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已经成为历史学科的核心内容。因此歷史教师需以人为本,基于新时代的要求,围绕学生开展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从而建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同时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提高,使学生本身所具有的潜能能够被激发出来,成为满足社会多种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本文对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以下探讨。
一、营造平等的教学环境
只有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够营造出和谐的教学氛围。所以教师要将课堂多交给学生,使“一言堂”变成“群言堂”,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历史教师应当面带微笑、走下讲台,与学生交流,将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和关心,进而将所有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出来。
教师与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往往是不同的,当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不同的见解时,教师不要急于否定、批评,而是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让其畅所欲言;如果学生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教师需给予学生肯定与表扬。只有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并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够使学生主动地与教师探讨,产生创新的火花。
二、创设问题情境,加大合作探究力度
教学过程本来就是一个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进而探究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过程。新课标要求教师注重使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使其能较为全面地阐释、比较以及概括所学到的知识内容;能够与他人特别是见解不同的人进行交流与合作。因此教师要基于教学内容设计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帮助学生学会思考以及探究、合作。比如说,在讲解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鸦片战争》这一课时,学生从阶级情感和民主情感出发来看待这场战争,由于西方殖民者对我国进行了严重的侵略,导致我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学生普遍对这一阶段的历史深恶痛绝。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应当如何客观地评价西方殖民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行为?在根本上看,封建社会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取代的本质是什么?如果学生认真思考,一定可以有自己的思考,从而可以加深他们对历史问题的理解与认识。
但是还有一部分问题只让学生自己分析是很难得出正确答案的,这时可以采用学生与学生或者教师与学生合作探讨的办法。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合作探讨开放性强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思考问题,然后让小组成员选出一个“主讲人”为大家讲解本小组的看法。只要学生的回答是言之有理或者是言之有据的就给予肯定和鼓励。再加上教师的恰当引导,就有利于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三、教会学生合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看待问题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辩证唯物主义加以合理运用,对历史进行客观、全面地分析与认识,就能够得出正确、合理的历史结论了。比如说,在学习《从锁国走向开国的日本》(高二历史选修1)这课时,学生了解到,日本也经历过一段闭关锁国的时期,进而联想到我国的清朝也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此时就会产生“我国为什么要闭关锁国?难道不知道它会导致我国因失去了绝大多数的世界市场而变得非常落后吗?”这样的疑问,这一点教师要引导学生与17、18世纪前后世界总体的形势相结合进行思考。当时欧洲殖民者开始疯狂地对外扩张,同时不断对我国进行骚扰,清政府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仅能够防御外国侵略,还能够维护主权以及领土的完整。这样通过一步步的引导,学生就可以将相关的知识串联起来,并学会了推理以及重组,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
四、打破思维定式
教师应将课本中的隐性问题尽可能挖掘出来,让学生进行探讨,进而得出一系列的不仅富于创新而且又与史实相符合的结论。比如说,通过学习我国的近代史会发现,“落后就要挨打”是一个真理,但是历史上还有很多尽管落后仍能战胜的事例,上个世纪落后的埃塞俄比亚战胜了意大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就容易得出“腐败更可怕”的道理。由此可见有时候质疑不仅不会使历史教育变得寸步难行,反而会使其变得前途光明。
参考文献
[1]刘宏博.活的历史——加拿大圣十字高中历史活动教学扫描[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2(8).
[2]赵莉莉.论高中历史课堂的探究式教学[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12).
[3]胡建英.新课改下中学历史教学素质教育的实施[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6).
(责任编辑 庞丹丹)
一、营造平等的教学环境
只有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够营造出和谐的教学氛围。所以教师要将课堂多交给学生,使“一言堂”变成“群言堂”,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历史教师应当面带微笑、走下讲台,与学生交流,将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和关心,进而将所有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出来。
教师与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往往是不同的,当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不同的见解时,教师不要急于否定、批评,而是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让其畅所欲言;如果学生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教师需给予学生肯定与表扬。只有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并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够使学生主动地与教师探讨,产生创新的火花。
二、创设问题情境,加大合作探究力度
教学过程本来就是一个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进而探究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过程。新课标要求教师注重使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使其能较为全面地阐释、比较以及概括所学到的知识内容;能够与他人特别是见解不同的人进行交流与合作。因此教师要基于教学内容设计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帮助学生学会思考以及探究、合作。比如说,在讲解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鸦片战争》这一课时,学生从阶级情感和民主情感出发来看待这场战争,由于西方殖民者对我国进行了严重的侵略,导致我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学生普遍对这一阶段的历史深恶痛绝。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应当如何客观地评价西方殖民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行为?在根本上看,封建社会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取代的本质是什么?如果学生认真思考,一定可以有自己的思考,从而可以加深他们对历史问题的理解与认识。
但是还有一部分问题只让学生自己分析是很难得出正确答案的,这时可以采用学生与学生或者教师与学生合作探讨的办法。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合作探讨开放性强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思考问题,然后让小组成员选出一个“主讲人”为大家讲解本小组的看法。只要学生的回答是言之有理或者是言之有据的就给予肯定和鼓励。再加上教师的恰当引导,就有利于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三、教会学生合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看待问题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辩证唯物主义加以合理运用,对历史进行客观、全面地分析与认识,就能够得出正确、合理的历史结论了。比如说,在学习《从锁国走向开国的日本》(高二历史选修1)这课时,学生了解到,日本也经历过一段闭关锁国的时期,进而联想到我国的清朝也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此时就会产生“我国为什么要闭关锁国?难道不知道它会导致我国因失去了绝大多数的世界市场而变得非常落后吗?”这样的疑问,这一点教师要引导学生与17、18世纪前后世界总体的形势相结合进行思考。当时欧洲殖民者开始疯狂地对外扩张,同时不断对我国进行骚扰,清政府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仅能够防御外国侵略,还能够维护主权以及领土的完整。这样通过一步步的引导,学生就可以将相关的知识串联起来,并学会了推理以及重组,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
四、打破思维定式
教师应将课本中的隐性问题尽可能挖掘出来,让学生进行探讨,进而得出一系列的不仅富于创新而且又与史实相符合的结论。比如说,通过学习我国的近代史会发现,“落后就要挨打”是一个真理,但是历史上还有很多尽管落后仍能战胜的事例,上个世纪落后的埃塞俄比亚战胜了意大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就容易得出“腐败更可怕”的道理。由此可见有时候质疑不仅不会使历史教育变得寸步难行,反而会使其变得前途光明。
参考文献
[1]刘宏博.活的历史——加拿大圣十字高中历史活动教学扫描[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2(8).
[2]赵莉莉.论高中历史课堂的探究式教学[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12).
[3]胡建英.新课改下中学历史教学素质教育的实施[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6).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