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雪》是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中一篇描述“雪”的散文诗,在文章中,鲁迅运用精炼且优美的语言对北方与南方的雪进行了对比,文章中语言之优美可以体会到作者在其中寄予的丰富情感以及心中的追求。将其编入初中语文教材中,让学生对其进行赏析,是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丰富学生的语言运用。然而因为散文诗中表达手法较为曲折,学生对其进行理解的同时往往缺乏深入的探讨。为此,笔者针对散文诗《雪》,使用三问的手段,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一、“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之对比
在作者笔下,对江南的雪运用了大量优美的词汇,给读者呈现的是一种十分优美的江南冬日雪景,鲁迅通过自己童年对于雪的印象对江南的雪进行了描写。从这一点上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对江南的雪的热爱。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全文教学时,也可以了解到作者对于朔方的雪也是喜爱的,这一点从后文对于朔方的雪的描述便可以了解到。教师针对此文进行教学剖析,首先要对作者的语言风格进行了解,从文章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鲁迅在文章中的用语善用揶揄,例如在《人生论》中所述:“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通过这样的语句对人劣根性进行批判,尽管桃花和乳酪都是褒义词语,但是鲁迅却将其用来与“红肿溃烂”一类词语进行对比,可见鲁迅用词之揶揄,在本文的描写中,作者用词之揶揄也随处可见。开篇首先介绍江南的雪,描述雪的喧闹灿烂,然而在这背后所指却并非雪,而是其背后的景物,雪则成了衬托。随后,作者对“堆雪罗汉”进行了描述,从中可见雪又成为文中的主角。教师在对此内容进行教学时,则可以通过文章中具体的语句描述进行分析,让学生从具体的语句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雪以及孩子们塑雪人的描述,通过具体的语言可以体现作者的揶揄之意。作者运用叙述性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孤独、落寞的雪人形象,再结合文章开篇江南的雪,表面看似是对雪的感叹,言语之下尽显讽刺,在课堂上对其进行分析,便可以从中了解到作者对江南的雪的态度。
二、体会《雪》的创作思路
在文中鲁迅先生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首先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对比描写的方式可以看出江南雪与朔方雪的不同,其一,因为其存在环境的差异性,温度变化环境不尽相同;其二,雪的品性不相同,正所谓“绝不粘连”与“蓬勃纷飞”,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不仅可以从中体会到雪的动感,还能体会到雪所赋予的激情。作者在文章中将二者进行对比,可以从中了解到作者内心对这二者不同的心境与情感。再与文章开篇相结合,以“雨”开篇,对江南的雪进行衬托,凸显江南雪的“温柔”,再將其与朔方的雪进行对比,以此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希望自己内心像朔方的雪一样,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存在于世间。
三、深入体会《雪》的写作基调
作者笔下江南的雪是“滋润美艳”的,而说朔方的雪则是“苍凉悲壮”的,作者在描写江南雪时,奠定了温婉缠绵的基调,然而在描绘朔方的雪时,则展示了雪的气势磅礴,经过作者笔下的描述,将二者进行对比,所呈现的则是两种不同的情境。在文章开篇首先以“暖国的雨”介入,并且将“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进行描写,以此便奠定了下文的写作基调。作者在文章开篇并没有直奔主题,而是先从“暖国的雨”开始,作者为何要首先描写与文章联系并不大的“雨”,关于这一问题有不同的阐释。在课堂教学时,师生之间就此问题进行研究,可以总结出如下观点:其一,开篇所描写的暖国的雨与本文主题“雪”在并无直接联系;其二,开篇以“暖国的雨”介入,可以用其对雪进行衬托。通过文章中的描述,教师对此课进行教学时,可以从多个角度着手进行分析。例如所谓“暖国”所指何处,那么从下文中的描写中我们便可以进行了解:“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所谓暖国,指的便是江南地区,暖国的雨即江南的雨,作者以这样的手法进行描述是否意为暖国的雨可以变为江南的雪,教师针对此内容展开教学时,要采取更加全面的手法进行剖析。例如,教师将文章中的词语进行替换,将“暖国”替换为“江南”,再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在换完词语之后可以了解到作者在文章开篇对“暖国的雨”进行描写,其重点并不是雨能否变为雪,而是江南的雨无法与“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相联系,同时这也是南方的雪与朔方的雪的不同之处。教师对全文进行分析,作者在文章中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等词汇将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进行对比,并且借此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文章开篇首先介绍“暖国的雨”,主要是将其作为引导,将下文“雪”导出。
