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态新 视角新 原理新

来源 :作文周刊·高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HUANHUAN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文引路
  樱花时节(节选)
  郝俊
  我觉得樱花的美正好印证了“独木不成林”这句话,看樱花就要看繁花锦簇、片片丛林的热闹,其他花则不然,俏皮的红杏只需一枝就可充当报春的使者——“一段好春藏不住,粉墙斜露杏花梢”,一株莲花就是一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凌波仙子,一枝月下的红梅即可绽放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幽逸风姿。若单看一枝樱花便觉得太柔弱,太单薄,甚至让人难以觉出其生命迹象。带着一份怜恤,从地上随手拾起一片花瓣置于掌心,手中的花瓣就像是被折断的蝴蝶的翅膀,在微风中的颤动恰如断翅后隐隐作痛时的挣扎。倘若花树密集,规模盛大,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我记得第一次看樱花看的就是一片花海,近千株樱花竞相绽放,花朵密密匝匝,远看层层叠叠,亭亭如盖。白的如雪堆枝条,粉的似落霞满天。这般情景,才让人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目不暇接。眼前的樱花灿烂繁华,加之地势起伏,远看,花潮汹涌。是的,当一种美极其繁复,同时又蕴含连绵的韵律时,几乎是汹涌而来,会令人有点眩晕,可能是在记忆中一时找不到相同或相似的审美经验,所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眼前之景意味着什么,而赋予意义和寻求价值又是人类心灵的内在诉求。
  面对数量如此之多的樱花,不知道从哪里看起,越是想尽收眼底,越是难以穷尽,这样的美来得如此急切,让人振奋,也让人感觉有些压迫,这种不适应会在短时间内激发心灵,使内心的感受能力迅速扩展。这种体验,让我想到在夜间看萤火虫,如果看到零星几只萤火虫,总觉得它们像一盏盏微弱的灯,飘忽不定,似乎随时都有可能被黑夜吞噬,出于同情和怜悯,看一眼就想替它们把光再拨亮些。试想,如果我们看到的不是几只,而是数万只萤火虫在眼前闪烁,这时我们一定不会觉得它们渺小。我们会醉心于它们漫天飞舞时的流光溢彩,会觉得这些小精灵正在尽兴地释放自己的光芒,那么欢快,那么耀眼,那么势不可挡。当我们感觉它们化作繁星点点之时,我们的内心早已阔大辽远,灿若星河。
  看樱花也是如此。一朵樱花甚是娇小,但如果我们置身于一眼望不到边的花海,内心就不只是顿生怜爱了。知道樱花的花期短暂,越看越觉得这些樱花像无数羸弱的生命经过盟约共誓,一起开放,一起凋落。花开,蔚为壮观,有一种试图将一时的绚烂推向极致的意味;花落,悲壮不已,看万花飘零,满地残红,便觉得有一种芳华骤逝的伤悼。或许,当美的事物数量多到一定程度时,会蓄积某种强大的势能,导致内心深处引发的情感突然加剧,久难平复。
  今年看樱花,友人相邀到近郊的一所植物园,晚上踏月赏樱,感觉甚好。月夜赏花不仅是看花,准确地说是“会花”——与花约会。既是约会,自然不同于白天犹如“花展”一般的喧闹,更不是用贪婪的目光一味地捕获视觉享受。约会是在静谧之中收获惊喜,通过彼此微妙的交流,有了灵魂的相惜和情感的寄托。我看着一树树连绵的樱花,愈发觉得这些繁茂的花枝宛如海底的珊瑚,美得奇异,如果真的是这样,我愿变成一条鱼,畅游花海……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3月24日,有删改)
  技法借鉴
  一、物态新。作者先用“柔弱”“单薄”形容“一枝樱花”的总体感觉,接着推出一个特写——“置于掌心”的一片落地花瓣,“就像是被折断的蝴蝶的翅膀,在微风中的颤动恰如断翅后隐隐作痛时的挣扎”。这个动态比喻想象新奇,凸显特征,成为下文展示“花海”之美的衬托,是文章立意创新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视角新。作者在“一”与“群”的选择中亮出自己观赏樱花的新视角——“独木不成林”,花海更见美。文章或用“密密匝匝”“层层叠叠”等叠词和“亭亭如盖”“雪堆枝条”“落霞满天”等比喻句形容花事之繁盛,或提煉出“无数羸弱的生命经过盟约共誓,一起开放,一起凋落”等金句,感性与理性的交融有力地支撑起了作者的赏樱新视角。
