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的创造性表达。”个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比较固定的性格,而幼儿美术作品由于受幼儿本身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的影响,表现出天真、幼稚、活泼等特点,我们称之为幼儿美术作品的个性特征。美术是幼儿的另一种语言,幼儿在不会写字的情况下会用符号、图像等来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他们的作品也最能直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教师们也常说,谁的作品就像谁。那么,我们该如何指导幼儿在美术作品中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呢?
一、激发幼儿兴趣,调动积极的情感因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人们创造性的直接动力。幼儿对绘画很容易表现出自发的热情和兴趣。美术教学应该把幼儿原有的兴致导向内化,将其表面的热情转化为主动从事美术活动的推动力,使幼儿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和引人入胜的游戏活动来激发幼儿强烈的绘画兴趣和创作欲望。
1.故事法
如教幼儿画小兔时,我先给幼儿讲故事:“兔妈妈有三个孩子,一个叫长耳朵、一个叫红眼睛、一个叫短尾巴……”这样,兔子的基本特征就会通过三只小兔的名字概括出来,既直观形象,又能巧妙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2.猜谜法
教师不说要画的内容,先画出所画物体的基本形状而不画细节,让幼儿动脑筋猜猜老师要画的是什么。如画小兔,教师可以先画一个圆,然后让幼儿猜是什么。幼儿会猜:是气球、苹果,还是糖葫芦?这时,教师再添画上两只眼睛,幼儿又猜:是人物?教师接着又画上动物的鼻子、嘴、几根胡须,幼儿又猜:是小猫?最后,教师画上两只长耳朵,幼儿这才知道,原来老师要画的是兔子。这时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去动手尝试画兔子。
3.改错法
教师先将幼儿平常不注意的部位故意错画或漏画,让幼儿观察后把错的地方改过来、遗漏的地方添画上。
4.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传统美术教学往往是教师先出示范画让幼儿观察,然后讲解并做示范,最后让幼儿去学画。而多媒体课件则以一种新的动态形式巧妙地吸引着幼儿的注意力,能够更好地激发出他们美术创作的兴趣。
二、营造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幼儿自觉沉浸在美术创作活动中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自由。一些研究也表明,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工作时,人的思路会更开阔、思维更敏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若注意观察便可发现,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许多幼儿常常会在各种场合自发地、旁若无人地创作,并会长时间陶醉于这种充满乐趣的活动中。身为教师,我们要永远坚信,每个幼儿只要所处环境宽松,他们总能萌发出对他们来讲是全新的、前所未有的想法和做法。虽然有些想法在成人眼里显得有些幼稚、可笑,但对幼儿发展来说,却是弥足珍贵、重要和必须的。
三、培养丰富的想象力,为幼儿提供个性化发展的源泉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才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认为,强烈、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幼儿的心灵成长需要想象,幼儿的想象就像是鸟儿飞翔的翅膀,如果缚住了幼儿的翅膀,他们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到底可以飞多高、飞多远。
要提高幼儿的想象力,首先要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头脑中内在图式的积累,让大自然成为启发幼儿想象的源泉。陈鹤琴先生在“活教育”理论中强调“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要求幼儿园教师充分利用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自然现象、社会环境对幼儿进行教育。大自然的千姿百态、花草树木、虫鱼鸟兽都是幼儿绘画的最好素材,有利于他们开启想象,发现并创造各种美的事物。所以,我们要经常带幼儿走到户外,让他们看看美丽的花儿,摸摸小草、大树,听听鸟鸣,观察一下周围的小动物,获取最真实、直观的体验。这样,他们在创作时才能想别人之未想、画别人之未画,他们的兴趣才能被激活,想象也会随之迸发。
