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传统PBL教学模式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由于地域的原因部分学生失去了应有的学习机会。本文将U-learning理念和LMS引入PBL教学模式中,打破了原有的限制,使得强调的是任务的设置、个性化的表现、自我设计的PBL教学无处不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关键词 U-learning LMS PBL 教学模式设计
1. 引言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但给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让我们的學习模式不断改变。各国的教育部门随之也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2000年12月,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办公室提出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E-Learning,对教师与学生的数字化学习提出了五大要求:1)教室、学校、社区、家庭都有接触、使用信息技术的机会;2)教师能有效地应用技术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3)所有学生都应具备技术和信息素养技能;4)开展有关研究和评估工作,进一步完善下一代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5)利用数字化教学内容,通过网络应用变革教和学。21世纪的教育应该更加强调Deep Learning(深度学习),Life long Learning Skills(终生学习技能)及Learn to Learn(学会学习)能力。如今,E-learning(数字化学习)和终身学习理念和体系已被人们广泛认可,随着Web2.0时代到来,E-learning学习范式逐渐过渡到M-learning(移动学习)和U-learning(泛在学习),同时各种LMS(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也应运而生,为学习者和教学者创造了一个虚拟的互动平台,据ASTD的统计,全美国大约有91%的企业和高等教育机构至少会使用一种LMS。LMS以其便捷性和高度的参与性受到了广大学习者和教育者的欢迎[1]。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即基于问题的学习,其主要特点是学习者围绕着复杂问题的解决而结合成小组,小组成员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相互间再进行合作,共同为解决问题而努力。PBL着眼于塑造学习者的独立自主性,以使他们具备在以后的生活和职业中继续学习的能力,这与终身学习的理念是一致的。在泛在学习环境下,利用学习管理系统将PBL有效地利用到课堂内外,提高教学效果是高校教学的必然趋势。
2. U-Learning(泛在学习)
1988年美国富士施乐公司(Xerox)帕拉阿尔托研究中心(PARC) 计算机科学实验室的马克·威瑟 ( Mark Weiser ) 第一次提出泛在计算 ( ubiquitous computing )的概念。泛在学习是泛在计算环境下未来的学习方式,是一种任何人(Anyone),在任何地方(Anywhere),任何时间(Anytime),利用随手可得的任何学习设备(Any device)以自己的方式(in Any way)获取自己所需学习内容(Any contents)的学习方式。从技术层面上讲,泛在学习是指学习者使用带有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电子标签)、红外数据通信端口、蓝牙端口或GPS卡等通信接口的PDA、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移动设备,利用IEEE802.11b、3G、WIFI等无线通信技术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学习任何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泛在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1)灵活性的学习环境,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学习(泛在性);2)自主性、个性化的学习方式;3)学习活动更具有真实的情境性,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4)技术逐步无视化。
泛在学习是基于桌面计算环境的学习和移动学习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学习模式,是现有数字化学习的升级版本,同时弥补了移动学习在网络环境和智能终端上的缺陷。在无线网络和智能微处理器的支持下,贯通物理与信息空间,创建了一个无缝的智能空间,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是一种潜意识下的自然行为。学习者更可以积极主动地展开深入学习,而不会受到外围的学习工具或环境因素的影响,提高学习效率。
3. LMS(学习管理系统)
学习管理系统是指通过因特网或其他数字化内容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活动系统。在通过运用多媒体数字技术已达到学习培训等多方面的促进化的作用。在1978年Baker曾将学习管理系统定义为“使用计算机从事学生个别化教学活动的管理”。Leiblum在1982年在详细参考各种相关文献之后,提出“学习管理系统具有的功能可以包括制定教学目标、规划教育资源与进度、安排教材、提供练习与测验、统计分数、统计个人与班级进度报告、各别咨询等教学与管理功能”。
学习管理系统是网上学习的基本框架。在学习管理系统中包括了,用户注册管理、课件目录管理、学习者的信息数据记录以及向管理员汇报等。这对于学习者来说,有助于安排计划学习进度,并且有助于与其他学习者间交流和协作学习。对于管理员来说,有助于了解、追踪、分析和报导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在教学材料组织上,学习管理系统就可以运用到网络课程内容的管理(添加、修改、删除等),同时课程结构上的管理也是要在学习管理系统上完成的。每次的资源上传整理归纳或是交流都需要学习系统的帮助。同时学习管理系统在教学活动实施方面也有一定的基本功能,例如:学生信息的管理、学生学习情况的管理、数据收集与分析等等,就像学生电子档案一样管理着大量的信息方便日后查询和翻阅,这是信息化下的一大优点,极大地减少了工作量而且不易丢失。
4. PBL(基于问题的学习)
