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兰重新诠释上海老歌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_cn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上海艺联专程举行的 “玫瑰玫瑰我爱你·纪晓兰独唱音乐会”新闻发布会上,又见到了老牌歌手纪晓兰,这位曾以《远山的夕阳》等原创流行曲闻名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歌坛、并为百部影视剧演唱过主题歌的歌手,风采依旧,宝刀未老,将在人民大舞台献上一台独唱音乐会,把她近年的“老歌”演唱曲目悉数端出,接受检验。
   与许多当年的上海歌手一样,纪晓兰曾以翻唱港台歌曲和内地的流行歌曲为主,颇有知名度。但对于一个歌星而言,假如没有属于自己唱红的一首首新歌,就难以拥有稳定的歌迷群体。后来她有了一个“意外发现”:2006年,她与朋友创办上海海邻爵士乐团去香港演出时,一曲爵士风味的上海老歌《给我一个吻》让杜德伟的母亲张露听得激动不已。这位上世纪四十年代原唱这首歌的上海老歌星,特地到后台对纪晓兰说:“你唱得比我好多了,要坚持唱下去啊。”老前辈的一番话,让纪晓兰茅塞顿开:当老上海成为集体怀旧的亮点时,“上海老歌”自然就成了最佳的怀旧符号。
   四年前,在东艺与上海左邻右舍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联手推出的“经典爵士:周末爵士沙龙”系列演出中,以主打爵士歌手形象亮相的纪晓兰不仅仅是个歌唱者,作为海邻爵士乐团的团长,她悉心揣摩爵士演唱路线与上海老歌的“嫁接”,围绕“春、夏、秋、冬”四季轮回的主题,串起岁月老歌,把流行演出做成了一台精品,也做成了东艺四大系列亲民音乐会的品牌之一。她在不断琢磨中如鱼得水,歌迷队伍也不断扩大,如今甚至有购买全年套票的市民和专程从港台以及日本等地赶来的观众。
   除了东艺的驻场演出,纪晓兰还率团去海外演出。在香港荃湾大会堂演奏厅,伴随着八旬老爵士手郑德仁先生的伴奏,纪晓兰不止一次登台,香港艺人陈伟霆、钟舒漫等也赶来为她的演唱伴舞。一些香港歌迷认为,纪晓兰演绎的上海滩时代曲不仅仅是还原当年的文化情绪和音乐氛围,更是带着当代印记和个性唱法的“新唱”,有些绵柔老歌,她用蓝调重新“烹煮”;有些爱情老歌,她会于缱绻低沉处唱到豁然开朗……她上月在北京保利剧院举行的“海上新梦”演唱会,引起了声乐界人士和观众的强烈反响,不但微博粉丝几天之内从一千多激增到12万,还接到了多个城市的演出邀请。
   纪晓兰说:“我是沾了上海老歌的光”。其实,蔡琴、费玉清等老歌星,这些年来成为上海演出市场的常青树,与他们演唱上海老歌也有密切的关系。如今,国外举办的一些上海主题的活动,也动辄邀请歌手演唱上海老歌来营造氛围。显然,上海老歌是上海的丰厚音乐积累,也是城市的声音标记。这些作品对老年人来说是一种温馨的记忆,对年轻人则是琅琅上口的新歌。纪晓兰说她因“沾了上海老歌的光”而重新焕发艺术青春,其中的道理确实耐人寻味。
   这位一直在歌坛默默绽放着中年芬芳的体制外女歌手,不久前还全票当选上海艺联的常务理事,纪晓兰说,“这是对我这样生存在专业院团之外的歌手的最大褒奖。”
  
  
其他文献
一种是以精致抒情为本体特色的西洋器乐体裁,用四把弦乐器,演绎了古典主义最经典的旋律;一种是大俗大雅、长于抒情的东方戏曲剧种,用一脉吴侬语,讲述着人间天上最动人的传说。日前,一台融合着弦乐的清丽婉约、越剧的悠扬雅致的音乐作品《“弦·越”——越剧经典与四重奏迎新音乐会》上演于上海人民大舞台。当晚音乐会的演唱者可谓群英荟萃,不仅有王派传人王志萍、范派传人韩婷婷等流派传承人,还有“越女争锋”的年轻金奖得主
期刊
《开天辟地》《幸福密码》《悬崖》《心术》《风和日丽》……上海主创出品的电视剧正在全国电视荧屏上呈现出一道异军突起、异彩纷呈的文化景观。统计显示,2010年以来,沪产电视剧呈现跳跃式发展,2010年和2011年有12部电视剧在央视一套、八套黄金档播出,今年更是呈现“井喷”态势,仅上半年就有10部电视剧登陆央视,引发轰动效应,关于沪产优秀电视剧的研讨会也在北京频频召开。而这回,“本土娘家”不是针对“一
期刊
