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和教育是一个东西,是生活便是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建立联系,使数学课堂教学从独立的“点”与生活“串联”成一条条线、一个个面,直至融为一体。
一、“串”在导入设计时,“联”出一课顺畅
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新知的顺利呈现和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基于导入的重要性与苏教版教材生活化的特点,教师应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出发点,从日常的生活中创设出真实的情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将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串联到数学学习的活动中,从而带来整堂课教学的顺畅与精彩。
例如,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我并没有急于出示书本上比较小白兔和小松鼠谁捡贝壳多的图片,而是拿出学生们常见的蚕豆,让他们进行男女生捡蚕豆比赛,看半分钟谁捡出的蚕豆多。活动中,学生们兴致高昂,分别为自己的代表队加油。结束后,由男生一起数男生代表队捡了多少颗蚕豆,女生一起数女生代表队捡了多少颗蚕豆。这一过程既复习了认数,又为比较多少埋下了伏笔,以此引入新课教学。由于问题是学生发自内心想解决的,他们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每位学生都投入到了结果的比较中,想出了许多不同的解决方法,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教师在新课教学前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激发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使课堂教学顺畅。
二、“串”在新授教学时,“联”出一目了然
在课堂教学中,新授教学既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一些学生即便在课堂中听懂了,在运用的过程中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说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仍局限在对概念的理解层面,未达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层面。其实,学生进入课堂前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都具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扎根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将学生从生活中所得的直接经验与从课堂所得的间接经验“联”成一体,“联”出学生对解决问题方法的“一目了然”。
例如,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我把教室搬到了操场上,让学生在游戏中唤醒他们潜在的生活经验,充分体会中间物体与两端物体在不同的排列中具有不同的规律。首先,让学生自己讨论男女生一一间隔排列有几种不同的排法,学生一改教室中沉闷的氛围,积极探寻排列的方法。经过讨论,学生一致认为有两种,一种是男生在首尾或女生在首尾;一种是男生在首女生在尾或女生在首男生在尾。然后,两排学生通过彼此观察发现不同点,很快找到了规律。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成一行:首尾相同,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一;首尾不同,两种物体个数相等。最后,我让两排学生围成圆,第一排学生不管怎么围总是有两个男生或两个女生在一起,不符合一一间隔的要求,而第二排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任务。在我的点拨下学生们茅塞顿开,首尾相连的排法其实就是第二种排法变了一种形式。这是学生主动探究的成果,也是学生亲临生活现场的结果,复杂抽象的规律在与生活的“串联”中变得一目了然。
三、“串”在练习巩固时,“联”出一片生机
生活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在掌握了新的解决问题的技能后,如果不及时引导学生将其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书本世界就与现实世界隔断了。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串联”起来,数学知识本身会因为生活的衬托而凸现出其实用价值,同时,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相关知识理解和巩固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后,我通过创设“小小超市”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在实际的购物中加以巩固。课前,我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小超市,学生把使用过的玩具、学习用品作为商品,并通过调查询问制作出商品的价格标签。这样,让学生亲历创办商店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购物活动虽然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但有些并不贴近生活实际,在实际的购物中,我们最先想到的是这件东西的价格合不合理,并且要货比三家。为了更好地贴近生活实际,我又在小超市中设了三个柜台,每个柜台里的商品设置了不同的价钱,让学生通过精心的比较去感受哪些东西物有所值。在购物的过程中,学生兴致高昂,“营业员”极力推荐自己的产品,“顾客”讨价还价,生活中的实际经验被学生们发挥到了极致。在总结交流中,我发现学生对于人民币的认识并不仅仅停留于1元=10角、1角=10分的认识上,他们的表现甚至超越了我的想象。一位学生在交流时,说:“我在商店买了本子和跳绳,少两角钱,我让老板打了个折。”这正是学生个性的展现,也是在练习中巧妙地“串”入生活的结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了更大的创造空间,学习的结果自然是一片生机。
总之,日常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数学知识的获得又为解决生活问题提供了帮助。课堂上,教师有效的“串联”必能帮助学生将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融为一体。
