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我们实现素质教育的理想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法和认识工具,同时也要求我们要变革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及相应的教学和学习方式,重建一种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掘人的潜力、促进人与人交流与合作的全新的教育观念,以及基于高新技术的教学和学习方式。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跨越时空的知识平台、平等多向的交互方式,它的引入促使我们创立新型的教育关系,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数学教师应该如何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我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阐述了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从而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利用信息技术获取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理念认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师在教学中,应把学生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融入课堂,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而这些教学资源的提供,生活情景与生活现象和问题的呈现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例如三年级数学中,平移与旋转介绍的就是生活中的现象,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这些对三年级学生来讲是十分陌生的,我就利用摄像机拍摄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让学生观察,把学生的视角从课内扩展到课外,把学生放在现实情境之中来认识概念、了解作用,增强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看到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问题意识,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人是万物之灵,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有探究的需要和获得体验的需要。求知欲往往是从“?”开始的,一个好的数学问题能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和探究热情。网上教学资源是自主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材料,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筛选健康的“精神食粮”,为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使学生在网络上“跌打滚爬”,产生问题意识,进而“会问”。例如我在教学第九册“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时,就放手让学生从Internet上查找中国历届奥运会奖牌数,学生在搜索的过程中自然地提出了许多问题:“新中国为什么在第23届奥运会以前没有获得过冠军?”“一个国家在奥运会上获得金牌的多少意味着什么?”“除了可以制作单式条形统计图,是不是可以制作稍复杂的统计图,比如中国在近五届奥运会上奖牌的统计图或某届奥运会几个国家的金牌数统计图?”……此教学过程让学生“因动生疑”、“因动而学”,既重视了对学生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又很好地渗透了德育教育。教学中,从提出问题,探讨交流,到表达收获,都是学生自主完成的,是实践者的个体内心感性与理性自由碰撞的过程。
三、利用信息技术增强学生利用和开发学习资源的能力。
计算机和互联网蕴涵了无穷的学习资源,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这一强有力的工具去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使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实现其学习活动由“跟师学”到“我善学”的转变。例如教学“巧算平均数”时,我让学生计算128、125、123、128、125、121、126的平均数。有的学生通过把数据都减去120的方法得出了正确的结果;有的学生则用计算器很快算出来;有的学生将数据输入Microsoft Office的Excel表格中,通过求和工具“∑”和除法算式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还有的学生则直接运用Excel的均值函数AVERAGE一次性出结果。同学们无不惊叹EXCEL的神奇,均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摸索、实践,许多学生学会了排序、筛选、分类汇总等数据处理方式和科学记数法、百分比等数据表示方式,体验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价值,从而从繁琐的数据和运算中解脱出来去探索更有意义的数学问题。此外我还结合信息技术课,为学生提供可快速查询资料的方式,教会他们如何搜集、整理、储存信息等知识。我充分结合实际,布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主题,让学生通过上网查询相关资料,然后对资料进行搜集、处理、分析、整理,通过Powerpoint制作一个演示文稿展示研究成果。在任务的驱动之下,学生不仅构建出了比程序性知识更有价值的主题性知识,而且在操作过程中初步掌握了运用计算机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法,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四、利用信息技术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独特性。
多元智力理论指出,每个人智慧类型不一样,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也不一样,它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相对于传统教学的忽视个体差异,现代学习方式更为尊重学生的差异。教师可以通过机房网络,在LANSTAR、TOP2001等教学软件控制下,实现教学的广播、转播、分组、演示、电子举手等功能,以达到学生、教师之间的互动。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时,我安排了计算机课堂练习。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从中获得了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五、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
有学者指出:“离开信息技术基础的课程设计及与教学改革都不过是建立在历史沙丘上的精美古董,虽有观赏价值,却不能承受面向未来挑战的重任。”这是因为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能为学生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交互式人机界面,能为他们提供大规模的知识库与信息库,能使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的学习资源。信息技术在支持合作学习方面可以起重要作用,其形式包括:学生通过计算机合作(网上合作学习);在计算机面前合作(如:小组作业);与计算机合作(计算机扮演学生角色)。如教学“计算器的使用”一课,我让学生自己上网查阅数的发展史、计算器的发展史,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收获制成Power Point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学生还可以在聊天室自主交流。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在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老师的“一言堂”就变为了学生的“群言堂”,无论形式或内容都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
