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言学中,极项(polarity items,PI)是对句中其他允准表达式敏感的一类词汇。最常见的极项包括在“类似否定”语境中出现的负极项(Negative Polarity Items,NPIs)和不能够出现的正极项(Positive Polarity Items,PPIs)。负极项(Negative Polarity Items,NPIs),又称作否定敏感项、否定极项,是指只能出现在某些特定语境中的词、短语或固定结构等。对负极项的研究最早开始于Klima(1964)关于英语中否定结构的研究。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学者们已围绕负极项在个别语言或跨语言范围内的分布及允准条件进行了理论和习得方面的研究,并试图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来更深入地了解语言学中的语义、句法和语用等方面的知识。负极项作为一个涉及形态、语义、句法、语用等多个层面的研究课题,吸引了众多学者对儿童早期及成人二语究竟是如何习得这一复杂的语言现象进行了大量探索。本文将对国内外负极项习得研究进行回顾和评述。
一、负极项与允准项
(一)国外的研究
掌握允准条件的属性对正确理解负极项的语义特征、并在合乎语法的语境中使用负极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负极项的允准范围以及这些允准条件是否拥有共同点等问题,许多学者从语义、句法和语用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Klima(1964)从语义/句法接口的角度提出负极项如any和ever的允准成分是“否定”(显性的或隐性的)或含“情感意愿”较强的一些词。Jackendoff(1972)提出允准成分必须要统领被允准成分。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利用层级概念来进一步解释究竟哪些条件可以发挥允准负极项的作用。Fauconnier(1975)提出负极项的出现和层级蕴涵相关;Ladusaw(1980)继承了这一观点,认为负极项的允准条件和某一表达式或结构的逻辑属性有关,负极项只能在向下蕴涵(downward entailing,DE)表达式的辖域内才得到允准。向下蕴涵的函数允许从集合向其子集的推断。
(1)表达式δ是“向下蕴涵”的当且仅当:
∀x∀ y[x⊆y→[δ'(y){→/ ⊆}δ'(x)]。
Ladusaw从纯语义的角度来定义负极项的允准条件并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和分析,但仍有不足之处。学者们发现向下蕴涵并不能全面准确地解释负极项的出现范围,在一些非向下蕴涵、与否定无关的语境中负极项同样能够被允准。如例(2)和例(3):
(2)Did you see anything?
(3)John may talk to anybody.
Zwarts(1996)把负极项区分为三类:弱负极项(Weak NPIs)、强负极项(Strong NPIs)和超强负极项(Superstrong NPIs)。根据强度的不同,这三种负极项出现的语境分别是向下蕴涵、反-添加(anti-additive)和反-形态(anti-morphic),并且依次为包含关系。不同类型的负极项所需的允准成分不同,而这些允准成分也同样形成一种包含关系。
针对向下蕴涵在解释方面的不足,Giannakidou(2008)和Zwarts(1993)提出非证实性(nonveridicality)的概念来解释负极项的允准条件。非证实性表征表达式的意义不为真,例如否定句,包含情态动词句:疑问句和虚拟语气句;上述语境均可允准负极项。Zwarts进一步验证,向下蕴涵表达式是非表真性的一个子集概念,因此非证实性在理论上同向下蕴涵是一致的。
Linebarger(1980)观察到Ladusaw研究中存在的缺陷,认为在负极项的允准条件中最重要的是否定。负极项在一个句子中能得到允准当且仅当在该句的逻辑式上,该负极项在允准算子否定蕴涵的直接辖域内,即直接辖域限制(Immediate Scope Constraint,ISC)。如负极项出现在没有明显否定的句子当中,则ISC必须附着于句子的否定含义而存在。
Progovac(1994)又进一步用约制理论的框架来定义负极项;他认为负极词的允准关系遵循约制原则A,因为NPI必须被某个允准语或是某个空极项算子约束,而该允准语约束是否定的一种形式。
此外,还有学者从语用的角度来分析负极项的允准条件。Kadman和Landman(1993)提出负极项只能在“强势语境”中出现。负极项“any”本身表达的就是一个“极性”,要允准这负极项的词性,非强势的语境不可。Kadman和Landman把“增强”表达力和“拓宽”了语境允许的视角看作“any”本身的功能,并提出正是因为这一功能,使得“向下蕴涵”的表达式成了它的必要允准成分,但“向下蕴涵”的表达式本身却不是允准条件,它们只是真正允准条件的“副产品”(陈晓湘、罗琼鹏,2005)。
正如前文所述,负极项的允准成分一直在进行不断的补充和修正,有关负极项的习得研究也将重点放在对其允准机制及在不同允准条件下语义理解两个方面来探讨。
(二)国内的研究
汉语中较早明确提出“极性词”(polarity words)概念的是沈家煊(1999),“语言中有些词语一般只能用在肯定句,有些词语一般只能用在否定句。如果把肯定、否定看作正负两极,那么语言中有些词语属于“极性词”。最早对汉语极项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是石毓智(2001),他提出了一个自然语言肯定和否定的公理来解释极性词的分布特点,即语义程度极小的词语,只能用于否定结构;语义程度极大的词语,只能用于肯定结构;语义程度句中的词语,可以自由地用于肯定和否定结构之中。这些研究介绍,归纳了汉语中的一些极敏感现象,而重点从理论上分析该现象的研究主要涉及对汉语疑问词非疑问用法的探索。现代汉语的许多语言现象证明,疑问代词在某些情况下同英语中的any一样,呈现出极性敏感特征。
国内传统汉语言学家(赵元任,1979;吕叔湘,1982;朱德熙,1982;丁声树,1961;邵敬敏,1996等)对疑问词非疑问用法的归类和解释虽有不同的看法,但基本上将疑问词的非疑问用法分为任指和虚指;并且当疑问代词表示任指义时,多数出现在含有“也、都”之类副词,并有“不论”“任凭”“不管”等连词与之相呼应的句式中,如:
(4)不管谁来参加,我都欢迎。
从语义和句法相结合角度进行的研究一般认为汉语疑问词在一定的受约语境(affective contexts)下可以表达非疑问的含义,比如否定句、条件句、是非问句等等,这种用法和英语中的负极项用法十分类似。基于这一现象,Huang(1982)、Cheng(1994)、Li(1992)等学者把疑问代词符号化为Wh词,认为汉语中的Wh-词就是否定极端词项,在一定受约语境(affective contexts)中能够得到允准,和句法的允准语(1icensor)有一定的关系。Lin(1998)则认为在受约语境中出现的汉语Wh词是存在极端Wh词(EPW,Existential Polarity Wh-Phrases),解释了汉语疑问词作非疑问用法时表现出负极项的特征,指出当疑问词表示某人、某物的意义时,是表示存在意义的极性词,典型地出现在否定句中,而不能出现在肯定句中。还有一些学者(徐杰,1999;郭婷婷,2005;张晓涛,2009)论证了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是由于句中焦点变化、转移引起的。以否定句为例,句中的否定词“不”作为一个对焦点敏感的算子会否定疑问词原本充当的焦点成分,使之被否定词成分统领,体现出负极项的特征。
回顾以上理论研究,我们可以看出汉语负极项的研究重点依然是对其允准成分的探索和解释。因此,有关汉语负极项的习得研究主要是围绕成人和儿童对疑问词表示非疑问义的允准条件的习得顺序、习得情况以及对负极项在不同允准语境中的语义理解进行的。
二、负极项习得研究的成果
(一)负极项在儿童语法中
国外较早开始进行儿童习得负极项研究的是O'Leary和Crain(1994),考察4至5岁儿童对any允准条件的知识掌握。通过诱导产出(Elicited Production Task)的实验方法,来引导儿童产出向下蕴涵和非向下蕴涵的语境(Gualmini:2003,64~67)。研究结果表明4~5岁的儿童只在向下蕴涵的语境中而避免在向上蕴涵的语境中使用负极项any,与成人语法中any的允准条件相一致。
