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书法教师,在教学中应巧用教材,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快乐体验;突破瓶颈,开拓学生的发展空间。充分重视书法教学的价值,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提高学生的书法综合素养,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书法教育工作者的孜孜所求,这也正是书法教学中的“授之以渔”。
【关键词】小学书法教学;尊重个性;培养兴趣;开拓空间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45-0072-04
【作者简介】夏良海,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滨江小学(江苏扬州,225107)语文教研组组长,一级教师,扬州市中青年教学骨干,广陵区优秀共产党员,广陵区先进教育工作者,广陵区优秀班主任,曾获全国录像课评比一等奖。
庄子的代表作品为《南华经》,他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在众多以动物为题材的寓言中,庄子多次以鱼为寄寓,来表达他的哲学观点和人生追求。仔细品味这些充满趣味的故事,不仅能对自己的人生多些思考,而且能对教学有些启发帮助。结合笔者的书法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在常人看来,鲲应该可以无所不能,但是庄子却认为,就算这么强大的生物,它也只能依靠足够的风力才能扶摇直上,遨游天空。
从书法教学的角度思考,我们不妨把学生看作那条“北冥之鱼”,我们都希望他们能有挥毫泼墨,才华横溢的将来。这个故事提醒我,学生成功的起点,离不开这三方面:
1.自主选择教材作补充。
学生的爱好千差万别,审美趣味也各不相同。仅凭配套教材,对大多数学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笔者精心选择了十多种字帖:有硬笔有软笔;有行书有楷书;有古代有近代……课程之初先介绍作者生平及故事,激发他们的兴趣,另一方面,笔者介绍这些字帖的优点和不足,让学生了解字体的风格及难易程度,更重要的是,学生从中了解到自己的喜好以及是否适合自己。因为有了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加之自己个性的选择,学生的目光中多了一份自信,神情中也多了一份责任。适合就是最好的,只要指导得法,练习有章,这一两本字帖,就是鼓舞他们排云而上的“风”。
2.观照学生实际促成功。
庄子讲这个故事,真正的目的是告诉我们,人的见识有大有小,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也参差不齐。学生学习书法的结果必然会良莠不齐。这就要求教者树立正确的评价观,不能一概而论,而要区别对待,鼓励为主。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们会发现他们的状态各种各样:有的突飞猛进,如入化境;有的略有长进,怡然自得;有的原地不动,徘徊纠结;有的不进反退,自暴自弃……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笔者进行分类分组,区别施教。突飞猛进型的,可以让他们背帖默帖,逐漸呈现出自己的独特风格;略有长进型的,鼓励他们精心临帖,提高书写水平,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原地不动型的,帮他们分析原因,懂得“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进反退型的,教师要手把手地辅导,面对面地交流,让他们找回自信。只有因材施教,才能让每个学生达到他们自己的“至境”。
3.充分使用字帖但不唯帖。
管子说:“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在庄子看来,只有无所依持,才能达到人生的第一重境界。选定了教材,学生的练习有了依托,时间久了,他们会在意自己写的字和字帖上的像不像。那些特别认真细致的学生甚至会纠结于某个笔画是不是一样,字在九宫格或者田字格中的位置是不是相同等。关注这些并没有问题,而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上面就会缩小学生的视野,限制他们的发挥和进步。这时候教师要告诉他们:书法有法,但无定法。一方面要让学生认识到,真正能达到书法练习“至境”的人,绝对是凤毛麟角。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知道,只有不为帖所累的人,才有可能达到书法的自由之境。这样,有部分学生才能不自卑:并不是自己太差,离不开字帖。有些学生才能更自信:终有一天,我能摆脱字帖束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出自《庄子·秋水篇》。就是这样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细细品味,寓意深刻。在这里,庄子所要强调的是追求个体生命的自在和快乐的重要性。而在书法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同样不容忽视。笔者是从这几个方面加以努力的:
1.主动换位思考,实行弹性作业。
