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遵义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黔北新农村景观设计涉及多学科的综合利用,需要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资源等实际情况作出系统化的考量,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需要注重对当地自然生态和文化传统的保护。
自然条件 人文资源 保护 开发
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是在2005年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正式开始从国家层面正式推动,提出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而在此之前黔北地区已经在2001年就开始了以“四在农家”为主题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到今年已有十多年的历程。近年来黔北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深化,将建设的重心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到推动农村产业和经济的发展和提升,涌现了不少成功的案例,实现了经济、文化各项价值的双赢。
作为一位视觉文化工作者,有幸参与到黔北新农村景观打造工作并在这一宏大社会变革中亲身感受到近年来黔北农村面貌的变化感到十分荣幸;同时也希望将个人的一些体会和思考转换成文字,与从业者共同探讨针对黔北地区新农村景观设计中的一些共性因素,以便更好的服务于黔北新农村的建设工作。
首先,农村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是一个涉及地理、人文、建筑、考古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系统工程,从现代、科学的生态设计理念出发,对自然环境中的土地及其上的空间格局加以规划和改造,使之在保持地方特色的同时,更加符合现代农村人口的发展需求,并使景观能够与新农村规划构想中的各项指标相呼应的建设活动。农村景观元素主要包括民居、土地、地形、植被、以及周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等。新农村的景观设计,首先得遵循农村景观规划中的共性的原则:生态原则、人本原则、景观多样原则、本土特色原则。设计工作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不能盲目照搬別人成功的模式,全国各地农村的自然条件和和人文因素各不相同,经济发展的程度和经济基础都不一样;只有尊重和利用好本地的地域条件和文化传统,秉承设计以人为本的精神才可能打造出更为特设和符合实际的新农村景观。
黔北地区农村景观建设,首先得关注黔北地区独特自然条件:地形、地貌、光照、雨水以及气候特征等诸多因素,只有综合的考虑到本地这些自然条件的前提下进行的黔北农村景观设计才可能不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而达到切实有效。黔北作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其分布在广大地区的山石、瀑布与溶洞就是特色的景观资源,另外丰富的阳光和雨水带来丰富的绿色植被和生物资源也是其重要的景观资源同时也对特色种植、养殖以及观光农业带来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当然黔北优越而独特自然条件也会将设计师的构想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而不能任意发挥,像近年来黔北地区多个湿地公园景观项目就并不适合本地区,因为喀斯特地形通常对地表水分的保持及其困难,容易随着岩层的缝隙下渗,其水土的维护成本相对较高;同时由于其丰富的阳光、雨水和植被资源,使得各种外来景观植物很容易被本土植被挤占,不断的维护所需资金将会带来可持续性发展的困难。当然,黔北新农村建设中,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如像湄潭茶海景区、绥阳地质公园这样的建设项目在其景观打造最大限度依托了本地区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这样的方向我认为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
景观建设中我认为另外一个主要依托的因素是本地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最大限度的保护、利用和挖掘本地的历史和人文传统来进行创新性设计是一个设计师的责任。而黔北地区正好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而且分布广泛,像仁怀的酒文化、湄潭的茶文化、海龙的土司文化、桐梓的夜郎文化、赤水的红色文化、新浦的沙滩文化、务川的少数民族文化等等,极具地域特色而且蕴含了丰富的人文信息。只有建立在本地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的景观开发才可能具有更长久的生命力。近年遵义新农村景观开发有些项目在文化包装上显得简单粗犷,缺乏深层次的研究。比如:兴起的花海项目如像薰衣草花海,郁金香园、牡丹园等等,更多的是利用异域文化的给消费者带来的猎奇心理,我认为这是一种短视而又急功近利的开发模式,没有深度的文化景观必然缺乏持久的生命力,不可持续性的开发必然导致大量资源的浪费,也不能对文化的传承起到良好的社会效应。
重视对自然条件和人文资源是我近年参与黔北的景观设计工作得到的主要经验。像勤乐乐村新农村建设项目,在以打造生态旅游的目的下,在景观的营造中注重在整条游览线路上将石漠化的路边石阵点缀休闲亭台,配合古树、古井,荷塘、田园、远山利用这些天然资源,打造出一片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在中心文化家园的景观打造上围绕“勤”、“乐”二字做为主题,将当地传统舞蹈“钱杆舞”作为题材进行壁画创作,并将汉代说唱俑设置为景观雕塑,营造勤乐村田园风光中蕴含着的勤劳、质朴、快乐的人文底蕴。总体来说我对农村景观设计的经验就是多动脑、少动工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结合文化资源进行最为节约的点缀式设计,往往却能体现出最具本土特色的效果,也能最大限度的保护本地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资源。
作者简介:陈元鹏,男,遵义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
[1] 刘萍.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河北农业大学,2007.
[2] 李欣.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研究.吉林农业大学,2011.
[3] 胡秋霞.关于新农村景观改造设计的思考.《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2.
