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课改的基本理念是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实现以活动为纽带,以活动为基本方法的开放式教学,教师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易形成活动教学的条件;构建科学合理的活动教学模式,能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具体活动;根据不同活动类型采取不同的活动方法,促使学生能力形成。
【关键词】 活动教学;条件; 模式 ; 活动类型; 活动能力
初中生物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实现教学内容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
联系的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从以知识量为目标,讲授为基本方法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以能力为目标,以活动为基本方法的开放式教学;教师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活动设计者和组织者。实现上述三个转变的核心,是能否有效地将“活动”引入课堂。因此,初中生物教材(北师大版)共设计了110多个活动,40多个建议活动和20多个演示实验。充分体现了活动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
如何实施好初中生物“活动教学”?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形成活动教学的条件
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能使学生在毫无压抑的气氛中学习,敢于设疑和动手,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的进行各种活动,易于观察、发现、交流、归纳生物学知识和生物学观点。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活动教学模式,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活动
构建科学合理的活动教学模式,使学生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活动,掌握科学的活动方法,从活动操作过程中理解生物学知识和规律。
1.构建科学合理的活动教学模式
①明确活动目的(活动所要操作的对象或要解决的问题);
②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引导学生设计活动步骤并指明注意事项;
④指导学生从具体的活动中分析、比较、概括结论,用生物学语言表述并参与讨论;
⑤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得出的结论作精要的评价。
2.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教师在引导学生活动时,不能为了追求教学“效率”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骤模仿,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应鼓励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创造性操作。并适时询问:还有没有其它更好的方法?
3.引导学生从活动中归纳生物学知识与观点
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活动开展,将形象思维抽象为结论,再应用于实践,形成能力。不能只停留在活动的表象阶段,只做到“理解”,不谈掌握、运用和提高。
三、根据不同活动类型采取不同方法,促使学生能力形成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按活动不同目的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自觉参与,发挥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材中的活动大致可分为认知型、形成型和发散型三种。
1.认知型活动是学生的尝试活动,是对被研究的生物对象获取感性认识的过程。通过此类活动的开展,易于对生物结构、概念进行学习。
①模型制作类:有意让学生制作模型,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对生物的表象认识。如:制作细胞、关节、耳、眼球、花的结构等模型,易于掌握其结构。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挖掘创造潜能。
②感知体验类:引导学生对生物进行观察、测量,调动眼、脑、手、耳等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活动,丰富感性认识,培养动手能力,进行生物猜想,规律探索。如:通过观察人和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的活动,获得细胞的感性认识,掌握动物和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明确其区别并由此得出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通过观察鸡卵的结构活动,明白什么样的鸡卵能孵出雏鸡,它是由鸡蛋的哪部分结构发育而成的?通过参观附近养鸡场的活动了解鸡的产卵、孵化、育雏过程,进而设计人工孵化鸡卵方案,自制人工孵化箱并尝试孵化鸡卵,激发学习生物的兴趣与爱好。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认识绿色植物调节气候的作用与其蒸腾作用间的关系。解剖观察花的结构认识花的组成部分,易于理解两性花、单性花和无性花的概念。
③创设情景类: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的活动,使其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如
讲《动物在空中的运动方式》时,通过“制作并观察纸飞机的落地”活动,认识鸟的飞行方式及其在航空领域的应用。利用社会发生的非典,甲流感的热点问题作为讲授传染病和免疫的情景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参与学习。
2.形成型活动是学生已初步感知生物知识或结论后教师再借助一些方法或途径,帮助学生将活动中形成的表象知识内化为能力的过程。
①图表类:运用图表将学生活动中获得的表象知识抽象出来,直观显示,易于理解掌握。如通过绘制结构简图、示意图、结构模式图、编写动植物检索表、填写分类表、比较表等。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分类能力和比较能力。将表象知识系统化,内化为学生的能力。
