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新课程改革,实际上是教育史上的一场革命。作为21世纪的历史教师,必须抓住机遇,坚持与时俱进,努力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创造性地实施和推进历史新课程改革,真正把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备课是上课的前奏环节,是一堂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新课程实施后,新的课程理念如何才能更好地运用于历史课堂教学中,备课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文章正是在这种课标背景下对历史教学备课策略方法展开探讨。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历史;备课
【中图分类号】G62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52-02
新课程的推行,应该说对于每个教师都是一种挑战。新课程该如何备课,新课程该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新课程该如何达到“三维”目标等,一系列的问题,无不困扰着每一位教师,特别是教师备课时如何把新课标更好地体现在课堂中,对于一节课来说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新课程理念下,掌握历史知识和单纯的学科能力培养,不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的,而是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体会人生与社会的乐趣。下面对此进行分析与探讨。因此,可以说这样的历史教学才真正称得上是历史教学,这也是历史作为一门学科的功能,作为一个高中历史教师,应充分挖掘这种功能,灵活应用新课程理念进行历史教学改革。
一、备讨论环节时应设置巧妙
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对于同一位历史人物,对其进行评价时,往往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点。据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适当组织学生就某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讨论,甚至可以不拘泥于教材的表述。这样做,一方面能促使形成活泼的课堂氛围,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此,要求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应当根据新课标的规定,对值得讨论、探讨的事件或人物作好问题设计。问题设置得好,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或自主探究学习后能解决问题,从而获取应有的知识能力。如《太平天国运动》一讲,可作如下设计:有关课文一般性的知识点,都让学生自己去完成,作为教师重点是点拨,然后稍作梳理,强调哪些是值得注意的。如太平天国前期的斗争,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由学生来介绍他们的斗争情况,这些都是书本上的东西,学生应该没有问题。让学生来做教师归纳可能会别有一种效果。最少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接着开展课堂探究,充分利用新课程的理念,不断创设出一些问题,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探讨。
二、在情景创设中让学生学会构建新知
一般来说,一节优秀的高中历史课,情景导入是十分重要的。恰当的导入,可以使主题更加明确,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学生的注意力也更加集中,同时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等诸多作用。每一堂新授课,学生都不是空着脑袋来的,他们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背景知识,那么作为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好他们已有的这些背景知识来进行教学,这样便能收到更理想的效果。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行为给学生带来真实感,激励儿童在他的心灵留下愉快、振奋、精力充沛的情感时,知识才会转变为信念。”因此,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感上适当设置情景可以增强教学的新颖性、趣味性和诱惑力。
如在《辛亥革命》这一节中,可以这样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来导入,说:“同学们,在20世纪的中国社会发生了三次大的历史巨变,你们知道是哪三次吗?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完善。三次大的历史巨变,伴随着三个伟大的历史人物,是哪三个人?过几天就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了,为了搞好这次庆典活动,许多地方政府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筹备。这时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关于庆祝辛亥革命百年庆典的图片新闻,南京和武汉市政府将为筹备这次庆典投资100亿元,为什么要花费巨资来筹备这次辛亥革命百年庆典活动?一部反映近代中国历史沧桑的历史巨片《辛亥革命》也在中央电视台热播。百年历史,弹指一挥间,我们为什么还对这一百年前的这场革命念念不忘呢?通过这样设问让学生感知辛亥革命的重要性,激发兴趣,以便下一步教学。有人说,辛亥革命是一场偶然事件,你们同意这一观点吗?学生会回答不同意,既然不同意,那辛亥革命又是在怎样的背景之下发生的呢?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三、备讲解环节时应做到“四化”
历史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除了要有新的教学方法外,还要求要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前提。同时要求教师能引导学生将知识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相联系,能够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课堂要求要生动,从教材内容安排到教师上课,都要能吸引学生。
这无疑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备课时如果不注意这些,教师照本宣科,那么整个课堂将讲解得平静如水,教师会一讲到底,中间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将会大大减少,这与新课标的要求是相违背的。为了能够使课堂讲解有起有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前提,教师备课时要尽可能地做到“四化”,即“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要做到这些,虽然比较困难,备课时要花费成倍的时间,但如果能够做到这些,课堂一定会趣味横生,也真正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前提。
