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国内外,参与群P的往往是高知人群。理论上,只要参与方自愿,这种行为不会构成实际的伤害。但这种有违大多数人的道德标准的行为若被公开,就不可避免地会对当事者造成很大影响。
近日,网络流传疑似安徽庐江县委书记参与的“群P”事件终于尘埃落定,图片实为长沙网《昆明三对夫妻群P聚会》照,其中两名当事人、合肥学院团委副书记汪昱及其妻子均被开除党籍和公职。这次“艳照门”事件吸引了人们近乎疯狂的围观,它究竟伤害了谁?
无伤是最高原则
群P指的是三人以上的集体性行为,国外也称“Group sex”,类似的还有“换偶”游戏。在国内,这种行为已经涉嫌构成了聚众淫乱罪,是被普世的道德理念所不齿的。
早在2010年4月,南京某大学原副教授马尧春因多次组织参加“换偶”游戏被曝光而掀起了轩然大波,他最终成为20多年来第一个因“聚众淫乱罪”获实刑的人。
不过,一些专家和学者却也在该事件中发出了不同的声音。知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就曾指出,“它没有伤害任何人。换偶活动是公民中极少数人喜爱的性活动方式。”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性学专家彭晓辉告诉记者,性爱派对、换偶在欧美由来已久,而换偶是绝对私密的活动。这些组织管控非常严格,夫妻双方必须共同认可并且共同加入,他们并非出于对家庭生活的不满,而只是遵守与床伴“只做爱,不相爱”的游戏规则,不对任何一方造成伤害。
彭晓辉说,曾有资料显示,在挪威,有换偶行为的夫妻比例达到了10%,但他们的夫妻关系并没有因此遭到冲击。
“无论是群P还是换偶,只要现实婚恋关系的双方都知情,并且协商一致,就不存在实际的受害者。”他认为,“无伤恰恰是人类区别于动物性的根本原则。”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雄性动物存在多配偶制的倾向,而雌性动物通常是选择和当时最强的雄性动物交配。动物在实现食和色的过程中,遵循着丛林法则——弱肉强食,强者获得更多的食物而活下来,进而繁衍它的种族,延续它的基因,弱者只能被蚕食。
人类承接了动物的这种本能的习性,但不同的是,在实现的过程中,人类不再遵循丛林法则,人类有高级的思维,不通过伤害别人而保存自己。
“无论哪个阶层秉持的价值理念都不是普世的,唯一的普世价值就是无伤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阶层都接受。”在彭晓辉看来,相反,将这种个人隐私进行曝光的行为实际是对当事人产生重大伤害的,却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
参与者多是高知人群
有这种行为爱好的人,在身心上并不存在非正常的“基因”。
彭晓辉说,人类和动物一样,都是趋利避害的。性是一种自然的进化机制给予双方身体、心理愉悦和满足的一种东西。如果在两个人的性活动过程中,时间长了,迟钝了,就不能满足对方的需求,就想要寻求更新鲜的、刺激的、好玩的。
“再用习性理论解释,人在驯化动物的时候,常常会使用食物奖励的方法,动物为了这些奖励,下一次还会继续这么做,久而久之,那些行为就会被固定下来了。人也是如此,愉悦感就是人们在群P或者换偶活动过程中所得到的奖励,这种愉悦感越强,时间越长,就越会强化这种行为。”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参与这种活动的往往是一些高知人群。”他指出,这是因为,他们的认知使他们更早地从性禁锢中解放出来,更开放,也更包容。
而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尹文刚则认为,这其中还涉及群体心理的一些问题。
“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会产生去个性化的现象,群体的思想会占据统治地位,个人也会更有安全感,因此,在各自生活中不敢轻易尝试的行为,但大家聚在一起时反而有了勇气,甚至有一些潜意识中的东西会被激发出来。”