其次,要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有研究表明,人的大脑80%的信息来源于视觉。“看”是幼儿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美术活动中的观察是极其主要的,要通过观察物象、再现物象、添画、装饰、想象、涂色,使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发展。我们也可以让幼儿闭上眼睛闻各种各样的气味,边闻边想象,然后通过交流,用各种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另外,我们还可以放一段音乐让幼儿倾听,然后让他们用手中的画笔表达听到音乐后的感受……这些尝试将会充分调动幼儿的好奇心、探究欲,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与体验,并大胆展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丰富的想象力。
四、提供多种操作材料,促进幼儿个性化水平的发挥
幼儿是天生的艺术家,美术活动是一种轻松愉快的自主性游戏活动。因此,我们在美术活动中应提供各种作画工具,分不同时期投放到区域活动中供幼儿选择操作,让他们在自主游戏中慢慢尝试,独立探索,逐步达到练习结构的最优化、自我发展的最大化。如线描画、撕贴画、滚珠画、水墨画、棉签画、刮蜡画、彩沙画、瓶画等都需要一些特殊的工具,我们为其提供不同的工具不仅可以满足不同水平和年龄段幼儿的表现欲望,还能激发他们探索周围环境、大胆展现自我、张扬个性特色的优良品质。
五、学会赏识与倾听,正确评价幼儿个性化的作品
由于幼儿的时间、空间知觉还不完善,思维也不受生活经验局限,绘画时难免会出现一些天马行空、不合常理的现象,如人头比身体大、花儿比树高、太阳和星星同时出现在一幅画上。对于幼儿作品中出现的这种与现实生活错位的有趣现象,我们不必大惊小怪,要以幼儿的眼光来看待它们、接纳它们,努力去发现画面上每一根线条、每一个图形、每一种色彩所传达的幼儿思想与情感,赞赏他们点点滴滴的创造与个性展示,给幼儿一个表达的机会,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善于发现他们作品中的精华所在并加以表扬与肯定。
幼儿的画就是大师的画,充满了瑰丽的色彩、夸张的想象,对世间万物都寄予了喜怒爱憎的感情,体现了他们对周围事物独特的认识和感受。欣赏幼儿的作品就像是在享受一次次的视觉盛宴。要想在美术活动中有效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教师一定要尽量多鼓励、多赞赏,注重幼儿真实的情感体验,而不要太在意他们的创作成果,更不要用“对不对”“像不像”这种单一的标准去衡量幼儿的画作,这样才能让幼儿的作品充满灵性,成为真正反映他们内心世界的美好“童画”。
(插图 豆 薇)
一、激发幼儿兴趣,调动积极的情感因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人们创造性的直接动力。幼儿对绘画很容易表现出自发的热情和兴趣。美术教学应该把幼儿原有的兴致导向内化,将其表面的热情转化为主动从事美术活动的推动力,使幼儿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和引人入胜的游戏活动来激发幼儿强烈的绘画兴趣和创作欲望。
1.故事法
如教幼儿画小兔时,我先给幼儿讲故事:“兔妈妈有三个孩子,一个叫长耳朵、一个叫红眼睛、一个叫短尾巴……”这样,兔子的基本特征就会通过三只小兔的名字概括出来,既直观形象,又能巧妙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2.猜谜法
教师不说要画的内容,先画出所画物体的基本形状而不画细节,让幼儿动脑筋猜猜老师要画的是什么。如画小兔,教师可以先画一个圆,然后让幼儿猜是什么。幼儿会猜:是气球、苹果,还是糖葫芦?这时,教师再添画上两只眼睛,幼儿又猜:是人物?教师接着又画上动物的鼻子、嘴、几根胡须,幼儿又猜:是小猫?最后,教师画上两只长耳朵,幼儿这才知道,原来老师要画的是兔子。这时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去动手尝试画兔子。
3.改错法
教师先将幼儿平常不注意的部位故意错画或漏画,让幼儿观察后把错的地方改过来、遗漏的地方添画上。
4.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传统美术教学往往是教师先出示范画让幼儿观察,然后讲解并做示范,最后让幼儿去学画。而多媒体课件则以一种新的动态形式巧妙地吸引着幼儿的注意力,能够更好地激发出他们美术创作的兴趣。
