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文引路
樱花时节(节选)
郝俊
我觉得樱花的美正好印证了“独木不成林”这句话,看樱花就要看繁花锦簇、片片丛林的热闹,其他花则不然,俏皮的红杏只需一枝就可充当报春的使者——“一段好春藏不住,粉墙斜露杏花梢”,一株莲花就是一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凌波仙子,一枝月下的红梅即可绽放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幽逸风姿。若单看一枝樱花便觉得太柔弱,太单薄,甚至让人难以觉出其生命迹象。带着一份怜恤,从地上随手拾起一片花瓣置于掌心,手中的花瓣就像是被折断的蝴蝶的翅膀,在微风中的颤动恰如断翅后隐隐作痛时的挣扎。倘若花树密集,规模盛大,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我记得第一次看樱花看的就是一片花海,近千株樱花竞相绽放,花朵密密匝匝,远看层层叠叠,亭亭如盖。白的如雪堆枝条,粉的似落霞满天。这般情景,才让人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目不暇接。眼前的樱花灿烂繁华,加之地势起伏,远看,花潮汹涌。是的,当一种美极其繁复,同时又蕴含连绵的韵律时,几乎是汹涌而来,会令人有点眩晕,可能是在记忆中一时找不到相同或相似的审美经验,所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眼前之景意味着什么,而赋予意义和寻求价值又是人类心灵的内在诉求。
面对数量如此之多的樱花,不知道从哪里看起,越是想尽收眼底,越是难以穷尽,这样的美来得如此急切,让人振奋,也让人感觉有些压迫,这种不适应会在短时间内激发心灵,使内心的感受能力迅速扩展。这种体验,让我想到在夜间看萤火虫,如果看到零星几只萤火虫,总觉得它们像一盏盏微弱的灯,飘忽不定,似乎随时都有可能被黑夜吞噬,出于同情和怜悯,看一眼就想替它们把光再拨亮些。试想,如果我们看到的不是几只,而是数万只萤火虫在眼前闪烁,这时我们一定不会觉得它们渺小。我们会醉心于它们漫天飞舞时的流光溢彩,会觉得这些小精灵正在尽兴地释放自己的光芒,那么欢快,那么耀眼,那么势不可挡。当我们感觉它们化作繁星点点之时,我们的内心早已阔大辽远,灿若星河。
看樱花也是如此。一朵樱花甚是娇小,但如果我们置身于一眼望不到边的花海,内心就不只是顿生怜爱了。知道樱花的花期短暂,越看越觉得这些樱花像无数羸弱的生命经过盟约共誓,一起开放,一起凋落。花开,蔚为壮观,有一种试图将一时的绚烂推向极致的意味;花落,悲壮不已,看万花飘零,满地残红,便觉得有一种芳华骤逝的伤悼。或许,当美的事物数量多到一定程度时,会蓄积某种强大的势能,导致内心深处引发的情感突然加剧,久难平复。
今年看樱花,友人相邀到近郊的一所植物园,晚上踏月赏樱,感觉甚好。月夜赏花不仅是看花,准确地说是“会花”——与花约会。既是约会,自然不同于白天犹如“花展”一般的喧闹,更不是用贪婪的目光一味地捕获视觉享受。约会是在静谧之中收获惊喜,通过彼此微妙的交流,有了灵魂的相惜和情感的寄托。我看着一树树连绵的樱花,愈发觉得这些繁茂的花枝宛如海底的珊瑚,美得奇异,如果真的是这样,我愿变成一条鱼,畅游花海……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3月24日,有删改)
技法借鉴
