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为真实掌握全省小农生产发展特点,出台更加有效的农业支持政策,采取问卷调查形式对农户和村委班子成员进行实地调研,结果显示不同区域特点小农生产表现不同,研究认为小农生产仍将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占据重要地位,非农收入超过一半,农业收入作为隐性的“土地换社保”、“土地养老”模式也将持续;农业生产主要群体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偏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拓宽非农活动时间和空间,要重点关注农村“能人”群体。下一步应在土地流转平台构建、农村引智、合作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等方面采取针对性、差别化和综合性政策措施予以扶持,走合作经营和适度规模经营之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关键词 小农生产;区域特征;支持政策
中图分类号 S-9;F42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9)10-0212-04
Abstract In order to truly gras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holder farming, and introduce more effective support policie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to farmers and village committee leaders, the result showed that smallholder farming in different regions have different performance.As well,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smallholder farming still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for a considerable period of time, nonagricultural income will exceed half, agricultural income as a hidden “land replace social security” and “land pension” mode will also continue, the main groups of farmers are older and have lower education level, so focus on rural “enable people” groups when develop new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entities and broaden the time and space of nonagricultural activities.The next step should be to adopt targeted, differentiated and comprehensive policy measures to support the construction of land transfer platforms, rural intelligence, cooperative management and social services, and take the road of cooperative operation and moderate scale operation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Key words Smallholder farming;Region performance;Support policies
1 研究背景
近年來,国家逐步加大对“三农”工作的重视,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农业综合补贴等都是为了补全“四化”同步中农业现代化这块短板。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矛盾。目前,在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制度安排下,我国农业仍以传统的小规模家庭经营为主,土地流转因各种原因进展缓慢,部分地区土地适度规模化和集约化产生的效益并不明显,农户适度规模经营下的高绩效未能充分显现[1]。鉴于此,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教授于2017年3月6日在北京日报上发表《小农生产过时了吗》的文章,充分肯定了小农经济在我国农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及其特殊性。河南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人地矛盾一直较为突出,地形地貌分布多样,小农生产也各有特点,很有必要对全省的小农生产进行一次抽查摸底。笔者受河南省财政厅、农业厅委托,选择豫北安阳市滑县和济源市两地开展调研,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获取代表性数据,反映河南省小农生产发展真实情况,为下一步出台针对性和综合性的支持政策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2 调研活动开展
2.1 调研安排
此次选择的安阳市滑县和济源市均位于河南省北部,是重要的产粮区,农业人口占比较大,农业生产条件相对成熟,但贫困发生率也相对较高。该次调研活动分两个小组同时进行,一组赴滑县,一组赴济源市,每组5人左右,每个县(市)随机抽取5个行政村,每村随机抽取30名农户进行面对面访谈,完成农户调查问卷内容,同时还设计了村级小农生产调查问卷,由村干部辅助填写相应内容。
2.2 问卷设计
2.2.1 农户问卷设计。农户问卷主要涉及家庭基本情况,包括农户姓名、性别、年龄、家庭是否为贫困户、家庭成员结构及务工情况、耕地情况,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包括种植业收入(含粮油作物、经济作物、果蔬等)、养殖业收入、务工收入、补贴收入及其他收入等,农业生产支出情况包括农资支出、社会化服务支出以及其他支出等内容,同时问卷还涉及农户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方面建设投入、对政府支持农业生产的政策期盼及其对子女将来就业选择影响等诸多内容。 2.2.2 村级问卷设计。村级问卷设计主要包括村基本情况、小农户种植结构(含户数、面积等)以及当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等。调研数据均以2016年度生产统计数据为基准。