总之,信息技术的引入促使我们创立新型的教育关系,使教育过程从本质上成为一种选择的过程,丰富了以往封闭、孤立的课堂教学,开阔了学生的思路、视野,使学生看到了百家思想,学会了批判地吸收。我们应该在转变了教育价值观的前提下,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一、利用信息技术获取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理念认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师在教学中,应把学生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融入课堂,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而这些教学资源的提供,生活情景与生活现象和问题的呈现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例如三年级数学中,平移与旋转介绍的就是生活中的现象,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这些对三年级学生来讲是十分陌生的,我就利用摄像机拍摄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让学生观察,把学生的视角从课内扩展到课外,把学生放在现实情境之中来认识概念、了解作用,增强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看到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问题意识,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人是万物之灵,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有探究的需要和获得体验的需要。求知欲往往是从“?”开始的,一个好的数学问题能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和探究热情。网上教学资源是自主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材料,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筛选健康的“精神食粮”,为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使学生在网络上“跌打滚爬”,产生问题意识,进而“会问”。例如我在教学第九册“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时,就放手让学生从Internet上查找中国历届奥运会奖牌数,学生在搜索的过程中自然地提出了许多问题:“新中国为什么在第23届奥运会以前没有获得过冠军?”“一个国家在奥运会上获得金牌的多少意味着什么?”“除了可以制作单式条形统计图,是不是可以制作稍复杂的统计图,比如中国在近五届奥运会上奖牌的统计图或某届奥运会几个国家的金牌数统计图?”……此教学过程让学生“因动生疑”、“因动而学”,既重视了对学生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又很好地渗透了德育教育。教学中,从提出问题,探讨交流,到表达收获,都是学生自主完成的,是实践者的个体内心感性与理性自由碰撞的过程。
三、利用信息技术增强学生利用和开发学习资源的能力。
计算机和互联网蕴涵了无穷的学习资源,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这一强有力的工具去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使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实现其学习活动由“跟师学”到“我善学”的转变。例如教学“巧算平均数”时,我让学生计算128、125、123、128、125、121、126的平均数。有的学生通过把数据都减去120的方法得出了正确的结果;有的学生则用计算器很快算出来;有的学生将数据输入Microsoft Office的Excel表格中,通过求和工具“∑”和除法算式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还有的学生则直接运用Excel的均值函数AVERAGE一次性出结果。同学们无不惊叹EXCEL的神奇,均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摸索、实践,许多学生学会了排序、筛选、分类汇总等数据处理方式和科学记数法、百分比等数据表示方式,体验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价值,从而从繁琐的数据和运算中解脱出来去探索更有意义的数学问题。此外我还结合信息技术课,为学生提供可快速查询资料的方式,教会他们如何搜集、整理、储存信息等知识。我充分结合实际,布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主题,让学生通过上网查询相关资料,然后对资料进行搜集、处理、分析、整理,通过Powerpoint制作一个演示文稿展示研究成果。在任务的驱动之下,学生不仅构建出了比程序性知识更有价值的主题性知识,而且在操作过程中初步掌握了运用计算机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法,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四、利用信息技术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独特性。
多元智力理论指出,每个人智慧类型不一样,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也不一样,它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相对于传统教学的忽视个体差异,现代学习方式更为尊重学生的差异。教师可以通过机房网络,在LANSTAR、TOP2001等教学软件控制下,实现教学的广播、转播、分组、演示、电子举手等功能,以达到学生、教师之间的互动。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时,我安排了计算机课堂练习。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从中获得了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五、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
有学者指出:“离开信息技术基础的课程设计及与教学改革都不过是建立在历史沙丘上的精美古董,虽有观赏价值,却不能承受面向未来挑战的重任。”这是因为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能为学生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交互式人机界面,能为他们提供大规模的知识库与信息库,能使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的学习资源。信息技术在支持合作学习方面可以起重要作用,其形式包括:学生通过计算机合作(网上合作学习);在计算机面前合作(如:小组作业);与计算机合作(计算机扮演学生角色)。如教学“计算器的使用”一课,我让学生自己上网查阅数的发展史、计算器的发展史,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收获制成Power Point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学生还可以在聊天室自主交流。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在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老师的“一言堂”就变为了学生的“群言堂”,无论形式或内容都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
总之,信息技术的引入促使我们创立新型的教育关系,使教育过程从本质上成为一种选择的过程,丰富了以往封闭、孤立的课堂教学,开阔了学生的思路、视野,使学生看到了百家思想,学会了批判地吸收。我们应该在转变了教育价值观的前提下,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