为此,教师备课时最好能把自己融入到历史之中,以形象化的历史材料,通俗易懂的语言,丰富多变的情感,合适恰当的形体动作,清晰地再现出历史人物的风姿面貌,具体准确地展现历史事件惊心动魄的画面。当然这就要求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必须广博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必须要有较渊博课本以外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把一节课备好。
四、备教材时应精简与补充
补充并非胡乱添加东西,而是对课本内容的进一步充实,并使之连贯、顺畅;精简是将教材的内容安排得更加简炼些。总的来说,教师在备一节课时,经常把补充和精简一起使用,最后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备课教师对教材作适当的补充,并不是说教师随意增加教材的内容,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补充只是把那些对理清本节课的头绪,理顺本节课的内容很重要的东西补充进去。因此,补充必须恰当,不可增加一些不必要的东西进去。另一方面,精简也并不是随意除去教村内容,或者说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故意把一些本应该讲的东西删除了,这些都是不正确的理解。一般来说,教师备课时所删除的都是些与本节课学生所要掌握的东西不太要紧的内容,这些内容加进去后反而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因此要删除掉。当然也有些内容或是学生在其他学科已经学过的,也可以把它们精简掉。这样精简后,教学重点会更加突出,教学目标也更能实现。因此,精简一些内容在教师备课是也是有必要的。
当然,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教材的补充和精简,要搞清楚精简与补充的目的性。如果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知识渊博,驾驭教材的自如,或者因为资料不舍得丢去,最后使教材臃肿,影响课堂教学的进度,加重了学生不应该有的负担,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或者因为没有把握好讲课时间,讲课前松后紧,最后大段地删削教材的做法也是十分不对的。因此在课前备课时,应对这样的情况充分认知。一般情况下,补充什么内容应该围绕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并且最好不要超出大纲的范畴为好。换句话说,补充只是对课本知识点的具体化,而不是增加教村内容的深度。如果确实要增加教学深度的的,补充时必须十分谨慎,最好经过大家的讨论决定。同时,补充的内容要有典型性。最后,所补充的材料,尽管是点滴的,也必须是能为学生接受的,凡被学生难以接受的应一概舍弃。这些都要求历史教师在运用参考资料时,要比较、分析,决不能信手拈来,胡乱引用。
总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灵活应用新课程理念是时代的需求,也是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作为高中阶段的一名历史教师,必须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勇于创新,与时俱进,转变教育理念,不断探索培养学生的新方法、新思路,并始终把它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到教学的每一环节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自主创新实践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历史;备课
【中图分类号】G62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52-02
新课程的推行,应该说对于每个教师都是一种挑战。新课程该如何备课,新课程该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新课程该如何达到“三维”目标等,一系列的问题,无不困扰着每一位教师,特别是教师备课时如何把新课标更好地体现在课堂中,对于一节课来说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新课程理念下,掌握历史知识和单纯的学科能力培养,不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的,而是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体会人生与社会的乐趣。下面对此进行分析与探讨。因此,可以说这样的历史教学才真正称得上是历史教学,这也是历史作为一门学科的功能,作为一个高中历史教师,应充分挖掘这种功能,灵活应用新课程理念进行历史教学改革。
一、备讨论环节时应设置巧妙
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对于同一位历史人物,对其进行评价时,往往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点。据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适当组织学生就某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讨论,甚至可以不拘泥于教材的表述。这样做,一方面能促使形成活泼的课堂氛围,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此,要求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应当根据新课标的规定,对值得讨论、探讨的事件或人物作好问题设计。问题设置得好,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或自主探究学习后能解决问题,从而获取应有的知识能力。如《太平天国运动》一讲,可作如下设计:有关课文一般性的知识点,都让学生自己去完成,作为教师重点是点拨,然后稍作梳理,强调哪些是值得注意的。如太平天国前期的斗争,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由学生来介绍他们的斗争情况,这些都是书本上的东西,学生应该没有问题。让学生来做教师归纳可能会别有一种效果。最少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接着开展课堂探究,充分利用新课程的理念,不断创设出一些问题,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探讨。
二、在情景创设中让学生学会构建新知
