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69-02
品德课堂的教学是品德教师与学生之间认知交流,思维碰撞,情感交融,品行升华的过程,是品德教师的优良品行、有益的教学资源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升华的教学。师生之间的问答是品德课堂教学基本的存在形式。品德课的问答又不同于其他课,它重在对学生心灵的触动,重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悟,以提升学生的品质。因此,品德课提问交流时更应注重追问的艺术,即在对某一问题或某一内容提问交流时,针对学生的回答,在一问之后又二次、三次等多次提问,对学生的思维活动作有效深入的疏导,直接指向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心灵的深处,深化感悟,激发情感,促进导行,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如果把品德课堂教学比作高塔的话,有效的追问就是课堂教学进入佳境的梯子。那么在品德课堂教学中追问如何去把握呢?现结合教学实际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精心准备,为撩动学生心灵的涟漪作基础
品德教师的教学是直接和学生的心灵交流与对话,品德课的提问交流时就更应注重追问的艺术性与人文性,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打开自己心灵的大门,愿意和你真诚地交流互动,品德课的教学目标才能有效达成。那该怎样做呢?精心准备是必不可少的。
1.教师角色要“正”。
上品德课,教师对自己的角色首先要有正确的定位,教师应当认识到自己在品德课中是一个合作者、引导者。引导学生进行道德认知的学习,道德行为的培养,促使学生自我进步,而不是一个权威者,野蛮地告诉他必须怎么做。其次,在课堂中,教师必须具备品德教师的一般品质——宽容、乐于接纳学生。只有放下架子,参与到活动中去,融入到学生中去,从时间、空间、心理上与学生拉近距离,做到亦师亦友、教学与引导兼顾,这样学生才能乐于进入课堂,乐于学习进步。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是否“正”是学生是否接受引导的关键因素,这也是学生在学习时是否愿意接受追问的前提。
2.把握资源要“透”。
把握资源要“透”,首先要对课程标准要吃透。品德教材在内容安排时采用螺旋式上升的编排方式,同一题材的内容在不同年级的中都仍然有体现。但是,通过研究课标我们会发现,虽然题材相同,但是要求已经改变了。我们在教学时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去区别教学,这样才能把握并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其次,品德教材中的提示语、关键词、教材的文字和插图等要关注。品德教材中的这些因素对把握教学目标,实施课堂教学起着提醒作用,对教学实施起着引领作用。在教学中,要反复钻研教材,深刻领悟编者意图,再制定目标,设计引领方案。再次,调查、收集的教学资源也要关注。这些资源往往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与学生经验距离较近,教学中乐于被学生接受并迁移内化。因此,教师教学时调查收集的资料要认真地选择、精心地利用。教学中,教师引导的“问题”往往来源于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资源,这就决定了教师把握资源要“透”。
3.设计问题要“精”。
课堂中的问是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集中反映,也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中心环节,更是决定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注重“问”的质量,研究“问”的艺术。教师的教学艺术在于点拨、启发,在追问时恰到好处,在激发学生情感和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功夫。为此教学目的不要过于复杂,突出重点,精心设计课堂问题,以利于学生边学习教学资源边思考,深刻地感受到教材中或课外的教学资源所要我们感悟的道德认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最大限度的影响学生的道德行为。在教学中应当经常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通过积极活动感悟。
4.提升能力要“勤”。
在课堂中,教学生成随时会出现,有时,这意外生成会成为课堂追问的精彩之处。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适时调整,迅速组织出新问题。从而也决定了教师提升教学能力要“勤”。教师要从传统的对自身的提问研究较多转向对学生的答问研究较多,注意时机,相机诱导。教师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再是按部就班,而是躲过事先的设计,视具体情景而定。课堂提问的设计技巧,课上看似随机应变,实际上功夫在“课堂”外。这要求教师既备教材、教法,又要备学生,按照教学规律,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拥有追问能力,驾驭品德课堂。
二、恪守规范,为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创造机会
追问不同于一般的提问,其难点在于,它不是事先准备好的。或许我们可以凭经验预先想象学生的反应,但学生经常会有出人意料的回答,是想也想不尽的。它能暴露学生深层的想法,挖掘课程的深度与广度,品德课就是要打开学生的心扉,倾听学生的心里话,唤醒他心灵深处的德性。怎样触动学生的心弦呢?
