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乡村八记》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二年级学生李强今年年初从寒假归来后,写的一篇农村调查报告。原人民日报总编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读后认为,作者很自觉地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调查研究中去,表现了一个年轻学子应有的勤奋、踏实的作风和认真了解农村、了解国情的科学态度,反映的农村情况有一定的代表性。4月初,范敬宜在清华大学校内刊物《新清华》上发表了名为《一份值得推介的农村调查报告》的教师评语,对《乡村八记》予以推荐。
当时,我作为文汇报的记者被派驻到北京,还不到半个月,在读到这份教师评语后,凭着记者的新闻敏感,立刻抓住这一线索,与范敬宜、李强等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师生取得联系,4月中旬写出了《懂国情才有“底气”》、《在书本与实践中寻找平衡》等一组报道,并于5月12日在文汇报头版头条和第五版显著位置予以刊登,反响热烈,引起广大读者和其他媒体的关注,并得到当月中宣部阅评表扬。
此间,范敬宜还曾把《乡村八记》寄给温家宝总理及中央有关部门领导参阅。4月28日,温家宝总理亲笔给范敬宜同志复信,对李强同学的农村调查给予很高评价和热情鼓励。
敬宜同志:
三月三十日的信及所附李强《乡村八记》早已收到,迟覆为歉。《乡村八记》是一篇有内容有建议的农村调查,记事真切、细致、生动,读后让人了解到农村的一些真实情况,给人以启示。一位二年级的大学生如此关心农村,实属难得。从事新闻事业,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而责任心之来源在于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了解和深深的热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用心观察、用心思考、用心讲话、用心做文章。你的几封信都给予我很多的关心和鼓励,深为感谢。专此奉复。敬颂教安。
温家宝
2005年4月28日
6月中旬这封既体现了温家宝总理对年轻学子的关心、爱护和鼓励,也为党的新闻工作者指出了努力的方向和目标的复信在人民日报刊登,《乡村八记》再次成为媒体报道的热门话题。
“说实话,当初刚接受你采访的时候,我真没想到你能写出引起如此大反响的文章!”电话里,坦率的范敬宜老先生毫不掩饰他的意外和欣喜之情。范老的“没想到”既让我开心也让我有些“后怕”,回想起当初我刚抵京半个月,还未退去对这个城市的陌生感,就顶着与新闻界著名前辈“过招”的压力前去采访,还真是有种“初生牛犊”的冲劲。好在尽管“班门弄斧”却也没有贻笑大方,还引起范老及众多清华师生、媒体同行的共鸣。人民日报资深教育记者温红彦感慨地对我说:“从这组报道可以看出,你们文汇报的确很有政治敏感!”
除了庆幸7年的新闻科班教育和3年的工作经历没有消磨掉我对新闻采写的敏感和闯劲,这次对“清华学子《乡村八记》”的采写经历更让我体会到,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必须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责任意识和工作热情,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留心捕捉新闻线索、用心进行深入采访、精心构思完成报道。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从事新闻工作就需要我们时时刻刻做一个有心人。
留心抓“活鱼”
一个本科二年级的学生,独立完成实地调查,并写出上万字翔实的乡村调查报告——4月中旬,当我看到清华大学新闻网摘选刊登了学生李强写的《乡村八记》时,立刻觉得一条“活鱼”跳到眼前。
虽然驻京刚半个月,但我已迅速“撒网”,与北京各大知名高校建立了联系。不过根据以往跑教育条线的经验,我觉得仅仅通过高校宣传部门获取新闻线索是有限的,因此浏览校园网、BBS、学生自办刊物等等是我每日的必修课。
当天清华大学新闻网上的内容很多,选登的《乡村八记》被放在一个并不起眼的角落里,但文章后面紧跟着不少清华学子在网上留言评论,人民日报原总编辑、现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的范敬宜更是写了一篇800字左右的评语,建议学院全体师生阅读这份报告。当我发现不止我一个人被《乡村八记》的内容所打动时,更觉得这条“活鱼”价值不小。
根据我对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了解,我发现李强与一般去农村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不同,他不是蜻蜓点水也不是走马观花般的团队行动,而是一个人用心观察、实地调查后独立写出颇有深度的报告,不浮躁,很扎实。这不正符合当前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要求吗?如此鲜活且贴近大学生实际的事例,应该更能引起大学生的共鸣。一定要抓住这条“活鱼”!当天我就想方设法通过清华大学校方拿到了《乡村八记》的全本,一口气读完后立刻着手联系各方面的采访。
用心去“过招”
“上午10点到清华采访时间怎么够?你还是9点就过来吧,再早点更好!”虽说是让我定采访时间,但最后范老还是提出了他不容反驳的“建议”。本报驻京办事处在北京东南二环边,清华大学则地处北京城的西北五环,一个大对角的路程加上京城一早的堵车高峰,早晨9点前必须赶到清华园——尚未谋面,范老就对我的新闻工作素养上了一课!
