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听过这样的一句话: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如今,这句话变成了,要想给学生一桶水,教师自己要拥有一条河流。教师要想拥有一条源源不断的河流,就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读书。
当代教育家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纵观古今,凡在教育上有所建树者,都是热爱读书之人。
一、语文教师要做个读书型教师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璀璨辉煌。《声律启蒙》《增广贤文》《幼学琼林》《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叫人爱不释手,“四大名著”、“十大悲剧”使人乐而忘餐,《四书》《史记》《通鉴》《聊斋》令人击节赞叹,孔孟老庄屈原曹雪芹更让人高山仰止。这些传统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弥足珍贵,到任何时候都值得我们学习。在这些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我们的心灵变得宁静,待人接物变得平和,心胸更为宽阔,人生变得丰富而幸福。
除了传统文化,西方名著也让我们视野开阔,头脑清醒。巴尔扎克的批判精神,卢梭的忏悔意识,托尔斯泰的博爱心灵,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更让人难以忘怀。夏洛蒂·勃朗特清纯独立自主的个性,爱德蒙·唐泰斯的爱憎分明,郝思嘉的复杂与执着。读西方名著,让我们对人性、人生以及社会有了深度的理性思考,感受到西方文化中的自由平等博爱精神,敬爱生命,独立思考和批判质疑精神,而这些正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素质。
有了中外名著的积淀,课堂上,我们给学生讲上善若水,讲浩然正气,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最难的是认识你自己,讲苦难是最好的老师,讲胸怀比天空更宽广……
二、确定语文教育的宗旨
要谈语文教育的宗旨首先要明确教育的宗旨。《大学》开门见山第一句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唐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现代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从古今中外的大师们关于教育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知道,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在于传道授业解惑。语文教育也不能偏离这一宗旨。语文教育不但要教会学生写好中国字,说好中国话,做好中国文;还要充分发挥其“促进人的发展的主渠道作用”,为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做出其应有的贡献。正如北大教授钱理群说:“语文基础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应该是打好终生学习的底子,与终生精神发展的底子,以保证每一个人的一生可持续发展。”
语文的学习,在培养学生考生写作能力的同时,传递出这样一种理念:以热爱之情感受语文之美,以敬惜之心对待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以使命之责认识语文之于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意义。
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侧重中国名著,忽视西方名著的给养。中国就传统而言,孔子的仁爱进取精神,孟子的浩然正气忧患意识,老子的自然无为,庄子的任性逍遥,屈原的执著求索,司马迁的秉笔直书,陶渊明的情系田园等等,一直到现代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这些民族的瑰宝,我们确实要继承并发扬。
而西方,从古希腊的哲学到中世纪的基督教,从人文主义到启蒙思想,从浪漫主义到批判现实主义,从意识流到荒诞派;也需要我们去借鉴去学习去吸收,让古今中外的精华,一齐绽放于语文的课堂,要让学生秉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放手去拿。
四、让阅读成为语文课堂的主旋律
现在,我国学校和学生的图书拥有量是很可怜的,民众阅读相当匮乏。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超过30万种,但是户均消费图书只有1.75本。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生产国,我们却又是人均阅读量最少的国家之一。
苏联教育思想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学生和教师精神成长的书,那就是学校。只要有了书,孩子们就有了阳光,有了成长的空间。我要说,语文这一学科在传播知识文化方面举足轻重,语文课堂就应该变成阅读的课堂。
可实际上,为了学生考试成绩,我们往往在学生刚刚读完一篇文章,没来得及思考感悟的时候,将一篇篇经典美文肢解得七零八落,什么结构与作用,主人公性格分析,放在框架中的文章,如同美丽的少女,让学生只看到残缺的肢体,根本感受不到少女的灵气与婀娜,她的一颦一笑,她的明眸皓齿带来的浮想联翩。我们不敢也不舍得将短短的四十分钟还给学生,往往是一讲再讲,满堂灌,本该琅琅的读书声化作读题的声音,本该静静的阅读,感受书中的智慧与完美时,却让学生皱着眉头地读一篇篇科技说明文,唉声叹气的划着红线。