2010年7月10日的下午,当我还在莫斯科寓所中休息的时候,远在上海的兄长打来电话,说父亲在浦东新区浦南医院去世了。噩耗传来让我感到悲痛万分。恍惚之中,前年回国时,父亲每天早上穿过马路跌跌撞撞为我去买早点的背影,瞬时浮现在了我的脑海里……自从父亲2010年1月7日在新建的浦东长青路大桥下摔倒后,便高位截瘫。这半年来,父亲一直在与病魔进行着抗争,但最终还是飘然仙逝,离我们远去了。回想起父亲的一生,虽
期刊
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谈话类节目《风言锋语》联合上海文化出版社,再度推出系列丛书四本——《城市野心》《剩女无敌》《谁被收藏》《基因凶猛》。在书展上,主持人李蕾、嘉宾梁文道和姬十三围绕“媒介素养”话题,展开了深入讨论。所谓媒介素养,一方面是公众对于媒介的认知,另一方面则是传媒工作者对职业的认识和所持的职业精神。李蕾、梁文道和姬十三谈锋所指,概及传媒工作者的专业态度,媒介与受众、媒介与传媒工作者之间的关系
期刊
一座城市,外观挺括显示硬实力,内脏完好显示软实力,硬件软件俱佳,便可傲视群雄。然而,这还不够,还要加上梦实力。本期隆重推出的“梦实力”概念,不是基于玩名词的情趣,而是基于对城市未来的想象和期待。做梦的能力,做梦者的多寡,梦想的广度和深度,不但预示城市的活力,还预示城市的可爱指数、城市品质以及未来可能——这是由“魔术”话题所激发的思想火花,而火花溅落之处,应化为“梦之花”。    自从台湾魔术师刘谦
期刊
这一次从欧洲回来,距我上次去已经5年了,那时候李子云阿姨还健在,我特地送给她一种奥地利咖喱芥末混合味道的沙拉酱,她高兴地用来请人喝下午茶。如今她已在一年前远去了,但是我走在欧洲硌脚的石阶路上,依然时时地想起她。我最想告诉她,在欧洲,年轻的女孩子并不是唯一最靓丽的风景,因为她们同全世界是一样的,青春、活力,穿着混搭、时尚。而上了一定岁数的女人倒是各有各的景色,尤其与中国女人不同的是,老太太们不拒绝拐
期刊
一堆有些斑白的随意横躺的头发,一副老式的框架眼镜,一贯朴素的衣着,如月牙儿般的背配合着一根拗着造型的木拐杖,再见陈村,依然是这样的标志行头,留有上世纪八十年代知识青年的风格和印记。刚坐定,陈村立马从斜挎至腰间的灰色背包里拿出相机,开始了一圈“扫摄”,随后,即便是在当时气氛比较严肃的研讨会上,他也不时冒出“我是来‘打酱油’的”等经典网络语,旋即潮味十足。  待到与笔者私下聊天时,陈村更显幽默、诙谐,
期刊
编者按:  台湾有这么一所学校,学生年龄在15岁—18岁之间,每年三千多学生中,因违反校规校纪被校方开除的二三百人。学校没有工人,没有保卫,没有大师傅,一切必要工种都由学生自己去做。学校实行学长制,三年级学生带一年级学生。全校集合只需3分钟。学生见到老师七米外要敬礼。学生没有寒暑假作业,没有一个考不上大学的。这就是台湾享誉30年以道德教育为本的忠信高级工商学校。在台湾各大报纸招聘广告上,经常出现“
期刊
不可否认,批评是一门衰老得很快的艺术和学问,这也就出现了所谓的“前日批评家”、“昨日批评家”、“今日批评家”的划分。今日批评家即70后、80后青年批评家已然成长为批评界中坚力量。为了聚集这些年轻的文学批评家,让他们更好地发出自己的声音,上海市作家协会、中国现代文学馆、《南方文坛》杂志社联合主办了“今日批评家”论坛。近日,第二届论坛在上海举行,主题设为“批评的语境与伦理”。   论坛上,作为“昨日批
期刊
20世纪以来,科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类学、心理学、生物学、新物理学等无数新学科诞生,“知识爆炸”了,信息时代降临了,大众文化几乎覆盖了所有的领域,于是当今时代也就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知识分子异常活跃的时代。然而20世纪以来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在历史上命运异常曲折的时代,从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再到民族救亡运动,知识分子最后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在这一阶段里,知识分子又经历了“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