定律进行口算等。
在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学生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坚强意志,又提高了计算能力。
大纲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如教学23×14=?(1)、通过直观图使学生看到,就是求14个23连加的和是多少,可以先求出4个23是多少,再求10个23是多少,然后把两个积加起来,从而让学生知道,计算两位数的乘法要分三步,这样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通过教学,使计算的每一步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2)、计算过程中还要强调数的位置:用一个因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就是求4个23得92,要和乘数4对齐写在个位上;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就是求10个23得230,要写在十位上,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这样,通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法则。
每种计算,都依据相应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基础知识而进行。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理解不正确,掌握不透彻,就无法进行计算。只有让学生理解、掌握有关的运算性质、定律、技巧之后,才能在具体计算中应用这些知识来寻求简捷合理的方法,提高计算的准确性与加快计算速度。
二、针对性练习:观察比较举一反三
解题的计算方法与技巧是很重要的,所以精妙的点拨和指导会点燃学生的思维火化,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交给学生一些计算方法、规律等技巧。如:"凑整法"、"减法运算性质"、"商不变规律"、"运算定律""分解法"等方法。
1、注意观察,善于比较
加强直观,重视操作、演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思维是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表象、概念,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在操作时要让学生看懂,并把操作和语言表述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如:在第一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配合直观操作,利用小棒凑成10根一捆,从而突出计算规律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凑十"的过程,边动手,边思考,用操作帮助思维,用思维指挥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操作观察后,开放性的思维使解决方法多种多样,这就要通过比较,从而找到合适的、优秀的计算方法。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中,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结果出现了许多方法:例16-9=?(1)、利用小棒一根一根数;(2)、想9 7=16,所以16-9=7;(3)、把16分成10和6,10-9=1、1 6=7;(4)、把9分成6和3,16-6=10、10-3=7。从这些方法中学生要善于比较,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老师及时点拨,推出最好的"破十法"。 2、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在学生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尽快找到计算捷径,形成灵活多变的计算技能。如:计算0.36×44 0.36×56,学生一眼就能看出运用乘法分配率可以得出0.36×(44 56),教学中不应该就此满足,可进一步深化,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可以依次推出:36×0.44 36×0.56;3.6×4.4 0.36×56;0.36×44 0.36×7×8...在掌握简便算法的基础上举一反三,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个体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采取相应的方法,使学生在解题中合理运用定律,灵活解题,追求自己的计算方法。
三、良好的习惯:规范细致审校验证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1、认真审题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提。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审清数字和符号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然后审清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审清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
2、专心校对的习惯。计算时要抄题中数字,那么抄写的数字都要及时校对,做到不错不漏。试想,数字都抄错了,结果怎么可能正确呢?
3、积极验算的习惯。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验算不仅能保证计算正确无误,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对学习一丝不苟的态度,当然,检验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严格的标准,首先要掌握好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其次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再次要求学生切实掌握用估算来检验答案的正确程度。
4、及时订正的习惯。作业中的错误,若是共性的,可集体纠正;若是个别的,要让学生自己改正过来,并认真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以免今后再出同类错误。学生还可以自己收集错题,做成一本错题集,经常复习察看,以防出现类似的错误。
5、养成规范书写的好习惯。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可以防止写错、漏写。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如: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必须符合规范,数字间的间隔要适宜,字迹清晰,草稿纸上的竖式也要数位对齐,干净整洁。
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大纲的要求,也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让学生树立信心,使学生养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坚韧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总之,计算教学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教学过程,我们要把计算教学和目前新课标所倡导的生活实际、情感态度等结合起来,用我们热情、诚恳的胸怀,唤起孩子们的兴趣、激情,让他们的思维活动充分展开,并在知识掌握、技能训练、习惯培养方面加以持之以恒的练习,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 计算能力 基础性练习 针对性练习 学习习惯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大纲》中规定"要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在教学要求中也强调"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
为了落实计算能力的培养,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我们要认真想一想: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计算的教学内容具有广泛性、全面性、综合性,计算能力是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训练逐步形成的。
一、基础性练习:创境激趣领悟算理
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不正确,掌握不透彻,就无法进行计算。只有让学生理解、掌握有关的运算性质、定律、技巧之后,才能在具体计算中应用这些知识来寻求简捷合理的方法,提高计算的准确性与加快计算速度。
练习形式要多样化,游戏、竞赛等更能激发学生练习的热情,维持练习的持久性,收到良好的效果。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动力。因此,在教学中,要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形象化的寓言故事或根据教学内容自编一定的故事情境来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对计算充满兴趣,再让学生把这种兴趣迁移到学习内容上,那么学生就会乐于学,乐于做了,在这样的心态下,教师顺水推舟向学生讲授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的方法,学生一定能接受,并能达到算得准、算的快的目的。