综上所述,文章中作者对散文诗《雪》以“三问”的形式进行了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该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鲁迅笔下的“雪”,深入体会鲁迅借雪所抒发的情感,犹如朔方的雪一般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存在。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实验中学。
一、“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之对比
在作者笔下,对江南的雪运用了大量优美的词汇,给读者呈现的是一种十分优美的江南冬日雪景,鲁迅通过自己童年对于雪的印象对江南的雪进行了描写。从这一点上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对江南的雪的热爱。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全文教学时,也可以了解到作者对于朔方的雪也是喜爱的,这一点从后文对于朔方的雪的描述便可以了解到。教师针对此文进行教学剖析,首先要对作者的语言风格进行了解,从文章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鲁迅在文章中的用语善用揶揄,例如在《人生论》中所述:“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通过这样的语句对人劣根性进行批判,尽管桃花和乳酪都是褒义词语,但是鲁迅却将其用来与“红肿溃烂”一类词语进行对比,可见鲁迅用词之揶揄,在本文的描写中,作者用词之揶揄也随处可见。开篇首先介绍江南的雪,描述雪的喧闹灿烂,然而在这背后所指却并非雪,而是其背后的景物,雪则成了衬托。随后,作者对“堆雪罗汉”进行了描述,从中可见雪又成为文中的主角。教师在对此内容进行教学时,则可以通过文章中具体的语句描述进行分析,让学生从具体的语句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雪以及孩子们塑雪人的描述,通过具体的语言可以体现作者的揶揄之意。作者运用叙述性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孤独、落寞的雪人形象,再结合文章开篇江南的雪,表面看似是对雪的感叹,言语之下尽显讽刺,在课堂上对其进行分析,便可以从中了解到作者对江南的雪的态度。
二、体会《雪》的创作思路
在文中鲁迅先生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首先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对比描写的方式可以看出江南雪与朔方雪的不同,其一,因为其存在环境的差异性,温度变化环境不尽相同;其二,雪的品性不相同,正所谓“绝不粘连”与“蓬勃纷飞”,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不仅可以从中体会到雪的动感,还能体会到雪所赋予的激情。作者在文章中将二者进行对比,可以从中了解到作者内心对这二者不同的心境与情感。再与文章开篇相结合,以“雨”开篇,对江南的雪进行衬托,凸显江南雪的“温柔”,再將其与朔方的雪进行对比,以此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希望自己内心像朔方的雪一样,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存在于世间。
三、深入体会《雪》的写作基调
作者笔下江南的雪是“滋润美艳”的,而说朔方的雪则是“苍凉悲壮”的,作者在描写江南雪时,奠定了温婉缠绵的基调,然而在描绘朔方的雪时,则展示了雪的气势磅礴,经过作者笔下的描述,将二者进行对比,所呈现的则是两种不同的情境。在文章开篇首先以“暖国的雨”介入,并且将“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进行描写,以此便奠定了下文的写作基调。作者在文章开篇并没有直奔主题,而是先从“暖国的雨”开始,作者为何要首先描写与文章联系并不大的“雨”,关于这一问题有不同的阐释。在课堂教学时,师生之间就此问题进行研究,可以总结出如下观点:其一,开篇所描写的暖国的雨与本文主题“雪”在并无直接联系;其二,开篇以“暖国的雨”介入,可以用其对雪进行衬托。通过文章中的描述,教师对此课进行教学时,可以从多个角度着手进行分析。例如所谓“暖国”所指何处,那么从下文中的描写中我们便可以进行了解:“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所谓暖国,指的便是江南地区,暖国的雨即江南的雨,作者以这样的手法进行描述是否意为暖国的雨可以变为江南的雪,教师针对此内容展开教学时,要采取更加全面的手法进行剖析。例如,教师将文章中的词语进行替换,将“暖国”替换为“江南”,再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在换完词语之后可以了解到作者在文章开篇对“暖国的雨”进行描写,其重点并不是雨能否变为雪,而是江南的雨无法与“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相联系,同时这也是南方的雪与朔方的雪的不同之处。教师对全文进行分析,作者在文章中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等词汇将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进行对比,并且借此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文章开篇首先介绍“暖国的雨”,主要是将其作为引导,将下文“雪”导出。
综上所述,文章中作者对散文诗《雪》以“三问”的形式进行了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该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鲁迅笔下的“雪”,深入体会鲁迅借雪所抒发的情感,犹如朔方的雪一般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存在。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