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为“自主”?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静下心来,有足够的时间去充分读书、充分理解、充分体会、充分讨论、充分思考……何为“导学”?是指老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学生探索课文精髓的朋友和伙伴。这种阅读教学模式确立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一、自主导学模式的环节
(一)预习交流
就是将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内容展示交流。在课前预习中,学生要将文中出现的不能读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划出,通过查字典解决基本的字词问题,并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文章的社会时代背景及文体特点,整理成小卡片。课堂上,学生将查阅的资料分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这一阶段的学习,要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
(二)预设目标
其基本过程是,学生根据自学后对文本的把握,教师根据对课程标准的把握,通过师生共同讨论,预设学习目标。
(三)自主学习
学生在预习课文及探讨目标的基础上,再深入到文本中,理解材料内容,对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并对文章精华进行吸收、消化。要在把握文章结构,大体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细读文章的重点部分,要读文章中最有特色、最感人、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品味时,要抓住重点字、词、句去细品;要抓住文章的妙处、细处、动人处去回味。从而使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学生还要从精读中体味作者用词造句的妙处,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内容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自己找出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学生能感知到什么程度,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积累而定,老师不必强求一致。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将产生的疑难问题做好整理,留待解决。
这一阶段的学习中,老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设计出简约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章。
(四)合作交流
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或学习心得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集体讨论。交流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自学未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通过班级讨论解决,教师从中引导、点拨。针对文本内容及体裁的不同特点,还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来展现学生的研究成果。
学生在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过程中自然地达成预设的目标,并且在交流中又会获得新的感悟,不断生成新目标。这使学生在教师预设的基础上又获得了与自身体验相关的知识。
(五)自我总结
每节课,留给学生两三分钟时间,总结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在教师小结重点的基础上,学生总结当堂课学习的内容,并且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恰当,学习效率是否高等问题。
(六)反馈拓展
对当堂课学习的内容,教师进行回归性检测,将重点内容以检测题、提问等多种形式进行反馈,检查学生当堂掌握情况。结合本班学生实际,进行拓展训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灵活掌握技巧与方法。
二、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基本的教学原则与教学要求
(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是关于教学顺序的总要求
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然后根据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即所谓以学定教。
所谓“先学”,是指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进行积极的阅读思考或动手操作,尝试通过独立与合作方式理解课本知识,并内化成自身的知识结构。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能动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是为了让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暴露出的问题,以便增强接下来的“教”的针对性,不致重复学生自己已经学会的内容。
所谓“后教”,是指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结合他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所进行有对性的教学活动。它的作用主要是对学生的自学进行一定的梳理和必要的纠正、补充,同时也是对学生自学的更高一层次的深化和提升,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是极为关键的。
(二)“三讲三不讲
“三讲”是指:新重点;讲难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第一个“讲”,其中的重点指的是对今后学习乃至终生发展有基础性作用的内容;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与以前联系不大的内容。第二个“讲”,对于大部分同学不会的问题,就是难点。第三个“讲”。易错、易混、易漏点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的内容。
“三不讲”是指: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
(三)三布置三不布置
不布置重复性的作业,不布置惩罚性的作业,不布置超过学生合理学习限度的作业;布置发展学生思维的作业,布置引导学生探究的作业,布置迁移拓展、提高能力的作业。
那么,我们应该布置什么样的作业呢?我们提倡的“三布置”:布置发展学生思维的作业,布置引导学生探究的作业,布置迁移拓展、提高能力的作业。
在适当布置常规性书面作业之外,作业更要呈现出多样性、变化性的特点。每次作业要有变化,且按照作业形式的不同,也不必要求统一和所谓的按时完成。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以及各学科知识整合运用等,我们可以更多地布置发展学生思维的作业,这样的作业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通过设计一定的情境,设计能够体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的问题,来达到启迪学生思路,发散学生思维的作用。
(四)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其中,能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能把学生带到想象的世界中去,使想象丰富活跃起来,完成思考的全过程,实现知识的内化,使学生智力得到新的发展。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还能使教学跌宕起伏,错落有致,能激发学生积极进取,使传递的信息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深刻的印象,促进师生双方的和谐统一。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是课堂研究性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吸引学生思维,诱导学生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的载体,也是实现由单纯接受式学习方式向发现式探究学习方式转变,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学生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的桥梁和纽带。学生的成长经历、生活经验、学习背景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宝贵的教学资源。创设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课堂,要求“生活問题情境化”。
