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5月下旬,《许昌晨报》强势推出了长篇通讯《大学生,背起妈妈去打工》,介绍襄城县大学生张尚昀自强不息,大义至孝,在长春税务学院一边上学求知,一边打工为母亲治病的感人事迹。此后,张尚昀事迹通过互联网和其他新闻媒体进一步传播,引发强烈反响。中宣部对这一典型人物的推出给予充分肯定,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作出重要批示,全省各地由此掀起向张尚昀学习的热潮。
作为率先推出这一重大典型的《许昌晨报》,在典型人物的宣传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积累了一些值得探索的经验。
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以高度的新闻敏感识别、发现并推出典型人物
许昌晨报在创办之初,便十分重视典型人物的宣传推介工作,并将之视为办报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编辑部为此制定了奖惩措施,激励全体编采人员树立牢固的典型意识,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把握社会心理和群众情感,在新闻实践中识别和发现典型人物。
今年5月20日,本报一位记者在闲聊中偶然得知这样的消息:2000年10月,襄城县湛北乡姜庄村18岁的张尚昀刚踏进长春税务学院的校门不久,母亲就不幸患病,卧床不起。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张尚昀以一颗可贵的孝子之心,毅然一边修习学业,一边打工为母亲治病。
第二天,这位记者便来到姜庄村进行实地采访。起初,张尚昀说什么也不愿接受采访。记者做了大量工作,张尚昀体会到了他的诚心和善意。
采访过程中,记者深受感动,不止一次地流下热泪。当天晚上回到家中,便一口气写下了3000字的长篇报道。
编辑部主要领导审阅稿件后深受感动,认为张尚昀自强不息、打工救母的情怀,既是优秀传统道德的生动体现,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这样的新闻素材,应该百倍珍惜,深度挖掘,大力宣传。
针对稿件中存在的一些细节问题,编辑部要求作者再次进行细致的核实,以确保细节真实无误。
张尚昀事迹之所以动人,在于其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反映了当代青年自强不息、不折不挠的精神风貌。在社会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的今天,宣传好张尚昀这一典型,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于是,记者将张尚昀现象放入时代大背景大框架中重新定位,通过对个体生命真实地关注,通过“社会话语”和“时代语言”的结合,着重体现新闻作品的张力和接近性。
为了保证稿件的见报效果,编辑部又派出摄影记者深入张尚昀的家乡,补拍了高质量的新闻图片,并对稿件的见报方式也进行了精心安排。
5月27日,《许昌晨报》重磅推出《大学生,背起妈妈去打工》的长篇通讯。一版头题位置发布醒目的导读,五版以全版篇幅刊载通讯全文,全面细致地报道了张尚昀感人的事迹。配发的3幅图片展示了张尚昀对母亲无微不至的关爱,真实再现了他们一家清贫的生活,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深深打动了读者。
张尚昀,从此走入了大众视野。
做好新闻后续报道,使先进典型产生更大的宣传效应
正如编辑部预想的那样,张尚昀的事迹报道一经推出,便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见报当天,编辑部电话铃声不断,社会各界读者纷纷打来电话,畅谈读报感受,询问相关情况,并表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张尚昀母子渡过难关。
如何抓住机遇,造场扬势,更好地宣传张尚昀这一典型人物,弘扬社会正气,扩大媒体影响?编辑部进行讨论后,由新闻策划部牵头成立了专题报道组。报道组一方面接听并反馈读者来电,架起读者、编辑部之间的沟通桥梁;另一方面主动出击,广泛采访张尚昀的邻里及家乡的教师,并通过电话与其就读的长春税务学院的老师取得联系,通过他们的评价,使人们进一步加强了对身边这个典型人物的认识。与此同时,编辑部积极牵线搭桥,为张尚昀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以缓解他面临的困难。
继《许昌晨报》之后,《许昌日报》、《大河报》、《东方今报》等媒体也迅速对张尚昀的事迹进行了报道,各地不少新闻媒体相继进行转载,新华、人民、新浪、搜狐、网易、雅虎等全国知名网站也加速了张尚昀事迹的传播速度。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张尚昀成了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新闻人物,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人们通过各种形式发表评论,对张尚昀独立自强、纯情至孝、坚忍不屈、勤奋上进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
6月21日,中宣部新闻阅评组在第289期“新闻阅评”上,对一篇转载的张尚昀事迹报道作了简要叙述后评价道:在有不少人只知道向父母向社会索取而不知道回报的今天,这样的优秀道德品质范例,太值得媒体推荐、受众效法了。
6月30日,省委书记徐光春同志作出批示:“我们要宣传这位‘当代孝子’,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在全省人民中增强‘努力工作,孝敬父母’的优秀道德品质,让文明之风在中原大地荡漾。”许昌市委书记刘春良、市长毛万春在看望张尚昀母子时也指出,“张尚昀孝敬父母、大义至孝,自强不息、自强自立的行为,体现了一种传统美德,值得全社会弘扬。”
在强手如林的媒体竞争中准确定位,保持自己的地方特色
作为张尚昀事迹的推出者,在该典型已经引起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多家媒体争相宣传的同时,作为地方都市类报纸,又该如何继续保持自己的优势,进一步做出自己的新意呢?