教学中,教师要始终记得学生最需要什么,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亲其师,信其道”。进入高年级,随着课程的增加和作业量的加大,许多学生在练习书法时缺乏定性。我们常常看到,书法课上学生的作品工工整整,令人赏心悦目。但再看看各科作业,却又龙飞凤舞,不得章法。这时教师不能一味地责怪学生的不认真,而应该分析这“不认真”背后的原因。换位思考,学生过多的作业量的确干扰了他们练习书法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班级实行了弹性作业制度。书法作业获得优秀可以减免部分语文的书面作业。宣布这一决定后,学生都欢呼雀跃,因为他们既减少了一些抄写性的重复劳动,又多了一份获得书法作业优秀等第的信心。
弹性作业也针对书法作业本身,从以前的规定练习几行多少字调整为统计有多少字得到“★”。这样,学生在书法练习时主要的精力放在了质量而不是数量上,他们的积极性有了更大的提高,练习书法的热情也变得更加持久了。
2.摒弃功利追求,潜心练习书法。
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体制,往往让师生更看重考试成绩。但书法练习对成绩的提高往往是缓慢的,长期才有效果。这种功利性质就让有些教师不太重视书法课的教育,也让学生在练习时敷衍应付,缺少了徜徉传统文化的快乐感受。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体会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并借助书法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这样,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审美提高大有裨益。长此以往,学生的核心素养乃至综合素质都将有很大的改观。 社会上书法考级、竞赛的泛滥也进一步恶化了家庭和学校的学习环境。急功近利,赶趟考级成为了很多书法学习者的日常。有些书法培训班就是为了针对学生的书法比赛而存在的。为了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取得最大的“成绩”,往往让学生长时间只临摹一两幅作品。这样虽然能显著提高获奖率,但缺乏自主性、综合性、人文性的重复单调的训练,必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能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给书法教学带来消极影响。针对这一现象,笔者提出了“三个不”,即每天一刻钟练字不间断;每周一节书法课不占用;每月一次展示不停步。教师只有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摒弃功利心理,重视学生的个性需求,注重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全面提升他们的书法水平和综合素养。
3.多种途径并举,享受成功愉悦。
书法学习毕竟是单调的,寂寞的。真正能耐得住这份辛苦的人并不多,尤其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好动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观念,采用多种方法,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和趣味性,让学生能在课堂中获得成功,感受快乐。结合班级和学校实际,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开辟书法角,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每星期一次评比,优秀的作品在书法角中张贴;每月从每周获奖候选人中再次评比月度之星,适当奖励,让学生获得成功感。评比过程让全班同学参与,既体现班级的民主风气又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微信和家长交流,争取家长的配合。在发现学生的优秀作品或者有进步的书法作业时,笔者都能及时拍照和家长分享,在班级群中也不吝表扬,这样,家长不仅能重视孩子的书法辅导,更能养成鼓励孩子的习惯,家校能合力,事半功倍。
转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小组合作,提高课堂的参与度;可以穿插故事、趣闻等,活跃课堂气氛;可以伴以古典名曲、舒缓的音乐,营造出和谐优雅的学习氛围;可以让学生借助视频展台,现场分享自己书法练习的成功经验;可以请来其他老师,让学生博采众长,保持对书法的新鲜感……
《庄子·大宗师》中写到了第三种鱼:“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借助这个寓言,庄子所要表达的是回归自然之道,追求精神上的逍遥和自由。而笔者从中捕捉到的教育信息是这样的:涸辙之鱼犹如学生遭遇了书法练习的瓶颈,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他们冲破“辙”的束缚,去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书法练习并非一日之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遇到困难和挫折,在上升途中遭遇“瓶颈”。这时,有些学生就产生了畏难情绪,甚至想到了放弃。为了帮助他们突破瓶颈期,笔者是从这几点进行尝试的:
1.逸闻典故提升信心。
