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国际秩序观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ko04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竞争与合作本应成为国际交往的主流,然而,日本人在审视和观察世界时,依然秉承传统的等级观念,崇尚和迷恋基于实力博弈的国际权力观。日本民族性格中蕴涵的尊卑有序的等级意识、服膺强者的实力意识、区隔内外的阵营意识以及与邻交恶的敌对意识,从观念层面主导和形塑了日本人的国际秩序观,并对其外交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尊卑有序的等级意识
  日本传统文化中拥有根深蒂固的权威观念、等级意识、序列意识及位置意识,近代以来又接纳了西方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进化论”,等级意识遂投射和浸润到日本人的对外认知中。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认为,日本是“唯一真正彻底的等级国家”,“正如对国内问题的看法一样,日本人对国际关系的全部问题也都是用等级制这种观念来看待的”。在日本人的观念里,每个国家在国际秩序中都有自己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对应不同的等级。“世界各国应统一于一个用国际等级固定起来的世界中”,各民族应“各守本分”。
  基于尊卑有序的等级意识划分原理,日本人将本国、美国及中国在国际秩序中的地位因循实力进行定位与排序,认为世界体系是由美国居于“金字塔型”等级构造的顶端,日本和欧洲诸国居于第二层级,其他国家则居于底端。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在日本的国际秩序序列中属于排在自身“下位”的发展中国家,而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中国的日益崛起,中国在国际秩序中的位置已经跃升至第二层级,形成与之平起平坐的态势,日本人国际秩序观中的等级感和平衡感随之受到冲击,导致心理严重失衡。
  服膺强者的实力意识
  日本民族崇尚实力、服膺强者的性格更多地发端于前近代的武士道文化,具体体现在对外交往中,即是日本惯于“与国际体系中最强者”进行结盟的传统。始终与强者为伍的民族根性,使其成为观察“国际体系重心”所处位置的“风向标”,无论是欧美还是亚洲,重心位置发生转移,日本的外交战略都会随之发生转变和调整,最终义无反顾地倒向强势的一方。战后日本通过日美结盟的方式实现了国家利益最大化,在后冷战时代,面对以美国为首的“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日本依然秉承功利主义和机会主义的外交传统,一再强化日美同盟,力图倚重美国的实力,旨在达到平抑和消解来自中国崛起的“战略压力”。
  崇尚强者与蔑视弱者是日本民族性的“一体两面”,尤其是在明治维新之后,面对西方的强势文化不免怀有自卑感,而明治维新成功后又对落后的亚洲具有溢于言表的优越感。爱知县立大学教授田中宏认为,“日本人对于欧美非常崇敬,但对于邻近的中国、韩国和东南亚却始终心存蔑视”。伴随着中国和韩国等亚洲邻国的国际地位的迅速攀升,日本的优越感逐渐丧失,导致其罹患难以治愈的“身份焦虑症”,具体表征即是在历史认识、战争责任等问题上,一再挑战国际正义和公理的“底线”。在处理与亚洲邻国的外交上,呈现出歇斯底里式的狂躁状态。
  内外有别的阵营意识
  所谓“内外有别”的阵营意识,滥觞于日本集团主义的政治风土。“内外有别”的思维模式直接影响着日本人的交际行为与价值取向。这种“内外有别”的文化意识,造就了日本人注重集团内部的协调与合作,但在对外方面,则表现出竞争与排斥的特征。在日本人看来,身处国际秩序当中的交往准则也势必应该界定亲疏,区隔内外。日美同盟及与其所谓拥有相同价值观的国家当属于“内”,不在此列的其他国家关系则为“外”。这也是安倍等政治家推行“价值观外交”的逻辑起点。
  日本始终认为在“国家类型”上,日本和美国都是“西方”民主国家,而中国则是一个发展中的“转型国家”,在政治体制上与其迥然有异,这种基于意识形态划线的“阵营观念”和冷战思维,每每成为日本推行“联美抑中”战略的思想渊源。在冷战业已终结的形势下,日本仍然反复操弄“价值观”议题,突出和强化“阵营意识”,一方面体现了日本希望通过此举在国际舞台上破坏中国的国家形象,另一方面也暴露了日本已经呈现出了高度的恐惧和不自信。
  与邻交恶的敌对意识
  日本学者白井聪在《永久战败论》一书中指出,日本在处理对外关系问题上,一方面在政治、经济及军事层面陷入“对美从属”的构造中无法自拔;另一方面在面对亚洲诸国时,则体现为与邻交恶的排外性民族主义。
  实际上,目前的安倍政权有意通过渲染和夸大周边邻国对日本的威胁,将中国打造为推动其实现军事大国化的“动力装置”,在安倍看来,仅仅宣传来自朝鲜的核威慑及军事威胁,难以达到国民舆论动员的目的,毕竟朝鲜与日本存在着悬殊的国家实力,而将中国视为“假想敌”,能够为其强军修宪提供更充足的“证据”。由于中国崛起态势明显,国家实力显著增强,与日本临近且存在领土争端,所有这一切“指标”均能成为安倍推动修改和平宪法、解禁集体自卫权、增加国防预算和支出的“口实”。而渲染和夸大“中国威胁论”,更是能起到在国民中间引起对中国的警惕和恐慌的作用,从而达到国民动员和民意诱导的目的。日本政治家信奉所谓“国强必霸”的逻辑,因为近代以来日本强大后就亲身演绎过侵凌亚洲邻国的“活剧”,因此他们认定强大起来的中国也一定会对日本构成所谓的“威胁”。虽然基于对中国历史的熟稔,其内心也并不相信中国会走近代以来日本走过的老路,但是基于围堵和遏制中国的战略需要,则不惜主观恶意误读,肆意夸大中国的军事实力。
2014年7月30日,日本防卫相小野寺五典(右)视察在冲绳本岛近海参加日美印联合军演的美国核动力航母“华盛顿”号。
供图/东方IC

  具体到中日之间的钓鱼岛问题,日本方面奉行的是一种以策略掩护战略的手法,日本故意不断推动中日两国之间的领土争端步步升级,一方面能为其大刀阔斧地在国内修改宪法、解禁集体自卫权以及争取国民理解与支持铺平道路;另一方面通过在国际层面渲染和放大两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旨在挑起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警惕与不安,从而为其构筑针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争取国际舆论。
  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之下,日本依然固守着富有前近代色彩的等级意识,缺乏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平等观念,一味尊崇弱肉强食的实力意识,鲜有真诚理性地应对国际交往的合作理念,执迷不悟地划地为牢区分内外,缺乏坦诚真挚的共生意识,基于这种国际秩序观而制订与推行的外交政策,不免失信于亚洲邻国及国际社会,日本似乎也就无法摆脱“亚洲孤儿”乃至“国际弃儿”的宿命。
