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微博上出现一个热门话题—还记得舒蕾吗?一个大家非常熟悉却已经不再大众化的洗发水品牌。引发这个话题的由头是—拜尔斯道夫日化CEO吴勇男辞职。看似毫无亮点的新闻——拜尔斯道夫日化就是当年收购丝宝集团(也就是舒蕾所属企业)的德国企业,吴勇男正是丝宝集团的老员工,外界称他的辞职终将代表“丝宝系”的黯然落幕。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也许现在消费者还能在超市的日用品货架上看到角落中的舒蕾洗发水,但也许不用一两年甚至更短时间,舒蕾将和它的兄弟品牌风影和顺爽(同为丝宝集团所属)一样退市,舒蕾将成为《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类怀旧电影中的一个时代感鲜明的道具。
当某一天,看到舒蕾洗发水、大宝面霜、南孚电池、乐百氏出现在同一部标榜怀旧的电影中时,意味着它们都已经消失。而它们消失的共同背景就是——外资收购。
如果说,资本的逻辑永远只有利益。那么显然,很多国产品牌在被外资收购的过程中,成为了换取他们利益的工具。关于这些国产品牌被收购后的命运,不止一次地有人在质疑、有人在警醒,但依然有那么多“前赴后继”者—最近身陷风波中的农夫山泉,在一次记者问答中就被问到,是否会考虑接受法国达能集团的收购?答案尚未可知,倒是舒蕾、大宝等一众“先烈”的故事可为农夫山泉做参考意见。无论是发家模式还是成长轨迹,或是最终的“下场”, 历史总是如此惊人的相似,不妨看看,以史为鉴,这也算一种“怀旧”。
丝宝 “定都”武汉
时下荧屏,婆媳剧大热,那些被外资收购的国产品牌,完全可以照搬婆媳剧的发展套路——“媳妇熬成婆”,历经千辛万苦,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夺得日化产品市场份额。
丝宝集团是香港实业家梁良胜在香港注册的公司,1989年进入中国大陆,总部设在湖北武汉。关于总部地点还有这样一个插曲——创业之初,很多朋友劝梁良胜把基地选在广东,但是梁良胜早已将丝宝定位为一个全国性的品牌,要选在辐射力强的地方。要知道,1989年,日用品销售的主要渠道还在国营批发,当时还基本是国营百货公司。梁良胜看中号称“九省通衢”的武汉,首先在运输上打响第一枪。
一切准备就绪后,丝宝向市场推出了它的第一批化妆品——丽花丝宝,并大力宣传日本技术的概念,丝宝在短时间里还算有了不错的开端。1989年,这一年,美国宝洁公司同时也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并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后盾成为行业内的“巨无霸”,丝宝当时无论如何也没有与之相争的实力。而就在丝宝奋力前进的时候,对手的大门还没有摸到,就差点倒在“商标”上。
也曾“商标大战”
历史总是如此相像。
当下,凉茶品牌王老吉因为红绿商标之争打响近身战,双方争执不下。这种战争的结局也许对任何一方的“王老吉”没有丝毫益处,只会让消费者烦心、让市场厌倦。丝宝也曾经历商标战,“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也许“红绿王老吉”能够在前例中寻得教训。
