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全体学生。课堂教学中的“撒盐”艺术正是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要适时地添加一些课本之外的内容,让学生学起来有滋有味。但是具体要添加什么内容,什么时候添加,添加多少,怎样检验其效果,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本文就围绕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中的“撒盐”艺术,谈谈哪些内容是“盐”、什么时候撒“盐”、撒多少“盐”和“盐”度检验这四个问题。
关键词:撒盐 艺术 新课程 课堂教学
我们知道,厨师撒盐是一门艺术:既不能撒得太多,太多就咸了;也不能撒得太少,太少了就淡而无味;还不能放错了时候,因为有的菜是要后放盐的,放早了就影响了菜的鲜度,而有的菜是要早放盐的,放迟了则盐不能进入食物内部,吃起来就会淡而无味。教学也是如此,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也要适时地添加一些课本之外的内容,让学生学起来有滋有味。但是具体要添加什么内容,什么时候添加,添加多少,怎样检验其效果,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正如厨师撒盐一样,需要长时期的练习,最终成为一门艺术,我们不妨称之为课堂教学中的“撒盐”艺术吧。
1.哪些内容是“盐”
在课堂上要添加什么内容很重要,它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也就是说,老师在上课之前就要搞清楚哪些内容是“盐”,哪些是“淀粉”,千万不能弄错,否则就达不到预期效果。
那么哪些内容是“盐”呢?我们知道,菜中撒“盐”的目的主要是让其有滋有味。同理,课堂上所要引入的内容也是要让学生听起来更感兴趣,从而促使学生认真听讲,达到学生理解相关内容的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全体学生。课堂教学中的“撒盐”艺术正是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所以,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都可以视作课堂教学中应当撒的“盐”。笔者在此列举以下三种类型:
1.1令人新奇的内容。
中学生是一个好奇心很强的群体,因此,引入一些让他们觉得很新奇的内容,自然就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感兴趣。这些内容必须是他们闻所未闻的,至少是不太了解的,否则就失去了新奇感。通常,古代的、外国的、有悖常理的东西他们了解得比较少,也容易激起他们的兴趣。
1.2令人愉快的内容。
愉快的东西总是受欢迎的,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笔者认为,那些幽默的、诙谐的教学方式,以及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材料都是会让他们感到愉快的,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展示一下自己的幽默、诙谐的一面,给学生带来轻松和愉快,或者说是寓教于乐吧。此外,老师也可以引用一些对教学有帮助的但又令人愉快的内容,既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又有助于对教材相关内容的正确理解,何乐而不为呢?
1.3令人印象深刻的内容。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令人印象深刻的东西在向人脑输入信息的时候,能够充分调动大脑的细胞投入工作,所以大脑工作效率就高,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速度就快。因此,老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大脑的这个特点,讲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东西给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一般说来,让人震撼的、令人兴奋的东西往往令人印象深刻。比如,革命英雄董存瑞居然用身子托起炸药包炸掉了敌人的碉堡,这是震撼人心的事情,相信任何一个学生听这件事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2.什么时候撒“盐”
搞清楚了哪些东西是“盐”以后,还得掌握“撒盐”的适当时机。因为“盐”的作用主要是调味,也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当学生困倦的时候、学生理解比较困难的时候以及在强调某一知识点需要学生加以注意的时候,都应当是“撒盐”的绝佳时机。有些课文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如文言文,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困倦,不是昏昏欲睡就是有气无力,此时如果继续讲课文,效果肯定好不了,但如果老师在此时引入一些让人学生感兴趣的而又与课文知识有关的内容,效果就会绝对不一样。举例来说,在讲授诸葛亮的《出师表》时,不妨让学生谈谈他们看过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相信每个学生对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运筹帷幄、羽扇纶巾的形象滔滔不绝,课堂气氛马上就会活跃起来。
3.撒多少“盐”
在把握好撒“盐”的时机之后,撒多少“盐”就成了另一个关键问题。由于撒“盐”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那么撒多少“盐”就主要取决于以下两点:
3.1“盐”量要不影响教学进度。
中学生学习任务重,而教学计划又必须按期完成,所以首先要确保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在这个前提下,教师可以引用一些课本之外的东西,多少都可以。
3.2“盐”量要视学生的精神状态而定。
如果学生非常疲惫,教师若执意继续讲课本上的东西,效果肯定不会太好,此时就可以多引用一些学生喜欢的内容,让学生能够较充分地放松自已,在轻松愉快中领会教学内容;若学生精神状态还可以,教师就可以少引用一些课本之外的东西,以便抓住有利时机多讲一些课本上的内容,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
4.“盐”度检验:
一堂课结束以后,效果到底好不好?这不是光凭直观感觉就能判定的,必须采用其它方法进行检验。笔者认为作业或考试是比较理想的办法。这主要是因为从目前来讲,作业或考试能够最直接、最客观地检验学生掌握的情况。如果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了相关知识,说明“盐”撒得很有水平。如果很多学生依然不理解,说明“盐”撒得不够,或者撒得不合时宜,或者是“盐”的质量没有把握好,从而影响学生的正确理解。
总之,课堂上的撒“盐”是一门艺术,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相反,它需要老师长时期的学习。它需要老师平时多积累一些古今中外的经典材料,这样在需要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还需要老师多试验,看看什么样的材料最合中学生的胃口,什么时候撒“盐”效果最好。时间久了,撒“盐”功夫就会得到提升。
參考文献:
[1]张古明.谈高中语文高效课堂应该如何构建.现代阅读,2013年,第2期,第187页。
[2]王志愿.浅谈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学园,2014年,第22期,第123页。
[3]王媛媛.构建高中语文教学生态课堂的思考.新课程导学,2014年,第8期,第37页。
[4]孙临军,韩娟娟.浅谈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中国校外教育,2014年7月中旬刊,第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