4.1 PBL概念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 Barrows 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以此类教学法出名的包括荷兰顶级大学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等世界著名院校。 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很大不同,PBL 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PBL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于问题中;它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运用在临床医学中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教学目标。PBL教学法的精髓在于發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PBL教学法与案例分析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是PBL是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案例分析是教师先讲解教材,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前提下,然后做案例分析。
4.2 PBL 的基本要素
PBL 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1) 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学生的一切学习内容是以问题为主轴所架构的;
2) 问题必须是学生在其未来的专业领域可能遭遇的“真实世界” 的非结构化的问题,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法和过程;
3) 偏重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较少讲述法的教学;学习者能通过社会交往发展能力和协作技巧;
4) 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必须担负起学习的责任;
5) 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认知学习技巧的教练;
6) 在每一个问题完成和每个课程单元结束时要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5. LMS下PBL教学模式设计
PBL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的问题解决活动组成的,问题解决学习过程也随之结束。在LMS环境下,学习者拥有更大的学习自主性,学习环境更为开放,教师必须对学习活动进行精心设计,才能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5.1 教师活动设计
LMS环境下的PBL教学模式中教师活动主要包括:创设问题情境;协助学生分组;引导学生学习;提供指导和帮助;组织评价和反馈。
教师通过LMS所提供的聊天室、留言板等活动模块与学生商讨并确定学生所要进行的项目主题。然后根据学生的水平、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等来协助学生进行分组,此项功能可以在学习系统中完成。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必须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相关资料,上传至学习系统中供学生学习和参考。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利用留言板和论坛功能和学生进行互动,给学生提供实时和异时的反馈意见及疑难解答。同时,教师在学习管理系统中可以了解各小组的项目进度,对其进行监控和管理。各小组上传项目解决方案后,教师在系统中组织各小组间的互评及作出总结性评价。
5.2 学生活动设计
U-learning环境下的PBL学生活动主要包括:感知问题情境;分析问题,组成小组,制定计划;搜集资料,整理利用;交流协作,解决问题;提交方案,互评反思。
U-learning环境下,学生可利用的设备包括PC、手机、具有无线上网功能的MP4和多媒体游戏机和PDA等手持设备。利用LMS系统中RSS订阅功能,学生能够自动接收到教师所发布的新项目通知,并通过PC或手持设备登录学习系统了解所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通过多角度分析研究对问题进行多维度感知,充分理解自己所面对的问题。学生利用学习系统进行头脑风暴,组成小组,对问题进行进一步分析。通过小组内部讨论,明确目标,细化分工,制定实施计划。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利用平台上教师提供的和其他学生上传的资源或是搜集互联网上的各种资源,通过分析归纳,整理出有用的信息。学生通过平台进行共享资源,交流讨论,完成解读问题的方案,上传至平台展示,并进行互评、自评,反思整个学习活动的过程,总结提高。
U-learning环境下的uPBL学习活动是教师和学生活动的结合,两种主体的活动并行开展,推动着整个PBL学习过程的行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利用平台使得整个学习活动顺利开展,其过程如图5.1所示:
6. 总结
传统的PBL教学要求有面对面的教室环境,教学被限制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发生,在某种意义上部分学生被剥夺了参加学习的机会。U-learning环境下的PBL使得教学不再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真正地使学习无处不在。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随时随地发生,充分体现了PBL教学模式中所强调的协作理念。借助学习系统,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得以自动记录,教师实现对整个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评价,学生也能积极参与到评价工作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评价方式,实现了多元化的评价模式。
U-learning及LMS环境下的PBL教学模式具有传统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也无法完全替代课堂教学,教学者应有效地将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R.K. Ellis, (eds.) A field guide to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s.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关键词 U-learning LMS PBL 教学模式设计