1.对学生,尊重是基础。
人际交往中,人们最希望得到的莫过于理解了,它会给人一种极大的尊重和安全感。这时学生往往愿意表现出与你敞开心灵真实的对话。教学时必须尊重学生个性,营造宽松的活动氛围,搭建舞台,提供机会,努力创设一个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环境,让所有学生愿学、爱学、乐于接受情感的体验,乐于实践正确的品德行为,从而使学生品德得到发展。如教学《我长大了》时,教师问学生做错事情后怎么办,学生说:“我要装生病。”教师追问:“哦!为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生病了,爸爸妈妈就不会打我了。”继续追问:“为什么你生病了,爸爸妈妈就不会打你了?”(因为心疼)“爸爸妈妈在你生病时,心情会怎样?”(着急)“你忍心让爸爸妈妈着急吗?”“爸爸妈妈发现你是在撒谎,又会有什么感觉?”“……”在一开始尊重学生选择的基础上,追问效果往往会很好。反之,如果一开始就表示怀疑:“你这么做合适吗?”学生就不知道怎么回答了。按他的理解水平当然是合适的,否则他就不会提出来了。
2.对问题,开放是前提。
封闭式问题只要求给出“是”或“否”的答案,迫使学生作出选择,只能提供较少的甚至虚假的信息。在品德课教学中,营造真实的氛围,让学生无所顾忌地说,畅所欲言是培养学生真、善、美人品的基础。与其在压抑中沉默,不如在抒发中升华。还是上面的问题,学生说要装病骗爸爸妈妈,如果教师问“这样做合适不合适。”那还要学生回答什么?他当然只能根据从小所受的教育说“不合适”。开放式问题则可以引出多个答案,如果教师愿意的话,可以带有一定的指向性。例如问:“你觉得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学生有相当的自由说说自己的感觉,“可以逃避惩罚,可以受到关爱……”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也给教师找出漏洞,引入下一个话题的机会。 3.对追问,递进是关键。
追问要有层次,层层递进,以问促思,以问促情、以情感人。如《做学习的有心人》第二课时的教学时,课开始让学生做写数子的游戏。写完后,先问没有写错的学生“怎么写的?为什么一个都没有错?”接着追问“是什么原因让你写错了呢?”“玩这个游戏你有什么感受?”“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学生在层层递进式的思考与回答中,说原因,谈感受,这道理也就自然而然会懂了。而且,有层次性的追问,由易入难,学生也易于思考,易于接受,道理也就容易引导了。
对追问,还应注重科学性、逻辑性。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和品德课教材安排的螺旋上升都显示了品德课中教师的追问必须符合科学性和逻辑性。教师的追问设计,必须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形式与规律。教师要按照课程的顺序,考虑学生的道德认知程度,心理接受能力,而有所区别。总体来说,宏观上要求教师追问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微观上要求教师循序而问,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三、把握时机,为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行加助力
课堂教学追问的时机转瞬即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提出,凸显“巧”追问,才能激发学生情感的火花,有效追问。
1.在“表面处”追问——活跃思维。
“表面处”即学生在积极学习、热烈讨论、情感交流中,不能进一步地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使得回答显得粗浅,留于表面现象,而不能发现思想本质。这时,教师要及时地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活跃思维,并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进一步激起学生。“再往深处想想看,这说明什么道理?”“你还有什么想法?”“如果你是他会……?”“长大之后,你会……?”教师这样有意识地追问和引导,会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的发展。
2.在意外处追问——生成精彩。
叶澜老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教学是一个教育环境中实际发生的事情,而不是理性上计划了要发生的事。因此,课堂教学中随时会发生意外。教学时,教师要大胆打破预设的框架,对学生的意外回答,给予积极的回应和主动激疑,以睿智的追问,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价值方向。在上《做学习的有心人》时,忽然有位同学哭了起来,原来是这位的同学的采蜜本被旁边的同学不小心弄破了。老师马上组织教学说到“一个这样爱惜采蜜本的同学应该是怎样一个人?”并继续追问“那你们认为**同学是不是一位爱学习的孩子呢?”“您们愿意向这位同学学习吗?”“你们愿意帮助她把采蜜本补好吗?”这时,这位同学已经止住哭泣,破涕为笑了。追问之后,不仅解决了一件棘手的课堂以外,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道理,一举两得。
3.在错误处追问——巧妙纠正。
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会经常迸发出错误的思想观念。对此我们不应惊慌失措,更不能责怪学生。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在学生出现表达错误时,教师如能在错误处进行暗示性地追问,则能巧妙地纠正学生的错误,使之更有效地为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生活中的你我他》时,谈到清洁工的职业时,有学生就认为清洁工工作辛苦,而且又脏,是一个不好的职业,甚至流露出看不起清洁工的思想。在教学中,老师及时追问“那你认为清洁工这个行业可不可以从360行中去掉呢?”“如果没有清洁工,那我们的世界会怎样?”“同学们一起设计一下,怎样让清洁工这个行业成为人人都喜欢干的行业?”三次追问后,那学生马上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不好,并从设计清洁工这个环节中还感到了清洁工行业的美好前景。在最后说理想时,他还树立了做“新型清洁工”的理想。追问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