二、营造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幼儿自觉沉浸在美术创作活动中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自由。一些研究也表明,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工作时,人的思路会更开阔、思维更敏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若注意观察便可发现,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许多幼儿常常会在各种场合自发地、旁若无人地创作,并会长时间陶醉于这种充满乐趣的活动中。身为教师,我们要永远坚信,每个幼儿只要所处环境宽松,他们总能萌发出对他们来讲是全新的、前所未有的想法和做法。虽然有些想法在成人眼里显得有些幼稚、可笑,但对幼儿发展来说,却是弥足珍贵、重要和必须的。
三、培养丰富的想象力,为幼儿提供个性化发展的源泉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才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认为,强烈、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幼儿的心灵成长需要想象,幼儿的想象就像是鸟儿飞翔的翅膀,如果缚住了幼儿的翅膀,他们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到底可以飞多高、飞多远。
要提高幼儿的想象力,首先要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头脑中内在图式的积累,让大自然成为启发幼儿想象的源泉。陈鹤琴先生在“活教育”理论中强调“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要求幼儿园教师充分利用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自然现象、社会环境对幼儿进行教育。大自然的千姿百态、花草树木、虫鱼鸟兽都是幼儿绘画的最好素材,有利于他们开启想象,发现并创造各种美的事物。所以,我们要经常带幼儿走到户外,让他们看看美丽的花儿,摸摸小草、大树,听听鸟鸣,观察一下周围的小动物,获取最真实、直观的体验。这样,他们在创作时才能想别人之未想、画别人之未画,他们的兴趣才能被激活,想象也会随之迸发。
其次,要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有研究表明,人的大脑80%的信息来源于视觉。“看”是幼儿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美术活动中的观察是极其主要的,要通过观察物象、再现物象、添画、装饰、想象、涂色,使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发展。我们也可以让幼儿闭上眼睛闻各种各样的气味,边闻边想象,然后通过交流,用各种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另外,我们还可以放一段音乐让幼儿倾听,然后让他们用手中的画笔表达听到音乐后的感受……这些尝试将会充分调动幼儿的好奇心、探究欲,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与体验,并大胆展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丰富的想象力。
四、提供多种操作材料,促进幼儿个性化水平的发挥
幼儿是天生的艺术家,美术活动是一种轻松愉快的自主性游戏活动。因此,我们在美术活动中应提供各种作画工具,分不同时期投放到区域活动中供幼儿选择操作,让他们在自主游戏中慢慢尝试,独立探索,逐步达到练习结构的最优化、自我发展的最大化。如线描画、撕贴画、滚珠画、水墨画、棉签画、刮蜡画、彩沙画、瓶画等都需要一些特殊的工具,我们为其提供不同的工具不仅可以满足不同水平和年龄段幼儿的表现欲望,还能激发他们探索周围环境、大胆展现自我、张扬个性特色的优良品质。
五、学会赏识与倾听,正确评价幼儿个性化的作品
由于幼儿的时间、空间知觉还不完善,思维也不受生活经验局限,绘画时难免会出现一些天马行空、不合常理的现象,如人头比身体大、花儿比树高、太阳和星星同时出现在一幅画上。对于幼儿作品中出现的这种与现实生活错位的有趣现象,我们不必大惊小怪,要以幼儿的眼光来看待它们、接纳它们,努力去发现画面上每一根线条、每一个图形、每一种色彩所传达的幼儿思想与情感,赞赏他们点点滴滴的创造与个性展示,给幼儿一个表达的机会,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善于发现他们作品中的精华所在并加以表扬与肯定。
幼儿的画就是大师的画,充满了瑰丽的色彩、夸张的想象,对世间万物都寄予了喜怒爱憎的感情,体现了他们对周围事物独特的认识和感受。欣赏幼儿的作品就像是在享受一次次的视觉盛宴。要想在美术活动中有效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教师一定要尽量多鼓励、多赞赏,注重幼儿真实的情感体验,而不要太在意他们的创作成果,更不要用“对不对”“像不像”这种单一的标准去衡量幼儿的画作,这样才能让幼儿的作品充满灵性,成为真正反映他们内心世界的美好“童画”。
(插图 豆 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