Koster,C.和S.Van der Wal(1995)以3岁的荷兰语儿童为实验对象,采用让儿童复述和表演的测试方法来考察儿童是否对荷兰语中负极词hoeven的允准条件敏感,并且在多大程度上敏感。研究结果表明儿童能够意识到hoeven一词在使用分布上受限,但在理解hoeven一词的准确允准语境方面上和成人相比存在差异。经过自然语言数据分析,作者初步认为儿童违反负极项使用限制可能是由于儿童语法仍然处于中级水平,尚未对负极项允准条件的概念形成正确的理解;但作者并未就上述原因提供进一步的解释。
Van de Wal(1996)回顾了英语和荷兰语中的负极项用法,发现尽管负极项的用法在不同的语言中存在差异,但是儿童都要习得如何在正确的语境中使用负极项;需要探讨的问题是既然儿童没有被有意告知负极项不能在某些语境中出现,那么儿童又是如何掌握负极项使用的限制条件的。对此,Van de Wal基于语料库研究分析了荷兰语儿童的自然语料,发现在荷兰语中出现较早,使用频繁的两个负极项是hoeven(必须)和meer(不再),并且只和否定词niet(不是)共现,到2岁6个月之后才和其他允准语共现,这说明儿童从一开始就在有限制性的条件下使用负极项,这一结果同O’Leary和Crain(1994)的研究发现相一致;尽管儿童有时会发出不符合负极项使用规范的话语,但这些话语都包含一种潜在的否定意义,试图符合负极项的允准条件;因此这些话语可以看作是负极项允准条件发展中出现的伪允准(pseudo-licensing),但目前对于这一现象的出现还没有提出一个系统的解释。Van de Wal从保守主义学习的角度分析,提出假设:伪允准语(pseudo-licensers)的出现说明儿童是依据自身发展中的语言结构使用负极项,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便是否定结构,或是对儿童来说可以充当否定的结构。因此负极项出现在被儿童认为是表达否定意义的语境中表明了负极项的习得与否定结构的发展密切相关。为证明这一假设,Van de Wal又基于语料库研究分析了英语儿童的自然语料,发现在英语中首先出现的负极项是any、either和yet。这些词的使用同荷兰语中负极项的使用模式相似,会出现在正确的允准语境和伪允准语境中,证明了负极项的习得确实和否定结构的发展密切相关。
针对any在允准语境中的语义理解,Thornton(1994)通过测试来观察英语儿童能否区分例(5)和例(6)在意义上的差异(Gualmini:2003,68~70):
(5)Didn't any of the turtles buy an apple?
(6)Did any of the turtles not buy an apple?
测试结果显示,3岁左右的儿童能够区分以上两例句中当any和否定存在不同辖域关系时呈现出的语义差别。Xiang,M.,A,Conroy,J.Lidz和A.Zukowski(2006)的研究也证实了Thornton的测试结果,4~5岁的英语儿童基本能够理解any是负极项,在使用范围上受限,并且在不同的辖域范围内有不同的语义理解。
Tieu(2009)通过语料库中的自然语料分析了英语儿童对英语负极项any的习得情况,Tieu提出三个假设:第一,儿童在习得负极项时采用保守的方法(conservative approach),即在已掌握正确的允准条件知识之后,儿童才会输出包含负极项any的语言表达;第二,儿童习得陈述句和疑问句中“any”的用法是同时发生的;第三,儿童对允准语用法的习得是从允准语的最窄子集开始的。经过语料分析,Tieu证实了以上全部假设,得出结论:儿童是在掌握了正确的允准条件之后才开始使用英语负极词any,并且如果一旦开始大量使用的话,就会很少出现允准条件使用错误的情况。这一实验结果为Zwarts所提出负极项允准语的分类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支持。第三个假设的证实使得我们思考负极项是否有最典型的允准条件,既然儿童对允准语用法的习得是从允准语的最小子集开始的,那这一子集很可能就是负极项最核心、最基本的允准条件,这一假设今后还需要更多的语言分析手段进行研究证明。
在汉语儿童习得方面,提到负极项的研究必须要涉及疑问词的非疑问用法的研究。在这个方面的工作成果较少,经典的研究如李宇明、陈前瑞(1998)。他们在对儿童特指疑问句的个案研究过程中发现儿童在2岁6个月之后会出现“谁”“什么”和“哪”不表疑问的用法,如,“姐姐,你想吃什么我就吃什么”。“什么也没有”,说明在2~3岁期间是儿童问句系统的快速发展时期,出现了貌似疑问而不表疑问的反问句。但针对如“什么也没有”这种非疑问用法用在否定结构中的现象,目前掌握的基于自然语料的研究还十分缺乏。
目前较全面地研究儿童习得汉语负极项允准机制的研究是Zhou(2010)进行的汉语儿童习得Wh词非疑问用法的研究。Zhou提出汉语儿童对Wh词非疑问用法的允准机制是先天具备的,证明了乔姆斯基普遍语法原则的存在,为儿童早期语言知识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他从理论和习得相结合的角度出发,观察汉语儿童早期是否对Wh词非疑问用法的允准语境敏感,以及他们是如何在Wh词的语义解释和出现的语言环境之间建立起连接的。他主要测试了汉语Wh词非疑问用法中最常见的两种,即否定词“没有”成分统领的表存在的不定词(existential definites)和与“都/也”共现的全称量词。这两种用法对应的分别是汉语言学家们提出的虚指和任指用法。Zhou选取了3~5岁的汉语儿童为测试对象,采用真值判断(Truth Value Judgment Tasks)的试验方法。实验结果证明,3~5岁的汉语儿童对以上两种允准语境敏感,能够区分Wh词在这些语境中所表达的疑问和非疑问含义。针对以上实验结果,zhou提出,在儿童汉语里,Wh词被看作是一种变量,因此Wh词的解读受变量—约束(variable-binding)关系的制约;该变量—约束机制在儿童语言里是与生俱来的,可以帮助儿童获得正确的语义理解而不需要刻意地学习哪些语境如何允准非疑问用法,儿童只需理解不同语境的语义属性,就可借助内在的变量—约束机制来区分Wh词表达的是疑问义还是非疑问义。
研究中,Zhou还注意到语音线索在区分汉语Wh词双重功能的作用,如:
(7)约翰没有吃什么水果。
如果“什么水果”读作上升语调,则句中的“什么”表疑问;如果读作平调,则表非疑问。通过测试发现儿童对语调信息很敏感,能够运用其来区分句式结构引起的歧义。
另外,Huang和Stephen Crain(2010)从负极项的语义理解角度出发,研究了儿童对汉语中与any具有词汇对应关系的“任何”在不同允准条件下的语义解读。他们选取51个4~6岁儿童为实验组,20个成年人为控制组,利用真值判断(Truth Value Judgement Task,TVJT)的测试方法,考察汉语儿童对负极项“任何(any)”在情态动词、否定句、比较句和“在……之前”这四种语境下的语义理解;研究结果显示尽管有关“任何(any)”的使用分布和语义解释的语言输入贫乏,但五岁左右的儿童基本可以理解“任何”在这几种语境下的语义解读。
(二)负极项在成人语法中
1.国外的研究
针对成人掌握负极项知识的研究有Janssen(2008)以荷兰语为母语的成人为实验对象进行的研究,Janssen选取荷兰语中的负极词hoeven和与之语义上相似的非负极词moeten;非允准语altijd、强允准语niet和弱允准语zelden,采用可接受判断测试方法(Acceptability Judgment Tasks)观察成人是否清楚负极词hoeven合乎语法的使用需要与某些特定词汇共现,以及是否能够区分不同强度的负极项允准语;研究显示允准语的强弱程度并未对测试者判断句子是否符合语法规范的结果造成显著影响;根据这一结果,作者又通过眼球追踪揭示成人在阅读过程中对负极项的处理情况,对于包含负极词hoeven的句子处理,非允准语altijd的阅读时间比强允准语niet的时间长,这一结果说明在非允准条件范围内出现的负极词的理解过程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导致被试再读;这一测试结果也恰好证明了负极项必须被允准才能产出符合语法规范的话语,没有被允准的负极项则会导致阅读瓶颈。
