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语言积累,发展思维,净化心灵,发展健全个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藏区学生受语言环境的限制,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不高,而阅读则是提高语文能力最为有效的方法。然而,当前藏区初中语文教学还没有冲出“少慢差费”的怪圈,教学中仍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还没有建立起“大语文教育”的观念,这表明藏区初中语文的课外阅读有很大的缺陷,从学生的具体情况看,其主要表现是:
一是少数民族学生入学后对全国一统的汉语文教材,觉得不易适应。民族学生在家庭及其周围环境中使用的语言,从词汇到语法,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模式,且运用自如,可一旦进入操用汉语言教学的学校,学生不得不改变原有的习惯,学习和使用新的语言及文字。面对一个汉语文信息,少数民族学生领会时要经过许多“加工处理”。这是一个艰难的“再制作”。学生在无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每天要接受许多汉语文新信息,首先只能囫囵吞枣地接收,然后慢慢咀嚼,最后才从比较中悟出一点含义来。从词汇角度看,由于语言本身的差异,汉语中的许多语言,诸如“虔诚”“尴尬”“潦倒”等,很难找到它与民族语言的对应点,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从语法角度说,民族学生习惯于“先入为主”的本民族语言的规律,因此写起文章来语法不通,逻辑混乱,颠山倒四。因此,他们普遍有厌学心理。
二是是无书可读。相对来说藏区孩子父母文化层次较低,并且春秋季还要转场放牧,大多数的学生家长也不支持孩子买课外书,在他们眼中,所谓的课外书无非是几本作文书,教材辅导书,配套习题册等。再加上经济条件的制约,藏区学校无法经常添置课外读物,学校课外读物种类不够丰富,而且有些书已经与时代脱节,大部分的书不适合孩子们阅读,孩子们从电视里看到一些新鲜的课外书,但在学校图书室里是找不到的。没有足够的书源,课外阅读当然就难以进行。
三是从阅读的动机和效果而言,有的学生说,“喜欢看什么就看看,对学习没有什么帮助”;有的说,“课本我看腻了,找本课外书看看,来调剂调剂生活”;有的说,“看小说我只注意故事情节,其它内容我也说不清”;有的说,“课外书曾一度使我心醉神迷,弄得功课一落千丈”;有的说,“我根本没时间看课外书”。可见,藏区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具有盲目性、随意性、猎奇性和消遣性。
四是看书后不作读书笔记,不进行有意识的搜集和整理。
没环境、家长不重视等是藏区孩子们缺少课外阅读的几点原因。而孩子们的阅读结构还比较单一,种类缺乏,缺少经典文学,孩子们的阅读还需要引导,这需要学校、老师、家长和社会力量共同努力。如何把学生引向课外呢?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明确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先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怎么办?可用作家的伟大精神或顽强意志激励学生;可用故意设疑法吸引学生;可用旁征博引、谈古论今法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等等。如笔者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就叙述鲁迅小时“早”的故事,介绍了他一生刚直不阿的高尚品德和不辍笔耕、不懈探索救国之路的革命精神,激起学生对这位伟大的崇敬热爱之情,进而引导他们读《朝花夕拾》《呐喊》等,自然而然地把学生从课内引向了课外,又进行了思想教育,真可谓一箭双雕。教师通过长期的引导,使学生知道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增情,足以长才”,“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逐渐明白了课外阅读可以增长知识,提高素质,陶冶情操,是课堂教学的有力配合。
二、建设班级“书香”文化,拓展课外阅读物来源渠道
以班级为单位努力打造“书香文化”班级,调动师生、家长共同参与,要求家长尽可能、尽量多为孩子买些课外读物,号召班级教师、学生捐赠图书建立班级图书角,相互借阅自己的读物,拓展课外阅读物的来源。
三、强调学生做读书笔记
藏区的孩子因语言的障碍课外阅读时只注意故事情节,无语言积累意识,更谈不上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和审美乐趣。因此教师要经常指导孩子们要善于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的素材,做笔记,还是一种练笔的有效方式,练得多了,写作水平就能提高。比如写心得:写出自己的感想、收获、疑问和评价。
四、借活动效应激发兴趣
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竞赛活动,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定期举行“课外阅读最佳兴趣小组”、“故事大王”等评比,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让他们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
五、争取学校领导加大对图书的投入