在丽花丝宝推出来的时候,湖北黄石的一个厂家也很快搞了一个丝宝,叫慕尔丝宝。凡是有丽花丝宝的地方就有慕尔丝宝。在湖北这个狭小的市场上,双方开始了刀剑相向的短兵相接。为了“丝宝”这个名字,两家公司对簿公堂。
在双方争夺白热化的关键时候,又有媒体向公众披露,丽花丝宝所谓的日本概念,根本就是自己编出来蒙人的,实际上它是个彻头彻尾的国内公司,虽然它在香港注册。的确,丽花丝宝在宣传和推广上都主打日本概念。当时还有传言说,慕尔丝宝是梁良胜的内弟搞的,事态发展顿时转向TVB式的家族斗争。他的这个内弟是最早跟他在武汉创业的四五个人之一,由于某种原因离开丝宝后,就搞了另一个丝宝来和梁良胜作对。不管这个传言是否属实,这些不利的情况到底是让初出茅庐的丽花丝宝有点挠头。
不过,这场市场之争的结局非常有戏剧性,慕尔丝宝在日渐激烈的市场上节节败退,自己打败了自己。
一场商标之争因为对手的死亡而烟消云散,这样的结局无疑是悲哀的。“红绿王老吉”又该如何,还有最新的“格瓦斯”。
其实无论是娃哈哈的格瓦斯还是秋林的格瓦斯,于消费者而言,好喝的、品质过关的格瓦斯才是“王道”。
疯狂广告轰炸
1995年,解决了强敌环伺、兄弟相争,丝宝终于开始面对它真正强大的对手—宝洁。
丝宝把主意打到了日化市场的一块巨大的肥肉上——洗发水市场。要知道,1995年的中国洗发水市场,宝洁的三大品牌(飘柔、潘婷、海飞丝)已经占据了70%以上的份额,其气势之汹涌,连老牌的联合利华“力士”都无法抗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丝宝推出舒蕾,一上市即迅速发展,业内纷纷谈论“谁来终结宝洁”,舒蕾被“寄予厚望”。
当然,舒蕾也不负众望,打破宝洁的铁围桶,逼迫其市场占有率从1995年的75%左右降到2000年的40%左右,成为以弱制胜的经典案例。
广告的出现对消费者来说,不知是幸还是不幸。但很显然,对商家来说,广告制造的效应是相当可观的,尤其是疯狂的广告轰炸。
2001年,拉芳、蒂花之秀、好迪、飘影、柏丽丝先后在CCTV密集投放广告,一众洗发水品牌屡屡登上CCTV广告龙榜。当然,广告轰炸上最“居功至伟”的还是宝洁。据说,宝洁花了一大笔咨询费,从世界营销战略大师杰克·特劳特那里得到建议:把资金集中在电视广告投放上。所以,大规模的空中轰炸大多是宝洁发起的。
宝洁资本雄厚,盲目打广告、搞营销战,只会把舒蕾逼至墙角。舒蕾聪明地绕道而走,不打广告,走向柜台,直面消费者。一度曾出现这样的情况;在某些超市,宝洁的产品集中在一两个货架上且偏于一隅,而舒蕾却能霸气地占据三四个货架,抢尽风头。舒蕾曾在武汉某超市卖场促销,店面周围有几十条舒蕾的广告旗帜,广场上还悬挂两条横幅,超市的主楼墙体上贴满了舒蕾的广告,超市主通道上立有几个舒蕾产品的大堆头。进入超市,消费者的第一感受就是来到了一片红色海洋,其震撼力更直观,远胜于宝洁在电视上的广告轰炸。除此之外,舒蕾在各大卖场的促销活动、表演活动不断,哪怕是一个极小的卖场,舒蕾也不放过。有业内数据统计,舒蕾是中国运用促销最频繁、规模最大、档次最高、气势最大、覆盖最广的企业之一。舒蕾的这种方式被业界称为“终端模式”。而舒蕾在“终端模式”上也下了“大本”,據统计,丝宝集团的营销费用中,终端占80%,广告占20%。 至此,舒蕾“以弱制胜”“媳妇熬成婆”,稳稳当当比肩宝洁。
