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实施,研究性学习已走进课堂。研究性学习常见课型辅导究竟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课堂组织辅导采取怎样的策略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通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作如下思考:
一、确立主题与课型定位
平时研究性学习一般采用讲座或随机点拨式辅导,当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辅导并甚至进行优质课评比时,课堂结构的完整性、学习方式的转换等均成为老师们面临的新挑战,时空限制了课堂,也就有必要在主题和课型上精准定向。
主题要小。口小才能挖得深,课题与课堂的切入点同样要小,不必面面俱到,过于宽泛的主题必将影响课堂探究向纵深发展,小的切入点与大的学生想象空间相结合,定向目标才能更明确,瞄准更利于有的放矢,更易于集中师生能量。小主题,小切口,可以增强课堂指导的操作性。所以开课首先是要明白究竟要指导学生什么,学生到底在课堂上学习、研究或实践什么。
比如有位老师在环境保护这一大主题下,将主题缩小在《阻击光污染》,光污染的范围显然要小得多,他采用讲故事、PPT演示、电筒光照镜子等方法导入,很快让学生了解了“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彩光污染”等光污染种类及其特点等背景知识,然后引导学生确立主题、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可操作性强。有位政治老师从十七大“生态文明”讲起,由当前中国正面临着的环保问题切入到课堂主题――中国“生活垃圾分类”路在何方?在明确垃圾分类的常识后引导学生确立子课题:垃圾分类的政策研究、垃圾产业化研究、中外分类的比较研究等,显得水到渠成。
主题太过宽泛必然导致导入主题太长,比如一位老师讲《垃圾的学问》,这个主题本身用几节课也讲不完,导入必定一波三折,花很多时间,变成了传统的知识传授课,影响了课堂目标的实施。主题不明确也是课堂上的常见现象,如一位教师讲了环境教育、环境问题等,半节课后说今天这堂课主要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课堂主要目标的时间就没办法做足。有老师讲垃圾分类这一主题时,开头花力气讲处理垃圾的填埋、焚烧等方法,然后才绕到回收利用法最好,再讲分类,给人感觉绕道太远了,让人误解这节的目标在指导垃圾处理法而不是分类。
二、充分预设
预设丰富才能随机切入指导,教师可以预设多个方案,上课时灵活应对,库存量大才能源源不断,也才能恰到好处地显示指导者的智慧和机智。教师的准备必须相当充分,当教师研究过一个课题,对这个课题非常熟悉,研究得比较深刻,有过生活中的思考,理论的探讨,实践体验和经验,指导课就一定会如鱼得水了。
指导教师的博学多才无疑深受学生欢迎,也决定了课堂的容量和层次,但对大多数老师来说正走在内存积累的过程中,就需要丰富的预设。预设跟着生成走,互动灵活,是课堂生命力所在。比如有的老师引导颇灵活,有教育机智,能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处于思维活跃兴奋的状态,学生有很多创意,办法很多,象活了一样,感觉学生变聪明了,师生、生生间沟通特灵敏,课堂活了一样,这是一很好的境界。
生存依赖于预设的丰富,同时教师要学会倾听,学会跟着学生的思路走,而不是相反,不断地重新调整策略,变换教学内容及知识呈现次序,尝试不同的沟通和交流方式。在民主气氛浓厚的研究性学习指导课上,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个智慧的大脑,生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学生的一言一行都是生成的内容,需要教师注意观察、提高倾听能力,象猎手一样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生成机会,有的生成是预设中的生成,有的是出人意外的生成,课堂有了生成就有了活力,有了激情和探求真知的勇气和力量。
进入深层思维的课堂才有深广度。相对有位老师讲《家中废物知多少》,她特能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却未能切入更广泛的新的知识内容,切入宽阔的专业性的见识和指导,介入更宽的研究视野,更深的研究层次,学生好象总在绞尽脑汁,思维拓展受到局限,干燥的氛围产生不了更多的灵性,象这样的指导我们似曾相识,如有位老师《我为节能出一招》,这是个很好的主题,学生也出了一些金点子,但给我们的感觉只是停留在已有知识和经验之上,课堂指导未能切入新的视野和经验,教师导而不发,课堂总体思维狭窄逼仄。
