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关于淡化知识的辨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y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淡化知识,就是要在转变教学方法和学习法的基础上,来重新审视知识,抛弃那些无效知识,拓展获取知识的途径,追求知识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提高历史与社会知识教学的科学性和效能感。
  关键词: 历史与社会课程 历史教学 淡化知识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基于“课程是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是“主动认知与建构”的过程,教学目标追求的是“认知与情意全面发展”等现代教育理念,提出了“淡化知识教学”。有些教师由于对新课程理念一知半解,误把“淡化知识”理解为“弱化知识”,把注重过程与方法,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误解为让“知识目标”退居二线。其实,“淡化知识”并不等于“弱化知识”,而是要在转变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来重新审视知识,抛弃那些无效知识,拓展获取知识的途径,追求知识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提高历史与社会知识教学的科学性和效能感。
  一、淡化知识目标,从依考点施教到依标施教
  一讲到淡化知识,就必然要提到淡化知识目标。要弄清什么是淡化知识目标,就要了解这一命题提出的背景。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也把教学目标划分为几个方面,有时也强调德育目标或德育渗透,但在实际教学中,始终让知识目标占据绝对统治的地位。对知识的理解也非常狭隘,不仅把知识局限于本学科知识,而且把知识归结为彼此孤立的一个个“知识点”,还进一步把这些知识点限制在中考或高考的考点上。也就是说在传统的教学中,把教学目标异化为考点知识的记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历史与社会新课标提出“以能力目标而非知识目标为主导组织教学”的要求,并强调“教学不应过多考虑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要突破学科体系之间的界限,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历史与社会作为人文学科的综合课程,它对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作了多方面的强调,但这并不等于可以弱化知识目标。其实新课标中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历史与社会的课程宗旨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铸造民族精神”,我们把人文素质比作一座大厦,由三维目标构成,那么就历史与社会课程而言,关于历史、地理和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便是大厦的基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建筑其上的房子,基座稳固了,房子才不会倒下来。关于这一点,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有着明确的表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建立在“在掌握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
  淡化知识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就必须走出依考点施教的陈旧观念,实现依标施教,从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出发,全面落实教学任务。淡化知识目标,就是要求我们以三维目标为导向,以三维目标来确定课程资源的开发,来决定教学内容的取舍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三维目标是一个统一体,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很难说哪个更重要。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机械地叠加。要以知识与技能为基础,通过具体的过程与方法,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
  二、淡化知识记忆,从死记硬背走向探究实践
  淡化知识的另一个实践意义是要求我们改变获取知识的方法。淡化知识是针对枯燥的授受式知识教学方法和被动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而言的。“淡化”的意图在于倡导社会人文科学知识教学方法的生动化、多样化,而不是社会人文科学知识教学本身的弱化;“淡化”是根据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变换着花样来加强社会人文科学知识教学。长期以来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历史或地理老师都是考什么教什么,把课本知识罗列成一块块知识条条,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教学过程成为知识的单向传递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点下从课本上找知识点、记知识点的过程。回答问题只需背知识点,无需思考。淡化知识,就是针对这种现象而言的,试想,如果我们的教学依然是如此地“注重知识”,还谈什么新课改呢?