4.在激情处追问——叩击心灵。
品德课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培养学生品行,唤醒学生德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基础。激发学生的情感成了品德课教学的关键步骤。在《网络世界》的“观看录像,感知沉迷网络的危害”这一板块中,学生的情感是否能受到冲击,心灵是否能受到震撼,决定了这节课的成败。在第一段录像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在老师和父母面前称得上是好学生、好孩子的人,将来会成为怎样一个人?”“你们愿意和他交朋友吗?”两次追问,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了主人公的出色,都愿意和他交朋友。为第二段录像的对比式教学打下了件事的基础。在第二段录像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是什么让他走上了死亡的道路呢?”“现在,留给他父母的是什么?”“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还有什么想说的吗?”三次追问,让学生立刻明白了网络游戏的危害,不但危害自己,还影响自己的家人。层层追问,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教学效果良好。
5.在重难点处追问——水到渠成。
重难点的教学是一堂课的灵魂。重点把握了,难点突破了,就意味着教学目标的达成。品德课的教学是师生心与心的交流,很多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不是靠活动或多媒体能解决的,需要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的心灵升华。教学中,于重难点处积极追问,可以使学生情感体验更加饱满,品行的内化更加容易。在教学《网络世界》引导学生感受沉迷网络的危害这一重点时,追问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学生谈身边事例,教师三次追问“他这样上网对身体健康、学习、生活有影响吗?你感到痛心吗?”“看到自己的孩子成绩下降了,身体也越来越差了,家人感到怎样?”“如果他这样长期下去,后果会怎样?”让学生在交流中能深切地感受到网络的危害,并能从后面的对待网络行动中看到,学生们已经完全明白了应该正确对待和使用网络。
追问是品德课堂教学有效进行的催化剂,是品德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精妙的教学艺术。在品德教学实践中,教师运用艺术的手法精心设计、实施课堂追问,既能促进学生道德认知的学习,道德情感的激发,又能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控制,在与其他教学手段的配合下,使品德课堂更加有效,从而促进学生道德品质更好的发展。
品德课堂的教学是品德教师与学生之间认知交流,思维碰撞,情感交融,品行升华的过程,是品德教师的优良品行、有益的教学资源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升华的教学。师生之间的问答是品德课堂教学基本的存在形式。品德课的问答又不同于其他课,它重在对学生心灵的触动,重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悟,以提升学生的品质。因此,品德课提问交流时更应注重追问的艺术,即在对某一问题或某一内容提问交流时,针对学生的回答,在一问之后又二次、三次等多次提问,对学生的思维活动作有效深入的疏导,直接指向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心灵的深处,深化感悟,激发情感,促进导行,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如果把品德课堂教学比作高塔的话,有效的追问就是课堂教学进入佳境的梯子。那么在品德课堂教学中追问如何去把握呢?现结合教学实际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精心准备,为撩动学生心灵的涟漪作基础
品德教师的教学是直接和学生的心灵交流与对话,品德课的提问交流时就更应注重追问的艺术性与人文性,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打开自己心灵的大门,愿意和你真诚地交流互动,品德课的教学目标才能有效达成。那该怎样做呢?精心准备是必不可少的。
1.教师角色要“正”。
上品德课,教师对自己的角色首先要有正确的定位,教师应当认识到自己在品德课中是一个合作者、引导者。引导学生进行道德认知的学习,道德行为的培养,促使学生自我进步,而不是一个权威者,野蛮地告诉他必须怎么做。其次,在课堂中,教师必须具备品德教师的一般品质——宽容、乐于接纳学生。只有放下架子,参与到活动中去,融入到学生中去,从时间、空间、心理上与学生拉近距离,做到亦师亦友、教学与引导兼顾,这样学生才能乐于进入课堂,乐于学习进步。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是否“正”是学生是否接受引导的关键因素,这也是学生在学习时是否愿意接受追问的前提。
2.把握资源要“透”。
把握资源要“透”,首先要对课程标准要吃透。品德教材在内容安排时采用螺旋式上升的编排方式,同一题材的内容在不同年级的中都仍然有体现。但是,通过研究课标我们会发现,虽然题材相同,但是要求已经改变了。我们在教学时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去区别教学,这样才能把握并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其次,品德教材中的提示语、关键词、教材的文字和插图等要关注。品德教材中的这些因素对把握教学目标,实施课堂教学起着提醒作用,对教学实施起着引领作用。在教学中,要反复钻研教材,深刻领悟编者意图,再制定目标,设计引领方案。再次,调查、收集的教学资源也要关注。这些资源往往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与学生经验距离较近,教学中乐于被学生接受并迁移内化。因此,教师教学时调查收集的资料要认真地选择、精心地利用。教学中,教师引导的“问题”往往来源于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资源,这就决定了教师把握资源要“透”。