三、要注重课堂的实效性
1指导在关键处。方法能力训练是课堂组织指导的关键,方法指导要从实、细,指导得是否深入就看细节。就查资料的指导而言,有老师在指导学生查资料时,请学生當堂示范,学生上网,从google、baidu、yahoo查找光污染对健康影响的资料,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文本框上面的新闻、图片、网页、视频,假设查图片怎么查,关键字设置为“光污染+健康”比较好。有老师讲到“如何利用图书馆简便地查资料?”这一问题时,教会学生查历史,K类,中国史;K29是地方历史,讲得形象深入。所以指导是需要细节的,且教师有实际指导能力,会影响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的能量会传达到学生身上。
粗泛的指导会影响效果,如有老师要求学生写一份“保护水资源”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怎么写,未能适时切入写调查报告的方法(或友情提示),没有指导清楚,导致学生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一些学生开始无所事事,指导效果很差。
2要注重小组活动有效性。课堂的小组活动效果差异很大,有的小组积极参与,分工合作,有形式有内容,头脑风暴,交流通畅,人人发挥才能,人人受益。小组内其它成员的思考、参与,会不会出现组内空白,为什么有的学生无所事事,小组成员往往在一起有更多的玩乐空隙,乱烘烘的感觉,而有的小组大部分学生激情投入,分工合作,互相感染,互相促进。
总之,课堂是师生最有创意的地方,每天、每堂、每一时刻都可以变幻无穷,研究性学习指导课因为它的民主、平等、和谐、开放,更受到学生欢迎,也更富有魅力。教师需要摆正与学生的关系,把学生大胆地推到研究性学习的第一线,而把自己变成“顾问”“参与者”“指路者”。课堂也是“险象环生”的地方,要有充分的预设,精心通盘的考虑,实践研究的基本功,要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机智,才能在激流中从容前行。要能够张扬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和体验性,进而使课堂教学在师生互动中转变为师生共同发展的场所,从而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生存方式的转变。所以小课堂,有大学问,有大造诣。
一、确立主题与课型定位
平时研究性学习一般采用讲座或随机点拨式辅导,当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辅导并甚至进行优质课评比时,课堂结构的完整性、学习方式的转换等均成为老师们面临的新挑战,时空限制了课堂,也就有必要在主题和课型上精准定向。
主题要小。口小才能挖得深,课题与课堂的切入点同样要小,不必面面俱到,过于宽泛的主题必将影响课堂探究向纵深发展,小的切入点与大的学生想象空间相结合,定向目标才能更明确,瞄准更利于有的放矢,更易于集中师生能量。小主题,小切口,可以增强课堂指导的操作性。所以开课首先是要明白究竟要指导学生什么,学生到底在课堂上学习、研究或实践什么。
比如有位老师在环境保护这一大主题下,将主题缩小在《阻击光污染》,光污染的范围显然要小得多,他采用讲故事、PPT演示、电筒光照镜子等方法导入,很快让学生了解了“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彩光污染”等光污染种类及其特点等背景知识,然后引导学生确立主题、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可操作性强。有位政治老师从十七大“生态文明”讲起,由当前中国正面临着的环保问题切入到课堂主题――中国“生活垃圾分类”路在何方?在明确垃圾分类的常识后引导学生确立子课题:垃圾分类的政策研究、垃圾产业化研究、中外分类的比较研究等,显得水到渠成。
主题太过宽泛必然导致导入主题太长,比如一位老师讲《垃圾的学问》,这个主题本身用几节课也讲不完,导入必定一波三折,花很多时间,变成了传统的知识传授课,影响了课堂目标的实施。主题不明确也是课堂上的常见现象,如一位教师讲了环境教育、环境问题等,半节课后说今天这堂课主要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课堂主要目标的时间就没办法做足。有老师讲垃圾分类这一主题时,开头花力气讲处理垃圾的填埋、焚烧等方法,然后才绕到回收利用法最好,再讲分类,给人感觉绕道太远了,让人误解这节的目标在指导垃圾处理法而不是分类。
二、充分预设