②测算类:教给学生测算的方法和步骤,让其通过测算揭示生物奥秘和生物规律。如通过计算大小不同的立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揭示细胞保持体积较小的原因进而激发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扩散的关系。通过计算个人家庭的耗水量的活动认识水的重要性并推测地球上人口容纳量是有限的原因,认同节约用水的必要性。通过计算世界人口增长趋势的活动,明确人口增长会带来相应的粮食、能源、用水、环境等社会问题,认识实施计划生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发散型活动是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后,再引导其进行创造性实践。
①游戏类:教学中采用拼图、竞猜、填字、角色扮演等游戏活动。通过活动,变具体为抽象,寓知识于游戏中,营造轻松愉悦的环境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乐于动手。如《尿液的形成》教学中,设计《过把医生隐》的游戏活动,“医生”根据“病人”检测的报告单,诊断病情。课堂气氛非常好,同学们踊跃参加。通过医生与病人的扮演活动,同学们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所学知识。又如《模拟自然选择》通过扮演动物使用相应的工具“捕食”以便维持生存,体验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自然选择规律。通过“一个都不能少”的游戏,明确食物链和食物网中某一环节上的生物消失会影响其它生物的生活,破坏生物间的协调发展与平衡。游戏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观和创造力,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快乐发展。
②实践制作类:利用学生所学生物知识开展制作活动,巩固知识,提高兴趣,培养活动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自制泡菜、酸奶、米酒、发酵酱等活动,了解使用不同微生物和不同原料,可生产出不同的产品为人类社会服务。激发学生了解生物技术相关知识的兴趣和愿望,探索现代生物技术的奥秘。通过《制作生态瓶》使学生在制作及观察中认识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真正含义,提高学习生态环境知识的兴趣,培养实验、观察和思维能力,树立环境观念,提高环境意识。
③设计创作类:利用学生掌握的生物学知识技能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设计解决方案。提高应用生物学知识的能力,培养成就感。通过开展生物园设计、宠物条件反射建立设计、营养食谱设计等活动。达到在活动中教学,在学习中活动。
④探究实验类:通过开放性的探究活动为学生创造力培养提供自由空间。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如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种子萌发的条件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探究、反应速度探究等。
总之,活动教学能引导学生积极用眼、用口、用脑、用手,在活动中启动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在实践和体验中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相互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减轻学习负担,使生物教学不再说教、不再枯燥,实现开放式教学。
。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易形成活动教学的条件;构建科学合理的活动教学模式,能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具体活动;根据不同活动类型采取不同的活动方法,促使学生能力形成。
【关键词】 活动教学;条件; 模式 ; 活动类型; 活动能力
初中生物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实现教学内容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
联系的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从以知识量为目标,讲授为基本方法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以能力为目标,以活动为基本方法的开放式教学;教师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活动设计者和组织者。实现上述三个转变的核心,是能否有效地将“活动”引入课堂。因此,初中生物教材(北师大版)共设计了110多个活动,40多个建议活动和20多个演示实验。充分体现了活动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
如何实施好初中生物“活动教学”?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形成活动教学的条件
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能使学生在毫无压抑的气氛中学习,敢于设疑和动手,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的进行各种活动,易于观察、发现、交流、归纳生物学知识和生物学观点。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活动教学模式,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活动
构建科学合理的活动教学模式,使学生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活动,掌握科学的活动方法,从活动操作过程中理解生物学知识和规律。
1.构建科学合理的活动教学模式
①明确活动目的(活动所要操作的对象或要解决的问题);
②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引导学生设计活动步骤并指明注意事项;
④指导学生从具体的活动中分析、比较、概括结论,用生物学语言表述并参与讨论;
⑤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得出的结论作精要的评价。
2.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教师在引导学生活动时,不能为了追求教学“效率”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骤模仿,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应鼓励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创造性操作。并适时询问:还有没有其它更好的方法?