被收购的相同理由
从1999年到2002年,丝宝每年的增长率都在300%,这个如此鼎盛的国产品牌,却自2007年初开始屡屡被传将被收购,当时的丝宝集团多次给予否认。2007年十一长假第二天,丝宝集团通过手机短信和电子邮件的方式,将被收购的消息通知了所有员工。当晚,丝宝集团在其网站宣布,德国拜尔斯道夫公司将收购旗下丝宝日化85%的股份,作价3.17亿欧元,折合港币35亿元。丝宝日化总裁吴勇男继续留任,担任CEO。
消息看似突然,却也是必然。2006年4月的时候,丝宝集团就曾邀请普华永道作为财务顾问,提出出售旗下部分产业的意向。对于出售原因,丝宝集团的回答是,其日化产业2002年以来就遇到了瓶颈,难以上位;另一方面,投身拜尔斯道夫也是向国际品牌看齐。
不得不说,大部分被外资收购的国产品牌都在遵循这一模式—自身困境 国际视野。
“大宝明天见!”“大宝啊,天天见!”大宝,这个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护肤品品牌,伴随大家走过了20多年,于2008年被强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以23亿元高价收购;上世纪80年代,在口袋中插一支英雄牌钢笔,是知识分子和干部的代表性打扮。上世纪80年代末,英雄钢笔在国内占据70%以上的市场份额。然而好景不长,英雄总资产开始大幅缩水,终于“迎来”了一则消息——2012年11月19日到12月17日,上海(英雄)集团有限公司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欲以250万元的低价转让其国有独资企业上海英雄金笔厂有限公司49%的股权(不包括土地和品牌商标)。虽然最终未果,但其没落已成不争的事实。
“温水煮青蛙”式的消灭
吴勇男辞职,拜尔斯道夫日化方面表示,是其个人原因。但又有消息称,自从德方管理人员加入后,拜尔斯道夫日化的管理构架就变得十分复杂,而吴勇男辞职的原因最有可能还是其权力被架空。尽管吴勇男在多种场合表示,与德方的合作十分融洽,但显然事实并非如此。
2007年,拥有舒蕾、美涛、风影、顺爽四大品牌的丝宝被拜尔斯道夫以35亿元收购后,就一直颇受关注。实际上,丝宝日化一直并没有很好发展。面对宝洁等日化公司的竞争,曾经占据市场份额第二的舒蕾,风光也不再了,而风影和顺爽已基本退市。“感觉丝宝原来的品牌在收购之后几乎没有很好的投入,市场份额也在下降,反而拜耳斯道夫此前的品牌妮维雅借助丝宝的渠道迅速发展起来。”博盖咨询董事总经理高剑锋曾对媒体表示。
被收购之初,吴勇男曾经接受过一次访问,访问中记者问道:在国外的化妆品巨头和国内的化妆品公司发生这种兼并收购的时候,经常会提起小护士的例子,在兼并之后,可能连自身的品牌都没有了,企业卖掉之后自己的日子也不好过。不知道在这一方面,丝宝日化是怎么考虑的?当时的吴勇男“信誓旦旦”地表示:拜尔斯道夫收购了丝宝日化之后,有着非常清晰的战略。在未来的几年当中会非常好地发展丝宝日化旗下的几大品牌:舒蕾、美涛等等。
言犹在耳,不知现在的吴勇男作何感想?