2.3 调研结果分析
2.3.1 调研行政村基本情况。经表1统计,随机抽查的10个行政村中,有2个位于山区,7个位于平原,1个位于丘陵,贫困村有6个,占60%。其中,滑县地处华北平原腹地,地形以平原为主,5个行政村地形未出现明显波动,均为平原区,其中有3个为贫困村;济源市位于太行山南麓,地形相对多有起伏,5个行政村中有2个位于山区,2个位于平原,1个位于丘陵,3个贫困村集中于山区和丘陵。调研的10个行政村中,位于平原和丘陵的占80%,这些区域也是农业生产的重点和产粮的核心区域,符合对调研样本的需求。
2.3.2 被访农户农业收支基本情况。根据表2统计分析看,两个县(市)共计调查302户农户,其中滑县155户,贫困户有40户,占25.8%,济源市147户,贫困户有13户,占8.8%,合计共有53户贫困户,占总调查户数的17.5%,说明当地贫困发生率相对较高。滑县小农户户数为127户,占该县调查总户数155户的81.9%,济源市小农户户数为140户,占该市调查总户数的95.2%,两县(市)小农户共计267户,占调查总数302户的88.4%,两县(市)进行土地流转户数总计为35户,占总调查户数的11.6%,土地流转比例偏低,从单个县(市)数据还是合计数据,小农户数量均占据绝对优势,仍然是目前农村地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但平原地区(如滑县)比山区(相对概念,如济源)小农户数量稍少,可能源于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释放的部分劳动力实现非农转移就业,这从务工收入中得以体现。在整个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及分布中,如图1所示,滑县农业收入占39.1%,务工收入占55.3%,后者约为前者的1.41倍,济源市农业收入占24.6%,务工收入占47.4%,后者约为前者的1.93倍。这说明,农业收入在整个家庭经济来源中已不再占据主导地位,农业兼业化现象比较明显,非农活动(如外出务工)时间延长,非农就业收入占据约半壁江山,但农业收入占比仍接近或超过主要收入的25%,表明农业生产除满足基本生活外,在当前农村社会保障功能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还兼具或扮演重要的社保角色,农地被视为“保命田”,农户对土地仍有很强的依赖。在农业总支出与农业收入比较中,滑县为37.5%,济源市为81.7%,后者为前者的2.2倍,表明平原地区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成本远较山区和丘陵低,农业机械现代化水平较高,利于规模化生产,新技术、新品种等都有利于推广,而山区和丘陵受制于自然环境、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信息和交通限制等原因为获得较高的收益而不得不加大投入,二者之间的隐性差距又进一步拉大。“种地不挣钱、挣钱不种地”逐渐在当地成为一种共识,外出务工逐渐成为趋势,富余劳动力在城市与农村间“候鸟式”季节性奔波。调查中同时发现,济源市山区农户对土地流转意愿非常强烈,但迫于地块过于分散、单块面积较小且肥力相对差等原因,后期成片开发改造成本高而难以流转。
2.3.3 被访农户年龄构成及受教育程度。
根据表3,男性受访者占据90%以上,在年龄段分布上,呈驼峰型分布,两个县(市)40岁以下和60岁以上农户数量占比相当,40~60岁数量均超过75%,其中滑县为76.8%,济源市为79.6%,尤其以40~50岁的劳动力为主,这表明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已出现分化,并有逐步增大的趋势,而这与老龄化加速和“农村空心化、农民兼业化”[2-3]的现状也是相符的。
2.3.4 被访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及生产方式选择。
从表4中可以看到,两县(市)近70%的农户都有土地流转意愿,但据了解,被调查的行政村土地流转工作推动的并不顺利,一部分原因是缺乏规范的操作平台,流转中容易出现权利寻租、权责不清、纠纷不断等情况,地方政府缺乏有力的监管和指导,再者部分农户尤其是年长者“恋土情节”较重,不愿意放弃土地,甚至阻挠土地流转,第三如前文所述,如济源市山区和丘陵区,因地块分散等原因导致流转困难,这也间接导致对理想的农业生产方式选择上产生一定的倾向性,接近60%的农户选择走合作农业生产的路子,比土地流转意愿低约10个百分点。合作生产和适度规模经营具有小规模生产无法比拟的优势,土地流转进行适度规模化经营的趋势不可扭转,但在目前的条件下还并不完全具备成熟条件,因而更要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在对子女将来就业选择上,几乎所有的农户选择在非农方面就业或将选择权交由子女自行决定,这也反映出在农业领域的就业形势并不被看好,后备劳动力尤其是技术型劳动力缺乏,将来“谁来种地”的问题和矛盾也再一次显现[6-8]。因此,建立统一规范的操作平台合理引导土地流转,大力引进技术型农业人才扎根农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必须的。
3 结论与建议
该次调研选择的滑县和济源两个县(市),基本代表了全省粮食主产区典型的地域和生产特点,所得结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第一,小农生产在目前直至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仍然在农村地区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是农业生产的主力,而且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是一种有效的补充,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目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发展都取得了重要的进步,但土地流转工作仍有众多短板需要补齐、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统筹发展矛盾并未完全解决,以“土地换社保”的小农经济承担起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部分功能,耕地的社会压力较重[9],因而这种模式仍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第二,小农生产效益普遍不高,有待提升,无法进行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和一体化经营,在相关的农业扶持政策方面也缺少一定的针对性和倾向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突破口,但对部分区域(如山区、丘陵区等)土地流转相对困难的地方,农业生产的机械化难以规模展开,应因地施策推进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精准发力,避免“一刀切”,发展多种形式的非农产业,合理引导和稳定非农就业,大力增加非农活动时间,宜农就农,宜果种果,宜旅带旅,多维度促进农业增收,带动农民致富。深入推进农地制度改革,规范土地流转制度,此外,留在农村发展的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年轻人应是将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重点关注、争取和培养的对象。