古代书法家中经过长期刻苦练习才有所成就的故事不胜枚举。在学生打退堂鼓的时候,笔者会经常给他们讲一些这样的故事。张芝临池,池水尽墨;智永习字,退笔成冢……这些故事能让学生理解书法练习的困难之处,体会“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深刻道理,从而增强自信、豪情满怀。
2.亲自示范教给方法。
书法课堂上,笔者在巡视时会发现有些学生的练习不得其法。这时笔者最喜欢的是坐在学生的位子上,拿起他的笔亲自示范。关键处细细讲解分析,写好后请他比较优劣、说说感想,接着让学生再次临摹对照,教师及时指出进步和不足。这样平等的交流指导,学生感受的不仅是尊重,还掌握了具体的方法,一举两得。
3.细化指导化解难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自身的能力爱好也会影响教学中难点的突破。这时候就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的优势来进行教学。通过镜头的放大或慢放、暂停或定格、动画演示、名家讲解等突出重点或细节,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转承腾挪、轻重缓急,从而有效地克服难点,突破瓶颈,获得提升。
4.书法欣赏助力审美。
仅仅依托一两本字帖练习有点闭门造车的感觉,必须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书法欣赏就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欣赏作品可以是同班同校学生的作品,也可以是从古至今的名家名作,学生从中可以领略到书法的独特魅力,提高对书法的认识水平。观于眼记于心才成书于形,胸有成竹也就是如此吧。
5.适时休整蓄势待发。
书法练习需要坚持不懈地练习再练习,但适当的休整也是很有必要的。课堂中适当留點时间让学生放眼远眺,舒缓眼睛的疲劳。间或做些手部运动,缓解投入练习带来的酸痛。给他们讲一两个小笑话,让他们能开心地乐一乐……另一种休整是暂停书面的练习,多看帖,多交流,多走进大自然,几天后会发现,这样的“冷处理”其实是最好的蓄势待发。
庄子的三种鱼代表着三种人生的智慧:不滞于物,不困于心,不乱于人。这些哲理不应该仅仅存在于我们的人生感悟之中,更应该实践于我们的教学日常。我们一直在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充分重视书法教学的价值,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这样,我们的书法教学才可能独树一帜,形成鲜明的特色,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曳尾于涂”,张扬个性,我们的国粹才能够发扬光大、百花争艳。而这些,正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书法教育者的孜孜所求。
【关键词】小学书法教学;尊重个性;培养兴趣;开拓空间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45-0072-04
【作者简介】夏良海,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滨江小学(江苏扬州,225107)语文教研组组长,一级教师,扬州市中青年教学骨干,广陵区优秀共产党员,广陵区先进教育工作者,广陵区优秀班主任,曾获全国录像课评比一等奖。
庄子的代表作品为《南华经》,他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在众多以动物为题材的寓言中,庄子多次以鱼为寄寓,来表达他的哲学观点和人生追求。仔细品味这些充满趣味的故事,不仅能对自己的人生多些思考,而且能对教学有些启发帮助。结合笔者的书法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巧用教材,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北冥之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在常人看来,鲲应该可以无所不能,但是庄子却认为,就算这么强大的生物,它也只能依靠足够的风力才能扶摇直上,遨游天空。
从书法教学的角度思考,我们不妨把学生看作那条“北冥之鱼”,我们都希望他们能有挥毫泼墨,才华横溢的将来。这个故事提醒我,学生成功的起点,离不开这三方面:
1.自主选择教材作补充。
学生的爱好千差万别,审美趣味也各不相同。仅凭配套教材,对大多数学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笔者精心选择了十多种字帖:有硬笔有软笔;有行书有楷书;有古代有近代……课程之初先介绍作者生平及故事,激发他们的兴趣,另一方面,笔者介绍这些字帖的优点和不足,让学生了解字体的风格及难易程度,更重要的是,学生从中了解到自己的喜好以及是否适合自己。因为有了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加之自己个性的选择,学生的目光中多了一份自信,神情中也多了一份责任。适合就是最好的,只要指导得法,练习有章,这一两本字帖,就是鼓舞他们排云而上的“风”。
2.观照学生实际促成功。