语文的课堂,应该还给学生,让学生直接阅读文本,与大师做灵魂上沟通,教师不要干涉,可以交流读书的感想,但不拆解,可以指定书目,但不指定作业。培养有思想有文化的学生,让语文课堂成为阅读的课堂,让学校成为阅读的天堂。
当代教育家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纵观古今,凡在教育上有所建树者,都是热爱读书之人。
一、语文教师要做个读书型教师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璀璨辉煌。《声律启蒙》《增广贤文》《幼学琼林》《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叫人爱不释手,“四大名著”、“十大悲剧”使人乐而忘餐,《四书》《史记》《通鉴》《聊斋》令人击节赞叹,孔孟老庄屈原曹雪芹更让人高山仰止。这些传统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弥足珍贵,到任何时候都值得我们学习。在这些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我们的心灵变得宁静,待人接物变得平和,心胸更为宽阔,人生变得丰富而幸福。
除了传统文化,西方名著也让我们视野开阔,头脑清醒。巴尔扎克的批判精神,卢梭的忏悔意识,托尔斯泰的博爱心灵,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更让人难以忘怀。夏洛蒂·勃朗特清纯独立自主的个性,爱德蒙·唐泰斯的爱憎分明,郝思嘉的复杂与执着。读西方名著,让我们对人性、人生以及社会有了深度的理性思考,感受到西方文化中的自由平等博爱精神,敬爱生命,独立思考和批判质疑精神,而这些正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素质。
有了中外名著的积淀,课堂上,我们给学生讲上善若水,讲浩然正气,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最难的是认识你自己,讲苦难是最好的老师,讲胸怀比天空更宽广……
二、确定语文教育的宗旨
要谈语文教育的宗旨首先要明确教育的宗旨。《大学》开门见山第一句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唐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现代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从古今中外的大师们关于教育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知道,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在于传道授业解惑。语文教育也不能偏离这一宗旨。语文教育不但要教会学生写好中国字,说好中国话,做好中国文;还要充分发挥其“促进人的发展的主渠道作用”,为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做出其应有的贡献。正如北大教授钱理群说:“语文基础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应该是打好终生学习的底子,与终生精神发展的底子,以保证每一个人的一生可持续发展。”
语文的学习,在培养学生考生写作能力的同时,传递出这样一种理念:以热爱之情感受语文之美,以敬惜之心对待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以使命之责认识语文之于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意义。
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侧重中国名著,忽视西方名著的给养。中国就传统而言,孔子的仁爱进取精神,孟子的浩然正气忧患意识,老子的自然无为,庄子的任性逍遥,屈原的执著求索,司马迁的秉笔直书,陶渊明的情系田园等等,一直到现代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这些民族的瑰宝,我们确实要继承并发扬。
而西方,从古希腊的哲学到中世纪的基督教,从人文主义到启蒙思想,从浪漫主义到批判现实主义,从意识流到荒诞派;也需要我们去借鉴去学习去吸收,让古今中外的精华,一齐绽放于语文的课堂,要让学生秉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放手去拿。
四、让阅读成为语文课堂的主旋律
现在,我国学校和学生的图书拥有量是很可怜的,民众阅读相当匮乏。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超过30万种,但是户均消费图书只有1.75本。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生产国,我们却又是人均阅读量最少的国家之一。
苏联教育思想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学生和教师精神成长的书,那就是学校。只要有了书,孩子们就有了阳光,有了成长的空间。我要说,语文这一学科在传播知识文化方面举足轻重,语文课堂就应该变成阅读的课堂。
可实际上,为了学生考试成绩,我们往往在学生刚刚读完一篇文章,没来得及思考感悟的时候,将一篇篇经典美文肢解得七零八落,什么结构与作用,主人公性格分析,放在框架中的文章,如同美丽的少女,让学生只看到残缺的肢体,根本感受不到少女的灵气与婀娜,她的一颦一笑,她的明眸皓齿带来的浮想联翩。我们不敢也不舍得将短短的四十分钟还给学生,往往是一讲再讲,满堂灌,本该琅琅的读书声化作读题的声音,本该静静的阅读,感受书中的智慧与完美时,却让学生皱着眉头地读一篇篇科技说明文,唉声叹气的划着红线。
语文的课堂,应该还给学生,让学生直接阅读文本,与大师做灵魂上沟通,教师不要干涉,可以交流读书的感想,但不拆解,可以指定书目,但不指定作业。培养有思想有文化的学生,让语文课堂成为阅读的课堂,让学校成为阅读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