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广大农民群众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民的素质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但普遍存在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低、创新意识淡薄等诸多问题。为此,提出了加强农民教育培训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民培训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2-13-1
临江市位于吉林省东部山区,山多地少,全市农民共有41780人,按年龄结构分:16~30周岁的农村农动力14582人,占全市农民的35%;31~50岁的农村农动力16759人,占40%;50岁的以上农村农动力10439人,占25%。从文化层次上分:初中以下农村农动力25150人,占60%,初中至高中农村农动力4889人,占12%,高中以上农村农动力658人,占2%。农民培训是个系统工程,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我校在实施培训过程中对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后,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 现状呈现“二低二缺”
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培养新型农民。今年,我校组织人员先后对13个乡(镇、街),共计300户农户的教育培训现状,进行了调查。提出吉林省东部山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现状及对策措施。
从调查结果来看,农民素质仍然偏低,这也是影响农民收入的一个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务农收入低
调查的300户农户,人均耕地面积0.69亩,其中种粮食的耕地占70%,林地面积占12%,其他占18%;人均年收入7789.00元,其中外出务工收入占45%,种植业占36%,养殖业占19%,说明目前农民收入中近一半来源于务工收入。同时,种植业收入超过养殖业收入,呈现出养殖业仍欠发达。
1.2 劳动技能低
农户中参加过各种务农知识培训的仅占42%,即大部分农民没接受过任何的教育培训。并且,在接受过培训的农民中,获绿色证书的占5%,阳光工程培训的占45%,而无证的则占50%。说明农民既缺少务农技能,又缺少外出务工技能。
1.3 致富缺技术
调查还发现,从他们致富的愿望看,愿意在家搞种养殖业的农户占50%,居第一位;其次是愿意在家种地的占30%,愿意外出务工的占20%,传统的种田意识有所改变。
有了这些致富愿望,农民更强烈地希望对种养殖技术和国家政策有学习和了解:愿意学种植、养殖技术的占77%,政策法规的占10%,务工技能的占13%。在种植、养殖技术中,对大宗作物的技术需求最大。种植业中,对水稻种植技术的需求最高,占25%,其次是玉米17%、蔬菜10%。养殖业中,对养猪技术的需求最高,占45%,其次是养鸡32%、养牛12%、其他经济动物占11%。
1.4 学习缺手段
调查发现,100%的家庭拥有电视机,59%的家庭有收音机,65%的家庭可通过广播接受教育培训,这一现状使得农民具备使用现代远程教育的条件。但从获取知识、信息的来源看,从电视、广播获得知识的分别只占35%、10%。说明农民群众缺乏通过电视、广播获取知识的意识和方法,也可能因为这些媒体还没有更丰富实用的技术信息内容可供农民学习,这需要我们制作更多的学习资源。除现代媒体外,农民接受面对面的培训,系统地获取知识、信息的机会仍然不多。从科技人员传播获得知识的仅占23%,科技书籍16%,农广校系统培训10%。农民学习的方法、手段仍然缺乏。
2 办好“四个课堂”
针对农民这一特殊的群体,农民教育培训必须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课题组因此在农广校长期培训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四种课堂教学模式。
2.1 田间课堂
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农民不同的技术需求,组织师资力量深入田间地头实地培训,现场指导和解答实际生产中的疑难问题,采用农民“点菜”,田间“解答”的方式。并结合本地优势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让农民选择培训内容,改变过去自上而下“灌输式”的培训方式,建立示范基地或选择示范农户,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力量。
2.2 流动课堂
要积极利用“农广校科技培训大篷车”,再配备电视、投影仪、电脑等现代传媒设备,进村入户为农民进行生动形象的视频培训,使农民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技术。
2.3 咨询课堂
建立农业专家库,建立专家联络和咨询平台,利用网络、电话、手机等媒体,开办“农业专家咨询课堂”,把专家请到农民“身边”,让农业专家进行实时和非实时答疑,辅助教学。作为咨询课堂,为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提供随时咨询服务。
2.4 空中课堂