一、自主导学模式的环节
(一)预习交流
就是将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内容展示交流。在课前预习中,学生要将文中出现的不能读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划出,通过查字典解决基本的字词问题,并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文章的社会时代背景及文体特点,整理成小卡片。课堂上,学生将查阅的资料分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这一阶段的学习,要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
(二)预设目标
其基本过程是,学生根据自学后对文本的把握,教师根据对课程标准的把握,通过师生共同讨论,预设学习目标。
(三)自主学习
学生在预习课文及探讨目标的基础上,再深入到文本中,理解材料内容,对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并对文章精华进行吸收、消化。要在把握文章结构,大体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细读文章的重点部分,要读文章中最有特色、最感人、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品味时,要抓住重点字、词、句去细品;要抓住文章的妙处、细处、动人处去回味。从而使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学生还要从精读中体味作者用词造句的妙处,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内容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自己找出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学生能感知到什么程度,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积累而定,老师不必强求一致。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将产生的疑难问题做好整理,留待解决。
这一阶段的学习中,老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设计出简约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章。
(四)合作交流
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或学习心得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集体讨论。交流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自学未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通过班级讨论解决,教师从中引导、点拨。针对文本内容及体裁的不同特点,还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来展现学生的研究成果。
学生在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过程中自然地达成预设的目标,并且在交流中又会获得新的感悟,不断生成新目标。这使学生在教师预设的基础上又获得了与自身体验相关的知识。
(五)自我总结
每节课,留给学生两三分钟时间,总结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在教师小结重点的基础上,学生总结当堂课学习的内容,并且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恰当,学习效率是否高等问题。
(六)反馈拓展
对当堂课学习的内容,教师进行回归性检测,将重点内容以检测题、提问等多种形式进行反馈,检查学生当堂掌握情况。结合本班学生实际,进行拓展训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灵活掌握技巧与方法。
二、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基本的教学原则与教学要求
(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是关于教学顺序的总要求
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然后根据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即所谓以学定教。
所谓“先学”,是指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进行积极的阅读思考或动手操作,尝试通过独立与合作方式理解课本知识,并内化成自身的知识结构。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能动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是为了让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暴露出的问题,以便增强接下来的“教”的针对性,不致重复学生自己已经学会的内容。
所谓“后教”,是指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结合他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所进行有对性的教学活动。它的作用主要是对学生的自学进行一定的梳理和必要的纠正、补充,同时也是对学生自学的更高一层次的深化和提升,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是极为关键的。
(二)“三讲三不讲
“三讲”是指:新重点;讲难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第一个“讲”,其中的重点指的是对今后学习乃至终生发展有基础性作用的内容;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与以前联系不大的内容。第二个“讲”,对于大部分同学不会的问题,就是难点。第三个“讲”。易错、易混、易漏点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的内容。
“三不讲”是指: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
(三)三布置三不布置
不布置重复性的作业,不布置惩罚性的作业,不布置超过学生合理学习限度的作业;布置发展学生思维的作业,布置引导学生探究的作业,布置迁移拓展、提高能力的作业。
那么,我们应该布置什么样的作业呢?我们提倡的“三布置”:布置发展学生思维的作业,布置引导学生探究的作业,布置迁移拓展、提高能力的作业。
在适当布置常规性书面作业之外,作业更要呈现出多样性、变化性的特点。每次作业要有变化,且按照作业形式的不同,也不必要求统一和所谓的按时完成。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以及各学科知识整合运用等,我们可以更多地布置发展学生思维的作业,这样的作业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通过设计一定的情境,设计能够体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的问题,来达到启迪学生思路,发散学生思维的作用。
(四)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其中,能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能把学生带到想象的世界中去,使想象丰富活跃起来,完成思考的全过程,实现知识的内化,使学生智力得到新的发展。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还能使教学跌宕起伏,错落有致,能激发学生积极进取,使传递的信息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深刻的印象,促进师生双方的和谐统一。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是课堂研究性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吸引学生思维,诱导学生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的载体,也是实现由单纯接受式学习方式向发现式探究学习方式转变,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学生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的桥梁和纽带。学生的成长经历、生活经验、学习背景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宝贵的教学资源。创设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课堂,要求“生活問题情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