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与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相比,合作学习有很多优势,在教学实践中,要合理搭配合作小组,精心设计合作内容,积极开展合作探讨等;但也存在如学生合作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够,参与度不均衡,配合不密切等问题;需要采取提升教师驾驭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等对策措施加以解决。
【关键词】合作学习 实践 问题 对策
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将小组合作交流学习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
对“小组合作学习”概念的定义很多,内容大同小异,但基本没提及教师的作用。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以及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我认为应将其定义为: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求知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自主探讨、互助交流型的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中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但能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和锻炼自己的机会,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还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交往能力。合作学习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努力探索,认真研究,使这种学习方式不断完善。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实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谈几点体会:
(一)合理搭配合作小组。
小学生的认知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我约束的能力均有限,因此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搭配在尊重学生自愿原则的前提下,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取向、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因素,帮助他们搭配成若干合作学习小组(通常以5人左右为宜)。每个小组选1名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端正,且有一定创新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并推举出报告员(从鼓励参与锻炼学生的角度考虑,最好由组内同学轮流当报告员)
(二)精心设计合作内容。
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合作探讨的问题。设计的问题要演绎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要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筋,有利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答,课堂气氛虽活跃,却容易形成思维的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还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其中哪个环节的内容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大约是多少等。
(三)切实明确合作任务。
课堂上,教师要向学生讲明本堂课合作学习的任务是什么,还要人为设置“障碍”(提出某个问题就为学生的智能活动树立起一个方向性的障碍),激发合作的心理需求。例如在教学小学二年级数学中“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时,我首先让学生画圈:第一排画3个“〇”,如果第二排的“〇”数是第一排的2倍,那么第二排应该画多少个“〇”?人为设置“障碍”,学生有合作意愿后,就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讨。
(四)积极开展合作探讨。
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讨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小组内探究、讨论,相互交流各自的见解。以上题为例,让每组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积极讨论第二排应该画“〇”的个数,从而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结论)。期间我还在各小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每个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表现。
(五)汇报交流合作成果。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汇报。如上题,各组报告员汇报他们得出的第二排画“〇”的个数结论。学生对“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意思弄懂了,今后若遇到此类应用题分析起来也就简单容易了。通过交流,掌握各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如果有小组提出的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交流介绍解决的办法,或由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做好合作反恩总结。
教师要通过课堂观察、课后批改作业、找学生谈话等方式获得的信息,对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反思成功与不足,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利在下次合作学习中扬长避短,加以正确的指导,从而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对当今课堂教学改革而言,意义重大,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学生合作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够。
小学生年龄小,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而,有的学生在合作学习时不认真动脑筋,不主动思考所提的问题,缺乏合作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不均衡。
通过观察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成绩好的学生发言的时候多,代表小组汇报的次数多:一些性格内向、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把自己当作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这必然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三)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配合不太密切。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听取他人见解、固执己见和不共同分享合作成果的现象:也会出现一个学生发言时,一些学生不认真听,而是举着手,不住地喊老师;或者心不在焉,开小差,做其它的事。合作学习的配合还不太密切。
(四)班级人数过多,困难麻烦不少。
由于我校地处县城,教学资源相对较好,全县各地到我校借读的学生不少,加之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后,每个班的学生增至70-80人。人数多,小组自然就分得多,这给合作学习带来了不少的困难和麻烦。学生过多,教室拥挤,不仅给合作学习带来场地的困难,而且在合作讨论时,相互影响,过于喧闹。 (五)教具不足,影响合作学习效果。
我县地处凉山州北部,人口33万,农业人口占80%以上,农民年均纯收入仅2000多元,2006年财政收入不到2亿元,而财政供养人却近万人,是典型的农业县和吃饭财政。多年来对教学教具设备的投入不足,欠账过大,在合作学习时经常捉襟见肘,不少这样就缺那样,影响了学习效果。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小组合作学习才起步,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有了问题,我们就应该找对策措施。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提高和解决,使合作学习的成效更显著。
(一)提升教师驾驭合作学习的能力。
1.教师要更新观念转换角色。新《课标》提出了新理念: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信心;提倡让每个学生获得最基础的数学知识的同时,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这就要求教师更新观念,教师应从“高高在上”的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打成一片,在合作学习中扮演“管理者”、“引导者”、“参与者”和“裁判员”等多种角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要由原先的“权威一服从”关系变成“指导一参与”关系。这样,让每个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合作学习的氛围,在合作交流中使学习成绩得到提高。