第三,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现象愈加明显,“忙时务农、闲时打工”的“候鸟式”城乡间往返逐渐成为一种标配,非农收入占比超过家庭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农业种植收入作为隐性的社保福利维持留守者正常生产生活的运转,而且浓重的乡土情结让相当数量的小农户选择自主生产,但土地流转和合作生产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条件成熟时也会选择出让或流转土地,走合作经营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杨钢桥,胡柳,汪文雄.农户耕地经营适度规模及其绩效研究:基于湖北6县市农户调查的实证分析[J].资源科学,2011,33(3):505-512.
[2] 吴文静.服务型政府视角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困境及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8(5):89-90.
[3] 孟丽,钟永玲,李楠.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功能定位及结构演变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36(1):41-45.
[4] 刘勇.基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标下的财政支持政策改革研究[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6,15(4):375-380.
[5] 冷阿海,李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践与思考:以陕西省宝鸡市凤县为例[J].北京农业,2014(3):264-265.
[6] 张克俊,张泽梅.农业大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25-32.
[7] 剧小贤.河南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现实需求与对策建议[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3):84-85.
[8] 江维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J].北方园艺,2016(2):205-208.
[9] 胡瑞卿,张岳恒.不同目标下耕地流转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7(1):36-44.
[10] 胡志丹,王奎武,柏鑫,等.小农生产模式对湖南柑橘产业发展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9239-9240,9274.
关键词 小农生产;区域特征;支持政策
中图分类号 S-9;F42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9)10-0212-04
Abstract In order to truly gras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holder farming, and introduce more effective support policie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to farmers and village committee leaders, the result showed that smallholder farming in different regions have different performance.As well,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smallholder farming still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for a considerable period of time, nonagricultural income will exceed half, agricultural income as a hidden “land replace social security” and “land pension” mode will also continue, the main groups of farmers are older and have lower education level, so focus on rural “enable people” groups when develop new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entities and broaden the time and space of nonagricultural activities.The next step should be to adopt targeted, differentiated and comprehensive policy measures to support the construction of land transfer platforms, rural intelligence, cooperative management and social services, and take the road of cooperative operation and moderate scale operation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Key words Smallholder farming;Region performance;Support policies
