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推进 层层深入

来源 :湖北教育·科学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ma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科学课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根据假设,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本文以《杯子变热了》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步步推进、层层深入地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一、方案构想:以落实学生猜想为要点
  方案构想是设计实验的基础,它决定着要设计怎样的实验,也决定着所设计的实验能否准确地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小学科学教学中,方案设计的目的大多是用来验证猜想的,因此引导学生进行方案构想时,要以猜想为中心,进行大胆想象与设计。
  《杯子变热了》一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热传导的有关现象。在教学伊始,学生先通过亲自感知杯子变热了的现象,提出“杯子为什么变热了”的问题。然后教师根据事实,引导学生分析杯子变热前后的种种现象,引发学生提出“热可能是由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的猜想。
  怎样结合这个猜想合理地进行实验方案构想呢?这个猜想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必须同时制造出两个不一样的环境,也就是要在同一物体上制造高温和低温的两个环境。选择什么样的物体?怎么制造?用什么制造?这需要认真考虑;二是热传递是无形的,是看不见的,怎样才能让无形的热传递变为眼睛可以看得见、动态形象的热传递?这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寻找合适的替代品。替代品有哪些?用哪些现象最明显?这也需要仔细琢磨。
  二、材料选择:以联系学生生活为要点
  在小学科学实验中,提倡用日常生活中的“瓶瓶罐罐”做实验,实验不一定采用实验室提供的、现成而且精致的材料,材料只要符合实验要求,能够满足探究的需要即可。实验材料的生活化,可以增强科学与生活的联系,消除学生对科学的神秘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对学生勇于动脑、勤于动手的科学精神培养能够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在选择实验材料时,要注意开放性,紧紧围绕方案的构想,尽可能选择实用、方便的材料,强化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同一物体上要制造出高温和低温两个环境”这一构想中,制造“高温和低温环境”学生比较容易操作,选择合适的加热方式即可,选择用酒精灯或炉灶加热,还是选择用其他方式加热,要视当时实验环境是否方便而定。在“加热什么样物体”的选择上,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入手,寻找生活中熟知的易于加热的物体,如铜棒、铁棒、铝棒、铜片、铁片、铝片、铜条、铁条、铝条等,这些材料相对实验室提供的规整的材料更方便、更实用。对于“寻找出能够让我们眼睛可以看得见、动态形象的热传递现象的替代品”这一构想的落实,学生可能有点困难,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进行引导。生活中水遇热可以蒸发,蜡末、凡士林遇热可以熔化,这些现象非常明显、容易操作,蜡末、凡士林等完全可以用来当作替代品。
  三、实验步骤:以实现研究目标为要点
  实验步骤是实验的具体程序,每个步骤之间应当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和层次性,其优劣直接影响着实验现象的准确与否,甚至直接关系着实验的成功与失败。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步骤设计时,要紧紧扣住研究目标,对实验过程中的每个细节都要考虑仔细:实验时仪器如何科学装配?先操作什么更合理?后操作什么更優化?
  《杯子变热了》一课可以选择铁架台、铜棒、酒精灯、凡士林、火柴棒等仪器来进行实验步骤的设计。
  第一步,仪器装配。先在铁架台上固定铜棒,固定时要考虑酒精灯是否方便加热;在铜棒上用凡士林粘火柴棒,要注意火柴棒要有一定间隔,且间隔距离要相等;在涂抹凡士林时,用量等量,只要能粘住即可。
  第二步,给铜棒加热。加热时学生的观察重点应放在火柴棒掉落的次序上,要引导学生注意从铜棒加热端的火柴棒开始观察,观察火柴棒是按怎样顺序掉落的,也可以用计时器记录每根火柴棒的掉落时间。还要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养成做实验记录的好习惯。
  第三步,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学生实验时,往往重视结论的获得,容易忽视实验是否验证了猜想,此处要注意引导学生将结论与猜想进行比对,看看猜想是否得到验证。
  四、实验表格:以准确收集信息为要点
  实验表格设计是学生实验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实验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让实验设计变得更加严谨,为学生获得结论提供可分析的直观依据。在设计实验表格时,要对实验现象进行预判,针对实验中的重点部分,尽可能全面地收集实验信息。表格要实用方便、严谨准确。
  《杯子变热了》一课,学生使用的器材不同,实验方案就会不同,观察到的现象也会不同,因此本课实验现象记录单中,至少要设计三个栏目:实验方案、实验现象、实验结论。为了更形象、更准确地记录实验现象,可以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记录。
其他文献