一、物态新。作者先用“柔弱”“单薄”形容“一枝樱花”的总体感觉,接着推出一个特写——“置于掌心”的一片落地花瓣,“就像是被折断的蝴蝶的翅膀,在微风中的颤动恰如断翅后隐隐作痛时的挣扎”。这个动态比喻想象新奇,凸显特征,成为下文展示“花海”之美的衬托,是文章立意创新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视角新。作者在“一”与“群”的选择中亮出自己观赏樱花的新视角——“独木不成林”,花海更见美。文章或用“密密匝匝”“层层叠叠”等叠词和“亭亭如盖”“雪堆枝条”“落霞满天”等比喻句形容花事之繁盛,或提煉出“无数羸弱的生命经过盟约共誓,一起开放,一起凋落”等金句,感性与理性的交融有力地支撑起了作者的赏樱新视角。
三、原理新。作者的“花海赏樱”新论的心理依据是“当美的事物数量多到一定程度时,会蓄积某种强大的势能,导致内心深处引发的情感突然加剧,久难平复”;“踏月会樱”新论的心理依据则是彼此有“微妙的交流”,审美者有“灵魂的相惜和情感的寄托”,甚至会令“我”产生“变成一条鱼”在海底珊瑚中畅游的奇想。
我仿我秀
小巷爬山虎
王子涵
老家的房子位于一个僻静窄小的巷子里。小巷的一侧是红砖墙和房屋,因为时间久远,墙上,各种植物竟纷纷从砖缝中探出头来。
墙面上斑斑驳驳,有的砖块几乎触及即碎,颜色也十分暗淡,仿佛在诉说它们经历的悠长岁月。墙上长出的植物却从未显示出什么新旧与兴衰,一如既往,生机盎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爬山虎,它用细细枝干上小而有力的“触须”牢牢抓住遇见的缝隙,或干脆直接紧贴着墙面,在确认稳定安全后,用微弱的力量,小心翼翼地探出手臂,向着更高的地方努力攀附,前行时展开翠绿的叶片,用来点缀墙面。我曾触摸它细细的枝与看似无力的“爪子”,惊异地发现它们居然像不粘胶那样牢固。
可是爷爷和他的棋友总嫌它们碍眼,说它们容易滋生蛇虫。闲来无事,爷爷常常拔去位于低处的爬山虎。每每看到那些被爷爷折断的小须,总会引起我一番伤感。那些韧性极强的触须仍留于墙面,虽然茎损叶残,却是一副不愿离开家园的“硬汉”模样。高处的茎叶令爷爷无可奈何,它们层层叠叠、居高临下地俯视着,微风拂过,繁密的绿叶随风飘动,悠然自得,漾起的绿波显示着生机勃勃的动态之美。远远望去,这面老墙充满了活力!
“留点绿色吧!”我劝爷爷,“老墙需要绿色美呢!”爷爷默默听着,笑了。
不久后,那墙头的一丛丛绿中竟露出橘黄色的花苞,若隐若现,很快,在阳光与雨露的洗礼下,一朵接着一朵绽开笑颜。喇叭形的细长花朵,从内至外地染上了明媚的橘色,仿佛汇聚了最灿烂的光线。青翠欲滴的叶子衬得越发明媚,花与叶相互映衬,为这条原本阴暗的小巷增添了风采,营造了颇有几分清朗诗意的环境。一改往日冷漠的爷爷,与棋友在绿墙下摆开棋局,悠然品茶落子。我望着满枝的生机,欣赏着这“别样凌霄”下的温馨画面,转入关乎审美的沉思。
自然界的美显示的是本真,并不强迫人们去认可、致敬。当人们带着功利眼光审视时,美就会缺位甚至遭受摧残,爷爷不就是因为爬山虎会引来蛇虫而欲除之的吗?审美眼光不仅及于物外,更要及于物内,及于物之格调、氛围和精神层面。
爬山虎的微微幽香与勃勃生机,其成功背后的坚韧与隐忍,都要求我们具有一双“穿透力”的眼睛。
【作者系江苏省如东中学学生】
点评
这是一篇成功借鉴三“新”笔法的佳作。文中的爬山虎处于“僻静”小巷的老墙上,作者对其个性特征的描写,生动细致,给人新鲜感;文章避免“直道其美”的老套路,以爷爷及其棋友的态度转变为衬托,构思立意体现新角度;结尾关于审美眼光须避开功利、具有由外而内穿透力的议论,丰富了作者的审美原理。
