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是荒岛文学的代表作品。本文首先从故事时间精确化和故事情节琐细化、鲁滨逊人物形象的去传奇化两方面分析了《鲁滨逊漂流记》的写实性。此外,小说中的“荒岛”意象和主人公鲁滨逊这一人物形象都具有浓厚的象征意味,赋予作品强烈的象征性。
关键词:《鲁滨逊漂流记》 写实性 象征性
英国小说之父丹尼尔·笛福创作于1719年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首开荒岛文学之先河。 “荒岛文学”是英国文学中传统的文学题材,在英国文学中自成系统。其实,英国“荒岛文学”可以追溯到威廉·莎士比亚传奇剧《暴风雨》。到后来的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罗伯特·迈克尔·巴兰坦的《珊瑚岛》、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的《金银岛》和威廉·戈尔丁的《蝇王》都是荒岛文学的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作为荒岛文学的典型作品,其写实性强,“荒岛”意象和主人公形象象征意味浓厚。
一 故事时间的精确化和细节的琐细
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依据一位遇难海员的真实经历虚构而成,但是,其创作立足于现实主义,人物形象真实可信,细节描写具体逼真,这些都赋予其浓郁的写实性。
1 故事时间精确化
《鲁滨逊漂流记》的写实性,表现为故事时间精确化。“故事时间”是“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故事时间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根据日常生活的逻辑将它重建起来。小说第二章写主人公鲁滨逊在一次出海时遭遇沉船,漂流到一座海岛,发现只有自己一个人生还。从此,他在这座被称作“绝望岛”的地方度过28年,小说开始采用日记体形式,叙事时间也开始变得非常精确。
“一六五九年九月三十日,我可怜而不幸的鲁滨逊·克鲁索,在一场可怕的大风暴中,在大海中沉船遇难,流落到这个荒凉的孤岛上。十月一日清晨醒来,只见那只大船随涨潮已浮起……从十月一日至二十四日,我连日上船……十月二十日木排翻倒,十月二十五日雨下了一天一夜,还夹着阵阵大风。十月二十六日我在岸上跑了差不多一整天,想寻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做住所……十一月七日天气开始晴朗起来。七日,八日,九日,十日以及十二日的一部分时间(十一日是礼拜日),我都用来做一把椅子……在这第六年的十一月六日,我开始了这次环绕小岛的航行。”
从上面这段引文我们可以看出,鲁滨逊用自己制造的日历把他在荒岛每一天,甚至每一时刻的生活都详细地做了记录和描写。时间是叙事文学的要素之一。西方漂流小说将时间作为叙事单元以展现主人公在漂流中的种种经历、性格的发展。但是,不管是西班牙流浪汉小说《小癞子》,还是英国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都爱采用惯常的时间表述诸如“我八岁那年”、“第二天”、“大约六个月”、“不久”等,叙事时间模糊。读者在构建过程中因为时间和感受体验,有了强烈的逼真感。当然叙事的逼真也和作者对于鲁滨逊荒岛生活细节实录般的叙事和描写有关。
2 故事情节琐细化
《鲁滨逊漂流记》主要通过日记体叙写了鲁滨逊在荒岛为生存下去而寻找食物、种植养殖、修建房子的过程,还非常琐细地记录了鲁滨逊如何在生存得到暂时保障的情况下,让生活舒适和丰富一些,例如,做桌子、小匣子等生活用品,捕小猫、小狗、鹦鹉,做面包等。我们看他烧制陶器的一段文字:
“我把三只大泥锅和两三只泥罐一个个堆起来,四面架上木柴,泥锅和泥罐下生了一大堆炭火,然后在四周和顶上点起了火,一直烧到里面的罐子红透为止,而且十分小心不让火把它们烧裂。我看到陶器烧得红透后,又继续保留了五、六小时的热度。后来,我看见其中一只虽然没有破裂,但已开始溶化了,这是因为掺在陶土里的沙土被火烧溶了,假如再烧下去,就要成为玻璃了。于是我慢慢减去火力,那些罐子的红色逐渐退去。我整夜守着火堆,不让火力退得太快。”
这样具体详细的过程地描述,如果略去荒岛背景,让人觉得仿佛置身于陶器作坊或陶器烧造厂,而鲁滨逊简直是个不错的工人。可以说,故事时间的精确化表达和生活细节的琐细化记录,赋予了《鲁滨逊漂流记》强烈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二 鲁滨逊人物形象的去传奇化
从人物塑造来说,鲁滨逊这个人物形象是去传奇化的。鲁滨逊·克罗索作为小说的主人公,是个极具个性色彩的人物,也是典型性人物,他在海难中独自生还,一人在与世隔绝的荒岛上凭着惊人的意志保持理智,发挥聪明才智与大自然搏斗,在岛上生活了28年。因此,鲁滨逊的形象完全可以被塑造或者想象得很有传奇色彩。但是,细读小说,笛福对鲁滨逊形象的塑造反而是淡化了其传奇色彩,突出了其实干性。正如上文所言,小说的细节描写琐细日常,追求逼真。传奇化叙事和传奇化手法的去除使得主人公形象也是去传奇化的。鲁滨逊·克鲁索身上的传奇色彩并不浓郁。
首先,作者没有赋予主人公鲁滨逊超凡脱俗的神力和神技。莎士比亚的《暴风雨》被认为是荒岛文学的滥觞,主人公普洛斯彼罗流落到一座荒岛之上,他在这里掌握了魔力无边的法术,未卜先知、呼风唤雨,驱使精灵为他奔走,以至于有的研究者把他与上帝等同起来。相比于《荷马史诗》中的阿基琉斯的勇猛、俄底修斯的智慧,甚至中国当代革命叙事小说中一些飞檐走壁、枪法精准的革命英雄,鲁滨逊的技能都相形见绌。鲁滨逊虽然在荒岛上几乎无所不能,每天都在劳作或者巡岛,但是,如果去掉荒岛背景,他所有的行为都没有超越人的日常生活所及,所有的才华与智慧都是人们能够掌握的,他为自己的饮食起居所做的一切房屋、日常用品甚至小船,都是普通人可以做到的。他战胜了野人也是因为他拥有枪弹而不是什么神力,有何种神勇。相对来说,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意志力量和实干精神是人物艺术美的重要来源。
其次,人物情态日常化。鲁滨逊漂流到荒岛以后,作者对他情态地刻画都属于常态范围,缺少传奇人物非常态的传奇色彩。面对同伴的全部遇难、荒岛的荒芜人烟,鲁滨逊表现出人之常情,极其恐惧、绝望和悲痛:“我整天悲痛着我这凄凉的环境,没有食物,没有房屋,没有衣服,没有武器,没有出路,没有被救的希望,眼前只有死,不是被野兽所吞,就是被野人所嚼……”对于常人来说,极度的恐惧之感反而让人产生强烈地求生愿望,鲁滨逊亦然,他想尽办法寻找食物、搭建住所、种植作物、繁殖羊群,储存物品,都是为了摆脱内心的恐惧之感,当然也有人对于财富的追求欲望。并且,鲁滨逊所做的这一切几乎都是依靠自己的双手劳作而来。此外,面对疾病的侵扰,鲁滨逊也像常人一样忍受煎熬,没有骑士小说中骑士们的灵丹妙药,也没有骑士们非凡的耐受力。“由于病痛,我精神颓丧;由于发热,我体力衰竭。”面对灾难和困境,无论是精神还是身体都不能超凡脱俗,而是像常人一样恐惧、烦恼、痛苦和劳累、煎熬,这种去传奇化的人物形象虽然消减了鲁滨逊身上的传奇色彩,但是,却给读者更强烈的精神震撼和感染力量。 也许正因为鲁滨逊身心都和普通人一样,没有无坚不摧的神力和法术,没有超强的智慧,他用双手所做的每一件事似乎普通人也能做到,所以,让人们觉得可习可至。而鲁滨逊顽强的毅力,永不放弃的精神更为人钦佩,给人启示。
三 “荒岛”与鲁滨逊的象征性
荒岛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一般都局限于一座蛮荒遥远、人迹罕至的海中小岛,“荒岛”不仅是荒岛文学人物生活的主要环境、故事发生的重要背景,也成为此类小说独特的意象,具有重要的象征色彩和象征意义。
1 “荒岛”及其象征
