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文本教学 追问 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0A-0077-01
人类学家克林伯格认为,所有的教学都进行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认识。语文课堂需要有效的对话,将师生脑海中固有的知识、经历、观念、信息与文本进行“碰撞”。教师的“追问”与学生的“答”作为课堂对话的一种形式,更有助于促进学生间众多信息相互碰撞交织,使学生的思维走向更深层次。为此,笔者主要从学生阅读文本的角度出发,旨在通过追问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信息,养成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的良好习惯。
一、针对文本语言关键处追问
在语文教学中,追问是教师针对某一问题或某一内容,在一次提问后再次提问,使学生弄通弄懂,直到准确理解。教师恰到好处的追问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针对文本语言的关键处追问,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月光启蒙》一课时,在学生完成课文学习的基础上,笔者让学生默读课文,并说说自己对文中语言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在教师的鼓励与支持下,有学生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疑惑:“课文中有许多童谣,如‘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小老鼠,上灯台’……这些童谣有什么作用?是不是不写也可以?或者作者只需要用‘母亲教会了我许多儿歌’这样一句话一笔带过不可以吗?”教师让学生就删减去的课文与原文作比较,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经过阅读、比较,学生发现这些童谣有再现启蒙的作用,点明了母爱的主题。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教师追问道:“童谣与课题‘月光启蒙’有何联系呢?”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再次回到文本,明白了这些童谣大多是母亲在月下为“我”唱的,课文用“月光启蒙”更能表现母爱如月光般美好、伟大、永恒,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与体会。
二、针对文本潜藏信息处追问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教材文本中的内容如果仅从表面来看,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或领悟其所要表达的内涵,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追问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解读文本过程中发散思维,令学生的思路呈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针对林冲和洪教头的不同表现,笔者提出问题:“林冲怕洪教头吗?林冲为什么要让着洪教头?”有的学生认为:“林冲初来乍到,不想惹是生非。”有的学生认为:“做人要低调,强龙不压地头蛇。”还有的学生认为:“林冲胆小怕事。”有的学生反对道:“不是怕,林冲只是不想跟洪教头一般见识。”学生踊跃发言,笔者继续追问:“真的是这样吗?林冲一再‘忍让’究竟是为了什么?”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就林冲棒打洪教头的具体经过深入解读,通过对比揭示了林冲和洪教头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征,读懂了文本蕴涵的信息。
三、针对文本布局谋篇处追问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只有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优秀的作品,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文章在布局谋篇上的特色,学生才能在学习优秀文章写作层次安排的基础上,感知、理解文本内涵,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引导学生就文本布局技巧处进行解读,通过层层追问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使学生既能“跳进去”,又能“走出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再认识。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钱学森》一课时,在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笔者主要就文本谋篇布局处对学生进行追问,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在笔者的提示下,学生再次审视文本,有的学生提出:“课文中所写的时间顺序和我们平常学习的课文不一样啊?”此时笔者趁势问道:“是啊,我们把它按照时间顺序改写一下,怎么样?请大家按照课文顺序和时间顺序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通过改写,学生发现:“这篇课文是先写结果,再告诉我们原因和经过的。”笔者趁机说:“我们一般把这种记叙方法叫做倒叙,那么,你能发现这样写的好处吗?”学生认为:这样的开头充满了悬念,避免了平铺直叙的描写,使文章显得更加引人入胜。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就文本的巧妙布局谋篇处进行追问,在追问中,学生再次阅读、比较,明白了作者的用意,掌握了倒叙的写作方法,为今后模仿迁移运用奠定了基础。
总之,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与教科书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追问是教师教学智慧的展示,是锻炼学生思维的手段,教师要在文本教学过程中把握追问的时机,促进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
(责编 杨 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0A-0077-01
人类学家克林伯格认为,所有的教学都进行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认识。语文课堂需要有效的对话,将师生脑海中固有的知识、经历、观念、信息与文本进行“碰撞”。教师的“追问”与学生的“答”作为课堂对话的一种形式,更有助于促进学生间众多信息相互碰撞交织,使学生的思维走向更深层次。为此,笔者主要从学生阅读文本的角度出发,旨在通过追问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信息,养成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的良好习惯。
一、针对文本语言关键处追问
在语文教学中,追问是教师针对某一问题或某一内容,在一次提问后再次提问,使学生弄通弄懂,直到准确理解。教师恰到好处的追问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针对文本语言的关键处追问,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月光启蒙》一课时,在学生完成课文学习的基础上,笔者让学生默读课文,并说说自己对文中语言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在教师的鼓励与支持下,有学生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疑惑:“课文中有许多童谣,如‘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小老鼠,上灯台’……这些童谣有什么作用?是不是不写也可以?或者作者只需要用‘母亲教会了我许多儿歌’这样一句话一笔带过不可以吗?”教师让学生就删减去的课文与原文作比较,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经过阅读、比较,学生发现这些童谣有再现启蒙的作用,点明了母爱的主题。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教师追问道:“童谣与课题‘月光启蒙’有何联系呢?”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再次回到文本,明白了这些童谣大多是母亲在月下为“我”唱的,课文用“月光启蒙”更能表现母爱如月光般美好、伟大、永恒,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与体会。
二、针对文本潜藏信息处追问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教材文本中的内容如果仅从表面来看,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或领悟其所要表达的内涵,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追问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解读文本过程中发散思维,令学生的思路呈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针对林冲和洪教头的不同表现,笔者提出问题:“林冲怕洪教头吗?林冲为什么要让着洪教头?”有的学生认为:“林冲初来乍到,不想惹是生非。”有的学生认为:“做人要低调,强龙不压地头蛇。”还有的学生认为:“林冲胆小怕事。”有的学生反对道:“不是怕,林冲只是不想跟洪教头一般见识。”学生踊跃发言,笔者继续追问:“真的是这样吗?林冲一再‘忍让’究竟是为了什么?”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就林冲棒打洪教头的具体经过深入解读,通过对比揭示了林冲和洪教头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征,读懂了文本蕴涵的信息。
三、针对文本布局谋篇处追问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只有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优秀的作品,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文章在布局谋篇上的特色,学生才能在学习优秀文章写作层次安排的基础上,感知、理解文本内涵,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引导学生就文本布局技巧处进行解读,通过层层追问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使学生既能“跳进去”,又能“走出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再认识。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钱学森》一课时,在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笔者主要就文本谋篇布局处对学生进行追问,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在笔者的提示下,学生再次审视文本,有的学生提出:“课文中所写的时间顺序和我们平常学习的课文不一样啊?”此时笔者趁势问道:“是啊,我们把它按照时间顺序改写一下,怎么样?请大家按照课文顺序和时间顺序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通过改写,学生发现:“这篇课文是先写结果,再告诉我们原因和经过的。”笔者趁机说:“我们一般把这种记叙方法叫做倒叙,那么,你能发现这样写的好处吗?”学生认为:这样的开头充满了悬念,避免了平铺直叙的描写,使文章显得更加引人入胜。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就文本的巧妙布局谋篇处进行追问,在追问中,学生再次阅读、比较,明白了作者的用意,掌握了倒叙的写作方法,为今后模仿迁移运用奠定了基础。
总之,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与教科书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追问是教师教学智慧的展示,是锻炼学生思维的手段,教师要在文本教学过程中把握追问的时机,促进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