1. 引言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但给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让我们的學习模式不断改变。各国的教育部门随之也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2000年12月,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办公室提出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E-Learning,对教师与学生的数字化学习提出了五大要求:1)教室、学校、社区、家庭都有接触、使用信息技术的机会;2)教师能有效地应用技术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3)所有学生都应具备技术和信息素养技能;4)开展有关研究和评估工作,进一步完善下一代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5)利用数字化教学内容,通过网络应用变革教和学。21世纪的教育应该更加强调Deep Learning(深度学习),Life long Learning Skills(终生学习技能)及Learn to Learn(学会学习)能力。如今,E-learning(数字化学习)和终身学习理念和体系已被人们广泛认可,随着Web2.0时代到来,E-learning学习范式逐渐过渡到M-learning(移动学习)和U-learning(泛在学习),同时各种LMS(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也应运而生,为学习者和教学者创造了一个虚拟的互动平台,据ASTD的统计,全美国大约有91%的企业和高等教育机构至少会使用一种LMS。LMS以其便捷性和高度的参与性受到了广大学习者和教育者的欢迎[1]。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即基于问题的学习,其主要特点是学习者围绕着复杂问题的解决而结合成小组,小组成员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相互间再进行合作,共同为解决问题而努力。PBL着眼于塑造学习者的独立自主性,以使他们具备在以后的生活和职业中继续学习的能力,这与终身学习的理念是一致的。在泛在学习环境下,利用学习管理系统将PBL有效地利用到课堂内外,提高教学效果是高校教学的必然趋势。
2. U-Learning(泛在学习)
1988年美国富士施乐公司(Xerox)帕拉阿尔托研究中心(PARC) 计算机科学实验室的马克·威瑟 ( Mark Weiser ) 第一次提出泛在计算 ( ubiquitous computing )的概念。泛在学习是泛在计算环境下未来的学习方式,是一种任何人(Anyone),在任何地方(Anywhere),任何时间(Anytime),利用随手可得的任何学习设备(Any device)以自己的方式(in Any way)获取自己所需学习内容(Any contents)的学习方式。从技术层面上讲,泛在学习是指学习者使用带有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电子标签)、红外数据通信端口、蓝牙端口或GPS卡等通信接口的PDA、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移动设备,利用IEEE802.11b、3G、WIFI等无线通信技术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学习任何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泛在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1)灵活性的学习环境,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学习(泛在性);2)自主性、个性化的学习方式;3)学习活动更具有真实的情境性,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4)技术逐步无视化。
泛在学习是基于桌面计算环境的学习和移动学习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学习模式,是现有数字化学习的升级版本,同时弥补了移动学习在网络环境和智能终端上的缺陷。在无线网络和智能微处理器的支持下,贯通物理与信息空间,创建了一个无缝的智能空间,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是一种潜意识下的自然行为。学习者更可以积极主动地展开深入学习,而不会受到外围的学习工具或环境因素的影响,提高学习效率。
3. LMS(学习管理系统)
学习管理系统是指通过因特网或其他数字化内容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活动系统。在通过运用多媒体数字技术已达到学习培训等多方面的促进化的作用。在1978年Baker曾将学习管理系统定义为“使用计算机从事学生个别化教学活动的管理”。Leiblum在1982年在详细参考各种相关文献之后,提出“学习管理系统具有的功能可以包括制定教学目标、规划教育资源与进度、安排教材、提供练习与测验、统计分数、统计个人与班级进度报告、各别咨询等教学与管理功能”。
学习管理系统是网上学习的基本框架。在学习管理系统中包括了,用户注册管理、课件目录管理、学习者的信息数据记录以及向管理员汇报等。这对于学习者来说,有助于安排计划学习进度,并且有助于与其他学习者间交流和协作学习。对于管理员来说,有助于了解、追踪、分析和报导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在教学材料组织上,学习管理系统就可以运用到网络课程内容的管理(添加、修改、删除等),同时课程结构上的管理也是要在学习管理系统上完成的。每次的资源上传整理归纳或是交流都需要学习系统的帮助。同时学习管理系统在教学活动实施方面也有一定的基本功能,例如:学生信息的管理、学生学习情况的管理、数据收集与分析等等,就像学生电子档案一样管理着大量的信息方便日后查询和翻阅,这是信息化下的一大优点,极大地减少了工作量而且不易丢失。
4. PBL(基于问题的学习)