在成人二语习得方面,AĞÇAM(2008)考察了母语为土耳其语的英语二语学习者对英语负极项的习得情况,讨论负极项的正确使用是否与其英语熟练程度以及负极项出现的位置具有相关性。通过分层有意抽样(stratified purposive sampling),作者选取了33名被试,并根据英语熟练程度分成两组:由18名英语高级水平学生组成的高级组和15名英语中等水平学生组成的中级组。实验采用口头诱导产出(oral elicited production)的方法让被试根据图片展示的内容来完成句子。测试句包括MNS、MNO、ENS、ENO等4种类型,即主句包含否定词,负极项出现在子句的主语位置;主句包含否定词,负极项出现在子句的宾语位置;否定代词出现在子句的主语位置;负极项与否定共现出现在子句的宾语位置。测试结果表明,二语学习者对后两种类型,即ENS、ENO的句子完成情况好于前两种类型;在正确使用负极项方面,高级组的掌握情况比中级组好,说明英语熟练程度与负极项的正确使用之间呈正相关。AĞÇAM认为,在MNS、MNO两种句子类型中,被试的负极项错误使用原因可能是由于受母语的语法影响,但并未对此提出进一步明确的解释。在测试结果中没有发现负极项出现位置与其正确使用之间存在相关性,不论负极项是出现在主语还是宾语位置都不会对被试的表现造成任何影响。
2.国内的研究
周文婷(2007)以留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他们对“什么”非疑问用法的习得情况和习得过程。周将“什么”的非疑问用法分为九种(全指、例指、承指、借代、委婉、假设、猜测、否定、反问),通过数据一一分析留学生和母语者对“什么”的各种非疑问用法的使用偏好上的异同。研究结果表明留学生在表达“什么”的非疑问用法时,更倾向于使用形式感比较强也相对简单的全指,如例(8),和表假设、猜测含义的虚指,如例(9):
(8)我本来[什么]也没有,一见着他呀,好像忽然间我[什么]都有啦!
(9)有几个茶客好像预感到[什么]灾祸,一个个往外溜。
例(8)就是一个负极项的例子。
童丽娜(2008)也以留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考察留学生对“谁”“什么”“哪儿”“怎么”等疑问代词疑问用法和非疑问用法的辨析,及其对非疑问用法的特殊情况的掌握;研究结果表明留学生学习疑问代词的习得顺序为:疑问用法>任指用法>虚指用法>否定用法。
袁博平(Yuan:2008,2010)研究继承了李艳惠(1992)和林若望(1998)等人从语义-句法界面来分析汉语Wh词的研究方法,先后选取了107个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111个以日语为母语的学习者为测试对象,完成可接受性判断测试(Acceptability Judgment Test),来研究汉语二语学习者是否能够习得所有表示非疑问的存在极端Wh词(EPWs)及其允准语。根据存在极端Wh词(EPWs)的受限语境,袁将测试句语境分为7种,即否定句、含非事实性动词句、含认知情态词句、条件句、含小品词“吗”的疑问句、含推理小品词“了”句和A-非-A问句。每种语境包括允准语(licensor)成分统领(c-command)Wh词和不成分统领Wh词的句型。经SPSS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测试者只有达到高级水平后才在表存在极端Wh词和一些允准语之间建立允准关系;而测试者即使已达到高级水平,也无法将包含小品词“吗”,表推理的“了”和A-非-A的句中Wh词理解为非疑问用法。袁根据这一研究结果,提出了一语依赖性界面假设(L1-independent interface hypothesis),该假设认为如果在学习者的母语中已经建立有某种形式的界面,那么在学习二语的过程中涉及到该界面的语法体就可被习得。比如,否定词、非事实性动词、表不确定性副词及条件句在英语中可以作为负极项的允准语,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测试者在他们母语的基础上,将这种句法和语义界面上的连接迁移到他们的汉语二语语法中,从而建立制约和被制约的关系。但如果这种语义和句法界面上的连接在二语语法中要从零开始,那么这种连接就会是不可能的,这也证明了研究中出现的结果:测试者虽然可以习得小品词“吗”“了”和A-非-A的语义,却不能和存在极端Wh词在句法层面上建立连接。
综上所述,目前有关对汉语负极项习得的文献较少,主要集中讨论成人和儿童对其分布的敏感性及对其语义特点的理解问题,所获得的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巩固了对汉语负极项的理论建设。周文婷(2007)和童丽娜(2008)对汉语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习得顺序的研究结果为汉语负极项允准条件的习得顺序提供了重要线索,留学生最先习得的允准条件是出现在有“都/也”限制的否定句中,然后再习得条件从句和含表猜测词的允准语境,至于造成发展顺序和习得顺序不同的原因还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Yuan(2008,2010)的研究结果丰富了从现代形式化角度对汉语Wh词的研究,证明汉语Wh词表非疑问用法时和英语中负极项使用分布上确实存在相似性,为我们今后从负极项层面分析汉语Wh词提供了更多的语言线索。虽然汉语Wh词并不完全等同于负极项,二者之间存在差异,但是二者之间的共性有助于我们今后研究汉语Wh词表非疑问意义的最核心、最重要的用法。
三、负极项习得研究的发展
语言习得研究和语言理论建设密不可分,相辅相成;语言理论建设是习得研究的基础,习得研究是理论提升的重要驱动力。
回顾这40多年来有关负极项的研究,学者们一直致力于探索儿童在母语、成人在二语中究竟是如何习得这一如此复杂的语言现象。目前所得到的习得研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Chomsky提出关于普遍语法假设的有效性,人类大脑先天具有的语言获得机制可以使儿童在潜意识中掌握复杂的语言知识。这一探索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揭示负极项这一普遍语言现象的具体操作机制,进一步丰富负极项的理论研究,并探索普遍语法的运作规则。
此外,同国外相比,国内有关汉语负极项的儿童习得研究发展较为缓慢,尚未形成成熟、完善的实验方法。有关汉语疑问词非疑问用法的习得研究也大部分集中于成人的二语习得,对儿童母语习得的研究较少;并且在儿童年龄选取方面存在缺陷,语言测试过程中没有考虑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组测试,缺少对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习得差异和发展状况的考察。
今后关于汉语负极项的习得研究还需在借鉴国外负极项研究的基础上,将理论和习得相结合,并弥补现存的不足,为汉语负极项的本质属性及分布特点、与其他语言中负极项的共性与个性提供更深层次的解释。
参考文献:
[1]AĞÇAM,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f Any-Type Negative
Polarity Items(NPIs)in English by Turkish Adult Learners[D].MA Thesis,Çukurova University,2008.
[2]Cheng,Lisa.Wh-words as Polarity Items[J].Chinese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1994,(2),615~640.
[3]Fauconnier,G.Pragmatic Scales and Logical Structure[J].
Linguistic Inquiry,1975 6:(3),353~375.
[4]Ginnakidou,A.Negative and positive polarity items: Variation,
licensing,and compositionality[A].In Maienborn,Claudia,Klaus von Heusinger,and Paul Portner(eds).Semantics: An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Natural Language Meaning[C].Berlin: Mouton de Gruyter,2008.