2.正确处理优生与学困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关系。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对成绩好的学生与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对于学困生,教师可以:a.做好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动手,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说错了也要说出来,b.在组内安排他们优先发言,先说出最容易想到的解题方法,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c.要求他们认真聆听他人的解题思路,与自己的方法进行对比,从中选择最优方案:d.教师巡视指导时,应重点指导学困生学习操作活动,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操作困难。这样,在做到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的同时,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共同分享合作成果。
3.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机和节奏。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求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要在呈现问题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立刻宣布开始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要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按照课堂设计的合作学习环节的时间安排,控制好合作学习的节奏:还要引导学生控制好合作讨论和汇报发言的时间,让学生既有宽松的互助学习环境,又不失课堂的严肃性。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1.培养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主动性。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要强化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掌握合作学习的技巧,培养参与合作交流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动脑,勤于思考,踊跃发言,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进行交流。这样既能发现与自己不同观点的解决问题方式,又为学有困难的同学提供帮助,发挥出团队合作的精神。
2.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的习惯。很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动手操作后理解和掌握的,操作实践活动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但往往会出现操作后仍不能正确解答数学问题的现象。教师在指导操作实践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动手必动脑,每操作一步都要与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相联系,以养成良好的动手操作习惯。如教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时,我引导学生利用火柴拼成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让他们在拼摆过程中认识并归纳出各自特点,为进一步学习这几种图形的周长打好基础。
3.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小学生好表现自己,这是好事,但也存在不愿听或听不进别人意见和见解的现象。为此,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一是要学生认真聆听别人的发言,将其观点与自己的意见相比较:二是教育学生不愿听别人的意见,是一种不尊重人和不礼貌的行为。
4.培养学生的个人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有个人责任感,为小组的学习任务承担一部分责任,不要有依赖思想,而要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再者,小组成员间可能会因为学习或其他原因产生一些争议甚至矛盾,要教育他们以友好的方式对待争议,化解矛盾,明白争论是为了达成共识,更好地解决问题,完成合作学习的目标任务。因此,要帮助他们建立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培养他们荣辱与共、集体利益至上的荣誉感。
(三)减少班上学生人数,提供合作学习的必要条件。
1.一般来讲,合作学习活动班级人数应在50人以下,这样容易分组也易于管理。因此,建议把大班分小,多分几个班,每个班的人数控制在50人以内为宜,这样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就可避免因“人多嘴杂”带来的困难和麻烦。
2.一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学校的投入,从硬件设施上给小组合作学习创造条件,增添合作学习所需的教具:另一方面发动学生自制或自带一些简单的教具,以缓解教具不足的矛盾。
总而言之,本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与实践,强化学生合作的意识,激发合作的心理需求,为学生创造合作的氛围,提供合作的机会,让学生掌握合作的技巧,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成绩。
【关键词】合作学习 实践 问题 对策
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将小组合作交流学习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
对“小组合作学习”概念的定义很多,内容大同小异,但基本没提及教师的作用。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以及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我认为应将其定义为: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求知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自主探讨、互助交流型的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中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但能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和锻炼自己的机会,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还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交往能力。合作学习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努力探索,认真研究,使这种学习方式不断完善。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实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谈几点体会:
(一)合理搭配合作小组。
小学生的认知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我约束的能力均有限,因此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搭配在尊重学生自愿原则的前提下,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取向、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因素,帮助他们搭配成若干合作学习小组(通常以5人左右为宜)。每个小组选1名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端正,且有一定创新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并推举出报告员(从鼓励参与锻炼学生的角度考虑,最好由组内同学轮流当报告员)
(二)精心设计合作内容。
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合作探讨的问题。设计的问题要演绎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要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筋,有利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答,课堂气氛虽活跃,却容易形成思维的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还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其中哪个环节的内容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大约是多少等。
(三)切实明确合作任务。
课堂上,教师要向学生讲明本堂课合作学习的任务是什么,还要人为设置“障碍”(提出某个问题就为学生的智能活动树立起一个方向性的障碍),激发合作的心理需求。例如在教学小学二年级数学中“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时,我首先让学生画圈:第一排画3个“〇”,如果第二排的“〇”数是第一排的2倍,那么第二排应该画多少个“〇”?人为设置“障碍”,学生有合作意愿后,就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讨。
(四)积极开展合作探讨。
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讨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小组内探究、讨论,相互交流各自的见解。以上题为例,让每组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积极讨论第二排应该画“〇”的个数,从而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结论)。期间我还在各小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每个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表现。