4.1 PBL概念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 Barrows 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以此类教学法出名的包括荷兰顶级大学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等世界著名院校。 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很大不同,PBL 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PBL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于问题中;它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运用在临床医学中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教学目标。PBL教学法的精髓在于發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PBL教学法与案例分析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是PBL是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案例分析是教师先讲解教材,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前提下,然后做案例分析。
4.2 PBL 的基本要素
PBL 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1) 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学生的一切学习内容是以问题为主轴所架构的;
2) 问题必须是学生在其未来的专业领域可能遭遇的“真实世界” 的非结构化的问题,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法和过程;
3) 偏重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较少讲述法的教学;学习者能通过社会交往发展能力和协作技巧;
4) 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必须担负起学习的责任;
5) 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认知学习技巧的教练;
6) 在每一个问题完成和每个课程单元结束时要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5. LMS下PBL教学模式设计
PBL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的问题解决活动组成的,问题解决学习过程也随之结束。在LMS环境下,学习者拥有更大的学习自主性,学习环境更为开放,教师必须对学习活动进行精心设计,才能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5.1 教师活动设计
LMS环境下的PBL教学模式中教师活动主要包括:创设问题情境;协助学生分组;引导学生学习;提供指导和帮助;组织评价和反馈。
教师通过LMS所提供的聊天室、留言板等活动模块与学生商讨并确定学生所要进行的项目主题。然后根据学生的水平、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等来协助学生进行分组,此项功能可以在学习系统中完成。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必须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相关资料,上传至学习系统中供学生学习和参考。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利用留言板和论坛功能和学生进行互动,给学生提供实时和异时的反馈意见及疑难解答。同时,教师在学习管理系统中可以了解各小组的项目进度,对其进行监控和管理。各小组上传项目解决方案后,教师在系统中组织各小组间的互评及作出总结性评价。
5.2 学生活动设计
U-learning环境下的PBL学生活动主要包括:感知问题情境;分析问题,组成小组,制定计划;搜集资料,整理利用;交流协作,解决问题;提交方案,互评反思。
U-learning环境下,学生可利用的设备包括PC、手机、具有无线上网功能的MP4和多媒体游戏机和PDA等手持设备。利用LMS系统中RSS订阅功能,学生能够自动接收到教师所发布的新项目通知,并通过PC或手持设备登录学习系统了解所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通过多角度分析研究对问题进行多维度感知,充分理解自己所面对的问题。学生利用学习系统进行头脑风暴,组成小组,对问题进行进一步分析。通过小组内部讨论,明确目标,细化分工,制定实施计划。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利用平台上教师提供的和其他学生上传的资源或是搜集互联网上的各种资源,通过分析归纳,整理出有用的信息。学生通过平台进行共享资源,交流讨论,完成解读问题的方案,上传至平台展示,并进行互评、自评,反思整个学习活动的过程,总结提高。
U-learning环境下的uPBL学习活动是教师和学生活动的结合,两种主体的活动并行开展,推动着整个PBL学习过程的行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利用平台使得整个学习活动顺利开展,其过程如图5.1所示:
6. 总结
传统的PBL教学要求有面对面的教室环境,教学被限制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发生,在某种意义上部分学生被剥夺了参加学习的机会。U-learning环境下的PBL使得教学不再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真正地使学习无处不在。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随时随地发生,充分体现了PBL教学模式中所强调的协作理念。借助学习系统,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得以自动记录,教师实现对整个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评价,学生也能积极参与到评价工作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评价方式,实现了多元化的评价模式。
U-learning及LMS环境下的PBL教学模式具有传统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也无法完全替代课堂教学,教学者应有效地将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R.K. Ellis, (eds.) A field guide to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s.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