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第二谬误推理”中的消极证明与先验幻相

来源 :天津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cca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中分析了“第二谬误推理”的谬误之处:(1)“我思是单纯的”这一命题,只在把“我思”理解为主观统觉的统一性的时候,该命题才是有效的。相反,如果把“我思”看作是实体的单纯性,则是无效的。(2)关于这一命题是如何产生的,分为两种情况:在把我思看作是主观先验统觉的时候,它是分析命题;而如果把我思看作是实体的时候,则是一个虚假的先天综合命题,因此,它只不过是建立在先验幻相基础上的谬误推理。 Kant, in the first edition of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analyzed the fallacies of “second fallacious reasoning”: (1) The proposition that “I think is simple” This proposition is valid when it comes to the unity of subjective perception. On the contrary, if we consider “I think” as the simpleness of the entity, it is ineffective. (2) As to how this proposition is produced, there are two kinds of situations: when thinking of me as a subjective transcendental perspective, it is an analytical proposition; and if I think of it as an entity, It is a false congenital synthesis proposition, therefore, it is only based on a priori illusion of false reasoning.
其他文献
佛性或如来藏(梵文tathagatagarbha)是佛教哲学体系和教义里一个具争议的核心内容.自古以来,“谁或什么具有佛性”、“佛性是怎样显现的”,以及“佛性在佛教解脱论里起到怎样的
写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青年黑格尔派作家麦克斯·施蒂纳,因其言辞激烈且观点乖张,在思想史上争议极大.他既被看作追逐自由的勇士,又被认为是伤风败俗的蛮人,他的思想几
近百年来,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向度有着三个重要转变:一是研究方法在西方哲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中国传统学术方法及其融通结合中发展,实现了“正反合”的维度转向
冯至的《十四行集》与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均创作于以救亡为主题的动乱年代,但这两个文本的哲理化明显得到了发展,近于启蒙主义的人文特征也非常显著.在此之中,人文性质的
朱熹是宋代道学与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与朱子学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研究的热点。整体把握朱熹与朱子学的研究,不难发现其中存在五大研究范式,即学案设立范式、历史考证范式、体
采用心理解剖方法,对39例大学生自杀事件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自杀大学生在自杀前经历了较一般大学生更多且更为强烈的生活事件;导致大学生自杀的生活事件多元化但又相对集
“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是世界宗教史乃至世界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天主教会议,标志着现代天主教世界自我革新运动的开始.会议无疑为天主教会“本地化”提供了最坚实的精神和
义利问题是儒家思想中受到误解最多的问题之一,其误解的因缘之一就是对“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和“王何必曰利”理解的差异。考察这些语句出现的交谈对象和社会背景,可以
对于逻各斯的话语和逻辑,德里达延续了其一贯的态度,那就是通过指明差异和断裂的存在来反抗其内在的统一和完整性.Kh(o)ra是反抗力量的一个代表,它以第三类话语出现在逻各斯
按人类实践的逻辑,所有人类问题都可归于四个基本提问:对象为何物?对象谓何义?对象能何改?对象当何改?其中1、3属于真值问题,2、4属于价值问题。对问题的答案可谓知识,所以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