  (作者为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员)
其他文献
当地时间7月3日晚,在埃及军方为支持和反对现任总统穆尔西的两大阵营设置的48小时解决危机最后期限到期后,埃及军方发表声明称,穆尔西已经下台,埃及将提前举行总统选举,总统职权暂时由最高宪法法院院长代行。历史是何其相似。2011年2月11日,穆巴拉克也是在开罗解放广场一浪高过一浪的抗议声中下台。区别在于,穆巴拉克是军人出身的强势总统;穆尔西则是埃及现代历史上第一位民选总统,同时还是埃及穆斯林兄弟会的成
前段时间,旅德的一些浙江籍爱国侨领来使馆向云南地震灾区捐款。他们还向我表达了今后向国内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捐款的愿望和意向。趁此机会,我也向他们介绍了外交部在扶贫方面所做的工作。  1992年,外交部遵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选择云南省的金平县和麻栗坡县作为对口扶贫对象。这两个县是少数民族聚居县,以金平县为例,全县人口的86%为少数民族。境内99%以上为高山,土地资源十分贫瘠。人均年收入远低于国家贫困线
联合国安理会4月24日发表主席声明,指出叙利亚危机导致当今全球最大的人道主义危机,敦促叙各方停止暴力,呼吁国际社会加大救援力度。  声明说,叙利亚危机爆发以来,已造成超过22万人丧生,半数国民被迫逃离家园,其中390多万人逃至邻国。叙利亚有1220多万人需要紧急人道主义救援,其中44万人生活在被围困地区。  声明说,叙利亚危机威胁地区和平安全,对邻国带来社会、环境和经济多重影响。声明强调,只有政治
纳粹大屠杀是20世纪犹太民族、乃至人类经历的一场浩劫。对于这一历史悲剧的记忆,在当今全球犹太人民族身份的建构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不仅如此,大屠杀记忆与以色列的安全也存在着重要关联。实际上,大屠杀记忆及其关键设施大屠杀纪念馆乃是以色列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刻警示着以色列人、尤其是国防军  20世纪50年代,以色列议会先后通过数个法案,将每一年的犹太历尼散月27日(公历4月)设定为以色列的大
谁也没有想到,东亚国家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一战”)的纪念,竟是以这样的方式开始的。  2014年新年伊始的1月22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瑞士达沃斯论坛上谈到中日之间在东海和钓鱼岛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他说,要注意一战的教训。100年前英国和德国是最大的贸易伙伴,经济依存度非常高,但依然爆发了战争。言下之意,即使目前中日两国之间经济联系紧密,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也无法确保规避战争发生。  此
嘉 宾/张建平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教授  任 琳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王 磊 复旦大学金砖国家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主持人/王亚娟 《世界知识》杂志编审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的第六年,伴随美国等西方经济体的复苏步伐,世界经济却似乎又进入了一轮动荡周期。造成这轮动荡的根源复杂而多元,但本质上是失衡和分化导致的。  有专家指出,世界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
2015年9月1日,“当前国际安全环境下人道行动的挑战”研讨会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举办。该活动由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共同举办,旨在向中国的国际问题专家介绍当前国际安全形势下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面临的挑战,听取专家的分析,并就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人道行动进行探讨。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彼得·毛雷尔、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季志业,以及来自智库、学术界、媒体及相关部门的专家40余
对于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维多多来说,刚刚过去的4月底5月初可谓是经历了“冰火两重天”。4月22日~24日,亚非领导人会议和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在印尼举行,作为东道主的佐科受到全球媒体的空前关注;而五天后,印尼驻澳大利亚悉尼总领馆的大门上便被贴上了一条标语——“我可怜你,佐科”,随后便是澳政府在5月3日晚召回了驻印尼大使,佐科则被西方舆论推向了被攻击的靶心。  戏剧般的“场景转换”背后,“变数”
2013年4月,“工业4.0”战略由德国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此后,“工业4.0”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热点。为了在全球价值链中获得新的优势,各国围绕“工业4.0”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工业4.0”不仅仅是新技术的革命,也是生产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并且,随着生产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变化,全球价值链也将面临深刻的调整与变革。  “工业4.0”时代全球制造业竞争  更加激烈  2008年金融
对荷兰的打击可想而知  1986年我刚来荷兰时听人们说,这个国家上世纪,除了两次世界大战外,所遭受的最大的伤害之一便是1953年北海大坝决堤,1800余人丧命。我在荷兰20多年,从没看到荷兰举国上下面临过像这次马航MH17遇难后那样的震惊和悲伤。  荷兰人口为1600余万,比中国总人口少将近100倍。194位荷兰人在顷刻之间丧生于空难,放在中国,就等于近两万人骤然痛失生命。MH17事件 对荷兰的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