3.引导学生从活动中归纳生物学知识与观点
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活动开展,将形象思维抽象为结论,再应用于实践,形成能力。不能只停留在活动的表象阶段,只做到“理解”,不谈掌握、运用和提高。
三、根据不同活动类型采取不同方法,促使学生能力形成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按活动不同目的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自觉参与,发挥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材中的活动大致可分为认知型、形成型和发散型三种。
1.认知型活动是学生的尝试活动,是对被研究的生物对象获取感性认识的过程。通过此类活动的开展,易于对生物结构、概念进行学习。
①模型制作类:有意让学生制作模型,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对生物的表象认识。如:制作细胞、关节、耳、眼球、花的结构等模型,易于掌握其结构。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挖掘创造潜能。
②感知体验类:引导学生对生物进行观察、测量,调动眼、脑、手、耳等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活动,丰富感性认识,培养动手能力,进行生物猜想,规律探索。如:通过观察人和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的活动,获得细胞的感性认识,掌握动物和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明确其区别并由此得出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通过观察鸡卵的结构活动,明白什么样的鸡卵能孵出雏鸡,它是由鸡蛋的哪部分结构发育而成的?通过参观附近养鸡场的活动了解鸡的产卵、孵化、育雏过程,进而设计人工孵化鸡卵方案,自制人工孵化箱并尝试孵化鸡卵,激发学习生物的兴趣与爱好。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认识绿色植物调节气候的作用与其蒸腾作用间的关系。解剖观察花的结构认识花的组成部分,易于理解两性花、单性花和无性花的概念。
③创设情景类: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的活动,使其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如
讲《动物在空中的运动方式》时,通过“制作并观察纸飞机的落地”活动,认识鸟的飞行方式及其在航空领域的应用。利用社会发生的非典,甲流感的热点问题作为讲授传染病和免疫的情景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参与学习。
2.形成型活动是学生已初步感知生物知识或结论后教师再借助一些方法或途径,帮助学生将活动中形成的表象知识内化为能力的过程。
①图表类:运用图表将学生活动中获得的表象知识抽象出来,直观显示,易于理解掌握。如通过绘制结构简图、示意图、结构模式图、编写动植物检索表、填写分类表、比较表等。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分类能力和比较能力。将表象知识系统化,内化为学生的能力。
②测算类:教给学生测算的方法和步骤,让其通过测算揭示生物奥秘和生物规律。如通过计算大小不同的立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揭示细胞保持体积较小的原因进而激发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扩散的关系。通过计算个人家庭的耗水量的活动认识水的重要性并推测地球上人口容纳量是有限的原因,认同节约用水的必要性。通过计算世界人口增长趋势的活动,明确人口增长会带来相应的粮食、能源、用水、环境等社会问题,认识实施计划生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发散型活动是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后,再引导其进行创造性实践。
①游戏类:教学中采用拼图、竞猜、填字、角色扮演等游戏活动。通过活动,变具体为抽象,寓知识于游戏中,营造轻松愉悦的环境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乐于动手。如《尿液的形成》教学中,设计《过把医生隐》的游戏活动,“医生”根据“病人”检测的报告单,诊断病情。课堂气氛非常好,同学们踊跃参加。通过医生与病人的扮演活动,同学们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所学知识。又如《模拟自然选择》通过扮演动物使用相应的工具“捕食”以便维持生存,体验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自然选择规律。通过“一个都不能少”的游戏,明确食物链和食物网中某一环节上的生物消失会影响其它生物的生活,破坏生物间的协调发展与平衡。游戏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观和创造力,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快乐发展。
②实践制作类:利用学生所学生物知识开展制作活动,巩固知识,提高兴趣,培养活动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自制泡菜、酸奶、米酒、发酵酱等活动,了解使用不同微生物和不同原料,可生产出不同的产品为人类社会服务。激发学生了解生物技术相关知识的兴趣和愿望,探索现代生物技术的奥秘。通过《制作生态瓶》使学生在制作及观察中认识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真正含义,提高学习生态环境知识的兴趣,培养实验、观察和思维能力,树立环境观念,提高环境意识。
③设计创作类:利用学生掌握的生物学知识技能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设计解决方案。提高应用生物学知识的能力,培养成就感。通过开展生物园设计、宠物条件反射建立设计、营养食谱设计等活动。达到在活动中教学,在学习中活动。
④探究实验类:通过开放性的探究活动为学生创造力培养提供自由空间。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如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种子萌发的条件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探究、反应速度探究等。
总之,活动教学能引导学生积极用眼、用口、用脑、用手,在活动中启动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在实践和体验中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相互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减轻学习负担,使生物教学不再说教、不再枯燥,实现开放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