樱花时节(节选)
郝俊
我觉得樱花的美正好印证了“独木不成林”这句话,看樱花就要看繁花锦簇、片片丛林的热闹,其他花则不然,俏皮的红杏只需一枝就可充当报春的使者——“一段好春藏不住,粉墙斜露杏花梢”,一株莲花就是一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凌波仙子,一枝月下的红梅即可绽放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幽逸风姿。若单看一枝樱花便觉得太柔弱,太单薄,甚至让人难以觉出其生命迹象。带着一份怜恤,从地上随手拾起一片花瓣置于掌心,手中的花瓣就像是被折断的蝴蝶的翅膀,在微风中的颤动恰如断翅后隐隐作痛时的挣扎。倘若花树密集,规模盛大,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我记得第一次看樱花看的就是一片花海,近千株樱花竞相绽放,花朵密密匝匝,远看层层叠叠,亭亭如盖。白的如雪堆枝条,粉的似落霞满天。这般情景,才让人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目不暇接。眼前的樱花灿烂繁华,加之地势起伏,远看,花潮汹涌。是的,当一种美极其繁复,同时又蕴含连绵的韵律时,几乎是汹涌而来,会令人有点眩晕,可能是在记忆中一时找不到相同或相似的审美经验,所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眼前之景意味着什么,而赋予意义和寻求价值又是人类心灵的内在诉求。
面对数量如此之多的樱花,不知道从哪里看起,越是想尽收眼底,越是难以穷尽,这样的美来得如此急切,让人振奋,也让人感觉有些压迫,这种不适应会在短时间内激发心灵,使内心的感受能力迅速扩展。这种体验,让我想到在夜间看萤火虫,如果看到零星几只萤火虫,总觉得它们像一盏盏微弱的灯,飘忽不定,似乎随时都有可能被黑夜吞噬,出于同情和怜悯,看一眼就想替它们把光再拨亮些。试想,如果我们看到的不是几只,而是数万只萤火虫在眼前闪烁,这时我们一定不会觉得它们渺小。我们会醉心于它们漫天飞舞时的流光溢彩,会觉得这些小精灵正在尽兴地释放自己的光芒,那么欢快,那么耀眼,那么势不可挡。当我们感觉它们化作繁星点点之时,我们的内心早已阔大辽远,灿若星河。
看樱花也是如此。一朵樱花甚是娇小,但如果我们置身于一眼望不到边的花海,内心就不只是顿生怜爱了。知道樱花的花期短暂,越看越觉得这些樱花像无数羸弱的生命经过盟约共誓,一起开放,一起凋落。花开,蔚为壮观,有一种试图将一时的绚烂推向极致的意味;花落,悲壮不已,看万花飘零,满地残红,便觉得有一种芳华骤逝的伤悼。或许,当美的事物数量多到一定程度时,会蓄积某种强大的势能,导致内心深处引发的情感突然加剧,久难平复。
今年看樱花,友人相邀到近郊的一所植物园,晚上踏月赏樱,感觉甚好。月夜赏花不仅是看花,准确地说是“会花”——与花约会。既是约会,自然不同于白天犹如“花展”一般的喧闹,更不是用贪婪的目光一味地捕获视觉享受。约会是在静谧之中收获惊喜,通过彼此微妙的交流,有了灵魂的相惜和情感的寄托。我看着一树树连绵的樱花,愈发觉得这些繁茂的花枝宛如海底的珊瑚,美得奇异,如果真的是这样,我愿变成一条鱼,畅游花海……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3月24日,有删改)
技法借鉴