莎士比亚的传奇剧《暴风雨》里的“荒岛”是莎翁精心设计的人类善恶较量的精神舞台。《鲁滨逊漂流记》的象征性来源于“荒岛”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鲁滨逊·克鲁索流落到的这座荒岛位于南美,二十多年以后,荒岛变成他物质和精神的王国,他并像国王一样巡视自己的领地。《鲁滨逊漂流记》中的“荒岛”既是虚幻的也是真实的,它虽然远离尘嚣,但也是资产阶级开创和生活的真实舞台。“荒岛”成为殖民王国的象征。鲁滨逊是通过两种方式完成的,第一种是因地制宜、创造物质财富。正如上文所言,作者通过不厌其烦地叙述,细琐地描写,将鲁滨逊对荒岛的创造、改造过程描述得细致、逼真。为此,作者舍弃了其它一切可以增加小说浪漫色彩和趣味性的情节与景物描写。在小说中我们看不到作者对于荒岛异域风情的任何兴趣,对于岛屿奇景的些许关注,不管是大鳖、野羊,还是小猫、鹦鹉都是为了鲁滨逊的生存和财富创造与积累而存在的。鲁滨逊将荒岛变成私人王国的第二种方式是宗教渗透。《鲁滨逊漂流记》中“上帝”和“圣经”出现得非常频繁。一般认为,“星期五”就是被鲁滨逊救助、驯服的“野人”的代表,宗教则是人摆脱野蛮走向文明的导引。鲁滨逊不仅让“星期五”从一个无宗教信仰的青年成为一个坚定虔诚的基督教新教徒,也代表了宗教是他驯服当地野人的工具。因此,荒岛和圣经,以及被驯服的“星期五”共同象征着殖民王国。
2 鲁滨逊及其象征
作家詹姆斯·乔伊斯注意到鲁滨逊是不列颠殖民者的真实原型,整个盎格鲁·撒克逊精神就是鲁滨逊:富含男子独立性、无意识地残忍、固执、缓慢但有效的智能、性别冷漠、精于算计。作为18世纪英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作品的主人公,鲁滨逊是“资产阶级企事业家的典型,表现了资产阶级作为一个新兴阶级的积极进取和创新精神”。或者可以说,鲁滨逊是英国早期资产者的形象。鲁滨逊的意义在于他代表着西方思想文化界对人的探索,经由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形象开始转向现实社会和生活的实干者。
鲁滨逊作为早期资产阶级的代表,因为刚刚开始自己的财富积累,处于创业时期,关注对财富所有权的宣示,因此,他还来不及披上后来资产者温情脉脉的面纱,还不追求和讲究任何浪漫的情调和高雅的艺术趣味。仅以鲁滨逊生活中女性和爱情的缺席为例。漂流、历险题材的文学虽然不像其它题材与模式的小说那样,有较多的与两性情爱相关的情节,但是,一般也会有女性形象和一些情爱故事出现,例如,《奥德赛》作为漂流题材的滥觞,就穿插了仙女卡吕普索爱上奥德修斯的情节。虽然女性、爱情等元素并不一定为文学作品带来浪漫色彩,但是,《鲁滨逊漂流记》中女性形象和爱情的缺席却必定减弱人物的浪漫情调和小说的浪漫色彩。鲁滨逊在荒岛生活了28年多,作者让他的人物摒弃了像夏多布里昂的《阿达拉》和梅里美的《卡门》的主人公那样获得异域色彩的爱情的可能性,也摒弃了对于美好、浪漫爱情和情调的一切幻想,而是让他的主人公要么双手在不停劳作,要么就是阅读圣经,与上帝对话,表达虔诚的宗教信仰,再有就是想回归人类社会,回到故国。这与小说手法的写实性是颇为契合的。
总之,《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它表现出了强烈的资产阶级进取精神和启蒙意识。作者用生动逼真的细节把虚构的情景写得惟妙惟肖,使故事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小说主人公鲁滨逊也成为文学史上著名的人物形象。《鲁滨逊漂流记》既有强烈的写实性,又有象征手法,有浓郁的象征意味。
参考文献:
[1] 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 笛福,金长蔚译:《鲁滨逊漂流记》,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3] 管秀超:《从《鲁滨逊漂流记》看资产阶级进取精神和资本主义的启蒙意识》,《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第9期。
