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时期处于“模仿”发展的重要阶段,成人的言行举止、衣着打扮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作为教师,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素质,向幼儿显示出自己健康的情操和真、善、美的行为习惯,才能激发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因此,我们必须自觉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幼儿品德教育爱心教育
幼儿的品德教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时期,良好的品德行为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在幼儿时期进行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幼儿以后的成长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如果我们训练的儿童,熟知各种知识和技能,可是不知道服务,不知道如何去帮助他人,那这种教育可以说全无意义”。他提出的“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教育儿童知道帮助别人,知道为大众服务,具备服务的精神。
在多年的带班过程中,我发现:生活在大城市的绝大多数孩子们,从出生开始,就被包围在亲人们的关爱和丰富的物质生活中。他们不愁吃穿,因为长辈们总是把家中最好的食物和穿戴先尽他们用;他们不懂得成人劳动的艰辛,因为想要什么家人都会满足;他们不懂得如何关爱他人,很少有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因为他们得到的关爱和照顾太多了;他们更不知道在我国有很多的地方,有许许多多像他们一样大的孩子们正生活在贫困中,正需要社会各界的帮助。
根据《幼儿园指导纲要》的要求,我多年来坚持开展了“爱心捐款箱”的教育活动,目的是为了培养幼儿关爱他人的意识,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行为习惯,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成效。
一、实施方法
(一)把社会大生活引到小课堂,利用多种媒体让幼儿关注到弱势群体
对从小生活在大城市里的这些孩子们来说,比较熟知自己周围生活的环境,对贫困地区和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可以说知之甚少。结合日常教育活动,我经常利用多媒体,上网下载一些贫困地区生活照片,给孩子们讲一讲这些孩子们的生活的艰辛和求学的困难。从孩子们初次接触时的一双双善良的眼睛中可以看到他们心灵的震撼,因为这与他们眼中看到的世界有着多么大的出入呀!另外,我还注意搜集报纸、书刊上此类的见闻或报道,经常讲给孩子们听,让他们说一说自己能为这些伙伴们做些什么,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爱的种子。
(二)善于抓住契机,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进行爱心教育,向幼儿宣传“爱心捐款箱”的意义
由于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勤俭节约的意识就逐渐淡化了。比如,有些孩子很爱用新手绢叠着玩,因为新手绢比较硬,容易折出形状。洗过之后手绢软了就要求家长再买新的;有些孩子经常在接出幼儿园后,在外面的小摊上买零食或小玩具;有些孩子不爱惜班里或自己的东西,经常出现浪费现象;还有些孩子互相攀比,经常穿新衣来在小朋友面前炫耀……
针对班里孩子们的这些问题,我做到勤观察,及时解决问题,把品德教育安排在幼儿日常生活环节之中,充分捕捉各种教育契机,注重品德教育的随机性。在教育孩子的同时注意语言和方法的技巧,采用讲故事、与幼儿谈话、看表演、猜猜谁对谁错等比较活泼的游戏形式,让幼儿懂得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我们可以把生活中不该浪费的钱和物,节约下来存入爱心捐款箱里,就可以送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在孩子每次存放时,都会让孩子讲一讲钱是怎么来的,哪怕只是一两角钱,也要让孩子懂得心里有他人的道理。这样做,一方面,对培养爱心有所帮助,能让孩子们懂得积少成多的道理;另一方面,还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的爱心捐款箱的宗旨是:少吃一块糖,少买一块手绢,少吃一包小零食,节约一枝笔,节约一本书,让小水滴汇成小河,让小河去浇灌一方田地。
(三)家园共育,让家长帮助孩子养成正确的消费观
陈老先生还曾指出,幼稚教育不是幼稚园一方可以独立承担的,必须是幼稚园、家庭、社会共同承担,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做好家园配合工作也是取得良好教育目的所必需完成好的工作。
家长在遇到孩子的购物需求时,一般都不太在乎几角钱或是一两元钱的消费,认为钱数比较小,只要能让孩子高兴即可。殊不知,长久下去,会养成孩子爱吃零食,爱买玩具等的不正确的消费观念。再者,东西来得太容易,孩子们也就不会很爱惜了。这对于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消费观是很不利的。
1.互相多沟通,引导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消费观,培养爱心
自从班里开展了“爱心捐款箱”活动以来,我们向家长做了全方位的宣传,希望家长们协助我们教育孩子,多给孩子讲一讲家长们挣钱的辛苦、小孩子为什么要少吃零食的道理,在家里引导孩子观看关于贫困地区的报道或电视节目、把孩子节约下来的零钱及时投入到捐款箱内。在孩子想买一些不必要的东西时,家长要及时引导孩子想一想那些生活困难的孩子,让孩子知道,如果这个东西不买就会给那些孩子送去一份爱心、带来一份快乐,鼓励孩子自己做出判断。在孩子做出了不买的决定后给予肯定,让他们亲手把准备购物的钱存放到捐款箱内。
2.在培养爱心的同时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
培养幼儿的爱劳动习惯是幼儿本身发展的需要,只要方法和内容合适,是可行的,同时也是必要的。我建议一些家长采取让幼儿用劳动来换取报酬的方法,鼓励孩子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每次可给予几角钱的奖励。当孩子们把自己通过劳动得来的钱存放到捐款箱时,他们一方面能体会到家长挣钱的辛苦,一方面也能体会到劳动的光荣。想到自己能用劳动所得来帮助别人时,他们的快乐是发自内心的。这种做法,在培养爱心的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劳动意识。
(四)鼓励孩子参与献爱心的社会活动
在“爱心捐款箱”活动坚持开展一段时间后,为了让孩子们亲身感受帮助别人的意义,我们就组织孩子们走向社会,把爱心捐献给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
当我们带着捐款箱和孩子们专门买来的图书、文具、玩具、食品来到福利院、来到盲哑学校时,孩子们与这些身患残疾或无家可归的弃儿零距离接触时,孩子们的心灵再次受到震撼。看看他们的生活,再想想自己的生活,无需更多的言语,心和心的沟通会使他们更加靠近。
在活动中,每一个孩子和家长都懂得了一个道理:每奉献一次爱心,就像点燃一只小小的蜡烛。当我们点燃所有的蜡烛时,这个世界一定会是一片光明!