预设丰富才能随机切入指导,教师可以预设多个方案,上课时灵活应对,库存量大才能源源不断,也才能恰到好处地显示指导者的智慧和机智。教师的准备必须相当充分,当教师研究过一个课题,对这个课题非常熟悉,研究得比较深刻,有过生活中的思考,理论的探讨,实践体验和经验,指导课就一定会如鱼得水了。
指导教师的博学多才无疑深受学生欢迎,也决定了课堂的容量和层次,但对大多数老师来说正走在内存积累的过程中,就需要丰富的预设。预设跟着生成走,互动灵活,是课堂生命力所在。比如有的老师引导颇灵活,有教育机智,能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处于思维活跃兴奋的状态,学生有很多创意,办法很多,象活了一样,感觉学生变聪明了,师生、生生间沟通特灵敏,课堂活了一样,这是一很好的境界。
生存依赖于预设的丰富,同时教师要学会倾听,学会跟着学生的思路走,而不是相反,不断地重新调整策略,变换教学内容及知识呈现次序,尝试不同的沟通和交流方式。在民主气氛浓厚的研究性学习指导课上,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个智慧的大脑,生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学生的一言一行都是生成的内容,需要教师注意观察、提高倾听能力,象猎手一样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生成机会,有的生成是预设中的生成,有的是出人意外的生成,课堂有了生成就有了活力,有了激情和探求真知的勇气和力量。
进入深层思维的课堂才有深广度。相对有位老师讲《家中废物知多少》,她特能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却未能切入更广泛的新的知识内容,切入宽阔的专业性的见识和指导,介入更宽的研究视野,更深的研究层次,学生好象总在绞尽脑汁,思维拓展受到局限,干燥的氛围产生不了更多的灵性,象这样的指导我们似曾相识,如有位老师《我为节能出一招》,这是个很好的主题,学生也出了一些金点子,但给我们的感觉只是停留在已有知识和经验之上,课堂指导未能切入新的视野和经验,教师导而不发,课堂总体思维狭窄逼仄。
三、要注重课堂的实效性
1指导在关键处。方法能力训练是课堂组织指导的关键,方法指导要从实、细,指导得是否深入就看细节。就查资料的指导而言,有老师在指导学生查资料时,请学生當堂示范,学生上网,从google、baidu、yahoo查找光污染对健康影响的资料,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文本框上面的新闻、图片、网页、视频,假设查图片怎么查,关键字设置为“光污染+健康”比较好。有老师讲到“如何利用图书馆简便地查资料?”这一问题时,教会学生查历史,K类,中国史;K29是地方历史,讲得形象深入。所以指导是需要细节的,且教师有实际指导能力,会影响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的能量会传达到学生身上。
粗泛的指导会影响效果,如有老师要求学生写一份“保护水资源”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怎么写,未能适时切入写调查报告的方法(或友情提示),没有指导清楚,导致学生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一些学生开始无所事事,指导效果很差。
2要注重小组活动有效性。课堂的小组活动效果差异很大,有的小组积极参与,分工合作,有形式有内容,头脑风暴,交流通畅,人人发挥才能,人人受益。小组内其它成员的思考、参与,会不会出现组内空白,为什么有的学生无所事事,小组成员往往在一起有更多的玩乐空隙,乱烘烘的感觉,而有的小组大部分学生激情投入,分工合作,互相感染,互相促进。
总之,课堂是师生最有创意的地方,每天、每堂、每一时刻都可以变幻无穷,研究性学习指导课因为它的民主、平等、和谐、开放,更受到学生欢迎,也更富有魅力。教师需要摆正与学生的关系,把学生大胆地推到研究性学习的第一线,而把自己变成“顾问”“参与者”“指路者”。课堂也是“险象环生”的地方,要有充分的预设,精心通盘的考虑,实践研究的基本功,要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机智,才能在激流中从容前行。要能够张扬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和体验性,进而使课堂教学在师生互动中转变为师生共同发展的场所,从而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生存方式的转变。所以小课堂,有大学问,有大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