(张小倩,河北农业大学讲师)
关键词:《鲁滨逊漂流记》 写实性 象征性
英国小说之父丹尼尔·笛福创作于1719年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首开荒岛文学之先河。 “荒岛文学”是英国文学中传统的文学题材,在英国文学中自成系统。其实,英国“荒岛文学”可以追溯到威廉·莎士比亚传奇剧《暴风雨》。到后来的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罗伯特·迈克尔·巴兰坦的《珊瑚岛》、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的《金银岛》和威廉·戈尔丁的《蝇王》都是荒岛文学的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作为荒岛文学的典型作品,其写实性强,“荒岛”意象和主人公形象象征意味浓厚。
一 故事时间的精确化和细节的琐细
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依据一位遇难海员的真实经历虚构而成,但是,其创作立足于现实主义,人物形象真实可信,细节描写具体逼真,这些都赋予其浓郁的写实性。
1 故事时间精确化
《鲁滨逊漂流记》的写实性,表现为故事时间精确化。“故事时间”是“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故事时间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根据日常生活的逻辑将它重建起来。小说第二章写主人公鲁滨逊在一次出海时遭遇沉船,漂流到一座海岛,发现只有自己一个人生还。从此,他在这座被称作“绝望岛”的地方度过28年,小说开始采用日记体形式,叙事时间也开始变得非常精确。
“一六五九年九月三十日,我可怜而不幸的鲁滨逊·克鲁索,在一场可怕的大风暴中,在大海中沉船遇难,流落到这个荒凉的孤岛上。十月一日清晨醒来,只见那只大船随涨潮已浮起……从十月一日至二十四日,我连日上船……十月二十日木排翻倒,十月二十五日雨下了一天一夜,还夹着阵阵大风。十月二十六日我在岸上跑了差不多一整天,想寻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做住所……十一月七日天气开始晴朗起来。七日,八日,九日,十日以及十二日的一部分时间(十一日是礼拜日),我都用来做一把椅子……在这第六年的十一月六日,我开始了这次环绕小岛的航行。”
从上面这段引文我们可以看出,鲁滨逊用自己制造的日历把他在荒岛每一天,甚至每一时刻的生活都详细地做了记录和描写。时间是叙事文学的要素之一。西方漂流小说将时间作为叙事单元以展现主人公在漂流中的种种经历、性格的发展。但是,不管是西班牙流浪汉小说《小癞子》,还是英国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都爱采用惯常的时间表述诸如“我八岁那年”、“第二天”、“大约六个月”、“不久”等,叙事时间模糊。读者在构建过程中因为时间和感受体验,有了强烈的逼真感。当然叙事的逼真也和作者对于鲁滨逊荒岛生活细节实录般的叙事和描写有关。
2 故事情节琐细化
《鲁滨逊漂流记》主要通过日记体叙写了鲁滨逊在荒岛为生存下去而寻找食物、种植养殖、修建房子的过程,还非常琐细地记录了鲁滨逊如何在生存得到暂时保障的情况下,让生活舒适和丰富一些,例如,做桌子、小匣子等生活用品,捕小猫、小狗、鹦鹉,做面包等。我们看他烧制陶器的一段文字:
“我把三只大泥锅和两三只泥罐一个个堆起来,四面架上木柴,泥锅和泥罐下生了一大堆炭火,然后在四周和顶上点起了火,一直烧到里面的罐子红透为止,而且十分小心不让火把它们烧裂。我看到陶器烧得红透后,又继续保留了五、六小时的热度。后来,我看见其中一只虽然没有破裂,但已开始溶化了,这是因为掺在陶土里的沙土被火烧溶了,假如再烧下去,就要成为玻璃了。于是我慢慢减去火力,那些罐子的红色逐渐退去。我整夜守着火堆,不让火力退得太快。”