我们认为,作为地方性都市报,要准确地给自己定位,一来要认识到与地方党报的区别,将新闻做得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百姓。二来要认识到与省级以上都市报之间的区别,关键是利用好自己的地利优势,在时间上继续抢占先机,在接近性上做好做足文章,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深”。张尚昀事迹广泛传开之后,人们已经熟知了他打工救母的基本事实,但他这样做更深层次的精神动力是什么?他的家庭又是怎样培养了这个品学兼优的青年?张尚昀在长春时工作学习的情景又是什么样?针对这些鲜为人知而读者又渴望了解的问题,本报派出主抓新闻业务的副总编和新闻策划部主任,前往长春对张尚昀事迹进行深入采访。两位记者行前专门前往郑州,对张尚昀进行了专访,并发表通讯《总有一种力量在支撑》,回顾了张尚昀事迹推出的前前后后,并通过对张尚昀的访问,凸显出在他不平凡的事迹背后,有着强大而深厚的道德文化背景。同时配发评论员文章,指出张尚昀是一个用顽强意志和自强精神为河南人赢得口碑的许昌人,他身上折射出的精神内涵,是当代青年优秀品质的缩影,是河南人良好形象的缩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缩影。
采访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记者被张尚昀精神所折服和感动。从长春归来之后,两位记者又写出了长篇采访札记:《张尚昀,唤醒传统美德的社会符号》,通过采访中的真切感受,剖析了张尚昀现象的产生原因,阐述了张尚昀精神的社会意义。
在赴外记者刊发连续报道的同时,本报发表了另一篇长达万字的特稿《人生百善孝为先》。稿件结合中国传统的二十四孝,尤其是与许昌有关的“两孝”(黄香扑扇和拾葚养母),全面而深入地阐述了“孝”的内涵、历史演变和现实意义。指出“孝”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当代也有极大的积极意义。弘扬孝道,能够促进家庭美德建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有利于全民族整体道德水平的提升。
(作者单位:许昌晨报)
作为率先推出这一重大典型的《许昌晨报》,在典型人物的宣传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积累了一些值得探索的经验。
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以高度的新闻敏感识别、发现并推出典型人物
许昌晨报在创办之初,便十分重视典型人物的宣传推介工作,并将之视为办报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编辑部为此制定了奖惩措施,激励全体编采人员树立牢固的典型意识,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把握社会心理和群众情感,在新闻实践中识别和发现典型人物。
今年5月20日,本报一位记者在闲聊中偶然得知这样的消息:2000年10月,襄城县湛北乡姜庄村18岁的张尚昀刚踏进长春税务学院的校门不久,母亲就不幸患病,卧床不起。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张尚昀以一颗可贵的孝子之心,毅然一边修习学业,一边打工为母亲治病。
第二天,这位记者便来到姜庄村进行实地采访。起初,张尚昀说什么也不愿接受采访。记者做了大量工作,张尚昀体会到了他的诚心和善意。
采访过程中,记者深受感动,不止一次地流下热泪。当天晚上回到家中,便一口气写下了3000字的长篇报道。
编辑部主要领导审阅稿件后深受感动,认为张尚昀自强不息、打工救母的情怀,既是优秀传统道德的生动体现,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这样的新闻素材,应该百倍珍惜,深度挖掘,大力宣传。
针对稿件中存在的一些细节问题,编辑部要求作者再次进行细致的核实,以确保细节真实无误。
张尚昀事迹之所以动人,在于其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反映了当代青年自强不息、不折不挠的精神风貌。在社会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的今天,宣传好张尚昀这一典型,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于是,记者将张尚昀现象放入时代大背景大框架中重新定位,通过对个体生命真实地关注,通过“社会话语”和“时代语言”的结合,着重体现新闻作品的张力和接近性。
为了保证稿件的见报效果,编辑部又派出摄影记者深入张尚昀的家乡,补拍了高质量的新闻图片,并对稿件的见报方式也进行了精心安排。
5月27日,《许昌晨报》重磅推出《大学生,背起妈妈去打工》的长篇通讯。一版头题位置发布醒目的导读,五版以全版篇幅刊载通讯全文,全面细致地报道了张尚昀感人的事迹。配发的3幅图片展示了张尚昀对母亲无微不至的关爱,真实再现了他们一家清贫的生活,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深深打动了读者。