  三、原理新。作者的“花海赏樱”新论的心理依据是“当美的事物数量多到一定程度时,会蓄积某种强大的势能,导致内心深处引发的情感突然加剧,久难平复”;“踏月会樱”新论的心理依据则是彼此有“微妙的交流”,审美者有“灵魂的相惜和情感的寄托”,甚至会令“我”产生“变成一条鱼”在海底珊瑚中畅游的奇想。
  我仿我秀
  小巷爬山虎
  王子涵
  老家的房子位于一个僻静窄小的巷子里。小巷的一侧是红砖墙和房屋,因为时间久远,墙上,各种植物竟纷纷从砖缝中探出头来。
  墙面上斑斑驳驳,有的砖块几乎触及即碎,颜色也十分暗淡,仿佛在诉说它们经历的悠长岁月。墙上长出的植物却从未显示出什么新旧与兴衰,一如既往,生机盎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爬山虎,它用细细枝干上小而有力的“触须”牢牢抓住遇见的缝隙,或干脆直接紧贴着墙面,在确认稳定安全后,用微弱的力量,小心翼翼地探出手臂,向着更高的地方努力攀附,前行时展开翠绿的叶片,用来点缀墙面。我曾触摸它细细的枝与看似无力的“爪子”,惊异地发现它们居然像不粘胶那样牢固。
  可是爷爷和他的棋友总嫌它们碍眼,说它们容易滋生蛇虫。闲来无事,爷爷常常拔去位于低处的爬山虎。每每看到那些被爷爷折断的小须,总会引起我一番伤感。那些韧性极强的触须仍留于墙面,虽然茎损叶残,却是一副不愿离开家园的“硬汉”模样。高处的茎叶令爷爷无可奈何,它们层层叠叠、居高临下地俯视着,微风拂过,繁密的绿叶随风飘动,悠然自得,漾起的绿波显示着生机勃勃的动态之美。远远望去,这面老墙充满了活力!
  “留点绿色吧!”我劝爷爷,“老墙需要绿色美呢!”爷爷默默听着,笑了。
  不久后,那墙头的一丛丛绿中竟露出橘黄色的花苞,若隐若现,很快,在阳光与雨露的洗礼下,一朵接着一朵绽开笑颜。喇叭形的细长花朵,从内至外地染上了明媚的橘色,仿佛汇聚了最灿烂的光线。青翠欲滴的叶子衬得越发明媚,花与叶相互映衬,为这条原本阴暗的小巷增添了风采,营造了颇有几分清朗诗意的环境。一改往日冷漠的爷爷,与棋友在绿墙下摆开棋局,悠然品茶落子。我望着满枝的生机,欣赏着这“别样凌霄”下的温馨画面,转入关乎审美的沉思。
  自然界的美显示的是本真,并不强迫人们去认可、致敬。当人们带着功利眼光审视时,美就会缺位甚至遭受摧残,爷爷不就是因为爬山虎会引来蛇虫而欲除之的吗?审美眼光不仅及于物外,更要及于物内,及于物之格调、氛围和精神层面。
  爬山虎的微微幽香与勃勃生机,其成功背后的坚韧与隐忍,都要求我们具有一双“穿透力”的眼睛。
  【作者系江苏省如东中学学生】
  点评
  这是一篇成功借鉴三“新”笔法的佳作。文中的爬山虎处于“僻静”小巷的老墙上,作者对其个性特征的描写,生动细致,给人新鲜感;文章避免“直道其美”的老套路,以爷爷及其棋友的态度转变为衬托,构思立意体现新角度;结尾关于审美眼光须避开功利、具有由外而内穿透力的议论,丰富了作者的审美原理。
其他文献
中国人一直很强调“踏实”这个词的重要性。由于中国人生于泥土,长于泥土,他们与泥土相处的时间最长,脚踩泥土便有一种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正是来源于中国的自然乡土文化。  “命之不易,无遏尔躬。”中国的自然乡土文化表现为对自然的崇敬之心。在古代,中国人尊称皇帝为“天子”,这一称谓从某种意义上讲表现出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同样,很多被人们神化的英雄形象无一不是与某种神秘的自然现象相关。即使放眼现代,崇敬
期刊
技法指导  观点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只有新颖独特、具有思辨性、能产生共鸣的观点才能给人以启发,引人深思。  一、观点新颖独特  所谓的“独特”就是文章的观点另辟蹊径,别开生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想他人不曾想到的,说他人没有说到的,避免老生常谈,高谈空论。例如:面对“论斤卖图书”的材料,大多数同学想到的是随着数字阅读的兴起及人们对手机的依赖,传统阅读方式慢慢被取代;或随着纸张、印刷成本、人工等费用的增
期刊
解题技巧  小说的主题是指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叙述和描写、对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主題思想,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一、主题的表现形式  1.以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来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  2.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3.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4.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