这样具体详细的过程地描述,如果略去荒岛背景,让人觉得仿佛置身于陶器作坊或陶器烧造厂,而鲁滨逊简直是个不错的工人。可以说,故事时间的精确化表达和生活细节的琐细化记录,赋予了《鲁滨逊漂流记》强烈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二 鲁滨逊人物形象的去传奇化
从人物塑造来说,鲁滨逊这个人物形象是去传奇化的。鲁滨逊·克罗索作为小说的主人公,是个极具个性色彩的人物,也是典型性人物,他在海难中独自生还,一人在与世隔绝的荒岛上凭着惊人的意志保持理智,发挥聪明才智与大自然搏斗,在岛上生活了28年。因此,鲁滨逊的形象完全可以被塑造或者想象得很有传奇色彩。但是,细读小说,笛福对鲁滨逊形象的塑造反而是淡化了其传奇色彩,突出了其实干性。正如上文所言,小说的细节描写琐细日常,追求逼真。传奇化叙事和传奇化手法的去除使得主人公形象也是去传奇化的。鲁滨逊·克鲁索身上的传奇色彩并不浓郁。
首先,作者没有赋予主人公鲁滨逊超凡脱俗的神力和神技。莎士比亚的《暴风雨》被认为是荒岛文学的滥觞,主人公普洛斯彼罗流落到一座荒岛之上,他在这里掌握了魔力无边的法术,未卜先知、呼风唤雨,驱使精灵为他奔走,以至于有的研究者把他与上帝等同起来。相比于《荷马史诗》中的阿基琉斯的勇猛、俄底修斯的智慧,甚至中国当代革命叙事小说中一些飞檐走壁、枪法精准的革命英雄,鲁滨逊的技能都相形见绌。鲁滨逊虽然在荒岛上几乎无所不能,每天都在劳作或者巡岛,但是,如果去掉荒岛背景,他所有的行为都没有超越人的日常生活所及,所有的才华与智慧都是人们能够掌握的,他为自己的饮食起居所做的一切房屋、日常用品甚至小船,都是普通人可以做到的。他战胜了野人也是因为他拥有枪弹而不是什么神力,有何种神勇。相对来说,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意志力量和实干精神是人物艺术美的重要来源。
其次,人物情态日常化。鲁滨逊漂流到荒岛以后,作者对他情态地刻画都属于常态范围,缺少传奇人物非常态的传奇色彩。面对同伴的全部遇难、荒岛的荒芜人烟,鲁滨逊表现出人之常情,极其恐惧、绝望和悲痛:“我整天悲痛着我这凄凉的环境,没有食物,没有房屋,没有衣服,没有武器,没有出路,没有被救的希望,眼前只有死,不是被野兽所吞,就是被野人所嚼……”对于常人来说,极度的恐惧之感反而让人产生强烈地求生愿望,鲁滨逊亦然,他想尽办法寻找食物、搭建住所、种植作物、繁殖羊群,储存物品,都是为了摆脱内心的恐惧之感,当然也有人对于财富的追求欲望。并且,鲁滨逊所做的这一切几乎都是依靠自己的双手劳作而来。此外,面对疾病的侵扰,鲁滨逊也像常人一样忍受煎熬,没有骑士小说中骑士们的灵丹妙药,也没有骑士们非凡的耐受力。“由于病痛,我精神颓丧;由于发热,我体力衰竭。”面对灾难和困境,无论是精神还是身体都不能超凡脱俗,而是像常人一样恐惧、烦恼、痛苦和劳累、煎熬,这种去传奇化的人物形象虽然消减了鲁滨逊身上的传奇色彩,但是,却给读者更强烈的精神震撼和感染力量。 也许正因为鲁滨逊身心都和普通人一样,没有无坚不摧的神力和法术,没有超强的智慧,他用双手所做的每一件事似乎普通人也能做到,所以,让人们觉得可习可至。而鲁滨逊顽强的毅力,永不放弃的精神更为人钦佩,给人启示。
三 “荒岛”与鲁滨逊的象征性
荒岛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一般都局限于一座蛮荒遥远、人迹罕至的海中小岛,“荒岛”不仅是荒岛文学人物生活的主要环境、故事发生的重要背景,也成为此类小说独特的意象,具有重要的象征色彩和象征意义。
1 “荒岛”及其象征
