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汽轮机设备及运行》这门课程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更深刻地理解这门课程。
关键词: 《汽轮机设备及运行》课程 课程改革方案 教学模式
通过这几年对《汽轮机设备及运行》课程的讲授,我们在集体探讨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这门课程理论性较强,连贯性也不是很强,而且学生接触不到实物,不知道汽轮机的内部结构,这样学生在接受过程中非常困难,很难与实际结合起来。为改变这种现状,使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且能与实际相结合,我们教研室经讨论,特制定了《汽轮机设备及运行》这门课程的改革方案。
《汽轮机设备及运行》这门课程在改革后主要采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教学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一
在讲授过程中尽量将课程内容与实践相结合。例如,在讲授第一章(级的工作原理)时,首先让学生了解火力发电厂的工作过程或工作流程,以及汽轮机在电厂实际生产中有什么重要作用,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汽轮机在电厂中与其他主要设备有什么关系,这样不但增加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使学生更加重视这门专业课。
二
不单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单纯采用多媒体教学,虽然在做图片讲解或生产流程讲解时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是对于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来说,效果并不是很好,学生普遍反映每节课的教学信息量大,不容易接受,而且注意力不够集中。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特做了以下修改,不是单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而是采用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手段,理论性较强的内容还是在教师讲授,另外由教师从电厂收集了一些汽轮机的结构图片,以及关于汽轮机在电厂中的实际操作录像,在多媒体教室给学生演示并讲解,这样能够让学生对汽轮机的结构深入了解,有助于他们进一步学习理论知识。
三
根据热能动力设备运行管理岗位群的职业要求,我们确定了课程的具体学习目标。
1.掌握运行班组的管理方法,能正确使用技术语言进行交流。
2.能看懂热力系统图,熟悉热力设备的现场布置。
3.掌握汽轮机组启、停操作步骤及正常运行的监控、调节技术。
4.熟悉汽轮机组常见事故的现象、产生原因及处理原则。
5.具备分析、判断和处理典型事故的能力。
6.具有良好的管理、组织、协调和人际沟通能力。
7.具备安全生产的相关知识。
8.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四
为了达成学习目标,我们详细分析了学生的基础情况,确定了教师的教学能力,选择了火电机组仿真系统软件、生产现场等教学媒体,确定教学中采用以行动导向为主的任务驱动、角色模拟、小组学习及案例教学等主要教学方法。
五
在发电厂仿真实训室讲授。将课堂搬到发电厂仿真实训室,通过在发电厂仿真实训室模拟电厂的实际生产流程,使学生对电厂中汽轮机的本体及辅助设备的作用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门课程的意义,加强对这门课程的兴趣。
六
采用启发式教学及案例教学方法。在课程讲授过程中,不断启发学生对实际生产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并通过案例教学,对汽轮机在实际生产中容易产生的故障及事故作分析,使学生能够较好地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七
在教学计划中将学生的认识实习调整到与《汽轮机设备及运行》课程讲授相同的学期,这样让学生在认识实习过程中,进一步了解电厂汽轮机的设备构造与运行特点。
八
在教学内容选取上,遵循以培养热能动力设备运行管理岗位群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火电厂生产过程为导向,以热能动力设备运行管理工作中涉及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完成工作任务为核心的原则,组织教学内容,开展课程教学。我们经过岗位需求调研,从火电生产过程中提炼出汽轮机组的启动、汽轮机组正常运行与维护、汽轮机组的试验、汽轮机组的停止、汽轮机组的事故预防与处理等五个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其包含的六个专业核心能力,即运行班组协作与管理能力、热力系统识图和热力设备识别能力、汽轮机组冷态启动操作能力、汽轮机组滑参数停机操作能力、汽轮机机组正常运行调整能力、汽轮机组典型事故处理能力,再将课程学习目标分别融入到各任务中。
九
在每个学习任务模块的教学内容组织中,我们以完成任务为目标,将完成任务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围绕这些知识技能点组织内容,实施“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媒体,引入虚拟电厂、生产现场和网路资源等职业训练环境,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十
制定成绩评价标准。
按工作任务逐项考核与综合项目测试两大项评分,分值比例为0.8∶0.2。
每个工作任务又分为理论环节、实践环节过程、实习(分析)报告书等三个子项进行考核,每个子项的分值权重为0.25∶0.45∶0.1。
课程总评=各工作任务理论环节得分平均值×0.25 各工作任务实践环节过程得分平均值×0.45 各工作任务实习(分析)报告书得分平均值×0.1 综合项目测试得分×0.2。