“外嫁”强生的大宝,最初得到的承诺是:强生在大宝产品线上做出更新和优化,并在产品包装和市场营销方面进行微调。事实是,强生对大宝保持一种边缘化处理的态度。都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虽是“你情我愿”的商业行为,外资打的却绝对是自己的小算盘—或为了消灭竞争对手、或收购后即打入冷宫。比如曾经凝聚“民族力量”的中国电池生产业巨头南孚电池,被摩根士丹利收购后转卖给南孚曾经的手下败将—美国吉列,随后即退出海外市场,一半生产能力被闲置。对于吉列来说,最大的竞争对手消失了,而且还得到了一家年利润8000万美元、拥有300多万个销售点的电池生产企业,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大半个中国市场。
总结:道是“资本”无情却有情。
国产品牌屡陷自身困境,资金不足是重要原因,管理漏洞、运营失败……而其最失败的也许正是对外资所报的期望。资本的逻辑永远只有利益。任你承载的是几十年还是几百年的国产品牌记忆,在外资手中,只有有利与无用两种。“温水煮青蛙”,那些浸泡在“温水”中的国产品牌终将成为赵薇导演的怀旧电影《致青春》中的一个道具。“怀旧风”之所以流行,也許正因为,需要怀旧的东西越来越多。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也许现在消费者还能在超市的日用品货架上看到角落中的舒蕾洗发水,但也许不用一两年甚至更短时间,舒蕾将和它的兄弟品牌风影和顺爽(同为丝宝集团所属)一样退市,舒蕾将成为《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类怀旧电影中的一个时代感鲜明的道具。
当某一天,看到舒蕾洗发水、大宝面霜、南孚电池、乐百氏出现在同一部标榜怀旧的电影中时,意味着它们都已经消失。而它们消失的共同背景就是——外资收购。
如果说,资本的逻辑永远只有利益。那么显然,很多国产品牌在被外资收购的过程中,成为了换取他们利益的工具。关于这些国产品牌被收购后的命运,不止一次地有人在质疑、有人在警醒,但依然有那么多“前赴后继”者—最近身陷风波中的农夫山泉,在一次记者问答中就被问到,是否会考虑接受法国达能集团的收购?答案尚未可知,倒是舒蕾、大宝等一众“先烈”的故事可为农夫山泉做参考意见。无论是发家模式还是成长轨迹,或是最终的“下场”, 历史总是如此惊人的相似,不妨看看,以史为鉴,这也算一种“怀旧”。
丝宝 “定都”武汉
时下荧屏,婆媳剧大热,那些被外资收购的国产品牌,完全可以照搬婆媳剧的发展套路——“媳妇熬成婆”,历经千辛万苦,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夺得日化产品市场份额。
丝宝集团是香港实业家梁良胜在香港注册的公司,1989年进入中国大陆,总部设在湖北武汉。关于总部地点还有这样一个插曲——创业之初,很多朋友劝梁良胜把基地选在广东,但是梁良胜早已将丝宝定位为一个全国性的品牌,要选在辐射力强的地方。要知道,1989年,日用品销售的主要渠道还在国营批发,当时还基本是国营百货公司。梁良胜看中号称“九省通衢”的武汉,首先在运输上打响第一枪。
一切准备就绪后,丝宝向市场推出了它的第一批化妆品——丽花丝宝,并大力宣传日本技术的概念,丝宝在短时间里还算有了不错的开端。1989年,这一年,美国宝洁公司同时也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并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后盾成为行业内的“巨无霸”,丝宝当时无论如何也没有与之相争的实力。而就在丝宝奋力前进的时候,对手的大门还没有摸到,就差点倒在“商标”上。
也曾“商标大战”
历史总是如此相像。