二、反思与建议
(一)拓展家园共育的内容
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一日生活中大部分时间是与家庭成员呆在一起的。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连续性、感染性、权威性、及时性等特征,因此,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实施家园共育是十分必要的。
1.形成统一的品德观念
教师应通过家长会、家长园地等多种沟通方式对家长进行幼儿品德教育的宣传,使家长在幼儿的品德方面与教师形成统一的品德教育观念,在教育幼儿形成良好品德的同时,家长与教师也应以身作则为幼儿做好榜样。
2.鼓励家长为幼儿创造提供更多的爱心平台
幼儿参与爱心活动的重要支持是来自于教师与家长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更多引导幼儿进行爱心奉献。教师与家长也可以组织爱心募捐活动,亲自将物品交给贫困儿童,同时,可以通过与贫困儿童的面对面交流,激发幼儿献爱心的情感。
(二)注重激发幼儿的主动性
教育的过程不是一次两次的活动,更是持续的,日常的,不光要在班级中进行爱心捐款箱的设置,更应该在日常生活、教育、谈话过程中渗入品德的内容,研究关于品德教育的课程,对幼儿进行日常实事的教育,抓住教育时机的同时,引导幼儿关注社会活动,引导幼儿自己发现需要帮助的人群,主动进行品德的习得。
幼儿品德教育爱心教育
幼儿的品德教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时期,良好的品德行为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在幼儿时期进行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幼儿以后的成长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如果我们训练的儿童,熟知各种知识和技能,可是不知道服务,不知道如何去帮助他人,那这种教育可以说全无意义”。他提出的“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教育儿童知道帮助别人,知道为大众服务,具备服务的精神。
在多年的带班过程中,我发现:生活在大城市的绝大多数孩子们,从出生开始,就被包围在亲人们的关爱和丰富的物质生活中。他们不愁吃穿,因为长辈们总是把家中最好的食物和穿戴先尽他们用;他们不懂得成人劳动的艰辛,因为想要什么家人都会满足;他们不懂得如何关爱他人,很少有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因为他们得到的关爱和照顾太多了;他们更不知道在我国有很多的地方,有许许多多像他们一样大的孩子们正生活在贫困中,正需要社会各界的帮助。
根据《幼儿园指导纲要》的要求,我多年来坚持开展了“爱心捐款箱”的教育活动,目的是为了培养幼儿关爱他人的意识,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行为习惯,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成效。
一、实施方法
(一)把社会大生活引到小课堂,利用多种媒体让幼儿关注到弱势群体
对从小生活在大城市里的这些孩子们来说,比较熟知自己周围生活的环境,对贫困地区和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可以说知之甚少。结合日常教育活动,我经常利用多媒体,上网下载一些贫困地区生活照片,给孩子们讲一讲这些孩子们的生活的艰辛和求学的困难。从孩子们初次接触时的一双双善良的眼睛中可以看到他们心灵的震撼,因为这与他们眼中看到的世界有着多么大的出入呀!另外,我还注意搜集报纸、书刊上此类的见闻或报道,经常讲给孩子们听,让他们说一说自己能为这些伙伴们做些什么,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爱的种子。
(二)善于抓住契机,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进行爱心教育,向幼儿宣传“爱心捐款箱”的意义
由于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勤俭节约的意识就逐渐淡化了。比如,有些孩子很爱用新手绢叠着玩,因为新手绢比较硬,容易折出形状。洗过之后手绢软了就要求家长再买新的;有些孩子经常在接出幼儿园后,在外面的小摊上买零食或小玩具;有些孩子不爱惜班里或自己的东西,经常出现浪费现象;还有些孩子互相攀比,经常穿新衣来在小朋友面前炫耀……