毫米波是宇宙中存在一种电磁波,具有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前列腺以及消化道溃疡等,多种慢性疾病的功效。前苏联医学专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将毫米波应用于临床治疗30多种疾病,获得不错的治疗效果。  毫米波是自由空间波长在10mm~1mm之間,相应频率范围在30GHz~300GHz之间的“极高频电磁波”。这个小小的波段,已经向我们展现了它作用在人体上的许许多多魔术般的效果。  据俄罗斯医学界的临床报告证明“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数字化实验不断发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也愈加广泛。在传统条件已无法满足师生探究需求的数字化社会背景下,如何利用数字化设备帮助学生掌握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提升科学素养是当代科学教师亟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本文聚焦数字化实验,将其引入传统实验中去,以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对其应用效果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归纳总结数字化实验对师生的教与学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和改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意见》。《意见》提出三个方面政策措施:一是拓宽灵活就业发展渠道。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提供便捷高效的咨询、注册服务。鼓励劳动者创办小规模经济实体,支持发展各类特色小店,按规定给予创业担保贷款、税收优惠、创业补贴等政策支持。二是优化自主创业环境。加强审批管理服务,开通行业准入办理绿色通道,对需要办理相关行业准入许可的,实行多部门联合办公、一站式审批。三是
科学课程的学习以科学探究为主要方式,除了观察、实验等科学方法,还有科学阅读。绘本作为一种读物,它利用生动的图画、鲜活的语言、有趣的故事,常常让很多儿童爱不释手。科学绘本不仅有引人入胜的故事,还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是小学生科学阅读的很好素材。在科学课教学中,我尝试将科学绘本引入课堂,丰富课堂教学元素,利用它鲜活、有趣的特点,辅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在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概念教学中,我利用绘本阅读、绘本表
小学科学课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式学习,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对科学教育认知的偏差,常出现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等诸多问题,弱化了学科的育人价值,忽视了儿童的存在。教师要基于小学科学教学的特点,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让教育回归儿童的立场。  从知识本位到学科本位  基于知识本位的教学,知识成为核心,甚至成为学习的唯一目标,教师则常忽视儿童的存在。  教学案
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活”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学资源。  我在县级示范课上听了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种类繁多的动物》后,对“活用教材”“用教材教”有几点
这学期,杭州市萧山区组织了“寻访身边最美的河流”活动,我们学校积极响应,安排我们组织假日小队开展了一次实践活动。为了使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在出发前,我们就确定了寻访主题:湘湖水漾坞水质安全,还制定了活动计划。  队员们异常好奇,张黛妮跑上前去问一个正在打水的伯伯排了多长时间的队,伯伯说他已经排了两小时。看到我们那么吃惊,伯伯说,两小时根本不算什么,他最多一次等了三四个小时才轮到他,队伍一直排到山那边
眼睛是人类感观中最重要的器官,大脑中大约右80%的知识和记忆都是通过眼睛获取的。读书认字、看图赏画、看人物、欣赏美景等都要用到眼睛。眼睛能辨别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光线。眼睛是我们获取大部分信息的源泉。眼睛不仅是重要的视觉器官,还是容貌的中心,是容貌美的重点和主要标志。人们对容貌的审视,首先从眼睛开始。一双清澈明亮、抚媚动人的眼睛,不但能增添容貌美使之更具魅力和风采,而且能遮去或掩饰面部其它器官的不足
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仍是主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之一。有的学校由于没有和教材配套的实验材料,教师在科学课上照本宣科的现象十分普遍,这对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十分不利的。教师只有根据实际情况,有效地使用教材,充分开发教材资源,上好科学实验课,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现在,笔者以《国旗是怎样升起来的》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认识。  立足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在2018年12月11日由北京市西城区委统战部副部长,区工商联党组书记郭君瑛带队,带领中成康华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360企业安全集团等区工商联商业、金融业、制造业的民营企业家一行20人组成的考察团,来到革命老区阜平开展公益扶贫工作考察和调研。  出发当日,北京最高气温零下4度,遭遇了30年一遇的寒流。寒冷的天气挡不扶贫企业家的热情。天还没亮,有些企业家提前来到扶贫出发地点  北京市西城区工商联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