看到我按时出现在他的办公室,范老露出了笑容。原本约定先对他进行专访,出乎我意料的是,范老却先安排了新闻学院的一位老师向我介绍该院社会实践的情况,并叫来两名自己带的研究生旁听,他自己则边抽烟边观察我对那位老师的采访情况。
我可不想成为身边这两位清华研究生的“反面教材”。这一“插曲”虽然意外,但我迅速调整了采访思路,加上之前熟读《乡村八记》并和李强进行过电话沟通,我对那位老师的采访非常顺利,还得出了要“在实践和书本中寻找平衡”的观点,并使之成为日后贯穿我报道的主要思路。
“热身采访”的顺畅,使得范老随后接受我采访时非常融洽,其间碰撞出不少火花,无论是就《乡村八记》的评价还是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要求,都引出了他不少精彩的语句,如“懂国情才有底气”、“年轻人不要只盯着眼皮底下0.5平方公里,应该放眼960万平方公里”等等。
在结束对范老的专访后,我又找到了李强和几个新闻学院的大学生,以小型座谈会的形式进行了采访,凭借着同是学新闻出身,我很快使他们一个个打开了话匣子,随后大学生们还意犹未尽地坚持和我进行“工作午餐”,边吃边交流。
精心巧“布阵”
通过电话采访、面对面采访、座谈会采访等多种形式的深入访谈,以及后来与李强等大学生的电子邮件往来,我掌握了大量文字、图片等第一手资料。有了鲜活的素材,如何将它们组合得“色香味俱全”,让我颇动了一番脑筋。
对范老的专访可以单列成文,对李强及清华师生的采访则需要做一个拆分,对《乡村八记》的精彩部分可以摘录,对网上清华学子就这份报告的反馈也可以进行摘编,更重要的是经过范老的同意,将他对《乡村八记》的评语得以全文转载。
在完成这几部分的写作后,我一一传真给范老请他过目。范老逐字逐句地看完,对部分词句进行了修改,并附上他的评语:“事实准确,要点清晰,文笔流畅。”范老还详细过问了这几部分文章的编排思路,嘱咐我:“见报时请注意几组文章的排版格式,以免前后混淆。”范老对待新闻作品一丝不苟的态度,让我受益匪浅。
在这一组报道刊发的当天,范老就打来电话表示非常满意,同时告诉我温家宝总理读了李强的《乡村八记》后给予充分肯定,并专门将温总理回信的内容复述给我听。不久,中宣部阅评表扬了这组报道,范老当晚立刻打电话给我,将阅评意见一字一句地读给我听,显得非常高兴并对我进行了鼓励。得知这是我工作以来第一次得到中宣部阅评表扬,范老笑着说:“这可算是你新闻工作中的一个里程碑啊!”
里程碑,于我而言未免太过“重大”!我宁愿把这次采写经历看作是一次“加油站”,通过在北京锻炼的经历,通过从新闻界前辈身上学到的东西,让我在未来的新闻工作中更用心、更踏实。
(作者为文汇报记者)
附:5月12日文汇报的这组报道中的一篇。
近日,一份大学生写的农村调查报告,让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读后兴奋不已。在接受本报驻京记者专访时,他认为要鼓励当代大学生积极沉下去了解国情——
“懂得中国”才能引起共鸣
■文/本报驻京记者陆静斐
这几天,在清华大学新闻网的“本周新闻排行”上,一篇名为《一份值得推介的农村调查报告》的教师评语始终高居榜首,点击率和网友回复率颇高。评语的作者正是人民日报原总编辑、现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而他推荐的则是该校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二年级学生李强写的长篇调查报告《乡村八记》。
一份大学生写的调查报告,何以让这份资深的新闻工作者如此振奋并乐于推荐?“了解国情是年轻人的首要任务,这就需要放眼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对占人口80%以上的农民有所了解才行。”近日在接受本报驻京记者专访时,范敬宜说,“这篇报告让我看到当代大学生勇于实践的精神,也看到他们肯沉下去了解国情的积极性,使我对大学生充满信心。”他认为对当代大学生要有一个全面的估计,应鼓励大学生投入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他反复强调作为年轻人要懂国情才有“底气”。
年轻人不要只盯着眼皮底下0.5平方公里,应该放眼960万平方公里
“读完这份报告我非常兴奋!”翻着手中那本橘黄色封面的《乡村八记》,范敬宜说当初拿到这本报告的初稿,他一字不落地读完后,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六百余字的评语《一份值得推介的农村调查报告》一气呵成。在对调查报告的文字乃略作润色后,他要求将这份报告装订成册印发给全院师生学习参考,并报送学校领导和中央有关领导部门。