3.设计问题要“精”。
课堂中的问是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集中反映,也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中心环节,更是决定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注重“问”的质量,研究“问”的艺术。教师的教学艺术在于点拨、启发,在追问时恰到好处,在激发学生情感和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功夫。为此教学目的不要过于复杂,突出重点,精心设计课堂问题,以利于学生边学习教学资源边思考,深刻地感受到教材中或课外的教学资源所要我们感悟的道德认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最大限度的影响学生的道德行为。在教学中应当经常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通过积极活动感悟。
4.提升能力要“勤”。
在课堂中,教学生成随时会出现,有时,这意外生成会成为课堂追问的精彩之处。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适时调整,迅速组织出新问题。从而也决定了教师提升教学能力要“勤”。教师要从传统的对自身的提问研究较多转向对学生的答问研究较多,注意时机,相机诱导。教师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再是按部就班,而是躲过事先的设计,视具体情景而定。课堂提问的设计技巧,课上看似随机应变,实际上功夫在“课堂”外。这要求教师既备教材、教法,又要备学生,按照教学规律,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拥有追问能力,驾驭品德课堂。
二、恪守规范,为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创造机会
追问不同于一般的提问,其难点在于,它不是事先准备好的。或许我们可以凭经验预先想象学生的反应,但学生经常会有出人意料的回答,是想也想不尽的。它能暴露学生深层的想法,挖掘课程的深度与广度,品德课就是要打开学生的心扉,倾听学生的心里话,唤醒他心灵深处的德性。怎样触动学生的心弦呢?
1.对学生,尊重是基础。
人际交往中,人们最希望得到的莫过于理解了,它会给人一种极大的尊重和安全感。这时学生往往愿意表现出与你敞开心灵真实的对话。教学时必须尊重学生个性,营造宽松的活动氛围,搭建舞台,提供机会,努力创设一个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环境,让所有学生愿学、爱学、乐于接受情感的体验,乐于实践正确的品德行为,从而使学生品德得到发展。如教学《我长大了》时,教师问学生做错事情后怎么办,学生说:“我要装生病。”教师追问:“哦!为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生病了,爸爸妈妈就不会打我了。”继续追问:“为什么你生病了,爸爸妈妈就不会打你了?”(因为心疼)“爸爸妈妈在你生病时,心情会怎样?”(着急)“你忍心让爸爸妈妈着急吗?”“爸爸妈妈发现你是在撒谎,又会有什么感觉?”“……”在一开始尊重学生选择的基础上,追问效果往往会很好。反之,如果一开始就表示怀疑:“你这么做合适吗?”学生就不知道怎么回答了。按他的理解水平当然是合适的,否则他就不会提出来了。
2.对问题,开放是前提。
封闭式问题只要求给出“是”或“否”的答案,迫使学生作出选择,只能提供较少的甚至虚假的信息。在品德课教学中,营造真实的氛围,让学生无所顾忌地说,畅所欲言是培养学生真、善、美人品的基础。与其在压抑中沉默,不如在抒发中升华。还是上面的问题,学生说要装病骗爸爸妈妈,如果教师问“这样做合适不合适。”那还要学生回答什么?他当然只能根据从小所受的教育说“不合适”。开放式问题则可以引出多个答案,如果教师愿意的话,可以带有一定的指向性。例如问:“你觉得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学生有相当的自由说说自己的感觉,“可以逃避惩罚,可以受到关爱……”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也给教师找出漏洞,引入下一个话题的机会。 3.对追问,递进是关键。
追问要有层次,层层递进,以问促思,以问促情、以情感人。如《做学习的有心人》第二课时的教学时,课开始让学生做写数子的游戏。写完后,先问没有写错的学生“怎么写的?为什么一个都没有错?”接着追问“是什么原因让你写错了呢?”“玩这个游戏你有什么感受?”“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学生在层层递进式的思考与回答中,说原因,谈感受,这道理也就自然而然会懂了。而且,有层次性的追问,由易入难,学生也易于思考,易于接受,道理也就容易引导了。
对追问,还应注重科学性、逻辑性。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和品德课教材安排的螺旋上升都显示了品德课中教师的追问必须符合科学性和逻辑性。教师的追问设计,必须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形式与规律。教师要按照课程的顺序,考虑学生的道德认知程度,心理接受能力,而有所区别。总体来说,宏观上要求教师追问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微观上要求教师循序而问,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三、把握时机,为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行加助力