[5]Gualmini,A.The Ups and Downs of Child Language: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Children’s Knowledge of Entailment Relations and Polarity Phenomenon[D].Ph.D.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Maryland,2003.
[6]Huang,A.J.& S.Crain.The Acquisition of the NPI renhe
“any” in Mandarin Chinese[R].Presentation given at the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Cognitive Science,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China,2010.
[7]Huang,C.-T.James.Logical Relations in Chinese and the
Theory of Grammar[D].PhD Dissertation,MIT,1982.
[8]Jackendoff,R.Semantic Interpretation in Generative Grammar[M].
Cambridge: MIT Press,1972.
[9]Janssen,B.L.M.2008.Licensing of Negative Polarity Items:
An Eye Tracking Study[Z].http://igitur-archive.library.uu.nl/student-theses/2008-1031-201026/NPI%20scriptie.pdf.Retrieved on July 24,2010.
[10]Klima,E.Negation in English[A].In Jerry Fodor & Jerrold
Kats(Eds.)The Structure of Language[C].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 Hall,1964.
[11]Koster,C.& S.Van der Wal.The Acquisition of Negative
Polarity Items[A].In Proceedings of the Child Language Seminar 1994[C].Bangor.Wales.Multilingual Matters,Ltd,1995.
[12]Ladusaw,W.Polarity Sensitivity as Inherent Scope Relations[M].
New York: Garland Publishing,1980.
[13]Li,Yen-hui Audrey.Indefinite Wh in Mandarin Chinese[J].
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1992,1,125~155.
[14]Lin,Jo-wang.On Existentoal Polarity Wh-Phrases in Chinese[J].
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1998,7,219~255.
[15]Linebarger,M.The Grammar of Negative Polarity[D].PhD.
Dissertation,MIT,1980.
[16]Progovac,L.Negative & Positive Polarity: A Binding Approach[M].
CA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17]Tieu,Lyn Shan.On children’s acquisition of the NPI
licensing condition in English[R].Poster presented at the 34th Boston University Conference on Language Development(BUCLD-34),Boston University,November 7,2009.
[18]Van d Wal,S.Negative Polarity Items in Dutch and English:
A Lexical Puzzle[A].In C.Koster and F.Wijnen(eds.)Proceedings of the Groningen Assembly on Language Acquisition[C].Centre for Language and Cognition Groningen,Groningen,1996.
[19]Xiang,M.,A.,Conroy,J.Lidz & A,Zukowski.2006.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Polarity Items[R].Poster presented at the 12th Annual Conference on Architectures and Mechanisms for Language Processing(Amlap),Aug,Nijmegen.http://www.ling.umd.edu/~staceyc/Xiang.pdf.Retrieved on July 24,2010.
[20]Yuan,Boping.Discrepancy in English Speakers'L2 Acquisition
of Chinese Wh-Words as Existential Polarity Words: The L1-Dependent Interface Hypothesis[A].In Roumyana Slabakova et al(ed.)Proceedings of the 9th Gener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onference(GASLA 2007)[C].Somerville,MA: Cascadilla Proceedings Project,2008,272~284.
[21]Yuan,Boping.Domain-wide or variable-dependent vulnerability
of the semantics-syntax interface in L2 acquisition? Evidence from wh-words used as existential polarity words in L2 Chinese grammars[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2010,26(2): 219~260.
[22]Zhou,Peng.Interface Conditions in Child Language:A
View from Mandarin Chinese[D].PhD dissertation,Macquarie University,2010.
[23]Zwarts,F.Three Types of Polarity[D].Ms.,University
of Groningen,1993.
[24]Zwarts,F.Facets of Negation[A].In J.van der Does & J.van
Eijck(eds.).Quantifier,Logic and Language[C].Standford: CSLI Publications,1996,385~421.
[25]陈晓湘,罗琼鹏.负极词的极端敏感性及允准条件研究[J].外
语与外语教学,2005,(4).
[26]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27]郭婷婷.现代汉语疑问句的信息结构与功能类型[D].武汉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2005.