一、物态新。作者先用“柔弱”“单薄”形容“一枝樱花”的总体感觉,接着推出一个特写——“置于掌心”的一片落地花瓣,“就像是被折断的蝴蝶的翅膀,在微风中的颤动恰如断翅后隐隐作痛时的挣扎”。这个动态比喻想象新奇,凸显特征,成为下文展示“花海”之美的衬托,是文章立意创新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视角新。作者在“一”与“群”的选择中亮出自己观赏樱花的新视角——“独木不成林”,花海更见美。文章或用“密密匝匝”“层层叠叠”等叠词和“亭亭如盖”“雪堆枝条”“落霞满天”等比喻句形容花事之繁盛,或提煉出“无数羸弱的生命经过盟约共誓,一起开放,一起凋落”等金句,感性与理性的交融有力地支撑起了作者的赏樱新视角。
三、原理新。作者的“花海赏樱”新论的心理依据是“当美的事物数量多到一定程度时,会蓄积某种强大的势能,导致内心深处引发的情感突然加剧,久难平复”;“踏月会樱”新论的心理依据则是彼此有“微妙的交流”,审美者有“灵魂的相惜和情感的寄托”,甚至会令“我”产生“变成一条鱼”在海底珊瑚中畅游的奇想。
我仿我秀
小巷爬山虎
王子涵
老家的房子位于一个僻静窄小的巷子里。小巷的一侧是红砖墙和房屋,因为时间久远,墙上,各种植物竟纷纷从砖缝中探出头来。
墙面上斑斑驳驳,有的砖块几乎触及即碎,颜色也十分暗淡,仿佛在诉说它们经历的悠长岁月。墙上长出的植物却从未显示出什么新旧与兴衰,一如既往,生机盎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爬山虎,它用细细枝干上小而有力的“触须”牢牢抓住遇见的缝隙,或干脆直接紧贴着墙面,在确认稳定安全后,用微弱的力量,小心翼翼地探出手臂,向着更高的地方努力攀附,前行时展开翠绿的叶片,用来点缀墙面。我曾触摸它细细的枝与看似无力的“爪子”,惊异地发现它们居然像不粘胶那样牢固。
可是爷爷和他的棋友总嫌它们碍眼,说它们容易滋生蛇虫。闲来无事,爷爷常常拔去位于低处的爬山虎。每每看到那些被爷爷折断的小须,总会引起我一番伤感。那些韧性极强的触须仍留于墙面,虽然茎损叶残,却是一副不愿离开家园的“硬汉”模样。高处的茎叶令爷爷无可奈何,它们层层叠叠、居高临下地俯视着,微风拂过,繁密的绿叶随风飘动,悠然自得,漾起的绿波显示着生机勃勃的动态之美。远远望去,这面老墙充满了活力!
“留点绿色吧!”我劝爷爷,“老墙需要绿色美呢!”爷爷默默听着,笑了。
不久后,那墙头的一丛丛绿中竟露出橘黄色的花苞,若隐若现,很快,在阳光与雨露的洗礼下,一朵接着一朵绽开笑颜。喇叭形的细长花朵,从内至外地染上了明媚的橘色,仿佛汇聚了最灿烂的光线。青翠欲滴的叶子衬得越发明媚,花与叶相互映衬,为这条原本阴暗的小巷增添了风采,营造了颇有几分清朗诗意的环境。一改往日冷漠的爷爷,与棋友在绿墙下摆开棋局,悠然品茶落子。我望着满枝的生机,欣赏着这“别样凌霄”下的温馨画面,转入关乎审美的沉思。
自然界的美显示的是本真,并不强迫人们去认可、致敬。当人们带着功利眼光审视时,美就会缺位甚至遭受摧残,爷爷不就是因为爬山虎会引来蛇虫而欲除之的吗?审美眼光不仅及于物外,更要及于物内,及于物之格调、氛围和精神层面。
爬山虎的微微幽香与勃勃生机,其成功背后的坚韧与隐忍,都要求我们具有一双“穿透力”的眼睛。
【作者系江苏省如东中学学生】
点评
这是一篇成功借鉴三“新”笔法的佳作。文中的爬山虎处于“僻静”小巷的老墙上,作者对其个性特征的描写,生动细致,给人新鲜感;文章避免“直道其美”的老套路,以爷爷及其棋友的态度转变为衬托,构思立意体现新角度;结尾关于审美眼光须避开功利、具有由外而内穿透力的议论,丰富了作者的审美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