1 研究背景
近年來,国家逐步加大对“三农”工作的重视,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农业综合补贴等都是为了补全“四化”同步中农业现代化这块短板。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矛盾。目前,在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制度安排下,我国农业仍以传统的小规模家庭经营为主,土地流转因各种原因进展缓慢,部分地区土地适度规模化和集约化产生的效益并不明显,农户适度规模经营下的高绩效未能充分显现[1]。鉴于此,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教授于2017年3月6日在北京日报上发表《小农生产过时了吗》的文章,充分肯定了小农经济在我国农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及其特殊性。河南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人地矛盾一直较为突出,地形地貌分布多样,小农生产也各有特点,很有必要对全省的小农生产进行一次抽查摸底。笔者受河南省财政厅、农业厅委托,选择豫北安阳市滑县和济源市两地开展调研,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获取代表性数据,反映河南省小农生产发展真实情况,为下一步出台针对性和综合性的支持政策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2 调研活动开展
2.1 调研安排
此次选择的安阳市滑县和济源市均位于河南省北部,是重要的产粮区,农业人口占比较大,农业生产条件相对成熟,但贫困发生率也相对较高。该次调研活动分两个小组同时进行,一组赴滑县,一组赴济源市,每组5人左右,每个县(市)随机抽取5个行政村,每村随机抽取30名农户进行面对面访谈,完成农户调查问卷内容,同时还设计了村级小农生产调查问卷,由村干部辅助填写相应内容。
2.2 问卷设计
2.2.1 农户问卷设计。农户问卷主要涉及家庭基本情况,包括农户姓名、性别、年龄、家庭是否为贫困户、家庭成员结构及务工情况、耕地情况,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包括种植业收入(含粮油作物、经济作物、果蔬等)、养殖业收入、务工收入、补贴收入及其他收入等,农业生产支出情况包括农资支出、社会化服务支出以及其他支出等内容,同时问卷还涉及农户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方面建设投入、对政府支持农业生产的政策期盼及其对子女将来就业选择影响等诸多内容。 2.2.2 村级问卷设计。村级问卷设计主要包括村基本情况、小农户种植结构(含户数、面积等)以及当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等。调研数据均以2016年度生产统计数据为基准。
2.3 调研结果分析
2.3.1 调研行政村基本情况。经表1统计,随机抽查的10个行政村中,有2个位于山区,7个位于平原,1个位于丘陵,贫困村有6个,占60%。其中,滑县地处华北平原腹地,地形以平原为主,5个行政村地形未出现明显波动,均为平原区,其中有3个为贫困村;济源市位于太行山南麓,地形相对多有起伏,5个行政村中有2个位于山区,2个位于平原,1个位于丘陵,3个贫困村集中于山区和丘陵。调研的10个行政村中,位于平原和丘陵的占80%,这些区域也是农业生产的重点和产粮的核心区域,符合对调研样本的需求。
2.3.2 被访农户农业收支基本情况。根据表2统计分析看,两个县(市)共计调查302户农户,其中滑县155户,贫困户有40户,占25.8%,济源市147户,贫困户有13户,占8.8%,合计共有53户贫困户,占总调查户数的17.5%,说明当地贫困发生率相对较高。滑县小农户户数为127户,占该县调查总户数155户的81.9%,济源市小农户户数为140户,占该市调查总户数的95.2%,两县(市)小农户共计267户,占调查总数302户的88.4%,两县(市)进行土地流转户数总计为35户,占总调查户数的11.6%,土地流转比例偏低,从单个县(市)数据还是合计数据,小农户数量均占据绝对优势,仍然是目前农村地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但平原地区(如滑县)比山区(相对概念,如济源)小农户数量稍少,可能源于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释放的部分劳动力实现非农转移就业,这从务工收入中得以体现。在整个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及分布中,如图1所示,滑县农业收入占39.1%,务工收入占55.3%,后者约为前者的1.41倍,济源市农业收入占24.6%,务工收入占47.4%,后者约为前者的1.93倍。这说明,农业收入在整个家庭经济来源中已不再占据主导地位,农业兼业化现象比较明显,非农活动(如外出务工)时间延长,非农就业收入占据约半壁江山,但农业收入占比仍接近或超过主要收入的25%,表明农业生产除满足基本生活外,在当前农村社会保障功能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还兼具或扮演重要的社保角色,农地被视为“保命田”,农户对土地仍有很强的依赖。在农业总支出与农业收入比较中,滑县为37.5%,济源市为81.7%,后者为前者的2.2倍,表明平原地区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成本远较山区和丘陵低,农业机械现代化水平较高,利于规模化生产,新技术、新品种等都有利于推广,而山区和丘陵受制于自然环境、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信息和交通限制等原因为获得较高的收益而不得不加大投入,二者之间的隐性差距又进一步拉大。“种地不挣钱、挣钱不种地”逐渐在当地成为一种共识,外出务工逐渐成为趋势,富余劳动力在城市与农村间“候鸟式”季节性奔波。调查中同时发现,济源市山区农户对土地流转意愿非常强烈,但迫于地块过于分散、单块面积较小且肥力相对差等原因,后期成片开发改造成本高而难以流转。
2.3.3 被访农户年龄构成及受教育程度。
根据表3,男性受访者占据90%以上,在年龄段分布上,呈驼峰型分布,两个县(市)40岁以下和60岁以上农户数量占比相当,40~60岁数量均超过75%,其中滑县为76.8%,济源市为79.6%,尤其以40~50岁的劳动力为主,这表明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已出现分化,并有逐步增大的趋势,而这与老龄化加速和“农村空心化、农民兼业化”[2-3]的现状也是相符的。
2.3.4 被访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及生产方式选择。