[28]李宇明,陈前瑞.语言的理解与发生——儿童问句系统的理解与
发生的比较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9]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0]邵敬敏.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31]童丽娜.留学生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习得顺序研究[D].山东大
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2]徐杰.疑问范畴与疑问句式[J].语言研究,1999,(2).
[33]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4]张晓涛.现代汉语疑问范畴和否定范畴的相通性及构式整合[D].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35]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6]周文婷.留学生对“什么”非疑问用法的习得研究[D].北京语
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孙雅静 范莉 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 100083)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一、负极项与允准项
(一)国外的研究
掌握允准条件的属性对正确理解负极项的语义特征、并在合乎语法的语境中使用负极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负极项的允准范围以及这些允准条件是否拥有共同点等问题,许多学者从语义、句法和语用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Klima(1964)从语义/句法接口的角度提出负极项如any和ever的允准成分是“否定”(显性的或隐性的)或含“情感意愿”较强的一些词。Jackendoff(1972)提出允准成分必须要统领被允准成分。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利用层级概念来进一步解释究竟哪些条件可以发挥允准负极项的作用。Fauconnier(1975)提出负极项的出现和层级蕴涵相关;Ladusaw(1980)继承了这一观点,认为负极项的允准条件和某一表达式或结构的逻辑属性有关,负极项只能在向下蕴涵(downward entailing,DE)表达式的辖域内才得到允准。向下蕴涵的函数允许从集合向其子集的推断。
(1)表达式δ是“向下蕴涵”的当且仅当:
∀x∀ y[x⊆y→[δ'(y){→/ ⊆}δ'(x)]。
Ladusaw从纯语义的角度来定义负极项的允准条件并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和分析,但仍有不足之处。学者们发现向下蕴涵并不能全面准确地解释负极项的出现范围,在一些非向下蕴涵、与否定无关的语境中负极项同样能够被允准。如例(2)和例(3):
(2)Did you see anything?
(3)John may talk to anybody.
Zwarts(1996)把负极项区分为三类:弱负极项(Weak NPIs)、强负极项(Strong NPIs)和超强负极项(Superstrong NPIs)。根据强度的不同,这三种负极项出现的语境分别是向下蕴涵、反-添加(anti-additive)和反-形态(anti-morphic),并且依次为包含关系。不同类型的负极项所需的允准成分不同,而这些允准成分也同样形成一种包含关系。
针对向下蕴涵在解释方面的不足,Giannakidou(2008)和Zwarts(1993)提出非证实性(nonveridicality)的概念来解释负极项的允准条件。非证实性表征表达式的意义不为真,例如否定句,包含情态动词句:疑问句和虚拟语气句;上述语境均可允准负极项。Zwarts进一步验证,向下蕴涵表达式是非表真性的一个子集概念,因此非证实性在理论上同向下蕴涵是一致的。
Linebarger(1980)观察到Ladusaw研究中存在的缺陷,认为在负极项的允准条件中最重要的是否定。负极项在一个句子中能得到允准当且仅当在该句的逻辑式上,该负极项在允准算子否定蕴涵的直接辖域内,即直接辖域限制(Immediate Scope Constraint,ISC)。如负极项出现在没有明显否定的句子当中,则ISC必须附着于句子的否定含义而存在。
Progovac(1994)又进一步用约制理论的框架来定义负极项;他认为负极词的允准关系遵循约制原则A,因为NPI必须被某个允准语或是某个空极项算子约束,而该允准语约束是否定的一种形式。
此外,还有学者从语用的角度来分析负极项的允准条件。Kadman和Landman(1993)提出负极项只能在“强势语境”中出现。负极项“any”本身表达的就是一个“极性”,要允准这负极项的词性,非强势的语境不可。Kadman和Landman把“增强”表达力和“拓宽”了语境允许的视角看作“any”本身的功能,并提出正是因为这一功能,使得“向下蕴涵”的表达式成了它的必要允准成分,但“向下蕴涵”的表达式本身却不是允准条件,它们只是真正允准条件的“副产品”(陈晓湘、罗琼鹏,2005)。
正如前文所述,负极项的允准成分一直在进行不断的补充和修正,有关负极项的习得研究也将重点放在对其允准机制及在不同允准条件下语义理解两个方面来探讨。
(二)国内的研究
汉语中较早明确提出“极性词”(polarity words)概念的是沈家煊(1999),“语言中有些词语一般只能用在肯定句,有些词语一般只能用在否定句。如果把肯定、否定看作正负两极,那么语言中有些词语属于“极性词”。最早对汉语极项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是石毓智(2001),他提出了一个自然语言肯定和否定的公理来解释极性词的分布特点,即语义程度极小的词语,只能用于否定结构;语义程度极大的词语,只能用于肯定结构;语义程度句中的词语,可以自由地用于肯定和否定结构之中。这些研究介绍,归纳了汉语中的一些极敏感现象,而重点从理论上分析该现象的研究主要涉及对汉语疑问词非疑问用法的探索。现代汉语的许多语言现象证明,疑问代词在某些情况下同英语中的any一样,呈现出极性敏感特征。
国内传统汉语言学家(赵元任,1979;吕叔湘,1982;朱德熙,1982;丁声树,1961;邵敬敏,1996等)对疑问词非疑问用法的归类和解释虽有不同的看法,但基本上将疑问词的非疑问用法分为任指和虚指;并且当疑问代词表示任指义时,多数出现在含有“也、都”之类副词,并有“不论”“任凭”“不管”等连词与之相呼应的句式中,如:
(4)不管谁来参加,我都欢迎。
从语义和句法相结合角度进行的研究一般认为汉语疑问词在一定的受约语境(affective contexts)下可以表达非疑问的含义,比如否定句、条件句、是非问句等等,这种用法和英语中的负极项用法十分类似。基于这一现象,Huang(1982)、Cheng(1994)、Li(1992)等学者把疑问代词符号化为Wh词,认为汉语中的Wh-词就是否定极端词项,在一定受约语境(affective contexts)中能够得到允准,和句法的允准语(1icensor)有一定的关系。Lin(1998)则认为在受约语境中出现的汉语Wh词是存在极端Wh词(EPW,Existential Polarity Wh-Phrases),解释了汉语疑问词作非疑问用法时表现出负极项的特征,指出当疑问词表示某人、某物的意义时,是表示存在意义的极性词,典型地出现在否定句中,而不能出现在肯定句中。还有一些学者(徐杰,1999;郭婷婷,2005;张晓涛,2009)论证了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是由于句中焦点变化、转移引起的。以否定句为例,句中的否定词“不”作为一个对焦点敏感的算子会否定疑问词原本充当的焦点成分,使之被否定词成分统领,体现出负极项的特征。