要积极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开创教育培训新阵地,推行“短信课堂”、“微博课堂”、“微信课堂”等教育活动,将相关的种植、养殖技术和各种致富信息通过多种形式多渠道发送到农户的手机上,做到寓教于乐,让广大农民都能及时得到相关教育培训。充分利用农村远程教育网络,使远程教育成为“党员受教育、农民得实惠”的有效载体,为广大农村党员和群众带来了实惠,同时也加快了农村信息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关键词:农民培训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2-13-1
临江市位于吉林省东部山区,山多地少,全市农民共有41780人,按年龄结构分:16~30周岁的农村农动力14582人,占全市农民的35%;31~50岁的农村农动力16759人,占40%;50岁的以上农村农动力10439人,占25%。从文化层次上分:初中以下农村农动力25150人,占60%,初中至高中农村农动力4889人,占12%,高中以上农村农动力658人,占2%。农民培训是个系统工程,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我校在实施培训过程中对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后,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 现状呈现“二低二缺”
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培养新型农民。今年,我校组织人员先后对13个乡(镇、街),共计300户农户的教育培训现状,进行了调查。提出吉林省东部山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现状及对策措施。
从调查结果来看,农民素质仍然偏低,这也是影响农民收入的一个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务农收入低
调查的300户农户,人均耕地面积0.69亩,其中种粮食的耕地占70%,林地面积占12%,其他占18%;人均年收入7789.00元,其中外出务工收入占45%,种植业占36%,养殖业占19%,说明目前农民收入中近一半来源于务工收入。同时,种植业收入超过养殖业收入,呈现出养殖业仍欠发达。
1.2 劳动技能低
农户中参加过各种务农知识培训的仅占42%,即大部分农民没接受过任何的教育培训。并且,在接受过培训的农民中,获绿色证书的占5%,阳光工程培训的占45%,而无证的则占50%。说明农民既缺少务农技能,又缺少外出务工技能。
1.3 致富缺技术
调查还发现,从他们致富的愿望看,愿意在家搞种养殖业的农户占50%,居第一位;其次是愿意在家种地的占30%,愿意外出务工的占20%,传统的种田意识有所改变。
有了这些致富愿望,农民更强烈地希望对种养殖技术和国家政策有学习和了解:愿意学种植、养殖技术的占77%,政策法规的占10%,务工技能的占13%。在种植、养殖技术中,对大宗作物的技术需求最大。种植业中,对水稻种植技术的需求最高,占25%,其次是玉米17%、蔬菜10%。养殖业中,对养猪技术的需求最高,占45%,其次是养鸡32%、养牛12%、其他经济动物占11%。
1.4 学习缺手段
调查发现,100%的家庭拥有电视机,59%的家庭有收音机,65%的家庭可通过广播接受教育培训,这一现状使得农民具备使用现代远程教育的条件。但从获取知识、信息的来源看,从电视、广播获得知识的分别只占35%、10%。说明农民群众缺乏通过电视、广播获取知识的意识和方法,也可能因为这些媒体还没有更丰富实用的技术信息内容可供农民学习,这需要我们制作更多的学习资源。除现代媒体外,农民接受面对面的培训,系统地获取知识、信息的机会仍然不多。从科技人员传播获得知识的仅占23%,科技书籍16%,农广校系统培训10%。农民学习的方法、手段仍然缺乏。
2 办好“四个课堂”
针对农民这一特殊的群体,农民教育培训必须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课题组因此在农广校长期培训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四种课堂教学模式。
2.1 田间课堂
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农民不同的技术需求,组织师资力量深入田间地头实地培训,现场指导和解答实际生产中的疑难问题,采用农民“点菜”,田间“解答”的方式。并结合本地优势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让农民选择培训内容,改变过去自上而下“灌输式”的培训方式,建立示范基地或选择示范农户,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力量。
2.2 流动课堂
要积极利用“农广校科技培训大篷车”,再配备电视、投影仪、电脑等现代传媒设备,进村入户为农民进行生动形象的视频培训,使农民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技术。
2.3 咨询课堂
建立农业专家库,建立专家联络和咨询平台,利用网络、电话、手机等媒体,开办“农业专家咨询课堂”,把专家请到农民“身边”,让农业专家进行实时和非实时答疑,辅助教学。作为咨询课堂,为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提供随时咨询服务。
2.4 空中课堂
要积极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开创教育培训新阵地,推行“短信课堂”、“微博课堂”、“微信课堂”等教育活动,将相关的种植、养殖技术和各种致富信息通过多种形式多渠道发送到农户的手机上,做到寓教于乐,让广大农民都能及时得到相关教育培训。充分利用农村远程教育网络,使远程教育成为“党员受教育、农民得实惠”的有效载体,为广大农村党员和群众带来了实惠,同时也加快了农村信息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