莎士比亚的传奇剧《暴风雨》里的“荒岛”是莎翁精心设计的人类善恶较量的精神舞台。《鲁滨逊漂流记》的象征性来源于“荒岛”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鲁滨逊·克鲁索流落到的这座荒岛位于南美,二十多年以后,荒岛变成他物质和精神的王国,他并像国王一样巡视自己的领地。《鲁滨逊漂流记》中的“荒岛”既是虚幻的也是真实的,它虽然远离尘嚣,但也是资产阶级开创和生活的真实舞台。“荒岛”成为殖民王国的象征。鲁滨逊是通过两种方式完成的,第一种是因地制宜、创造物质财富。正如上文所言,作者通过不厌其烦地叙述,细琐地描写,将鲁滨逊对荒岛的创造、改造过程描述得细致、逼真。为此,作者舍弃了其它一切可以增加小说浪漫色彩和趣味性的情节与景物描写。在小说中我们看不到作者对于荒岛异域风情的任何兴趣,对于岛屿奇景的些许关注,不管是大鳖、野羊,还是小猫、鹦鹉都是为了鲁滨逊的生存和财富创造与积累而存在的。鲁滨逊将荒岛变成私人王国的第二种方式是宗教渗透。《鲁滨逊漂流记》中“上帝”和“圣经”出现得非常频繁。一般认为,“星期五”就是被鲁滨逊救助、驯服的“野人”的代表,宗教则是人摆脱野蛮走向文明的导引。鲁滨逊不仅让“星期五”从一个无宗教信仰的青年成为一个坚定虔诚的基督教新教徒,也代表了宗教是他驯服当地野人的工具。因此,荒岛和圣经,以及被驯服的“星期五”共同象征着殖民王国。
2 鲁滨逊及其象征
作家詹姆斯·乔伊斯注意到鲁滨逊是不列颠殖民者的真实原型,整个盎格鲁·撒克逊精神就是鲁滨逊:富含男子独立性、无意识地残忍、固执、缓慢但有效的智能、性别冷漠、精于算计。作为18世纪英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作品的主人公,鲁滨逊是“资产阶级企事业家的典型,表现了资产阶级作为一个新兴阶级的积极进取和创新精神”。或者可以说,鲁滨逊是英国早期资产者的形象。鲁滨逊的意义在于他代表着西方思想文化界对人的探索,经由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形象开始转向现实社会和生活的实干者。
鲁滨逊作为早期资产阶级的代表,因为刚刚开始自己的财富积累,处于创业时期,关注对财富所有权的宣示,因此,他还来不及披上后来资产者温情脉脉的面纱,还不追求和讲究任何浪漫的情调和高雅的艺术趣味。仅以鲁滨逊生活中女性和爱情的缺席为例。漂流、历险题材的文学虽然不像其它题材与模式的小说那样,有较多的与两性情爱相关的情节,但是,一般也会有女性形象和一些情爱故事出现,例如,《奥德赛》作为漂流题材的滥觞,就穿插了仙女卡吕普索爱上奥德修斯的情节。虽然女性、爱情等元素并不一定为文学作品带来浪漫色彩,但是,《鲁滨逊漂流记》中女性形象和爱情的缺席却必定减弱人物的浪漫情调和小说的浪漫色彩。鲁滨逊在荒岛生活了28年多,作者让他的人物摒弃了像夏多布里昂的《阿达拉》和梅里美的《卡门》的主人公那样获得异域色彩的爱情的可能性,也摒弃了对于美好、浪漫爱情和情调的一切幻想,而是让他的主人公要么双手在不停劳作,要么就是阅读圣经,与上帝对话,表达虔诚的宗教信仰,再有就是想回归人类社会,回到故国。这与小说手法的写实性是颇为契合的。
总之,《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它表现出了强烈的资产阶级进取精神和启蒙意识。作者用生动逼真的细节把虚构的情景写得惟妙惟肖,使故事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小说主人公鲁滨逊也成为文学史上著名的人物形象。《鲁滨逊漂流记》既有强烈的写实性,又有象征手法,有浓郁的象征意味。
参考文献:
[1] 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 笛福,金长蔚译:《鲁滨逊漂流记》,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3] 管秀超:《从《鲁滨逊漂流记》看资产阶级进取精神和资本主义的启蒙意识》,《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第9期。
(张小倩,河北农业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