课堂教学追问的时机转瞬即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提出,凸显“巧”追问,才能激发学生情感的火花,有效追问。
1.在“表面处”追问——活跃思维。
“表面处”即学生在积极学习、热烈讨论、情感交流中,不能进一步地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使得回答显得粗浅,留于表面现象,而不能发现思想本质。这时,教师要及时地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活跃思维,并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进一步激起学生。“再往深处想想看,这说明什么道理?”“你还有什么想法?”“如果你是他会……?”“长大之后,你会……?”教师这样有意识地追问和引导,会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的发展。
2.在意外处追问——生成精彩。
叶澜老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教学是一个教育环境中实际发生的事情,而不是理性上计划了要发生的事。因此,课堂教学中随时会发生意外。教学时,教师要大胆打破预设的框架,对学生的意外回答,给予积极的回应和主动激疑,以睿智的追问,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价值方向。在上《做学习的有心人》时,忽然有位同学哭了起来,原来是这位的同学的采蜜本被旁边的同学不小心弄破了。老师马上组织教学说到“一个这样爱惜采蜜本的同学应该是怎样一个人?”并继续追问“那你们认为**同学是不是一位爱学习的孩子呢?”“您们愿意向这位同学学习吗?”“你们愿意帮助她把采蜜本补好吗?”这时,这位同学已经止住哭泣,破涕为笑了。追问之后,不仅解决了一件棘手的课堂以外,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道理,一举两得。
3.在错误处追问——巧妙纠正。
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会经常迸发出错误的思想观念。对此我们不应惊慌失措,更不能责怪学生。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在学生出现表达错误时,教师如能在错误处进行暗示性地追问,则能巧妙地纠正学生的错误,使之更有效地为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生活中的你我他》时,谈到清洁工的职业时,有学生就认为清洁工工作辛苦,而且又脏,是一个不好的职业,甚至流露出看不起清洁工的思想。在教学中,老师及时追问“那你认为清洁工这个行业可不可以从360行中去掉呢?”“如果没有清洁工,那我们的世界会怎样?”“同学们一起设计一下,怎样让清洁工这个行业成为人人都喜欢干的行业?”三次追问后,那学生马上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不好,并从设计清洁工这个环节中还感到了清洁工行业的美好前景。在最后说理想时,他还树立了做“新型清洁工”的理想。追问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
4.在激情处追问——叩击心灵。
品德课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培养学生品行,唤醒学生德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基础。激发学生的情感成了品德课教学的关键步骤。在《网络世界》的“观看录像,感知沉迷网络的危害”这一板块中,学生的情感是否能受到冲击,心灵是否能受到震撼,决定了这节课的成败。在第一段录像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在老师和父母面前称得上是好学生、好孩子的人,将来会成为怎样一个人?”“你们愿意和他交朋友吗?”两次追问,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了主人公的出色,都愿意和他交朋友。为第二段录像的对比式教学打下了件事的基础。在第二段录像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是什么让他走上了死亡的道路呢?”“现在,留给他父母的是什么?”“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还有什么想说的吗?”三次追问,让学生立刻明白了网络游戏的危害,不但危害自己,还影响自己的家人。层层追问,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教学效果良好。
5.在重难点处追问——水到渠成。
重难点的教学是一堂课的灵魂。重点把握了,难点突破了,就意味着教学目标的达成。品德课的教学是师生心与心的交流,很多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不是靠活动或多媒体能解决的,需要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的心灵升华。教学中,于重难点处积极追问,可以使学生情感体验更加饱满,品行的内化更加容易。在教学《网络世界》引导学生感受沉迷网络的危害这一重点时,追问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学生谈身边事例,教师三次追问“他这样上网对身体健康、学习、生活有影响吗?你感到痛心吗?”“看到自己的孩子成绩下降了,身体也越来越差了,家人感到怎样?”“如果他这样长期下去,后果会怎样?”让学生在交流中能深切地感受到网络的危害,并能从后面的对待网络行动中看到,学生们已经完全明白了应该正确对待和使用网络。
追问是品德课堂教学有效进行的催化剂,是品德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精妙的教学艺术。在品德教学实践中,教师运用艺术的手法精心设计、实施课堂追问,既能促进学生道德认知的学习,道德情感的激发,又能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控制,在与其他教学手段的配合下,使品德课堂更加有效,从而促进学生道德品质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