“而且,在一些群体事件中,参与的人往往是在现实世界对自我进行否定的一类人,或者面临的压力比较大,而进入这个环境后能够彼此产生共同感,也可以作为发泄的一种方式。”尹文刚说。
“道德”是当前多数人的道德
试想,该群P事件如果只是发生在一个普通人身上,恐怕并不会吸引这么多人的围观。
“就像当年克林顿发生婚外情一样,这个丑闻将会伴随他的整个政治生涯,由于群P的当事者是公职人员,与其说人们厌恶这种‘伤风败俗’的行为,不如说是对其滥用公权力配置型资源的担忧和不满,人们对于公众人物的行为标准向来是要高于一般人的。”但是,在北京博爱心理咨询中心的资深心理咨询师刘铁刚看来,即使只是普通人参与这种行为,要得到周围人的理解恐怕还很难。
“理论上,只要参与方自愿,这种行为不会构成实际的伤害。但在中国,配偶、子女等亲属之间有着更为紧密的道德层面的关系,这种有违大多数人的道德标准的行为如果不小心遭到公开,就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与当事者存在密切关系的人的感情,这时候,伤害就会被迫产生。”尽管他也坦言这种“道德”其实并非是绝对的。
“的确,东西方文化有差异,在西方,对于这种行为的认可程度要比国内高,不过,这种认可度在西方的不同国家也是不同的,而且,总体而言,赞同这种行为的,在绝对数量上依然是少数。”
他说,“最重要的是,任何一个社会性的事件,必须拿到当前的文化环境中来衡量,不可能抛开当前的时间段,甚至跳出,用另外一种文化来给出合理化的解释。”
试想,几十年前,在一个自由恋爱都不被允许的年代,谈婚姻自由简直是天方夜谭,但是现在,人们可以认可并接受。
“未来,社会文化发展的状态不可预测,也许有一天人们可以理解这种行为,但是,一定不是现在。”刘铁刚说。
“就像当年克林顿的拉链门一样,这个丑闻会伴随他整个政治生涯,由于群P的当事者是公职人员,与其说人们厌恶这种‘伤风败俗’的行为,不如说是对其滥用公权力配置型资源的担忧和不满,人们对于公众人物的行为标准向来是要高于一般人的。”
近日,网络流传疑似安徽庐江县委书记参与的“群P”事件终于尘埃落定,图片实为长沙网《昆明三对夫妻群P聚会》照,其中两名当事人、合肥学院团委副书记汪昱及其妻子均被开除党籍和公职。这次“艳照门”事件吸引了人们近乎疯狂的围观,它究竟伤害了谁?
无伤是最高原则
群P指的是三人以上的集体性行为,国外也称“Group sex”,类似的还有“换偶”游戏。在国内,这种行为已经涉嫌构成了聚众淫乱罪,是被普世的道德理念所不齿的。
早在2010年4月,南京某大学原副教授马尧春因多次组织参加“换偶”游戏被曝光而掀起了轩然大波,他最终成为20多年来第一个因“聚众淫乱罪”获实刑的人。
不过,一些专家和学者却也在该事件中发出了不同的声音。知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就曾指出,“它没有伤害任何人。换偶活动是公民中极少数人喜爱的性活动方式。”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性学专家彭晓辉告诉记者,性爱派对、换偶在欧美由来已久,而换偶是绝对私密的活动。这些组织管控非常严格,夫妻双方必须共同认可并且共同加入,他们并非出于对家庭生活的不满,而只是遵守与床伴“只做爱,不相爱”的游戏规则,不对任何一方造成伤害。
彭晓辉说,曾有资料显示,在挪威,有换偶行为的夫妻比例达到了10%,但他们的夫妻关系并没有因此遭到冲击。
“无论是群P还是换偶,只要现实婚恋关系的双方都知情,并且协商一致,就不存在实际的受害者。”他认为,“无伤恰恰是人类区别于动物性的根本原则。”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雄性动物存在多配偶制的倾向,而雌性动物通常是选择和当时最强的雄性动物交配。动物在实现食和色的过程中,遵循着丛林法则——弱肉强食,强者获得更多的食物而活下来,进而繁衍它的种族,延续它的基因,弱者只能被蚕食。