回顾以上理论研究,我们可以看出汉语负极项的研究重点依然是对其允准成分的探索和解释。因此,有关汉语负极项的习得研究主要是围绕成人和儿童对疑问词表示非疑问义的允准条件的习得顺序、习得情况以及对负极项在不同允准语境中的语义理解进行的。
二、负极项习得研究的成果
(一)负极项在儿童语法中
国外较早开始进行儿童习得负极项研究的是O'Leary和Crain(1994),考察4至5岁儿童对any允准条件的知识掌握。通过诱导产出(Elicited Production Task)的实验方法,来引导儿童产出向下蕴涵和非向下蕴涵的语境(Gualmini:2003,64~67)。研究结果表明4~5岁的儿童只在向下蕴涵的语境中而避免在向上蕴涵的语境中使用负极项any,与成人语法中any的允准条件相一致。
Koster,C.和S.Van der Wal(1995)以3岁的荷兰语儿童为实验对象,采用让儿童复述和表演的测试方法来考察儿童是否对荷兰语中负极词hoeven的允准条件敏感,并且在多大程度上敏感。研究结果表明儿童能够意识到hoeven一词在使用分布上受限,但在理解hoeven一词的准确允准语境方面上和成人相比存在差异。经过自然语言数据分析,作者初步认为儿童违反负极项使用限制可能是由于儿童语法仍然处于中级水平,尚未对负极项允准条件的概念形成正确的理解;但作者并未就上述原因提供进一步的解释。
Van de Wal(1996)回顾了英语和荷兰语中的负极项用法,发现尽管负极项的用法在不同的语言中存在差异,但是儿童都要习得如何在正确的语境中使用负极项;需要探讨的问题是既然儿童没有被有意告知负极项不能在某些语境中出现,那么儿童又是如何掌握负极项使用的限制条件的。对此,Van de Wal基于语料库研究分析了荷兰语儿童的自然语料,发现在荷兰语中出现较早,使用频繁的两个负极项是hoeven(必须)和meer(不再),并且只和否定词niet(不是)共现,到2岁6个月之后才和其他允准语共现,这说明儿童从一开始就在有限制性的条件下使用负极项,这一结果同O’Leary和Crain(1994)的研究发现相一致;尽管儿童有时会发出不符合负极项使用规范的话语,但这些话语都包含一种潜在的否定意义,试图符合负极项的允准条件;因此这些话语可以看作是负极项允准条件发展中出现的伪允准(pseudo-licensing),但目前对于这一现象的出现还没有提出一个系统的解释。Van de Wal从保守主义学习的角度分析,提出假设:伪允准语(pseudo-licensers)的出现说明儿童是依据自身发展中的语言结构使用负极项,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便是否定结构,或是对儿童来说可以充当否定的结构。因此负极项出现在被儿童认为是表达否定意义的语境中表明了负极项的习得与否定结构的发展密切相关。为证明这一假设,Van de Wal又基于语料库研究分析了英语儿童的自然语料,发现在英语中首先出现的负极项是any、either和yet。这些词的使用同荷兰语中负极项的使用模式相似,会出现在正确的允准语境和伪允准语境中,证明了负极项的习得确实和否定结构的发展密切相关。
针对any在允准语境中的语义理解,Thornton(1994)通过测试来观察英语儿童能否区分例(5)和例(6)在意义上的差异(Gualmini:2003,68~70):
(5)Didn't any of the turtles buy an apple?
(6)Did any of the turtles not buy an apple?
测试结果显示,3岁左右的儿童能够区分以上两例句中当any和否定存在不同辖域关系时呈现出的语义差别。Xiang,M.,A,Conroy,J.Lidz和A.Zukowski(2006)的研究也证实了Thornton的测试结果,4~5岁的英语儿童基本能够理解any是负极项,在使用范围上受限,并且在不同的辖域范围内有不同的语义理解。
Tieu(2009)通过语料库中的自然语料分析了英语儿童对英语负极项any的习得情况,Tieu提出三个假设:第一,儿童在习得负极项时采用保守的方法(conservative approach),即在已掌握正确的允准条件知识之后,儿童才会输出包含负极项any的语言表达;第二,儿童习得陈述句和疑问句中“any”的用法是同时发生的;第三,儿童对允准语用法的习得是从允准语的最窄子集开始的。经过语料分析,Tieu证实了以上全部假设,得出结论:儿童是在掌握了正确的允准条件之后才开始使用英语负极词any,并且如果一旦开始大量使用的话,就会很少出现允准条件使用错误的情况。这一实验结果为Zwarts所提出负极项允准语的分类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支持。第三个假设的证实使得我们思考负极项是否有最典型的允准条件,既然儿童对允准语用法的习得是从允准语的最小子集开始的,那这一子集很可能就是负极项最核心、最基本的允准条件,这一假设今后还需要更多的语言分析手段进行研究证明。
在汉语儿童习得方面,提到负极项的研究必须要涉及疑问词的非疑问用法的研究。在这个方面的工作成果较少,经典的研究如李宇明、陈前瑞(1998)。他们在对儿童特指疑问句的个案研究过程中发现儿童在2岁6个月之后会出现“谁”“什么”和“哪”不表疑问的用法,如,“姐姐,你想吃什么我就吃什么”。“什么也没有”,说明在2~3岁期间是儿童问句系统的快速发展时期,出现了貌似疑问而不表疑问的反问句。但针对如“什么也没有”这种非疑问用法用在否定结构中的现象,目前掌握的基于自然语料的研究还十分缺乏。
目前较全面地研究儿童习得汉语负极项允准机制的研究是Zhou(2010)进行的汉语儿童习得Wh词非疑问用法的研究。Zhou提出汉语儿童对Wh词非疑问用法的允准机制是先天具备的,证明了乔姆斯基普遍语法原则的存在,为儿童早期语言知识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他从理论和习得相结合的角度出发,观察汉语儿童早期是否对Wh词非疑问用法的允准语境敏感,以及他们是如何在Wh词的语义解释和出现的语言环境之间建立起连接的。他主要测试了汉语Wh词非疑问用法中最常见的两种,即否定词“没有”成分统领的表存在的不定词(existential definites)和与“都/也”共现的全称量词。这两种用法对应的分别是汉语言学家们提出的虚指和任指用法。Zhou选取了3~5岁的汉语儿童为测试对象,采用真值判断(Truth Value Judgment Tasks)的试验方法。实验结果证明,3~5岁的汉语儿童对以上两种允准语境敏感,能够区分Wh词在这些语境中所表达的疑问和非疑问含义。针对以上实验结果,zhou提出,在儿童汉语里,Wh词被看作是一种变量,因此Wh词的解读受变量—约束(variable-binding)关系的制约;该变量—约束机制在儿童语言里是与生俱来的,可以帮助儿童获得正确的语义理解而不需要刻意地学习哪些语境如何允准非疑问用法,儿童只需理解不同语境的语义属性,就可借助内在的变量—约束机制来区分Wh词表达的是疑问义还是非疑问义。
研究中,Zhou还注意到语音线索在区分汉语Wh词双重功能的作用,如:
(7)约翰没有吃什么水果。
如果“什么水果”读作上升语调,则句中的“什么”表疑问;如果读作平调,则表非疑问。通过测试发现儿童对语调信息很敏感,能够运用其来区分句式结构引起的歧义。
另外,Huang和Stephen Crain(2010)从负极项的语义理解角度出发,研究了儿童对汉语中与any具有词汇对应关系的“任何”在不同允准条件下的语义解读。他们选取51个4~6岁儿童为实验组,20个成年人为控制组,利用真值判断(Truth Value Judgement Task,TVJT)的测试方法,考察汉语儿童对负极项“任何(any)”在情态动词、否定句、比较句和“在……之前”这四种语境下的语义理解;研究结果显示尽管有关“任何(any)”的使用分布和语义解释的语言输入贫乏,但五岁左右的儿童基本可以理解“任何”在这几种语境下的语义解读。
(二)负极项在成人语法中
1.国外的研究