针对班里孩子们的这些问题,我做到勤观察,及时解决问题,把品德教育安排在幼儿日常生活环节之中,充分捕捉各种教育契机,注重品德教育的随机性。在教育孩子的同时注意语言和方法的技巧,采用讲故事、与幼儿谈话、看表演、猜猜谁对谁错等比较活泼的游戏形式,让幼儿懂得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我们可以把生活中不该浪费的钱和物,节约下来存入爱心捐款箱里,就可以送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在孩子每次存放时,都会让孩子讲一讲钱是怎么来的,哪怕只是一两角钱,也要让孩子懂得心里有他人的道理。这样做,一方面,对培养爱心有所帮助,能让孩子们懂得积少成多的道理;另一方面,还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的爱心捐款箱的宗旨是:少吃一块糖,少买一块手绢,少吃一包小零食,节约一枝笔,节约一本书,让小水滴汇成小河,让小河去浇灌一方田地。
(三)家园共育,让家长帮助孩子养成正确的消费观
陈老先生还曾指出,幼稚教育不是幼稚园一方可以独立承担的,必须是幼稚园、家庭、社会共同承担,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做好家园配合工作也是取得良好教育目的所必需完成好的工作。
家长在遇到孩子的购物需求时,一般都不太在乎几角钱或是一两元钱的消费,认为钱数比较小,只要能让孩子高兴即可。殊不知,长久下去,会养成孩子爱吃零食,爱买玩具等的不正确的消费观念。再者,东西来得太容易,孩子们也就不会很爱惜了。这对于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消费观是很不利的。
1.互相多沟通,引导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消费观,培养爱心
自从班里开展了“爱心捐款箱”活动以来,我们向家长做了全方位的宣传,希望家长们协助我们教育孩子,多给孩子讲一讲家长们挣钱的辛苦、小孩子为什么要少吃零食的道理,在家里引导孩子观看关于贫困地区的报道或电视节目、把孩子节约下来的零钱及时投入到捐款箱内。在孩子想买一些不必要的东西时,家长要及时引导孩子想一想那些生活困难的孩子,让孩子知道,如果这个东西不买就会给那些孩子送去一份爱心、带来一份快乐,鼓励孩子自己做出判断。在孩子做出了不买的决定后给予肯定,让他们亲手把准备购物的钱存放到捐款箱内。
2.在培养爱心的同时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
培养幼儿的爱劳动习惯是幼儿本身发展的需要,只要方法和内容合适,是可行的,同时也是必要的。我建议一些家长采取让幼儿用劳动来换取报酬的方法,鼓励孩子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每次可给予几角钱的奖励。当孩子们把自己通过劳动得来的钱存放到捐款箱时,他们一方面能体会到家长挣钱的辛苦,一方面也能体会到劳动的光荣。想到自己能用劳动所得来帮助别人时,他们的快乐是发自内心的。这种做法,在培养爱心的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劳动意识。
(四)鼓励孩子参与献爱心的社会活动
在“爱心捐款箱”活动坚持开展一段时间后,为了让孩子们亲身感受帮助别人的意义,我们就组织孩子们走向社会,把爱心捐献给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
当我们带着捐款箱和孩子们专门买来的图书、文具、玩具、食品来到福利院、来到盲哑学校时,孩子们与这些身患残疾或无家可归的弃儿零距离接触时,孩子们的心灵再次受到震撼。看看他们的生活,再想想自己的生活,无需更多的言语,心和心的沟通会使他们更加靠近。
在活动中,每一个孩子和家长都懂得了一个道理:每奉献一次爱心,就像点燃一只小小的蜡烛。当我们点燃所有的蜡烛时,这个世界一定会是一片光明!
二、反思与建议
(一)拓展家园共育的内容
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一日生活中大部分时间是与家庭成员呆在一起的。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连续性、感染性、权威性、及时性等特征,因此,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实施家园共育是十分必要的。
1.形成统一的品德观念
教师应通过家长会、家长园地等多种沟通方式对家长进行幼儿品德教育的宣传,使家长在幼儿的品德方面与教师形成统一的品德教育观念,在教育幼儿形成良好品德的同时,家长与教师也应以身作则为幼儿做好榜样。
2.鼓励家长为幼儿创造提供更多的爱心平台
幼儿参与爱心活动的重要支持是来自于教师与家长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更多引导幼儿进行爱心奉献。教师与家长也可以组织爱心募捐活动,亲自将物品交给贫困儿童,同时,可以通过与贫困儿童的面对面交流,激发幼儿献爱心的情感。
(二)注重激发幼儿的主动性
教育的过程不是一次两次的活动,更是持续的,日常的,不光要在班级中进行爱心捐款箱的设置,更应该在日常生活、教育、谈话过程中渗入品德的内容,研究关于品德教育的课程,对幼儿进行日常实事的教育,抓住教育时机的同时,引导幼儿关注社会活动,引导幼儿自己发现需要帮助的人群,主动进行品德的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