期刊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网络流行这样一句话:“17年前,全世界守护‘90后’,现在换‘90后’守护这个世界”。“90后”现在长大了,不管是组建青年突击队还是招募青年志愿者,都是以“90后”为主。青年的力量就在于那股子不畏不惧的韧劲。  作家冰心曾写道:“青年人,珍重地描写吧,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正因如此,才有一波又一波的年轻护士为了争分夺秒救人将一头秀发剪掉,才有一个
期刊
1946年,作为中国政府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法官,梅汝璈被派往日本。  庭长韦博由盟军统帅麦克阿瑟将军任命。庭长右边的第一把椅子分给了美国,那么左手第一把椅子,也就是第二把交椅由谁来坐呢?除了美国外,其余10个国家的法官跃跃欲试,梅汝璈也势在必得。  这天,大家又在为座次问题争得不可开交。梅汝璈提议道:“既然审判的是日本战犯,就应该以日本投降时同受降国的签字顺序来排座次。”法官没有表态,气氛有点紧张
期刊
编者按  论证要想深刻,就不能滞留于事物表象的罗列或生活现象的描述上,而是要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主张,给人以启迪。论证深刻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或是深入本质,或是揭示原因,或是说明结果,或是指出规律,或是预见发展,等等。议论文是以理服人的,理说得是否深刻透彻,是衡量议论文成功与否的关键。一篇好的议论文应论点鲜明,说理透彻。本文以一篇作文为例,重点从议论深刻方面探讨优秀规范议论文的写作技巧。  文题呈
期刊
山东大鼓又名“犁铧大鼓”,或作“梨花大鼓”,是中国北方现存最早的曲藝鼓书和鼓曲形式,相传形成于明代末期,已有三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它发源于鲁西北农村,最初只是敲击犁铧碎片伴奏,采用山东方言来演唱当地的民歌小调,后逐渐发展为有板式变化的成套唱腔、敲击矮脚鼓和特制的半月形梨花片并有三弦伴奏的说唱表演形式。  开始流传的时候,主要由农民在田间地头业余演唱,后来出现流动的民间艺人,并形成孙、赵两大门户,流传
期刊
编者按  深刻性对于一篇文章尤为重要。将议论文写深刻的方法有三:一是概念辨析法,对作文核心词的深刻理解,可以使议论文的概念认知与众不同,凸显作者的思想深邃;二是问题多析法,特别是在任务驱动型作文中,多数具有特定的作文情境和问题,这就需要对问题进行多维分析,这样方能为办法的提出奠定议论的基础;三是做法解析法,分析问题之后要会解决问题,这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对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考查,在做法中体现自
期刊
聚焦热点  2020年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石油大学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的回信中说:“同学们生逢其时,肩负重任。希望全国广大高校毕业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    从2013年以来,习总书记多次给优秀的大学生个人及群体回信,肯定他们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的蓬勃姿态,为广大青年学生指明
期刊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小孩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見在国外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