(五)汇报交流合作成果。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汇报。如上题,各组报告员汇报他们得出的第二排画“〇”的个数结论。学生对“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意思弄懂了,今后若遇到此类应用题分析起来也就简单容易了。通过交流,掌握各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如果有小组提出的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交流介绍解决的办法,或由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做好合作反恩总结。
教师要通过课堂观察、课后批改作业、找学生谈话等方式获得的信息,对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反思成功与不足,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利在下次合作学习中扬长避短,加以正确的指导,从而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对当今课堂教学改革而言,意义重大,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学生合作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够。
小学生年龄小,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而,有的学生在合作学习时不认真动脑筋,不主动思考所提的问题,缺乏合作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不均衡。
通过观察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成绩好的学生发言的时候多,代表小组汇报的次数多:一些性格内向、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把自己当作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这必然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三)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配合不太密切。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听取他人见解、固执己见和不共同分享合作成果的现象:也会出现一个学生发言时,一些学生不认真听,而是举着手,不住地喊老师;或者心不在焉,开小差,做其它的事。合作学习的配合还不太密切。
(四)班级人数过多,困难麻烦不少。
由于我校地处县城,教学资源相对较好,全县各地到我校借读的学生不少,加之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后,每个班的学生增至70-80人。人数多,小组自然就分得多,这给合作学习带来了不少的困难和麻烦。学生过多,教室拥挤,不仅给合作学习带来场地的困难,而且在合作讨论时,相互影响,过于喧闹。 (五)教具不足,影响合作学习效果。
我县地处凉山州北部,人口33万,农业人口占80%以上,农民年均纯收入仅2000多元,2006年财政收入不到2亿元,而财政供养人却近万人,是典型的农业县和吃饭财政。多年来对教学教具设备的投入不足,欠账过大,在合作学习时经常捉襟见肘,不少这样就缺那样,影响了学习效果。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小组合作学习才起步,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有了问题,我们就应该找对策措施。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提高和解决,使合作学习的成效更显著。
(一)提升教师驾驭合作学习的能力。
1.教师要更新观念转换角色。新《课标》提出了新理念: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信心;提倡让每个学生获得最基础的数学知识的同时,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这就要求教师更新观念,教师应从“高高在上”的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打成一片,在合作学习中扮演“管理者”、“引导者”、“参与者”和“裁判员”等多种角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要由原先的“权威一服从”关系变成“指导一参与”关系。这样,让每个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合作学习的氛围,在合作交流中使学习成绩得到提高。
2.正确处理优生与学困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关系。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对成绩好的学生与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对于学困生,教师可以:a.做好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动手,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说错了也要说出来,b.在组内安排他们优先发言,先说出最容易想到的解题方法,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c.要求他们认真聆听他人的解题思路,与自己的方法进行对比,从中选择最优方案:d.教师巡视指导时,应重点指导学困生学习操作活动,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操作困难。这样,在做到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的同时,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共同分享合作成果。
3.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机和节奏。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求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要在呈现问题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立刻宣布开始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要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按照课堂设计的合作学习环节的时间安排,控制好合作学习的节奏:还要引导学生控制好合作讨论和汇报发言的时间,让学生既有宽松的互助学习环境,又不失课堂的严肃性。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1.培养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主动性。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要强化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掌握合作学习的技巧,培养参与合作交流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动脑,勤于思考,踊跃发言,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进行交流。这样既能发现与自己不同观点的解决问题方式,又为学有困难的同学提供帮助,发挥出团队合作的精神。
2.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的习惯。很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动手操作后理解和掌握的,操作实践活动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但往往会出现操作后仍不能正确解答数学问题的现象。教师在指导操作实践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动手必动脑,每操作一步都要与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相联系,以养成良好的动手操作习惯。如教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时,我引导学生利用火柴拼成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让他们在拼摆过程中认识并归纳出各自特点,为进一步学习这几种图形的周长打好基础。
3.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小学生好表现自己,这是好事,但也存在不愿听或听不进别人意见和见解的现象。为此,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一是要学生认真聆听别人的发言,将其观点与自己的意见相比较:二是教育学生不愿听别人的意见,是一种不尊重人和不礼貌的行为。
4.培养学生的个人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有个人责任感,为小组的学习任务承担一部分责任,不要有依赖思想,而要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再者,小组成员间可能会因为学习或其他原因产生一些争议甚至矛盾,要教育他们以友好的方式对待争议,化解矛盾,明白争论是为了达成共识,更好地解决问题,完成合作学习的目标任务。因此,要帮助他们建立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培养他们荣辱与共、集体利益至上的荣誉感。
(三)减少班上学生人数,提供合作学习的必要条件。
1.一般来讲,合作学习活动班级人数应在50人以下,这样容易分组也易于管理。因此,建议把大班分小,多分几个班,每个班的人数控制在50人以内为宜,这样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就可避免因“人多嘴杂”带来的困难和麻烦。
2.一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学校的投入,从硬件设施上给小组合作学习创造条件,增添合作学习所需的教具:另一方面发动学生自制或自带一些简单的教具,以缓解教具不足的矛盾。
总而言之,本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与实践,强化学生合作的意识,激发合作的心理需求,为学生创造合作的氛围,提供合作的机会,让学生掌握合作的技巧,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