“我经常对学生们说,年轻人不要只盯着眼皮底下0.5平方公里,应该放眼960万平方公里。”从一名资深的新闻工作者到如今的新闻教育工作者,范敬宜重视言传身教,并经常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我理解现在年轻人对中国的历史、对国情不熟悉不了解的状况,因为我年轻时也曾‘不懂中国’。”自小生长在大城市的范敬宜坦言,自己刚踏上社会时和现在不少大学生一样,对农村对农民缺乏了解,甚至不辨菽麦。
进入新闻工作领域后,特别是经过十多年在基层的艰苦磨炼,范敬宜更加体会到沉入基层、了解国情的重要性。“有国情意识不仅有利于培养政治大局观,对报道的文风也很有帮助。无论你自认为写的文字有多漂亮,群众却可能根本看不懂不理解。只有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朴实的文风才能引起广大人民的共鸣。”范敬宜说。
也许偶尔几次社会实践并不能改变什么,但我相信那句俗语:“下雨就有露水”。
“懂国情才有底气。”范敬宜说当代大学生有许多技能优势,如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外语等,“如果说这些技能是‘武器’,那你在操作时必须有底气,否则容易偏离靶心。”他还风趣地说,“了解国情就如拥有一座可以衡量事物分量的天平,任何事情放到这天平上一衡量,就懂得它的轻重,人也变得聪明起来。”
谈及《乡村八记》的“聪明”之处,范敬宜一边翻阅册子一边说,他十分欣赏大学生李强实地调查加历史考证相结合的方法。“他在调查中认真阅读了大量当地的历史资料,这种方法很科学,也使得这篇报告更加有血有肉。”
范敬宜说,这份大学生调查报告不是偶然出现的,而是在学校长期强调实践教育熏陶下的一个有益成果。“一些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当时也许会非常激动非常有感触,但也可能仅此而已。”范敬宜认为,如何把实践中的这份“激动”延续下来,让大学生在了解国情后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眼界更值得关注。“也许偶尔几次社会实践并不一定能改变什么,但我相信那句俗语:‘下雨就有露水’。”
当时,我作为文汇报的记者被派驻到北京,还不到半个月,在读到这份教师评语后,凭着记者的新闻敏感,立刻抓住这一线索,与范敬宜、李强等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师生取得联系,4月中旬写出了《懂国情才有“底气”》、《在书本与实践中寻找平衡》等一组报道,并于5月12日在文汇报头版头条和第五版显著位置予以刊登,反响热烈,引起广大读者和其他媒体的关注,并得到当月中宣部阅评表扬。
此间,范敬宜还曾把《乡村八记》寄给温家宝总理及中央有关部门领导参阅。4月28日,温家宝总理亲笔给范敬宜同志复信,对李强同学的农村调查给予很高评价和热情鼓励。
敬宜同志:
三月三十日的信及所附李强《乡村八记》早已收到,迟覆为歉。《乡村八记》是一篇有内容有建议的农村调查,记事真切、细致、生动,读后让人了解到农村的一些真实情况,给人以启示。一位二年级的大学生如此关心农村,实属难得。从事新闻事业,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而责任心之来源在于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了解和深深的热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用心观察、用心思考、用心讲话、用心做文章。你的几封信都给予我很多的关心和鼓励,深为感谢。专此奉复。敬颂教安。
温家宝
2005年4月28日
6月中旬这封既体现了温家宝总理对年轻学子的关心、爱护和鼓励,也为党的新闻工作者指出了努力的方向和目标的复信在人民日报刊登,《乡村八记》再次成为媒体报道的热门话题。
“说实话,当初刚接受你采访的时候,我真没想到你能写出引起如此大反响的文章!”电话里,坦率的范敬宜老先生毫不掩饰他的意外和欣喜之情。范老的“没想到”既让我开心也让我有些“后怕”,回想起当初我刚抵京半个月,还未退去对这个城市的陌生感,就顶着与新闻界著名前辈“过招”的压力前去采访,还真是有种“初生牛犊”的冲劲。好在尽管“班门弄斧”却也没有贻笑大方,还引起范老及众多清华师生、媒体同行的共鸣。人民日报资深教育记者温红彦感慨地对我说:“从这组报道可以看出,你们文汇报的确很有政治敏感!”
