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诵读在学习诗歌中的重要性。中国古代诗歌不仅具有很深的思想内涵,而且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吟诵涵泳,是学习古诗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给古诗划分节奏是吟诵的前提,那么,我们如何正确地划分古诗的节奏呢?
一般来说,划分古诗节奏要注意三个原则:第一,不能违背诗的意义;第二,要兼顾诗的声律;第三,要注意上下句之间的协调。通常是两个字一个节拍,单独一字根据意义独立成为一个节拍。
古诗一般是每两个字构成一个节拍,如《诗经·采薇》的末四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每句都是两个节拍,每个节拍都是两个字。这样读起来,整齐匀称,朗朗上口,体现出一种韵律美。当然,这样整齐的四言诗,划分节奏是最容易的。
到了汉代以后,每句五个字、七个字的五言诗、七言诗成为主流。根据常规将每两个字划为一个节拍后,必然会剩下一个单独的字。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xiá)。”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要对这样的诗句划分节奏,就要运用上面所谈的三条原则。下面结合实例分项说明。
第一, 不能违背意义。按照两个字一个节拍的声律特点,“绿树村边合”,前四个字构成两个节拍,剩下一个“合”字,只能另作一个节拍了。全句节奏正确的划法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但在划分“清晨入古寺”时要注意,不能划成“清晨/入古/寺”,而应划成“清晨/入/古寺”。因为一般来讲,一个词语不能再划分,短语则要作进一步的划分。“入古寺”是一个动宾短语,要划分开来,而“古寺”是一个词,不能划分开。同理,其他各句的正确划法是:“初日/照/高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我们千万不能忽视了诗的意义,把“鸣翠柳”划成“鸣翠/柳”,把“上青天”划成“上青/天”。
第二, 要兼顾声律。划分节奏时也不能只顾意义而忽略了声律,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若只考虑意义,划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虽与原诗的意义相符,却失去了诗歌特有的韵律美,读起来索然无味。
仔细比较前面的几个例句,可以发现,单字有时在句末,有时却在句中。这两个不同的位置又有什么讲究呢?单独一个字构成的那个节拍,如果放在句末,朗读时,将这个字拖长点,就能加强诗歌的韵味,如“青山/郭外/斜”中的“斜”字。如果位于句中,则可以强化这个字的意义,如“初日照高林”中的“照”字,单独构成一个节拍,就自然成了这个句子的中心,这样一来,这句诗构成的画面不是就更富有动感吗?
第三,要注意上下句的协调。一般来说,古诗中相对应的上下句节奏的划分要一致。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上下句的读法基本一致。五言诗划分成“二一二”“二二一”“二三”的形式较为常见。七言诗划分成“二二三”“二二二一”“二二一二”的形式较为常见。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两句诗若单独划分,可分别划成“坐观/垂钓者”和“徒有/羡鱼/情”。但考虑到上下句应协调一致的原则,前一句的后一节拍不是两个字,也不是一个字,而是三个字。这是因为“者”字单独表达不了什么意义,根据前面提到的“不违背意义”的原则,只好把三个字作为一个节拍。那么后一句为了与上句协调,也只好划为“徒有/羡鱼情”了。2005年湖北省黄石市的中考语文试卷中有一道题,要求给《枫桥夜泊》一诗划分节奏,题中给出了四个答案:
A.月落/乌啼/霜满天
B.江枫/渔火/对愁眠
C.姑苏/城外/寒山寺
D.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四个选项,就每句而言其划分都是正确的,既考虑了诗的意义,也顾及了诗的声律。但就上下句或整首诗的协调原则而言,D项的划分显然不合适,应划为“夜半/钟声/到客船”。
划分古诗的节奏虽然有些难,但只要我们掌握了“兼顾意义和声律”及“上下句协调”的原则,就可以正确地划分了。
现在,请你来试一试给杜牧的《泊秦淮》划分节奏。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后庭花是《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后主所制乐曲,后世多称其为亡国之音。)
一般来说,划分古诗节奏要注意三个原则:第一,不能违背诗的意义;第二,要兼顾诗的声律;第三,要注意上下句之间的协调。通常是两个字一个节拍,单独一字根据意义独立成为一个节拍。
古诗一般是每两个字构成一个节拍,如《诗经·采薇》的末四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每句都是两个节拍,每个节拍都是两个字。这样读起来,整齐匀称,朗朗上口,体现出一种韵律美。当然,这样整齐的四言诗,划分节奏是最容易的。
到了汉代以后,每句五个字、七个字的五言诗、七言诗成为主流。根据常规将每两个字划为一个节拍后,必然会剩下一个单独的字。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xiá)。”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要对这样的诗句划分节奏,就要运用上面所谈的三条原则。下面结合实例分项说明。
第一, 不能违背意义。按照两个字一个节拍的声律特点,“绿树村边合”,前四个字构成两个节拍,剩下一个“合”字,只能另作一个节拍了。全句节奏正确的划法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但在划分“清晨入古寺”时要注意,不能划成“清晨/入古/寺”,而应划成“清晨/入/古寺”。因为一般来讲,一个词语不能再划分,短语则要作进一步的划分。“入古寺”是一个动宾短语,要划分开来,而“古寺”是一个词,不能划分开。同理,其他各句的正确划法是:“初日/照/高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我们千万不能忽视了诗的意义,把“鸣翠柳”划成“鸣翠/柳”,把“上青天”划成“上青/天”。
第二, 要兼顾声律。划分节奏时也不能只顾意义而忽略了声律,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若只考虑意义,划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虽与原诗的意义相符,却失去了诗歌特有的韵律美,读起来索然无味。
仔细比较前面的几个例句,可以发现,单字有时在句末,有时却在句中。这两个不同的位置又有什么讲究呢?单独一个字构成的那个节拍,如果放在句末,朗读时,将这个字拖长点,就能加强诗歌的韵味,如“青山/郭外/斜”中的“斜”字。如果位于句中,则可以强化这个字的意义,如“初日照高林”中的“照”字,单独构成一个节拍,就自然成了这个句子的中心,这样一来,这句诗构成的画面不是就更富有动感吗?
第三,要注意上下句的协调。一般来说,古诗中相对应的上下句节奏的划分要一致。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上下句的读法基本一致。五言诗划分成“二一二”“二二一”“二三”的形式较为常见。七言诗划分成“二二三”“二二二一”“二二一二”的形式较为常见。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两句诗若单独划分,可分别划成“坐观/垂钓者”和“徒有/羡鱼/情”。但考虑到上下句应协调一致的原则,前一句的后一节拍不是两个字,也不是一个字,而是三个字。这是因为“者”字单独表达不了什么意义,根据前面提到的“不违背意义”的原则,只好把三个字作为一个节拍。那么后一句为了与上句协调,也只好划为“徒有/羡鱼情”了。2005年湖北省黄石市的中考语文试卷中有一道题,要求给《枫桥夜泊》一诗划分节奏,题中给出了四个答案:
A.月落/乌啼/霜满天
B.江枫/渔火/对愁眠
C.姑苏/城外/寒山寺
D.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四个选项,就每句而言其划分都是正确的,既考虑了诗的意义,也顾及了诗的声律。但就上下句或整首诗的协调原则而言,D项的划分显然不合适,应划为“夜半/钟声/到客船”。
划分古诗的节奏虽然有些难,但只要我们掌握了“兼顾意义和声律”及“上下句协调”的原则,就可以正确地划分了。
现在,请你来试一试给杜牧的《泊秦淮》划分节奏。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后庭花是《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后主所制乐曲,后世多称其为亡国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