张尚昀,从此走入了大众视野。
做好新闻后续报道,使先进典型产生更大的宣传效应
正如编辑部预想的那样,张尚昀的事迹报道一经推出,便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见报当天,编辑部电话铃声不断,社会各界读者纷纷打来电话,畅谈读报感受,询问相关情况,并表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张尚昀母子渡过难关。
如何抓住机遇,造场扬势,更好地宣传张尚昀这一典型人物,弘扬社会正气,扩大媒体影响?编辑部进行讨论后,由新闻策划部牵头成立了专题报道组。报道组一方面接听并反馈读者来电,架起读者、编辑部之间的沟通桥梁;另一方面主动出击,广泛采访张尚昀的邻里及家乡的教师,并通过电话与其就读的长春税务学院的老师取得联系,通过他们的评价,使人们进一步加强了对身边这个典型人物的认识。与此同时,编辑部积极牵线搭桥,为张尚昀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以缓解他面临的困难。
继《许昌晨报》之后,《许昌日报》、《大河报》、《东方今报》等媒体也迅速对张尚昀的事迹进行了报道,各地不少新闻媒体相继进行转载,新华、人民、新浪、搜狐、网易、雅虎等全国知名网站也加速了张尚昀事迹的传播速度。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张尚昀成了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新闻人物,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人们通过各种形式发表评论,对张尚昀独立自强、纯情至孝、坚忍不屈、勤奋上进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
6月21日,中宣部新闻阅评组在第289期“新闻阅评”上,对一篇转载的张尚昀事迹报道作了简要叙述后评价道:在有不少人只知道向父母向社会索取而不知道回报的今天,这样的优秀道德品质范例,太值得媒体推荐、受众效法了。
6月30日,省委书记徐光春同志作出批示:“我们要宣传这位‘当代孝子’,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在全省人民中增强‘努力工作,孝敬父母’的优秀道德品质,让文明之风在中原大地荡漾。”许昌市委书记刘春良、市长毛万春在看望张尚昀母子时也指出,“张尚昀孝敬父母、大义至孝,自强不息、自强自立的行为,体现了一种传统美德,值得全社会弘扬。”
在强手如林的媒体竞争中准确定位,保持自己的地方特色
作为张尚昀事迹的推出者,在该典型已经引起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多家媒体争相宣传的同时,作为地方都市类报纸,又该如何继续保持自己的优势,进一步做出自己的新意呢?
我们认为,作为地方性都市报,要准确地给自己定位,一来要认识到与地方党报的区别,将新闻做得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百姓。二来要认识到与省级以上都市报之间的区别,关键是利用好自己的地利优势,在时间上继续抢占先机,在接近性上做好做足文章,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深”。张尚昀事迹广泛传开之后,人们已经熟知了他打工救母的基本事实,但他这样做更深层次的精神动力是什么?他的家庭又是怎样培养了这个品学兼优的青年?张尚昀在长春时工作学习的情景又是什么样?针对这些鲜为人知而读者又渴望了解的问题,本报派出主抓新闻业务的副总编和新闻策划部主任,前往长春对张尚昀事迹进行深入采访。两位记者行前专门前往郑州,对张尚昀进行了专访,并发表通讯《总有一种力量在支撑》,回顾了张尚昀事迹推出的前前后后,并通过对张尚昀的访问,凸显出在他不平凡的事迹背后,有着强大而深厚的道德文化背景。同时配发评论员文章,指出张尚昀是一个用顽强意志和自强精神为河南人赢得口碑的许昌人,他身上折射出的精神内涵,是当代青年优秀品质的缩影,是河南人良好形象的缩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缩影。
采访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记者被张尚昀精神所折服和感动。从长春归来之后,两位记者又写出了长篇采访札记:《张尚昀,唤醒传统美德的社会符号》,通过采访中的真切感受,剖析了张尚昀现象的产生原因,阐述了张尚昀精神的社会意义。
在赴外记者刊发连续报道的同时,本报发表了另一篇长达万字的特稿《人生百善孝为先》。稿件结合中国传统的二十四孝,尤其是与许昌有关的“两孝”(黄香扑扇和拾葚养母),全面而深入地阐述了“孝”的内涵、历史演变和现实意义。指出“孝”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当代也有极大的积极意义。弘扬孝道,能够促进家庭美德建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有利于全民族整体道德水平的提升。
(作者单位:许昌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