除了庆幸7年的新闻科班教育和3年的工作经历没有消磨掉我对新闻采写的敏感和闯劲,这次对“清华学子《乡村八记》”的采写经历更让我体会到,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必须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责任意识和工作热情,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留心捕捉新闻线索、用心进行深入采访、精心构思完成报道。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从事新闻工作就需要我们时时刻刻做一个有心人。
留心抓“活鱼”
一个本科二年级的学生,独立完成实地调查,并写出上万字翔实的乡村调查报告——4月中旬,当我看到清华大学新闻网摘选刊登了学生李强写的《乡村八记》时,立刻觉得一条“活鱼”跳到眼前。
虽然驻京刚半个月,但我已迅速“撒网”,与北京各大知名高校建立了联系。不过根据以往跑教育条线的经验,我觉得仅仅通过高校宣传部门获取新闻线索是有限的,因此浏览校园网、BBS、学生自办刊物等等是我每日的必修课。
当天清华大学新闻网上的内容很多,选登的《乡村八记》被放在一个并不起眼的角落里,但文章后面紧跟着不少清华学子在网上留言评论,人民日报原总编辑、现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的范敬宜更是写了一篇800字左右的评语,建议学院全体师生阅读这份报告。当我发现不止我一个人被《乡村八记》的内容所打动时,更觉得这条“活鱼”价值不小。
根据我对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了解,我发现李强与一般去农村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不同,他不是蜻蜓点水也不是走马观花般的团队行动,而是一个人用心观察、实地调查后独立写出颇有深度的报告,不浮躁,很扎实。这不正符合当前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要求吗?如此鲜活且贴近大学生实际的事例,应该更能引起大学生的共鸣。一定要抓住这条“活鱼”!当天我就想方设法通过清华大学校方拿到了《乡村八记》的全本,一口气读完后立刻着手联系各方面的采访。
用心去“过招”
“上午10点到清华采访时间怎么够?你还是9点就过来吧,再早点更好!”虽说是让我定采访时间,但最后范老还是提出了他不容反驳的“建议”。本报驻京办事处在北京东南二环边,清华大学则地处北京城的西北五环,一个大对角的路程加上京城一早的堵车高峰,早晨9点前必须赶到清华园——尚未谋面,范老就对我的新闻工作素养上了一课!
看到我按时出现在他的办公室,范老露出了笑容。原本约定先对他进行专访,出乎我意料的是,范老却先安排了新闻学院的一位老师向我介绍该院社会实践的情况,并叫来两名自己带的研究生旁听,他自己则边抽烟边观察我对那位老师的采访情况。
我可不想成为身边这两位清华研究生的“反面教材”。这一“插曲”虽然意外,但我迅速调整了采访思路,加上之前熟读《乡村八记》并和李强进行过电话沟通,我对那位老师的采访非常顺利,还得出了要“在实践和书本中寻找平衡”的观点,并使之成为日后贯穿我报道的主要思路。
“热身采访”的顺畅,使得范老随后接受我采访时非常融洽,其间碰撞出不少火花,无论是就《乡村八记》的评价还是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要求,都引出了他不少精彩的语句,如“懂国情才有底气”、“年轻人不要只盯着眼皮底下0.5平方公里,应该放眼960万平方公里”等等。
在结束对范老的专访后,我又找到了李强和几个新闻学院的大学生,以小型座谈会的形式进行了采访,凭借着同是学新闻出身,我很快使他们一个个打开了话匣子,随后大学生们还意犹未尽地坚持和我进行“工作午餐”,边吃边交流。
精心巧“布阵”
通过电话采访、面对面采访、座谈会采访等多种形式的深入访谈,以及后来与李强等大学生的电子邮件往来,我掌握了大量文字、图片等第一手资料。有了鲜活的素材,如何将它们组合得“色香味俱全”,让我颇动了一番脑筋。
对范老的专访可以单列成文,对李强及清华师生的采访则需要做一个拆分,对《乡村八记》的精彩部分可以摘录,对网上清华学子就这份报告的反馈也可以进行摘编,更重要的是经过范老的同意,将他对《乡村八记》的评语得以全文转载。
在完成这几部分的写作后,我一一传真给范老请他过目。范老逐字逐句地看完,对部分词句进行了修改,并附上他的评语:“事实准确,要点清晰,文笔流畅。”范老还详细过问了这几部分文章的编排思路,嘱咐我:“见报时请注意几组文章的排版格式,以免前后混淆。”范老对待新闻作品一丝不苟的态度,让我受益匪浅。
在这一组报道刊发的当天,范老就打来电话表示非常满意,同时告诉我温家宝总理读了李强的《乡村八记》后给予充分肯定,并专门将温总理回信的内容复述给我听。不久,中宣部阅评表扬了这组报道,范老当晚立刻打电话给我,将阅评意见一字一句地读给我听,显得非常高兴并对我进行了鼓励。得知这是我工作以来第一次得到中宣部阅评表扬,范老笑着说:“这可算是你新闻工作中的一个里程碑啊!”
