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xme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尊重学生个性呼声越来越高,要求学生加大阅读量,加强语言积累的同时,语文教师们有必要先静下心来与文本亲近,去深入地细细品味。在阅读教学中重视以文为本,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性阅读、个性化建构的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展开亲密对话。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要落实到每次的阅读教学中,重视文本中的关键词、句,以帮助学生理解,在不断品味中理解语言的准确性,增强语感。以《不合群的小蝌蚪》为例,在了解全文的基础上,我从其一句话中看似不起的关键词入手:“我发现有只小蝌蚪孤零零地在游,好像在跟那些成群结队的小蝌蚪闹别扭似的。”是什么情况使小作者以为它们在“闹别扭”?为什么又加上了“好像”一词?同学们纷纷在文中寻找答案:“永明很快找来一根细树枝,小心地把那只孤独的小蝌蚪拨到蝌蚪群中。不料,那只小蝌蚪又从队伍中钻出来,单独游到一旁去了。”“我又一次把它拨进蝌蚪群里。可是,过了一会儿,它仍旧从队伍中钻了出来,自个儿悠闲地游来游去。”两次“拨”都没能让小蝌蚪回到群体中,它独处时又那么“悠闲”,说明没有“闹别扭”,而是确实不喜欢和大家相处。
  我适时让学生说说一个人“悠闲”那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并让学生说说什么情况下可以用“悠闲”形容,加深理解。同时,学生们也能很快找到其它关键词:“钻”,是自己强硬地想出来,“仍旧钻出来”,留都留不住。通过学生的这一发现,可以让他们进一步品味:作者用到的两次“拨”,什么情况下要“拨”,你也来试试这个动作,从中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这一问,使学生对小作者的爱心之举有所领会,并借机再找能体现这一主题的文本内容,从而也使学生们受到教育。在细细品味文本的词、句中,学生们与文本相知,亲密对话,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阅读能力。
  亲近文本,就要以文本为范例,从中学到方法,悟到精妙,提高我们的语文能力。
  一、有理解,才会运用
  让学生会运用,在于对文本内容深刻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亲近文本,在对话中不断加深理解,以实现对文本的运用。
  《曼谷的小象》一课,景美,象美,人更美。而第一段中的景美又为全文作好美的铺垫。“在曼谷近郊,绿油油的禾田和点缀着淡紫色野花的草地,一直延伸到海边。”这一段中,理解“点缀”一词,对感受景美有很大作用。教学中,我问学生:“课文上说”点缀着野花“这个”点缀“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这样:(到黑板前解说)这黑板好比是那片草地,上面从这边到那边,密密麻麻地种满了花。”点缀“是这样的吗?”学生回答:不是。“那就是在草地上从这边到那边整整齐齐地种了一行,是吗?”也不是。那“点缀”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有学生举手)于是,我请学生在这片草地上(指黑板)给点缀一下。(学生在黑板上无规则地画了一些小圈儿)我边指着学生画的小圈边问:有的地方多一些,有的地方少一点;有的地方密一些,有的地方稀一些,没有什么一定的规矩。这就是“点缀”吗?学生一致肯定。这样,同学们对这里的美有了更准确的把握。接着,我又请他们用上这个词自己来说一句话:“夏夜,那一颗颗亮闪闪的星星点缀在夜空,像在对我眨眼睛呢。”“我新买的裙子上,点缀着一些小花图案,好看极了,我真喜欢。”……在学生的日记中,我还发现几个学生居然已经会活用“点缀”,语言积累水到渠成,学以致用。
  二、有发现,才能创造
  对文本深入挖掘,让学生在发现中创造。《一定要争气》一课,童第周不但自强不息,而且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学到为中国人争气这一内容时,我抓住文本中“这件事震动了欧洲的生物学界”的“震动”一词:震动什么意思?(初步理解)这件事指哪件事?为什么这件事会震动欧洲的生物学界?学生们便展开了与文本的对话:这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实验,同学们谁都不敢尝试,教授做了几年也没成功,而童第周却把它做成功了,影响肯定大得很;旧中国贫穷落后,在世界上没有地位,从中国来的童第周却做成功了,怎不令人震惊。在此发现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往下接:怪不得这件事“震动”了欧洲的生物学界,那是一种怎样的场面,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形容一下吗?把它写一写吧。
  于是,同学们的创造又形成课堂新的高潮:那些学者们正议论纷纷着。一个年轻的生物学家摇摇头说:“真是让人难以相信,连教授都做不了的实验,让一个从中国来的穷学生给解决了。太不可思议了。”……一个老教授点点头,一个劲地说:“真是没想到,没想到,科学无国界,英雄出少年啊。”……
  通过这一创造,同学们对“童第周为中国人争了很大一口气”的理解就更深刻了,从而为学下文打好情感基础。没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去深入发现,怎会有这些妙语连珠!
  三、有亲近,才可超越
  超越文本的阅读意识,是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品格,在阅读过程中,不让书本束缚了思想,既遵循文书,又能超越文本。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新课标要求的“尊重学生个体,培养学生个性”的体现。在亲近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鉴赏,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往往会产生不相同的感受和反映。
  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许多同学都表示喜欢孙膑或田忌,但也有两个同学说喜欢齐威王,觉得齐威王“遵守比赛规则,不耍小心眼”、“大度直率,有帝王之相”。这说明如果学生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的话,鉴赏阅读,必然会反映出个性化倾向,这种审美的多元性,就难免会超越文本的单一评价尺度,体现了“思想大于形象”的道理。显然,这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学生学会了与文本对话的方法,才能使他们推而广之,运用到更广阔的课外阅读中去,从而也使浏览的实效性得到保证。当然,教学对话的成功从本质上讲更少不了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先期”对话。因为“教材透”方能“教法透”,教师只有对文本重点、难点、亮点、要点等做到深入领会和精准把握,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也才能游刃有余地引领学生一起诗意地徜徉、幸福地成长!
其他文献
摘要:俗话说:“把手握住,里面什么都没有;把手张开,得到的是整个世界。”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由于在长期形成的习惯性教学模式影响下,教条和经验在教学中起到了主要的作用,这种做法往往会变成程式化教学,导致直接后果是课堂毫无生气,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我们应该对美术教学进行反思:美术的课堂结构,是否在真正意义上注意了“教”与“学”双方的动态研究?在“教”与“学”之間。评价的标准是否能真
本文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利用反转录PCR(RT-PCR)和套式PCR(nPCR)技术克隆出3株广西近期(1999—2000年)猪瘟流行野毒株的E2基因,并对其核苷酸序列及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进行比较及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得到完善,学校是课程改革和实施的第一级单位,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都做出了一些积极的、卓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绩,但是,教育改革成功的两大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而最为主要的是教师;新课改已经走进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需要我们改变旧的教学方式,教师是新课改的实施者,在科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有没有创新观念和创新意识、
摘要:“和谐”即民主、平等,人人有话可说、言无不尽,人人学有所思、学有所得,人人求同存异、和勉共进。和谐是一种教、学关系,生活关系。他益于师生思想交流、阅读优化、砥砺创新及身心持续发展。  关键词:和谐美持续发展兴趣  教学实践里我感悟到:这的确称得上是精妙之言、智慧之语。宏观宇宙万物、微观生命单位,物物相关相连,相成相生。关系和谐物我尽善尽美。实践证明: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