如一些常见的运算是无特定的计算规律,必须通过强化记忆训练来解决。主要内容有:(1)、圆周率近似值3.14与一位数的积;(2)、分母是2、4、5、8、10、16、20、25的最简分数的小数值,也就是这些分数与小数的互化...针对这些枯燥的计算题,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可以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多种形式地来练习口算。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利用小棒、计数器等多种形式的练习,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在熟练掌握、牢记后,就能转化为能力,在计算时产生高效率。
2、加强口算,理清算理
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口算方法,根据各年级对计算的要求,围绕重点,组织一系列的有效训练,持之以恒,逐步达到熟练。例如:运用数的组成来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用凑十法来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利用加、减法的互逆关系来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用乘法口诀直接求积、求商;根据运算定律进行口算等。
在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学生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坚强意志,又提高了计算能力。
大纲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如教学23×14=?(1)、通过直观图使学生看到,就是求14个23连加的和是多少,可以先求出4个23是多少,再求10个23是多少,然后把两个积加起来,从而让学生知道,计算两位数的乘法要分三步,这样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通过教学,使计算的每一步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2)、计算过程中还要强调数的位置:用一个因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就是求4个23得92,要和乘数4对齐写在个位上;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就是求10个23得230,要写在十位上,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这样,通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法则。
每种计算,都依据相应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基础知识而进行。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理解不正确,掌握不透彻,就无法进行计算。只有让学生理解、掌握有关的运算性质、定律、技巧之后,才能在具体计算中应用这些知识来寻求简捷合理的方法,提高计算的准确性与加快计算速度。
二、针对性练习:观察比较举一反三
解题的计算方法与技巧是很重要的,所以精妙的点拨和指导会点燃学生的思维火化,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交给学生一些计算方法、规律等技巧。如:"凑整法"、"减法运算性质"、"商不变规律"、"运算定律""分解法"等方法。
1、注意观察,善于比较
加强直观,重视操作、演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思维是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表象、概念,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在操作时要让学生看懂,并把操作和语言表述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如:在第一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配合直观操作,利用小棒凑成10根一捆,从而突出计算规律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凑十"的过程,边动手,边思考,用操作帮助思维,用思维指挥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操作观察后,开放性的思维使解决方法多种多样,这就要通过比较,从而找到合适的、优秀的计算方法。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中,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结果出现了许多方法:例16-9=?(1)、利用小棒一根一根数;(2)、想9 7=16,所以16-9=7;(3)、把16分成10和6,10-9=1、1 6=7;(4)、把9分成6和3,16-6=10、10-3=7。从这些方法中学生要善于比较,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老师及时点拨,推出最好的"破十法"。 2、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在学生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尽快找到计算捷径,形成灵活多变的计算技能。如:计算0.36×44 0.36×56,学生一眼就能看出运用乘法分配率可以得出0.36×(44 56),教学中不应该就此满足,可进一步深化,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可以依次推出:36×0.44 36×0.56;3.6×4.4 0.36×56;0.36×44 0.36×7×8...在掌握简便算法的基础上举一反三,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个体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采取相应的方法,使学生在解题中合理运用定律,灵活解题,追求自己的计算方法。
三、良好的习惯:规范细致审校验证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1、认真审题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提。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审清数字和符号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然后审清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审清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
2、专心校对的习惯。计算时要抄题中数字,那么抄写的数字都要及时校对,做到不错不漏。试想,数字都抄错了,结果怎么可能正确呢?
3、积极验算的习惯。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验算不仅能保证计算正确无误,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对学习一丝不苟的态度,当然,检验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严格的标准,首先要掌握好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其次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再次要求学生切实掌握用估算来检验答案的正确程度。
4、及时订正的习惯。作业中的错误,若是共性的,可集体纠正;若是个别的,要让学生自己改正过来,并认真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以免今后再出同类错误。学生还可以自己收集错题,做成一本错题集,经常复习察看,以防出现类似的错误。
5、养成规范书写的好习惯。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可以防止写错、漏写。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如: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必须符合规范,数字间的间隔要适宜,字迹清晰,草稿纸上的竖式也要数位对齐,干净整洁。
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大纲的要求,也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让学生树立信心,使学生养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坚韧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总之,计算教学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教学过程,我们要把计算教学和目前新课标所倡导的生活实际、情感态度等结合起来,用我们热情、诚恳的胸怀,唤起孩子们的兴趣、激情,让他们的思维活动充分展开,并在知识掌握、技能训练、习惯培养方面加以持之以恒的练习,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