庄子讲这个故事,真正的目的是告诉我们,人的见识有大有小,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也参差不齐。学生学习书法的结果必然会良莠不齐。这就要求教者树立正确的评价观,不能一概而论,而要区别对待,鼓励为主。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们会发现他们的状态各种各样:有的突飞猛进,如入化境;有的略有长进,怡然自得;有的原地不动,徘徊纠结;有的不进反退,自暴自弃……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笔者进行分类分组,区别施教。突飞猛进型的,可以让他们背帖默帖,逐漸呈现出自己的独特风格;略有长进型的,鼓励他们精心临帖,提高书写水平,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原地不动型的,帮他们分析原因,懂得“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进反退型的,教师要手把手地辅导,面对面地交流,让他们找回自信。只有因材施教,才能让每个学生达到他们自己的“至境”。
3.充分使用字帖但不唯帖。
管子说:“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在庄子看来,只有无所依持,才能达到人生的第一重境界。选定了教材,学生的练习有了依托,时间久了,他们会在意自己写的字和字帖上的像不像。那些特别认真细致的学生甚至会纠结于某个笔画是不是一样,字在九宫格或者田字格中的位置是不是相同等。关注这些并没有问题,而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上面就会缩小学生的视野,限制他们的发挥和进步。这时候教师要告诉他们:书法有法,但无定法。一方面要让学生认识到,真正能达到书法练习“至境”的人,绝对是凤毛麟角。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知道,只有不为帖所累的人,才有可能达到书法的自由之境。这样,有部分学生才能不自卑:并不是自己太差,离不开字帖。有些学生才能更自信:终有一天,我能摆脱字帖束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二、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快乐体验——濠梁之鱼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出自《庄子·秋水篇》。就是这样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细细品味,寓意深刻。在这里,庄子所要强调的是追求个体生命的自在和快乐的重要性。而在书法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同样不容忽视。笔者是从这几个方面加以努力的:
1.主动换位思考,实行弹性作业。
教学中,教师要始终记得学生最需要什么,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亲其师,信其道”。进入高年级,随着课程的增加和作业量的加大,许多学生在练习书法时缺乏定性。我们常常看到,书法课上学生的作品工工整整,令人赏心悦目。但再看看各科作业,却又龙飞凤舞,不得章法。这时教师不能一味地责怪学生的不认真,而应该分析这“不认真”背后的原因。换位思考,学生过多的作业量的确干扰了他们练习书法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班级实行了弹性作业制度。书法作业获得优秀可以减免部分语文的书面作业。宣布这一决定后,学生都欢呼雀跃,因为他们既减少了一些抄写性的重复劳动,又多了一份获得书法作业优秀等第的信心。
弹性作业也针对书法作业本身,从以前的规定练习几行多少字调整为统计有多少字得到“★”。这样,学生在书法练习时主要的精力放在了质量而不是数量上,他们的积极性有了更大的提高,练习书法的热情也变得更加持久了。
2.摒弃功利追求,潜心练习书法。
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体制,往往让师生更看重考试成绩。但书法练习对成绩的提高往往是缓慢的,长期才有效果。这种功利性质就让有些教师不太重视书法课的教育,也让学生在练习时敷衍应付,缺少了徜徉传统文化的快乐感受。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体会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并借助书法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这样,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审美提高大有裨益。长此以往,学生的核心素养乃至综合素质都将有很大的改观。 社会上书法考级、竞赛的泛滥也进一步恶化了家庭和学校的学习环境。急功近利,赶趟考级成为了很多书法学习者的日常。有些书法培训班就是为了针对学生的书法比赛而存在的。为了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取得最大的“成绩”,往往让学生长时间只临摹一两幅作品。这样虽然能显著提高获奖率,但缺乏自主性、综合性、人文性的重复单调的训练,必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能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给书法教学带来消极影响。针对这一现象,笔者提出了“三个不”,即每天一刻钟练字不间断;每周一节书法课不占用;每月一次展示不停步。教师只有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摒弃功利心理,重视学生的个性需求,注重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全面提升他们的书法水平和综合素养。
3.多种途径并举,享受成功愉悦。