(责编 蓝 天)
一、“串”在导入设计时,“联”出一课顺畅
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新知的顺利呈现和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基于导入的重要性与苏教版教材生活化的特点,教师应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出发点,从日常的生活中创设出真实的情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将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串联到数学学习的活动中,从而带来整堂课教学的顺畅与精彩。
例如,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我并没有急于出示书本上比较小白兔和小松鼠谁捡贝壳多的图片,而是拿出学生们常见的蚕豆,让他们进行男女生捡蚕豆比赛,看半分钟谁捡出的蚕豆多。活动中,学生们兴致高昂,分别为自己的代表队加油。结束后,由男生一起数男生代表队捡了多少颗蚕豆,女生一起数女生代表队捡了多少颗蚕豆。这一过程既复习了认数,又为比较多少埋下了伏笔,以此引入新课教学。由于问题是学生发自内心想解决的,他们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每位学生都投入到了结果的比较中,想出了许多不同的解决方法,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教师在新课教学前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激发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使课堂教学顺畅。
二、“串”在新授教学时,“联”出一目了然
在课堂教学中,新授教学既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一些学生即便在课堂中听懂了,在运用的过程中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说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仍局限在对概念的理解层面,未达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层面。其实,学生进入课堂前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都具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扎根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将学生从生活中所得的直接经验与从课堂所得的间接经验“联”成一体,“联”出学生对解决问题方法的“一目了然”。
例如,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我把教室搬到了操场上,让学生在游戏中唤醒他们潜在的生活经验,充分体会中间物体与两端物体在不同的排列中具有不同的规律。首先,让学生自己讨论男女生一一间隔排列有几种不同的排法,学生一改教室中沉闷的氛围,积极探寻排列的方法。经过讨论,学生一致认为有两种,一种是男生在首尾或女生在首尾;一种是男生在首女生在尾或女生在首男生在尾。然后,两排学生通过彼此观察发现不同点,很快找到了规律。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成一行:首尾相同,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一;首尾不同,两种物体个数相等。最后,我让两排学生围成圆,第一排学生不管怎么围总是有两个男生或两个女生在一起,不符合一一间隔的要求,而第二排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任务。在我的点拨下学生们茅塞顿开,首尾相连的排法其实就是第二种排法变了一种形式。这是学生主动探究的成果,也是学生亲临生活现场的结果,复杂抽象的规律在与生活的“串联”中变得一目了然。
三、“串”在练习巩固时,“联”出一片生机
生活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在掌握了新的解决问题的技能后,如果不及时引导学生将其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书本世界就与现实世界隔断了。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串联”起来,数学知识本身会因为生活的衬托而凸现出其实用价值,同时,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相关知识理解和巩固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后,我通过创设“小小超市”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在实际的购物中加以巩固。课前,我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小超市,学生把使用过的玩具、学习用品作为商品,并通过调查询问制作出商品的价格标签。这样,让学生亲历创办商店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购物活动虽然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但有些并不贴近生活实际,在实际的购物中,我们最先想到的是这件东西的价格合不合理,并且要货比三家。为了更好地贴近生活实际,我又在小超市中设了三个柜台,每个柜台里的商品设置了不同的价钱,让学生通过精心的比较去感受哪些东西物有所值。在购物的过程中,学生兴致高昂,“营业员”极力推荐自己的产品,“顾客”讨价还价,生活中的实际经验被学生们发挥到了极致。在总结交流中,我发现学生对于人民币的认识并不仅仅停留于1元=10角、1角=10分的认识上,他们的表现甚至超越了我的想象。一位学生在交流时,说:“我在商店买了本子和跳绳,少两角钱,我让老板打了个折。”这正是学生个性的展现,也是在练习中巧妙地“串”入生活的结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了更大的创造空间,学习的结果自然是一片生机。
总之,日常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数学知识的获得又为解决生活问题提供了帮助。课堂上,教师有效的“串联”必能帮助学生将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融为一体。
(责编 蓝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