从表4中可以看到,两县(市)近70%的农户都有土地流转意愿,但据了解,被调查的行政村土地流转工作推动的并不顺利,一部分原因是缺乏规范的操作平台,流转中容易出现权利寻租、权责不清、纠纷不断等情况,地方政府缺乏有力的监管和指导,再者部分农户尤其是年长者“恋土情节”较重,不愿意放弃土地,甚至阻挠土地流转,第三如前文所述,如济源市山区和丘陵区,因地块分散等原因导致流转困难,这也间接导致对理想的农业生产方式选择上产生一定的倾向性,接近60%的农户选择走合作农业生产的路子,比土地流转意愿低约10个百分点。合作生产和适度规模经营具有小规模生产无法比拟的优势,土地流转进行适度规模化经营的趋势不可扭转,但在目前的条件下还并不完全具备成熟条件,因而更要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在对子女将来就业选择上,几乎所有的农户选择在非农方面就业或将选择权交由子女自行决定,这也反映出在农业领域的就业形势并不被看好,后备劳动力尤其是技术型劳动力缺乏,将来“谁来种地”的问题和矛盾也再一次显现[6-8]。因此,建立统一规范的操作平台合理引导土地流转,大力引进技术型农业人才扎根农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必须的。
3 结论与建议
该次调研选择的滑县和济源两个县(市),基本代表了全省粮食主产区典型的地域和生产特点,所得结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第一,小农生产在目前直至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仍然在农村地区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是农业生产的主力,而且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是一种有效的补充,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目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发展都取得了重要的进步,但土地流转工作仍有众多短板需要补齐、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统筹发展矛盾并未完全解决,以“土地换社保”的小农经济承担起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部分功能,耕地的社会压力较重[9],因而这种模式仍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第二,小农生产效益普遍不高,有待提升,无法进行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和一体化经营,在相关的农业扶持政策方面也缺少一定的针对性和倾向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突破口,但对部分区域(如山区、丘陵区等)土地流转相对困难的地方,农业生产的机械化难以规模展开,应因地施策推进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精准发力,避免“一刀切”,发展多种形式的非农产业,合理引导和稳定非农就业,大力增加非农活动时间,宜农就农,宜果种果,宜旅带旅,多维度促进农业增收,带动农民致富。深入推进农地制度改革,规范土地流转制度,此外,留在农村发展的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年轻人应是将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重点关注、争取和培养的对象。
第三,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现象愈加明显,“忙时务农、闲时打工”的“候鸟式”城乡间往返逐渐成为一种标配,非农收入占比超过家庭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农业种植收入作为隐性的社保福利维持留守者正常生产生活的运转,而且浓重的乡土情结让相当数量的小农户选择自主生产,但土地流转和合作生产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条件成熟时也会选择出让或流转土地,走合作经营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杨钢桥,胡柳,汪文雄.农户耕地经营适度规模及其绩效研究:基于湖北6县市农户调查的实证分析[J].资源科学,2011,33(3):505-512.
[2] 吴文静.服务型政府视角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困境及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8(5):89-90.
[3] 孟丽,钟永玲,李楠.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功能定位及结构演变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36(1):41-45.
[4] 刘勇.基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标下的财政支持政策改革研究[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6,15(4):375-380.
[5] 冷阿海,李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践与思考:以陕西省宝鸡市凤县为例[J].北京农业,2014(3):264-265.
[6] 张克俊,张泽梅.农业大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25-32.
[7] 剧小贤.河南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现实需求与对策建议[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3):84-85.
[8] 江维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J].北方园艺,2016(2):205-208.
[9] 胡瑞卿,张岳恒.不同目标下耕地流转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7(1):36-44.
[10] 胡志丹,王奎武,柏鑫,等.小农生产模式对湖南柑橘产业发展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9239-9240,9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