针对成人掌握负极项知识的研究有Janssen(2008)以荷兰语为母语的成人为实验对象进行的研究,Janssen选取荷兰语中的负极词hoeven和与之语义上相似的非负极词moeten;非允准语altijd、强允准语niet和弱允准语zelden,采用可接受判断测试方法(Acceptability Judgment Tasks)观察成人是否清楚负极词hoeven合乎语法的使用需要与某些特定词汇共现,以及是否能够区分不同强度的负极项允准语;研究显示允准语的强弱程度并未对测试者判断句子是否符合语法规范的结果造成显著影响;根据这一结果,作者又通过眼球追踪揭示成人在阅读过程中对负极项的处理情况,对于包含负极词hoeven的句子处理,非允准语altijd的阅读时间比强允准语niet的时间长,这一结果说明在非允准条件范围内出现的负极词的理解过程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导致被试再读;这一测试结果也恰好证明了负极项必须被允准才能产出符合语法规范的话语,没有被允准的负极项则会导致阅读瓶颈。
在成人二语习得方面,AĞÇAM(2008)考察了母语为土耳其语的英语二语学习者对英语负极项的习得情况,讨论负极项的正确使用是否与其英语熟练程度以及负极项出现的位置具有相关性。通过分层有意抽样(stratified purposive sampling),作者选取了33名被试,并根据英语熟练程度分成两组:由18名英语高级水平学生组成的高级组和15名英语中等水平学生组成的中级组。实验采用口头诱导产出(oral elicited production)的方法让被试根据图片展示的内容来完成句子。测试句包括MNS、MNO、ENS、ENO等4种类型,即主句包含否定词,负极项出现在子句的主语位置;主句包含否定词,负极项出现在子句的宾语位置;否定代词出现在子句的主语位置;负极项与否定共现出现在子句的宾语位置。测试结果表明,二语学习者对后两种类型,即ENS、ENO的句子完成情况好于前两种类型;在正确使用负极项方面,高级组的掌握情况比中级组好,说明英语熟练程度与负极项的正确使用之间呈正相关。AĞÇAM认为,在MNS、MNO两种句子类型中,被试的负极项错误使用原因可能是由于受母语的语法影响,但并未对此提出进一步明确的解释。在测试结果中没有发现负极项出现位置与其正确使用之间存在相关性,不论负极项是出现在主语还是宾语位置都不会对被试的表现造成任何影响。
2.国内的研究
周文婷(2007)以留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他们对“什么”非疑问用法的习得情况和习得过程。周将“什么”的非疑问用法分为九种(全指、例指、承指、借代、委婉、假设、猜测、否定、反问),通过数据一一分析留学生和母语者对“什么”的各种非疑问用法的使用偏好上的异同。研究结果表明留学生在表达“什么”的非疑问用法时,更倾向于使用形式感比较强也相对简单的全指,如例(8),和表假设、猜测含义的虚指,如例(9):
(8)我本来[什么]也没有,一见着他呀,好像忽然间我[什么]都有啦!
(9)有几个茶客好像预感到[什么]灾祸,一个个往外溜。
例(8)就是一个负极项的例子。
童丽娜(2008)也以留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考察留学生对“谁”“什么”“哪儿”“怎么”等疑问代词疑问用法和非疑问用法的辨析,及其对非疑问用法的特殊情况的掌握;研究结果表明留学生学习疑问代词的习得顺序为:疑问用法>任指用法>虚指用法>否定用法。
袁博平(Yuan:2008,2010)研究继承了李艳惠(1992)和林若望(1998)等人从语义-句法界面来分析汉语Wh词的研究方法,先后选取了107个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111个以日语为母语的学习者为测试对象,完成可接受性判断测试(Acceptability Judgment Test),来研究汉语二语学习者是否能够习得所有表示非疑问的存在极端Wh词(EPWs)及其允准语。根据存在极端Wh词(EPWs)的受限语境,袁将测试句语境分为7种,即否定句、含非事实性动词句、含认知情态词句、条件句、含小品词“吗”的疑问句、含推理小品词“了”句和A-非-A问句。每种语境包括允准语(licensor)成分统领(c-command)Wh词和不成分统领Wh词的句型。经SPSS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测试者只有达到高级水平后才在表存在极端Wh词和一些允准语之间建立允准关系;而测试者即使已达到高级水平,也无法将包含小品词“吗”,表推理的“了”和A-非-A的句中Wh词理解为非疑问用法。袁根据这一研究结果,提出了一语依赖性界面假设(L1-independent interface hypothesis),该假设认为如果在学习者的母语中已经建立有某种形式的界面,那么在学习二语的过程中涉及到该界面的语法体就可被习得。比如,否定词、非事实性动词、表不确定性副词及条件句在英语中可以作为负极项的允准语,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测试者在他们母语的基础上,将这种句法和语义界面上的连接迁移到他们的汉语二语语法中,从而建立制约和被制约的关系。但如果这种语义和句法界面上的连接在二语语法中要从零开始,那么这种连接就会是不可能的,这也证明了研究中出现的结果:测试者虽然可以习得小品词“吗”“了”和A-非-A的语义,却不能和存在极端Wh词在句法层面上建立连接。
综上所述,目前有关对汉语负极项习得的文献较少,主要集中讨论成人和儿童对其分布的敏感性及对其语义特点的理解问题,所获得的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巩固了对汉语负极项的理论建设。周文婷(2007)和童丽娜(2008)对汉语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习得顺序的研究结果为汉语负极项允准条件的习得顺序提供了重要线索,留学生最先习得的允准条件是出现在有“都/也”限制的否定句中,然后再习得条件从句和含表猜测词的允准语境,至于造成发展顺序和习得顺序不同的原因还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Yuan(2008,2010)的研究结果丰富了从现代形式化角度对汉语Wh词的研究,证明汉语Wh词表非疑问用法时和英语中负极项使用分布上确实存在相似性,为我们今后从负极项层面分析汉语Wh词提供了更多的语言线索。虽然汉语Wh词并不完全等同于负极项,二者之间存在差异,但是二者之间的共性有助于我们今后研究汉语Wh词表非疑问意义的最核心、最重要的用法。
三、负极项习得研究的发展
语言习得研究和语言理论建设密不可分,相辅相成;语言理论建设是习得研究的基础,习得研究是理论提升的重要驱动力。
回顾这40多年来有关负极项的研究,学者们一直致力于探索儿童在母语、成人在二语中究竟是如何习得这一如此复杂的语言现象。目前所得到的习得研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Chomsky提出关于普遍语法假设的有效性,人类大脑先天具有的语言获得机制可以使儿童在潜意识中掌握复杂的语言知识。这一探索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揭示负极项这一普遍语言现象的具体操作机制,进一步丰富负极项的理论研究,并探索普遍语法的运作规则。
此外,同国外相比,国内有关汉语负极项的儿童习得研究发展较为缓慢,尚未形成成熟、完善的实验方法。有关汉语疑问词非疑问用法的习得研究也大部分集中于成人的二语习得,对儿童母语习得的研究较少;并且在儿童年龄选取方面存在缺陷,语言测试过程中没有考虑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组测试,缺少对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习得差异和发展状况的考察。
今后关于汉语负极项的习得研究还需在借鉴国外负极项研究的基础上,将理论和习得相结合,并弥补现存的不足,为汉语负极项的本质属性及分布特点、与其他语言中负极项的共性与个性提供更深层次的解释。
参考文献:
[1]AĞÇAM,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f Any-Type Negative
Polarity Items(NPIs)in English by Turkish Adult Learners[D].MA Thesis,Çukurova University,2008.