黔北新农村景观设计涉及多学科的综合利用,需要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资源等实际情况作出系统化的考量,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需要注重对当地自然生态和文化传统的保护。
自然条件 人文资源 保护 开发
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是在2005年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正式开始从国家层面正式推动,提出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而在此之前黔北地区已经在2001年就开始了以“四在农家”为主题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到今年已有十多年的历程。近年来黔北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深化,将建设的重心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到推动农村产业和经济的发展和提升,涌现了不少成功的案例,实现了经济、文化各项价值的双赢。
作为一位视觉文化工作者,有幸参与到黔北新农村景观打造工作并在这一宏大社会变革中亲身感受到近年来黔北农村面貌的变化感到十分荣幸;同时也希望将个人的一些体会和思考转换成文字,与从业者共同探讨针对黔北地区新农村景观设计中的一些共性因素,以便更好的服务于黔北新农村的建设工作。
首先,农村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是一个涉及地理、人文、建筑、考古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系统工程,从现代、科学的生态设计理念出发,对自然环境中的土地及其上的空间格局加以规划和改造,使之在保持地方特色的同时,更加符合现代农村人口的发展需求,并使景观能够与新农村规划构想中的各项指标相呼应的建设活动。农村景观元素主要包括民居、土地、地形、植被、以及周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等。新农村的景观设计,首先得遵循农村景观规划中的共性的原则:生态原则、人本原则、景观多样原则、本土特色原则。设计工作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不能盲目照搬別人成功的模式,全国各地农村的自然条件和和人文因素各不相同,经济发展的程度和经济基础都不一样;只有尊重和利用好本地的地域条件和文化传统,秉承设计以人为本的精神才可能打造出更为特设和符合实际的新农村景观。
黔北地区农村景观建设,首先得关注黔北地区独特自然条件:地形、地貌、光照、雨水以及气候特征等诸多因素,只有综合的考虑到本地这些自然条件的前提下进行的黔北农村景观设计才可能不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而达到切实有效。黔北作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其分布在广大地区的山石、瀑布与溶洞就是特色的景观资源,另外丰富的阳光和雨水带来丰富的绿色植被和生物资源也是其重要的景观资源同时也对特色种植、养殖以及观光农业带来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当然黔北优越而独特自然条件也会将设计师的构想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而不能任意发挥,像近年来黔北地区多个湿地公园景观项目就并不适合本地区,因为喀斯特地形通常对地表水分的保持及其困难,容易随着岩层的缝隙下渗,其水土的维护成本相对较高;同时由于其丰富的阳光、雨水和植被资源,使得各种外来景观植物很容易被本土植被挤占,不断的维护所需资金将会带来可持续性发展的困难。当然,黔北新农村建设中,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如像湄潭茶海景区、绥阳地质公园这样的建设项目在其景观打造最大限度依托了本地区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这样的方向我认为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
景观建设中我认为另外一个主要依托的因素是本地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最大限度的保护、利用和挖掘本地的历史和人文传统来进行创新性设计是一个设计师的责任。而黔北地区正好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而且分布广泛,像仁怀的酒文化、湄潭的茶文化、海龙的土司文化、桐梓的夜郎文化、赤水的红色文化、新浦的沙滩文化、务川的少数民族文化等等,极具地域特色而且蕴含了丰富的人文信息。只有建立在本地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的景观开发才可能具有更长久的生命力。近年遵义新农村景观开发有些项目在文化包装上显得简单粗犷,缺乏深层次的研究。比如:兴起的花海项目如像薰衣草花海,郁金香园、牡丹园等等,更多的是利用异域文化的给消费者带来的猎奇心理,我认为这是一种短视而又急功近利的开发模式,没有深度的文化景观必然缺乏持久的生命力,不可持续性的开发必然导致大量资源的浪费,也不能对文化的传承起到良好的社会效应。
重视对自然条件和人文资源是我近年参与黔北的景观设计工作得到的主要经验。像勤乐乐村新农村建设项目,在以打造生态旅游的目的下,在景观的营造中注重在整条游览线路上将石漠化的路边石阵点缀休闲亭台,配合古树、古井,荷塘、田园、远山利用这些天然资源,打造出一片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在中心文化家园的景观打造上围绕“勤”、“乐”二字做为主题,将当地传统舞蹈“钱杆舞”作为题材进行壁画创作,并将汉代说唱俑设置为景观雕塑,营造勤乐村田园风光中蕴含着的勤劳、质朴、快乐的人文底蕴。总体来说我对农村景观设计的经验就是多动脑、少动工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结合文化资源进行最为节约的点缀式设计,往往却能体现出最具本土特色的效果,也能最大限度的保护本地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资源。
作者简介:陈元鹏,男,遵义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
[1] 刘萍.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河北农业大学,2007.
[2] 李欣.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研究.吉林农业大学,2011.
[3] 胡秋霞.关于新农村景观改造设计的思考.《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