里程碑,于我而言未免太过“重大”!我宁愿把这次采写经历看作是一次“加油站”,通过在北京锻炼的经历,通过从新闻界前辈身上学到的东西,让我在未来的新闻工作中更用心、更踏实。
(作者为文汇报记者)
附:5月12日文汇报的这组报道中的一篇。
近日,一份大学生写的农村调查报告,让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读后兴奋不已。在接受本报驻京记者专访时,他认为要鼓励当代大学生积极沉下去了解国情——
“懂得中国”才能引起共鸣
■文/本报驻京记者陆静斐
这几天,在清华大学新闻网的“本周新闻排行”上,一篇名为《一份值得推介的农村调查报告》的教师评语始终高居榜首,点击率和网友回复率颇高。评语的作者正是人民日报原总编辑、现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而他推荐的则是该校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二年级学生李强写的长篇调查报告《乡村八记》。
一份大学生写的调查报告,何以让这份资深的新闻工作者如此振奋并乐于推荐?“了解国情是年轻人的首要任务,这就需要放眼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对占人口80%以上的农民有所了解才行。”近日在接受本报驻京记者专访时,范敬宜说,“这篇报告让我看到当代大学生勇于实践的精神,也看到他们肯沉下去了解国情的积极性,使我对大学生充满信心。”他认为对当代大学生要有一个全面的估计,应鼓励大学生投入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他反复强调作为年轻人要懂国情才有“底气”。
年轻人不要只盯着眼皮底下0.5平方公里,应该放眼960万平方公里
“读完这份报告我非常兴奋!”翻着手中那本橘黄色封面的《乡村八记》,范敬宜说当初拿到这本报告的初稿,他一字不落地读完后,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六百余字的评语《一份值得推介的农村调查报告》一气呵成。在对调查报告的文字乃略作润色后,他要求将这份报告装订成册印发给全院师生学习参考,并报送学校领导和中央有关领导部门。
“我经常对学生们说,年轻人不要只盯着眼皮底下0.5平方公里,应该放眼960万平方公里。”从一名资深的新闻工作者到如今的新闻教育工作者,范敬宜重视言传身教,并经常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我理解现在年轻人对中国的历史、对国情不熟悉不了解的状况,因为我年轻时也曾‘不懂中国’。”自小生长在大城市的范敬宜坦言,自己刚踏上社会时和现在不少大学生一样,对农村对农民缺乏了解,甚至不辨菽麦。
进入新闻工作领域后,特别是经过十多年在基层的艰苦磨炼,范敬宜更加体会到沉入基层、了解国情的重要性。“有国情意识不仅有利于培养政治大局观,对报道的文风也很有帮助。无论你自认为写的文字有多漂亮,群众却可能根本看不懂不理解。只有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朴实的文风才能引起广大人民的共鸣。”范敬宜说。
也许偶尔几次社会实践并不能改变什么,但我相信那句俗语:“下雨就有露水”。
“懂国情才有底气。”范敬宜说当代大学生有许多技能优势,如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外语等,“如果说这些技能是‘武器’,那你在操作时必须有底气,否则容易偏离靶心。”他还风趣地说,“了解国情就如拥有一座可以衡量事物分量的天平,任何事情放到这天平上一衡量,就懂得它的轻重,人也变得聪明起来。”
谈及《乡村八记》的“聪明”之处,范敬宜一边翻阅册子一边说,他十分欣赏大学生李强实地调查加历史考证相结合的方法。“他在调查中认真阅读了大量当地的历史资料,这种方法很科学,也使得这篇报告更加有血有肉。”
范敬宜说,这份大学生调查报告不是偶然出现的,而是在学校长期强调实践教育熏陶下的一个有益成果。“一些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当时也许会非常激动非常有感触,但也可能仅此而已。”范敬宜认为,如何把实践中的这份“激动”延续下来,让大学生在了解国情后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眼界更值得关注。“也许偶尔几次社会实践并不一定能改变什么,但我相信那句俗语:‘下雨就有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