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现正在全面推行“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实施创造教育,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崭新课题。
一、开展实践活动对素质教育有很大帮助
社会实践活动必须依照不同年级的年龄段特点,安排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活动,使学生力所能及。这既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又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达到扩大视野、增长才干、培养志趣的教育目的。社会实践活动课可以每学期安排一次,课时量应由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而定,如开展体育活动,可以结合奥林匹克精神的教育,还可以开展“走向大自然的怀抱”采集动植物标本等活动。
二、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习惯和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如独立完成数学作业,独立思考等。在课后鼓励学生学习小报、参考书、习题书,整理知识,总结归纳,培养独立学习的习惯。
我国现正在全面推行“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实施创造教育,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崭新课题。兴趣是创造性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着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用妙趣横生的问题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
可见,只要教师充分发挥智慧,创造思维的新视角,以新颖的方式去诱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就一定能使学生向往科学,追求真理。学生的创造意识也会随着被培养起来。
三、必须面向每一个学生以及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
任何一个班级学生的基础不可能完全一致,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速度和质量也不尽相同。传统的“应试教育”往往只重视对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的培养,对其他学生则任其发展。这样做的结果是多数学生为少数学生做了“铺垫”,不符合“三个面向”的要求。为了扭转这种弊端,我们在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同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天赋是有所差别的,有的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抽象思维,有的科学文化知识较弱,但动手能力很强,等等。要实施好素质教育,教师就应该对学生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分层施教,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使之成长为社会有用的人才。我们班上有个学生叫成成,在许多技能上表现得超出11岁孩子的水平,不但会骑自行车,还学会驾驶“小木兰”,讲起故事来眉飞色舞,活灵活现,看动画片过目不忘。就是这样一个样样行的学生,学习成绩却不好。这孩子什么都不怕,就是怕上学,怕上课,怕看书,怕做作业。后来,我家访时才知道,原来是他曾有一次骑摩托车把腿摔伤了,在家休养了一个月。她妈妈买了一本又一本练习册,让他反复做,几个月下来,成成把一切都归罪于“学习”。他对学习的厌恶,导致学业不良;而学业不良的后果,强化了他对学习的厌恶,如此恶性循环,聪明的成成变成了有名的“后进生”。后来我采用亮点诱导,在班里经常肯定成成的优点、长处,让他看到自己潜在的能力。渐渐地,他对学习产生了需求,再也不那么害怕学习了。
四、让小学教学课堂活动起来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增强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1.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让学生在感知基础上,借助表达,用语言来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进而抽象和概括。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
2.多让学生动手操作
操作活动本身带有直观性和可行性,往往可使人在“动”中恍然大悟,在动中产生联想。因此,在教学中不但要把操作活动作为学习、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还要挖掘它所隐含的智能因素,利用它进一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3.多提供观察机会
眼睛是思维的窗户,“看”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在教学中要多让学生观察,并且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小学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使我们的受教育者在走向社会前具备必要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基本素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素质教育并不是一个空洞的话题,只要执教者处处以学生为主,平等待人,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爱心、耐心、细心三心皆备,素质教育就能够做得更好。
(责编侯艳星)
一、开展实践活动对素质教育有很大帮助
社会实践活动必须依照不同年级的年龄段特点,安排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活动,使学生力所能及。这既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又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达到扩大视野、增长才干、培养志趣的教育目的。社会实践活动课可以每学期安排一次,课时量应由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而定,如开展体育活动,可以结合奥林匹克精神的教育,还可以开展“走向大自然的怀抱”采集动植物标本等活动。
二、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习惯和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如独立完成数学作业,独立思考等。在课后鼓励学生学习小报、参考书、习题书,整理知识,总结归纳,培养独立学习的习惯。
我国现正在全面推行“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实施创造教育,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崭新课题。兴趣是创造性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着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用妙趣横生的问题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
可见,只要教师充分发挥智慧,创造思维的新视角,以新颖的方式去诱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就一定能使学生向往科学,追求真理。学生的创造意识也会随着被培养起来。
三、必须面向每一个学生以及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
任何一个班级学生的基础不可能完全一致,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速度和质量也不尽相同。传统的“应试教育”往往只重视对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的培养,对其他学生则任其发展。这样做的结果是多数学生为少数学生做了“铺垫”,不符合“三个面向”的要求。为了扭转这种弊端,我们在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同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天赋是有所差别的,有的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抽象思维,有的科学文化知识较弱,但动手能力很强,等等。要实施好素质教育,教师就应该对学生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分层施教,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使之成长为社会有用的人才。我们班上有个学生叫成成,在许多技能上表现得超出11岁孩子的水平,不但会骑自行车,还学会驾驶“小木兰”,讲起故事来眉飞色舞,活灵活现,看动画片过目不忘。就是这样一个样样行的学生,学习成绩却不好。这孩子什么都不怕,就是怕上学,怕上课,怕看书,怕做作业。后来,我家访时才知道,原来是他曾有一次骑摩托车把腿摔伤了,在家休养了一个月。她妈妈买了一本又一本练习册,让他反复做,几个月下来,成成把一切都归罪于“学习”。他对学习的厌恶,导致学业不良;而学业不良的后果,强化了他对学习的厌恶,如此恶性循环,聪明的成成变成了有名的“后进生”。后来我采用亮点诱导,在班里经常肯定成成的优点、长处,让他看到自己潜在的能力。渐渐地,他对学习产生了需求,再也不那么害怕学习了。
四、让小学教学课堂活动起来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增强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1.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让学生在感知基础上,借助表达,用语言来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进而抽象和概括。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
2.多让学生动手操作
操作活动本身带有直观性和可行性,往往可使人在“动”中恍然大悟,在动中产生联想。因此,在教学中不但要把操作活动作为学习、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还要挖掘它所隐含的智能因素,利用它进一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3.多提供观察机会
眼睛是思维的窗户,“看”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在教学中要多让学生观察,并且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小学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使我们的受教育者在走向社会前具备必要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基本素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素质教育并不是一个空洞的话题,只要执教者处处以学生为主,平等待人,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爱心、耐心、细心三心皆备,素质教育就能够做得更好。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