人类承接了动物的这种本能的习性,但不同的是,在实现的过程中,人类不再遵循丛林法则,人类有高级的思维,不通过伤害别人而保存自己。
“无论哪个阶层秉持的价值理念都不是普世的,唯一的普世价值就是无伤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阶层都接受。”在彭晓辉看来,相反,将这种个人隐私进行曝光的行为实际是对当事人产生重大伤害的,却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
参与者多是高知人群
有这种行为爱好的人,在身心上并不存在非正常的“基因”。
彭晓辉说,人类和动物一样,都是趋利避害的。性是一种自然的进化机制给予双方身体、心理愉悦和满足的一种东西。如果在两个人的性活动过程中,时间长了,迟钝了,就不能满足对方的需求,就想要寻求更新鲜的、刺激的、好玩的。
“再用习性理论解释,人在驯化动物的时候,常常会使用食物奖励的方法,动物为了这些奖励,下一次还会继续这么做,久而久之,那些行为就会被固定下来了。人也是如此,愉悦感就是人们在群P或者换偶活动过程中所得到的奖励,这种愉悦感越强,时间越长,就越会强化这种行为。”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参与这种活动的往往是一些高知人群。”他指出,这是因为,他们的认知使他们更早地从性禁锢中解放出来,更开放,也更包容。
而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尹文刚则认为,这其中还涉及群体心理的一些问题。
“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会产生去个性化的现象,群体的思想会占据统治地位,个人也会更有安全感,因此,在各自生活中不敢轻易尝试的行为,但大家聚在一起时反而有了勇气,甚至有一些潜意识中的东西会被激发出来。”
“而且,在一些群体事件中,参与的人往往是在现实世界对自我进行否定的一类人,或者面临的压力比较大,而进入这个环境后能够彼此产生共同感,也可以作为发泄的一种方式。”尹文刚说。
“道德”是当前多数人的道德
试想,该群P事件如果只是发生在一个普通人身上,恐怕并不会吸引这么多人的围观。
“就像当年克林顿发生婚外情一样,这个丑闻将会伴随他的整个政治生涯,由于群P的当事者是公职人员,与其说人们厌恶这种‘伤风败俗’的行为,不如说是对其滥用公权力配置型资源的担忧和不满,人们对于公众人物的行为标准向来是要高于一般人的。”但是,在北京博爱心理咨询中心的资深心理咨询师刘铁刚看来,即使只是普通人参与这种行为,要得到周围人的理解恐怕还很难。
“理论上,只要参与方自愿,这种行为不会构成实际的伤害。但在中国,配偶、子女等亲属之间有着更为紧密的道德层面的关系,这种有违大多数人的道德标准的行为如果不小心遭到公开,就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与当事者存在密切关系的人的感情,这时候,伤害就会被迫产生。”尽管他也坦言这种“道德”其实并非是绝对的。
“的确,东西方文化有差异,在西方,对于这种行为的认可程度要比国内高,不过,这种认可度在西方的不同国家也是不同的,而且,总体而言,赞同这种行为的,在绝对数量上依然是少数。”
他说,“最重要的是,任何一个社会性的事件,必须拿到当前的文化环境中来衡量,不可能抛开当前的时间段,甚至跳出,用另外一种文化来给出合理化的解释。”
试想,几十年前,在一个自由恋爱都不被允许的年代,谈婚姻自由简直是天方夜谭,但是现在,人们可以认可并接受。
“未来,社会文化发展的状态不可预测,也许有一天人们可以理解这种行为,但是,一定不是现在。”刘铁刚说。
“就像当年克林顿的拉链门一样,这个丑闻会伴随他整个政治生涯,由于群P的当事者是公职人员,与其说人们厌恶这种‘伤风败俗’的行为,不如说是对其滥用公权力配置型资源的担忧和不满,人们对于公众人物的行为标准向来是要高于一般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