书法学习毕竟是单调的,寂寞的。真正能耐得住这份辛苦的人并不多,尤其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好动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观念,采用多种方法,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和趣味性,让学生能在课堂中获得成功,感受快乐。结合班级和学校实际,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开辟书法角,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每星期一次评比,优秀的作品在书法角中张贴;每月从每周获奖候选人中再次评比月度之星,适当奖励,让学生获得成功感。评比过程让全班同学参与,既体现班级的民主风气又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微信和家长交流,争取家长的配合。在发现学生的优秀作品或者有进步的书法作业时,笔者都能及时拍照和家长分享,在班级群中也不吝表扬,这样,家长不仅能重视孩子的书法辅导,更能养成鼓励孩子的习惯,家校能合力,事半功倍。
转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小组合作,提高课堂的参与度;可以穿插故事、趣闻等,活跃课堂气氛;可以伴以古典名曲、舒缓的音乐,营造出和谐优雅的学习氛围;可以让学生借助视频展台,现场分享自己书法练习的成功经验;可以请来其他老师,让学生博采众长,保持对书法的新鲜感……
三、突破瓶颈,开拓学生的发展空间——涸辙之鱼
《庄子·大宗师》中写到了第三种鱼:“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借助这个寓言,庄子所要表达的是回归自然之道,追求精神上的逍遥和自由。而笔者从中捕捉到的教育信息是这样的:涸辙之鱼犹如学生遭遇了书法练习的瓶颈,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他们冲破“辙”的束缚,去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书法练习并非一日之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遇到困难和挫折,在上升途中遭遇“瓶颈”。这时,有些学生就产生了畏难情绪,甚至想到了放弃。为了帮助他们突破瓶颈期,笔者是从这几点进行尝试的:
1.逸闻典故提升信心。
古代书法家中经过长期刻苦练习才有所成就的故事不胜枚举。在学生打退堂鼓的时候,笔者会经常给他们讲一些这样的故事。张芝临池,池水尽墨;智永习字,退笔成冢……这些故事能让学生理解书法练习的困难之处,体会“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深刻道理,从而增强自信、豪情满怀。
2.亲自示范教给方法。
书法课堂上,笔者在巡视时会发现有些学生的练习不得其法。这时笔者最喜欢的是坐在学生的位子上,拿起他的笔亲自示范。关键处细细讲解分析,写好后请他比较优劣、说说感想,接着让学生再次临摹对照,教师及时指出进步和不足。这样平等的交流指导,学生感受的不仅是尊重,还掌握了具体的方法,一举两得。
3.细化指导化解难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自身的能力爱好也会影响教学中难点的突破。这时候就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的优势来进行教学。通过镜头的放大或慢放、暂停或定格、动画演示、名家讲解等突出重点或细节,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转承腾挪、轻重缓急,从而有效地克服难点,突破瓶颈,获得提升。
4.书法欣赏助力审美。
仅仅依托一两本字帖练习有点闭门造车的感觉,必须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书法欣赏就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欣赏作品可以是同班同校学生的作品,也可以是从古至今的名家名作,学生从中可以领略到书法的独特魅力,提高对书法的认识水平。观于眼记于心才成书于形,胸有成竹也就是如此吧。
5.适时休整蓄势待发。
书法练习需要坚持不懈地练习再练习,但适当的休整也是很有必要的。课堂中适当留點时间让学生放眼远眺,舒缓眼睛的疲劳。间或做些手部运动,缓解投入练习带来的酸痛。给他们讲一两个小笑话,让他们能开心地乐一乐……另一种休整是暂停书面的练习,多看帖,多交流,多走进大自然,几天后会发现,这样的“冷处理”其实是最好的蓄势待发。
庄子的三种鱼代表着三种人生的智慧:不滞于物,不困于心,不乱于人。这些哲理不应该仅仅存在于我们的人生感悟之中,更应该实践于我们的教学日常。我们一直在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充分重视书法教学的价值,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这样,我们的书法教学才可能独树一帜,形成鲜明的特色,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曳尾于涂”,张扬个性,我们的国粹才能够发扬光大、百花争艳。而这些,正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书法教育者的孜孜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