加强图书馆、阅览室的建设与管理,积极创办班级图书角,不断丰富书籍刊物,使学生做“有米之炊”。认真做好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给寄宿制学生购买适量的课外阅读书,让他们轻松自如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总之,课外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对于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而言,兴趣是基础,是前提,是动力。教师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处处做有心人,才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真正增强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一是少数民族学生入学后对全国一统的汉语文教材,觉得不易适应。民族学生在家庭及其周围环境中使用的语言,从词汇到语法,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模式,且运用自如,可一旦进入操用汉语言教学的学校,学生不得不改变原有的习惯,学习和使用新的语言及文字。面对一个汉语文信息,少数民族学生领会时要经过许多“加工处理”。这是一个艰难的“再制作”。学生在无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每天要接受许多汉语文新信息,首先只能囫囵吞枣地接收,然后慢慢咀嚼,最后才从比较中悟出一点含义来。从词汇角度看,由于语言本身的差异,汉语中的许多语言,诸如“虔诚”“尴尬”“潦倒”等,很难找到它与民族语言的对应点,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从语法角度说,民族学生习惯于“先入为主”的本民族语言的规律,因此写起文章来语法不通,逻辑混乱,颠山倒四。因此,他们普遍有厌学心理。
二是是无书可读。相对来说藏区孩子父母文化层次较低,并且春秋季还要转场放牧,大多数的学生家长也不支持孩子买课外书,在他们眼中,所谓的课外书无非是几本作文书,教材辅导书,配套习题册等。再加上经济条件的制约,藏区学校无法经常添置课外读物,学校课外读物种类不够丰富,而且有些书已经与时代脱节,大部分的书不适合孩子们阅读,孩子们从电视里看到一些新鲜的课外书,但在学校图书室里是找不到的。没有足够的书源,课外阅读当然就难以进行。
三是从阅读的动机和效果而言,有的学生说,“喜欢看什么就看看,对学习没有什么帮助”;有的说,“课本我看腻了,找本课外书看看,来调剂调剂生活”;有的说,“看小说我只注意故事情节,其它内容我也说不清”;有的说,“课外书曾一度使我心醉神迷,弄得功课一落千丈”;有的说,“我根本没时间看课外书”。可见,藏区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具有盲目性、随意性、猎奇性和消遣性。
四是看书后不作读书笔记,不进行有意识的搜集和整理。
没环境、家长不重视等是藏区孩子们缺少课外阅读的几点原因。而孩子们的阅读结构还比较单一,种类缺乏,缺少经典文学,孩子们的阅读还需要引导,这需要学校、老师、家长和社会力量共同努力。如何把学生引向课外呢?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明确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先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怎么办?可用作家的伟大精神或顽强意志激励学生;可用故意设疑法吸引学生;可用旁征博引、谈古论今法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等等。如笔者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就叙述鲁迅小时“早”的故事,介绍了他一生刚直不阿的高尚品德和不辍笔耕、不懈探索救国之路的革命精神,激起学生对这位伟大的崇敬热爱之情,进而引导他们读《朝花夕拾》《呐喊》等,自然而然地把学生从课内引向了课外,又进行了思想教育,真可谓一箭双雕。教师通过长期的引导,使学生知道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增情,足以长才”,“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逐渐明白了课外阅读可以增长知识,提高素质,陶冶情操,是课堂教学的有力配合。
二、建设班级“书香”文化,拓展课外阅读物来源渠道
以班级为单位努力打造“书香文化”班级,调动师生、家长共同参与,要求家长尽可能、尽量多为孩子买些课外读物,号召班级教师、学生捐赠图书建立班级图书角,相互借阅自己的读物,拓展课外阅读物的来源。
三、强调学生做读书笔记
藏区的孩子因语言的障碍课外阅读时只注意故事情节,无语言积累意识,更谈不上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和审美乐趣。因此教师要经常指导孩子们要善于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的素材,做笔记,还是一种练笔的有效方式,练得多了,写作水平就能提高。比如写心得:写出自己的感想、收获、疑问和评价。
四、借活动效应激发兴趣
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竞赛活动,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定期举行“课外阅读最佳兴趣小组”、“故事大王”等评比,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让他们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
五、争取学校领导加大对图书的投入
加强图书馆、阅览室的建设与管理,积极创办班级图书角,不断丰富书籍刊物,使学生做“有米之炊”。认真做好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给寄宿制学生购买适量的课外阅读书,让他们轻松自如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总之,课外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对于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而言,兴趣是基础,是前提,是动力。教师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处处做有心人,才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真正增强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