当下,凉茶品牌王老吉因为红绿商标之争打响近身战,双方争执不下。这种战争的结局也许对任何一方的“王老吉”没有丝毫益处,只会让消费者烦心、让市场厌倦。丝宝也曾经历商标战,“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也许“红绿王老吉”能够在前例中寻得教训。
在丽花丝宝推出来的时候,湖北黄石的一个厂家也很快搞了一个丝宝,叫慕尔丝宝。凡是有丽花丝宝的地方就有慕尔丝宝。在湖北这个狭小的市场上,双方开始了刀剑相向的短兵相接。为了“丝宝”这个名字,两家公司对簿公堂。
在双方争夺白热化的关键时候,又有媒体向公众披露,丽花丝宝所谓的日本概念,根本就是自己编出来蒙人的,实际上它是个彻头彻尾的国内公司,虽然它在香港注册。的确,丽花丝宝在宣传和推广上都主打日本概念。当时还有传言说,慕尔丝宝是梁良胜的内弟搞的,事态发展顿时转向TVB式的家族斗争。他的这个内弟是最早跟他在武汉创业的四五个人之一,由于某种原因离开丝宝后,就搞了另一个丝宝来和梁良胜作对。不管这个传言是否属实,这些不利的情况到底是让初出茅庐的丽花丝宝有点挠头。
不过,这场市场之争的结局非常有戏剧性,慕尔丝宝在日渐激烈的市场上节节败退,自己打败了自己。
一场商标之争因为对手的死亡而烟消云散,这样的结局无疑是悲哀的。“红绿王老吉”又该如何,还有最新的“格瓦斯”。
其实无论是娃哈哈的格瓦斯还是秋林的格瓦斯,于消费者而言,好喝的、品质过关的格瓦斯才是“王道”。
疯狂广告轰炸
1995年,解决了强敌环伺、兄弟相争,丝宝终于开始面对它真正强大的对手—宝洁。
丝宝把主意打到了日化市场的一块巨大的肥肉上——洗发水市场。要知道,1995年的中国洗发水市场,宝洁的三大品牌(飘柔、潘婷、海飞丝)已经占据了70%以上的份额,其气势之汹涌,连老牌的联合利华“力士”都无法抗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丝宝推出舒蕾,一上市即迅速发展,业内纷纷谈论“谁来终结宝洁”,舒蕾被“寄予厚望”。
当然,舒蕾也不负众望,打破宝洁的铁围桶,逼迫其市场占有率从1995年的75%左右降到2000年的40%左右,成为以弱制胜的经典案例。
广告的出现对消费者来说,不知是幸还是不幸。但很显然,对商家来说,广告制造的效应是相当可观的,尤其是疯狂的广告轰炸。
2001年,拉芳、蒂花之秀、好迪、飘影、柏丽丝先后在CCTV密集投放广告,一众洗发水品牌屡屡登上CCTV广告龙榜。当然,广告轰炸上最“居功至伟”的还是宝洁。据说,宝洁花了一大笔咨询费,从世界营销战略大师杰克·特劳特那里得到建议:把资金集中在电视广告投放上。所以,大规模的空中轰炸大多是宝洁发起的。
宝洁资本雄厚,盲目打广告、搞营销战,只会把舒蕾逼至墙角。舒蕾聪明地绕道而走,不打广告,走向柜台,直面消费者。一度曾出现这样的情况;在某些超市,宝洁的产品集中在一两个货架上且偏于一隅,而舒蕾却能霸气地占据三四个货架,抢尽风头。舒蕾曾在武汉某超市卖场促销,店面周围有几十条舒蕾的广告旗帜,广场上还悬挂两条横幅,超市的主楼墙体上贴满了舒蕾的广告,超市主通道上立有几个舒蕾产品的大堆头。进入超市,消费者的第一感受就是来到了一片红色海洋,其震撼力更直观,远胜于宝洁在电视上的广告轰炸。除此之外,舒蕾在各大卖场的促销活动、表演活动不断,哪怕是一个极小的卖场,舒蕾也不放过。有业内数据统计,舒蕾是中国运用促销最频繁、规模最大、档次最高、气势最大、覆盖最广的企业之一。舒蕾的这种方式被业界称为“终端模式”。而舒蕾在“终端模式”上也下了“大本”,據统计,丝宝集团的营销费用中,终端占80%,广告占20%。 至此,舒蕾“以弱制胜”“媳妇熬成婆”,稳稳当当比肩宝洁。
被收购的相同理由
从1999年到2002年,丝宝每年的增长率都在300%,这个如此鼎盛的国产品牌,却自2007年初开始屡屡被传将被收购,当时的丝宝集团多次给予否认。2007年十一长假第二天,丝宝集团通过手机短信和电子邮件的方式,将被收购的消息通知了所有员工。当晚,丝宝集团在其网站宣布,德国拜尔斯道夫公司将收购旗下丝宝日化85%的股份,作价3.17亿欧元,折合港币35亿元。丝宝日化总裁吴勇男继续留任,担任CEO。