一般来说,一节优秀的高中历史课,情景导入是十分重要的。恰当的导入,可以使主题更加明确,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学生的注意力也更加集中,同时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等诸多作用。每一堂新授课,学生都不是空着脑袋来的,他们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背景知识,那么作为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好他们已有的这些背景知识来进行教学,这样便能收到更理想的效果。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行为给学生带来真实感,激励儿童在他的心灵留下愉快、振奋、精力充沛的情感时,知识才会转变为信念。”因此,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感上适当设置情景可以增强教学的新颖性、趣味性和诱惑力。
如在《辛亥革命》这一节中,可以这样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来导入,说:“同学们,在20世纪的中国社会发生了三次大的历史巨变,你们知道是哪三次吗?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完善。三次大的历史巨变,伴随着三个伟大的历史人物,是哪三个人?过几天就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了,为了搞好这次庆典活动,许多地方政府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筹备。这时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关于庆祝辛亥革命百年庆典的图片新闻,南京和武汉市政府将为筹备这次庆典投资100亿元,为什么要花费巨资来筹备这次辛亥革命百年庆典活动?一部反映近代中国历史沧桑的历史巨片《辛亥革命》也在中央电视台热播。百年历史,弹指一挥间,我们为什么还对这一百年前的这场革命念念不忘呢?通过这样设问让学生感知辛亥革命的重要性,激发兴趣,以便下一步教学。有人说,辛亥革命是一场偶然事件,你们同意这一观点吗?学生会回答不同意,既然不同意,那辛亥革命又是在怎样的背景之下发生的呢?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三、备讲解环节时应做到“四化”
历史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除了要有新的教学方法外,还要求要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前提。同时要求教师能引导学生将知识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相联系,能够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课堂要求要生动,从教材内容安排到教师上课,都要能吸引学生。
这无疑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备课时如果不注意这些,教师照本宣科,那么整个课堂将讲解得平静如水,教师会一讲到底,中间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将会大大减少,这与新课标的要求是相违背的。为了能够使课堂讲解有起有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前提,教师备课时要尽可能地做到“四化”,即“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要做到这些,虽然比较困难,备课时要花费成倍的时间,但如果能够做到这些,课堂一定会趣味横生,也真正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前提。
为此,教师备课时最好能把自己融入到历史之中,以形象化的历史材料,通俗易懂的语言,丰富多变的情感,合适恰当的形体动作,清晰地再现出历史人物的风姿面貌,具体准确地展现历史事件惊心动魄的画面。当然这就要求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必须广博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必须要有较渊博课本以外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把一节课备好。
四、备教材时应精简与补充
补充并非胡乱添加东西,而是对课本内容的进一步充实,并使之连贯、顺畅;精简是将教材的内容安排得更加简炼些。总的来说,教师在备一节课时,经常把补充和精简一起使用,最后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备课教师对教材作适当的补充,并不是说教师随意增加教材的内容,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补充只是把那些对理清本节课的头绪,理顺本节课的内容很重要的东西补充进去。因此,补充必须恰当,不可增加一些不必要的东西进去。另一方面,精简也并不是随意除去教村内容,或者说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故意把一些本应该讲的东西删除了,这些都是不正确的理解。一般来说,教师备课时所删除的都是些与本节课学生所要掌握的东西不太要紧的内容,这些内容加进去后反而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因此要删除掉。当然也有些内容或是学生在其他学科已经学过的,也可以把它们精简掉。这样精简后,教学重点会更加突出,教学目标也更能实现。因此,精简一些内容在教师备课是也是有必要的。
当然,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教材的补充和精简,要搞清楚精简与补充的目的性。如果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知识渊博,驾驭教材的自如,或者因为资料不舍得丢去,最后使教材臃肿,影响课堂教学的进度,加重了学生不应该有的负担,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或者因为没有把握好讲课时间,讲课前松后紧,最后大段地删削教材的做法也是十分不对的。因此在课前备课时,应对这样的情况充分认知。一般情况下,补充什么内容应该围绕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并且最好不要超出大纲的范畴为好。换句话说,补充只是对课本知识点的具体化,而不是增加教村内容的深度。如果确实要增加教学深度的的,补充时必须十分谨慎,最好经过大家的讨论决定。同时,补充的内容要有典型性。最后,所补充的材料,尽管是点滴的,也必须是能为学生接受的,凡被学生难以接受的应一概舍弃。这些都要求历史教师在运用参考资料时,要比较、分析,决不能信手拈来,胡乱引用。
总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灵活应用新课程理念是时代的需求,也是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作为高中阶段的一名历史教师,必须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勇于创新,与时俱进,转变教育理念,不断探索培养学生的新方法、新思路,并始终把它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到教学的每一环节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自主创新实践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