通过这几年《汽轮机设备及运行》的教学改革实验,学生反映普遍较好,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达到了我们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 《汽轮机设备及运行》课程 课程改革方案 教学模式
通过这几年对《汽轮机设备及运行》课程的讲授,我们在集体探讨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这门课程理论性较强,连贯性也不是很强,而且学生接触不到实物,不知道汽轮机的内部结构,这样学生在接受过程中非常困难,很难与实际结合起来。为改变这种现状,使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且能与实际相结合,我们教研室经讨论,特制定了《汽轮机设备及运行》这门课程的改革方案。
《汽轮机设备及运行》这门课程在改革后主要采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教学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一
在讲授过程中尽量将课程内容与实践相结合。例如,在讲授第一章(级的工作原理)时,首先让学生了解火力发电厂的工作过程或工作流程,以及汽轮机在电厂实际生产中有什么重要作用,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汽轮机在电厂中与其他主要设备有什么关系,这样不但增加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使学生更加重视这门专业课。
二
不单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单纯采用多媒体教学,虽然在做图片讲解或生产流程讲解时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是对于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来说,效果并不是很好,学生普遍反映每节课的教学信息量大,不容易接受,而且注意力不够集中。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特做了以下修改,不是单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而是采用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手段,理论性较强的内容还是在教师讲授,另外由教师从电厂收集了一些汽轮机的结构图片,以及关于汽轮机在电厂中的实际操作录像,在多媒体教室给学生演示并讲解,这样能够让学生对汽轮机的结构深入了解,有助于他们进一步学习理论知识。
三
根据热能动力设备运行管理岗位群的职业要求,我们确定了课程的具体学习目标。
1.掌握运行班组的管理方法,能正确使用技术语言进行交流。
2.能看懂热力系统图,熟悉热力设备的现场布置。
3.掌握汽轮机组启、停操作步骤及正常运行的监控、调节技术。
4.熟悉汽轮机组常见事故的现象、产生原因及处理原则。
5.具备分析、判断和处理典型事故的能力。
6.具有良好的管理、组织、协调和人际沟通能力。
7.具备安全生产的相关知识。
8.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四
为了达成学习目标,我们详细分析了学生的基础情况,确定了教师的教学能力,选择了火电机组仿真系统软件、生产现场等教学媒体,确定教学中采用以行动导向为主的任务驱动、角色模拟、小组学习及案例教学等主要教学方法。
五
在发电厂仿真实训室讲授。将课堂搬到发电厂仿真实训室,通过在发电厂仿真实训室模拟电厂的实际生产流程,使学生对电厂中汽轮机的本体及辅助设备的作用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门课程的意义,加强对这门课程的兴趣。
六
采用启发式教学及案例教学方法。在课程讲授过程中,不断启发学生对实际生产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并通过案例教学,对汽轮机在实际生产中容易产生的故障及事故作分析,使学生能够较好地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七
在教学计划中将学生的认识实习调整到与《汽轮机设备及运行》课程讲授相同的学期,这样让学生在认识实习过程中,进一步了解电厂汽轮机的设备构造与运行特点。
八
在教学内容选取上,遵循以培养热能动力设备运行管理岗位群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火电厂生产过程为导向,以热能动力设备运行管理工作中涉及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完成工作任务为核心的原则,组织教学内容,开展课程教学。我们经过岗位需求调研,从火电生产过程中提炼出汽轮机组的启动、汽轮机组正常运行与维护、汽轮机组的试验、汽轮机组的停止、汽轮机组的事故预防与处理等五个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其包含的六个专业核心能力,即运行班组协作与管理能力、热力系统识图和热力设备识别能力、汽轮机组冷态启动操作能力、汽轮机组滑参数停机操作能力、汽轮机机组正常运行调整能力、汽轮机组典型事故处理能力,再将课程学习目标分别融入到各任务中。
九
在每个学习任务模块的教学内容组织中,我们以完成任务为目标,将完成任务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围绕这些知识技能点组织内容,实施“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媒体,引入虚拟电厂、生产现场和网路资源等职业训练环境,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十
制定成绩评价标准。
按工作任务逐项考核与综合项目测试两大项评分,分值比例为0.8∶0.2。
每个工作任务又分为理论环节、实践环节过程、实习(分析)报告书等三个子项进行考核,每个子项的分值权重为0.25∶0.45∶0.1。
课程总评=各工作任务理论环节得分平均值×0.25 各工作任务实践环节过程得分平均值×0.45 各工作任务实习(分析)报告书得分平均值×0.1 综合项目测试得分×0.2。
通过这几年《汽轮机设备及运行》的教学改革实验,学生反映普遍较好,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达到了我们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