消息看似突然,却也是必然。2006年4月的时候,丝宝集团就曾邀请普华永道作为财务顾问,提出出售旗下部分产业的意向。对于出售原因,丝宝集团的回答是,其日化产业2002年以来就遇到了瓶颈,难以上位;另一方面,投身拜尔斯道夫也是向国际品牌看齐。
不得不说,大部分被外资收购的国产品牌都在遵循这一模式—自身困境 国际视野。
“大宝明天见!”“大宝啊,天天见!”大宝,这个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护肤品品牌,伴随大家走过了20多年,于2008年被强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以23亿元高价收购;上世纪80年代,在口袋中插一支英雄牌钢笔,是知识分子和干部的代表性打扮。上世纪80年代末,英雄钢笔在国内占据70%以上的市场份额。然而好景不长,英雄总资产开始大幅缩水,终于“迎来”了一则消息——2012年11月19日到12月17日,上海(英雄)集团有限公司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欲以250万元的低价转让其国有独资企业上海英雄金笔厂有限公司49%的股权(不包括土地和品牌商标)。虽然最终未果,但其没落已成不争的事实。
“温水煮青蛙”式的消灭
吴勇男辞职,拜尔斯道夫日化方面表示,是其个人原因。但又有消息称,自从德方管理人员加入后,拜尔斯道夫日化的管理构架就变得十分复杂,而吴勇男辞职的原因最有可能还是其权力被架空。尽管吴勇男在多种场合表示,与德方的合作十分融洽,但显然事实并非如此。
2007年,拥有舒蕾、美涛、风影、顺爽四大品牌的丝宝被拜尔斯道夫以35亿元收购后,就一直颇受关注。实际上,丝宝日化一直并没有很好发展。面对宝洁等日化公司的竞争,曾经占据市场份额第二的舒蕾,风光也不再了,而风影和顺爽已基本退市。“感觉丝宝原来的品牌在收购之后几乎没有很好的投入,市场份额也在下降,反而拜耳斯道夫此前的品牌妮维雅借助丝宝的渠道迅速发展起来。”博盖咨询董事总经理高剑锋曾对媒体表示。
被收购之初,吴勇男曾经接受过一次访问,访问中记者问道:在国外的化妆品巨头和国内的化妆品公司发生这种兼并收购的时候,经常会提起小护士的例子,在兼并之后,可能连自身的品牌都没有了,企业卖掉之后自己的日子也不好过。不知道在这一方面,丝宝日化是怎么考虑的?当时的吴勇男“信誓旦旦”地表示:拜尔斯道夫收购了丝宝日化之后,有着非常清晰的战略。在未来的几年当中会非常好地发展丝宝日化旗下的几大品牌:舒蕾、美涛等等。
言犹在耳,不知现在的吴勇男作何感想?
“外嫁”强生的大宝,最初得到的承诺是:强生在大宝产品线上做出更新和优化,并在产品包装和市场营销方面进行微调。事实是,强生对大宝保持一种边缘化处理的态度。都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虽是“你情我愿”的商业行为,外资打的却绝对是自己的小算盘—或为了消灭竞争对手、或收购后即打入冷宫。比如曾经凝聚“民族力量”的中国电池生产业巨头南孚电池,被摩根士丹利收购后转卖给南孚曾经的手下败将—美国吉列,随后即退出海外市场,一半生产能力被闲置。对于吉列来说,最大的竞争对手消失了,而且还得到了一家年利润8000万美元、拥有300多万个销售点的电池生产企业,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大半个中国市场。
总结:道是“资本”无情却有情。
国产品牌屡陷自身困境,资金不足是重要原因,管理漏洞、运营失败……而其最失败的也许正是对外资所报的期望。资本的逻辑永远只有利益。任你承载的是几十年还是几百年的国产品牌记忆,在外资手中,只有有利与无用两种。“温水煮青蛙”,那些浸泡在“温水”中的国产品牌终将成为赵薇导演的怀旧电影《致青春》中的一个道具。“怀旧风”之所以流行,也許正因为,需要怀旧的东西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