[2]Cheng,Lisa.Wh-words as Polarity Items[J].Chinese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1994,(2),615~640.
[3]Fauconnier,G.Pragmatic Scales and Logical Structure[J].
Linguistic Inquiry,1975 6:(3),353~375.
[4]Ginnakidou,A.Negative and positive polarity items: Variation,
licensing,and compositionality[A].In Maienborn,Claudia,Klaus von Heusinger,and Paul Portner(eds).Semantics: An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Natural Language Meaning[C].Berlin: Mouton de Gruyter,2008.
[5]Gualmini,A.The Ups and Downs of Child Language: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Children’s Knowledge of Entailment Relations and Polarity Phenomenon[D].Ph.D.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Maryland,2003.
[6]Huang,A.J.& S.Crain.The Acquisition of the NPI renhe
“any” in Mandarin Chinese[R].Presentation given at the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Cognitive Science,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China,2010.
[7]Huang,C.-T.James.Logical Relations in Chinese and the
Theory of Grammar[D].PhD Dissertation,MIT,1982.
[8]Jackendoff,R.Semantic Interpretation in Generative Grammar[M].
Cambridge: MIT Press,1972.
[9]Janssen,B.L.M.2008.Licensing of Negative Polarity Items:
An Eye Tracking Study[Z].http://igitur-archive.library.uu.nl/student-theses/2008-1031-201026/NPI%20scriptie.pdf.Retrieved on July 24,2010.
[10]Klima,E.Negation in English[A].In Jerry Fodor & Jerrold
Kats(Eds.)The Structure of Language[C].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 Hall,1964.
[11]Koster,C.& S.Van der Wal.The Acquisition of Negative
Polarity Items[A].In Proceedings of the Child Language Seminar 1994[C].Bangor.Wales.Multilingual Matters,Ltd,1995.
[12]Ladusaw,W.Polarity Sensitivity as Inherent Scope Relations[M].
New York: Garland Publishing,1980.
[13]Li,Yen-hui Audrey.Indefinite Wh in Mandarin Chinese[J].
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1992,1,125~155.
[14]Lin,Jo-wang.On Existentoal Polarity Wh-Phrases in Chinese[J].
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1998,7,219~255.
[15]Linebarger,M.The Grammar of Negative Polarity[D].PhD.
Dissertation,MIT,1980.
[16]Progovac,L.Negative & Positive Polarity: A Binding Approach[M].
CA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17]Tieu,Lyn Shan.On children’s acquisition of the NPI
licensing condition in English[R].Poster presented at the 34th Boston University Conference on Language Development(BUCLD-34),Boston University,November 7,2009.
[18]Van d Wal,S.Negative Polarity Items in Dutch and English:
A Lexical Puzzle[A].In C.Koster and F.Wijnen(eds.)Proceedings of the Groningen Assembly on Language Acquisition[C].Centre for Language and Cognition Groningen,Groningen,1996.
[19]Xiang,M.,A.,Conroy,J.Lidz & A,Zukowski.2006.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Polarity Items[R].Poster presented at the 12th Annual Conference on Architectures and Mechanisms for Language Processing(Amlap),Aug,Nijmegen.http://www.ling.umd.edu/~staceyc/Xiang.pdf.Retrieved on July 24,2010.
[20]Yuan,Boping.Discrepancy in English Speakers'L2 Acquisition
of Chinese Wh-Words as Existential Polarity Words: The L1-Dependent Interface Hypothesis[A].In Roumyana Slabakova et al(ed.)Proceedings of the 9th Gener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onference(GASLA 2007)[C].Somerville,MA: Cascadilla Proceedings Project,2008,272~284.
[21]Yuan,Boping.Domain-wide or variable-dependent vulnerability
of the semantics-syntax interface in L2 acquisition? Evidence from wh-words used as existential polarity words in L2 Chinese grammars[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2010,26(2): 219~260.
[22]Zhou,Peng.Interface Conditions in Child Language:A
View from Mandarin Chinese[D].PhD dissertation,Macquarie University,2010.
[23]Zwarts,F.Three Types of Polarity[D].Ms.,University
of Groningen,1993.
[24]Zwarts,F.Facets of Negation[A].In J.van der Does & J.van
Eijck(eds.).Quantifier,Logic and Language[C].Standford: CSLI Publications,1996,385~421.
[25]陈晓湘,罗琼鹏.负极词的极端敏感性及允准条件研究[J].外
语与外语教学,2005,(4).
[26]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27]郭婷婷.现代汉语疑问句的信息结构与功能类型[D].武汉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2005.
[28]李宇明,陈前瑞.语言的理解与发生——儿童问句系统的理解与
发生的比较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9]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0]邵敬敏.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31]童丽娜.留学生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习得顺序研究[D].山东大
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2]徐杰.疑问范畴与疑问句式[J].语言研究,1999,(2).
[33]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4]张晓涛.现代汉语疑问范畴和否定范畴的相通性及构式整合[D].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35]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6]周文婷.留学生对“什么”非疑问用法的习得研究[D].北京语
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孙雅静 范莉 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 100083)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