  课标指出历史与社会“观点、主题的教学要深入浅出,重基础知识的同时增强趣味性,注意联系实际,防止学生死记硬背”。因此,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中,我们不能死抠课本知识,不能主观地圈定知识点,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材中的条条。
  历史与社会教学强调探究、实践的学习过程。探究、实践既是历史与社会课程学习的目标,又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的方式。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人文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亲身经历探究、实践的过程。我们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中要为学生的探究、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提供充分的机会,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实践的过程中,获取相关的人文基础知识和技能,体验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综合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正确面对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逐步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综合探究是历史与社会课程非常注重的方法,人教版教材在每一个单元前安排了一个综合探究的主题,这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综合探究的具体内容,而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领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关注社区生活和自己的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开发综合探究的新的主题。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更有意义的社会人文科学知识,而且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观察和分析历史与现实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增强对祖国热爱的情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提高人文素养。
  三、剔除无效知识,从狭隘知识走向广义知识
  传统的知识观把知识限制在极为狭隘的范畴内,不仅如此,而且让更多的无效知识充实课堂。知识一般说来都具有有效性,但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等的有效性。淡化知识就要剔除那种低效或无效的知识,同时使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价值的知识得到强化。同样一种知识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素质的提高,它的有效度会越来越低,甚至接近零。无效知识也就是无效信息,以往学生对历史或地理课的兴趣不高,除了教学方法呆板外,还有无效知识过多的原因。因此,要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剔除无效知识。一般来说科学知识是有效的,但并不是所有的科学知识都是有效知识。那些学生司空见惯、早已熟知的知识,那些已经落后于时代的知识,那些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没有帮助的知识,虽然可以是科学知识,但它们对于教学而言,是无效或低效的知识。非科学的知识一般都是无效知识,但并不是非科学知识都是无效知识,如神话故事、寓言故事常常被我们引入课堂,因为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开拓视野,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因此,它们是有效知识。
  知识在教学中的有效性,固然与知识的本身属性有关,但它不是决定性因素,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原有的经验、心理状态、学习方法等因素。传统的课堂教学之所以低效,从根本上说,并不是因为教材本身都是无效或低效知识,而是这些知识脱离学生实际,无视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原有的生活经验,不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不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从而使教学知识变成了无效或低效的知识。
  新课标并不轻视知识教学,相反地要引领我们从狭隘的知识走向广义的知识。从内容上,历史与社会的知识,不仅涵盖了历史、地理和其它社会人文学科知识,而且非常强调学科知识的综合。它不限于学科知识,还涉及到了历史与社会学科的背景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注重学科间的知识渗透。从知识的表征形式来看,不仅注重陈述性知识,而且注重程序性知识。也就是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要让学生明白“怎么样”、“如何去做”;就知识系统而言,不仅关注外显知识,而且注重缄默知识,强调具有情境性、文化性的实践智慧。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中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新一轮教学改革后,职业教育工作的重点正在从量的扩大逐步转向质的提高,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热点问题。以工作过程来构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指向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的内在联系和工作过程知识,课程体系体现工作任务的完整性和相关性,而不是知识的完整性,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吻合。本文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介绍了基于工作过程
摘 要: 压铸模设计课程教学时数少,而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宽、教学内容量大。使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展开教学,能够有效解决教学时数少而教学内容量大的矛盾,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显著地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作者结合课程教学实践,对本课程多媒体教学理念、课件设计和多媒体课堂教学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压铸模设计 多媒体教学 教学理念    压铸模设计是常州工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
教案备写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而且教案备写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授课的质量。因此,许多学校都把教案的检查情况作为教师业务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以下我就自己和同行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案备写的一些实践情况和对相关问题的思考进行论述,敬请各位专家、同仁指教。  我们认为,一份完整的教案,应该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  一是单元概述。在单元概述中,应主要阐明本单元总的教学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当然这个目标可以用概述的形式
摘 要: 钳工是机加工中唯一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工种,是各类机械加工的基础。钳工项目化教学使学生在熟练掌握生产操作技能的同时,又能从中获得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本文主要结合我校机械专业目前所进行的钳工实习谈谈项目化教学的实施过程。  关键词: 中职钳工课程 项目化教学 实施过程    为了强化中职钳工课程的教学,培养操作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毕业后的适岗能力,我校借鉴“双元制”的教学模式,在钳工课程教学中
一、导论  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我们课题研究组所要做的就是在现有课堂教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特点,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把这些理论在教学中加以引用,并力求从中找出带有普遍的规律性的问题予以总结,予以归纳,供大家参考。为此,我们课题组成员在深入学习相关课程理论、相关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对所掌握的一些专家、政治课教学名家的课堂教学特征进行了研究,以期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有所启发。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