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媒介生态学的角度指出造成台湾报纸“苹果化”的原因。认为报纸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应该在构建社会“公共领域”,推进社会民主文明进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媒介生态 苹果化 八卦新闻 公共领域
一、媒介生态
媒介生态学是吸收了传播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的成就和研究方法逐渐发展起来的,是研究媒介与其生存发展环境以及人与媒介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媒介生态学研究媒介的种类、系统结构、功能、行为以及媒介与人、媒介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①
媒介生态学认为,媒体的生态环境同大自然相互制约和依存的生态环境一样,也存在相互制约和依存的生态系统。媒介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媒介系统、社会系统和人群,以及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媒介与个人之间的互动构成了受众生态环境;媒介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构成了媒介制度与政策环境;媒介与媒介之间的相互竞争构成了媒介的行业生态环境。
媒介生态学运用了系统论的观点。系统具有相互依赖性,系统中的各组成要素相互依赖,互相影响。而系统又需要不断变化和适应内外部环境,以达到系统的平衡。②
二、台湾报纸的“苹果化”
“苹果化”是指壹传媒旗下的《壹周刊》和《苹果日报》登陆台湾后,台湾媒体竞相模仿其风格,在报道内容和风格方面渐趋读者主导,从而带来媒体的八卦化和低俗化。
2003年5月2日,《苹果日报》在台湾创刊。以香港《苹果日报》为蓝本。创刊当天,苹果日报的销量远超越当时市面上其他台湾报纸,因而快速抢下大量台湾市场。
《苹果日报》相当重视八卦新闻和花边新闻。一般的报纸多以政治、经济、国际等议题作为头版新闻,但是《苹果日报》的头版则是以本地的八卦新闻、社会新闻为主,且往往以大篇幅报道此类新闻。在图片的运用上,《苹果日报》也是饱受争议。常将传统上认定为“煽色腥”(煽情、色情、血腥,譬如:走光照、偷拍照、尸骸照、血肉糢糊的照片等)之图片刊出,甚至以大版面刊登在头版。发生社会事件时,常以逼真的连环插图(示意图)描绘事件流程,自杀、犯罪及残暴行为也不例外。例如台中市长胡志强夫妇车祸受伤,《苹果日报》头版刊载邵晓铃送医照片,已侵犯当事人隐私权及人格权。《苹果日报》于2006年11月23日在报上刊登声明道歉。③
《苹果日报》在台湾的成功,并不仅仅是靠炒作丑闻、八卦、煽色腥。还因为它有更好的写作技巧、更容易阅读,讲究更好的照片,更多元的内容,政治立场也更中立。最重要的是,他们非常愿意投资深度的调查报道,贴近读者。创办人黎智英坚持“传媒不能侍奉两个主”,他认为:“广告收入是我们的利润来源,但读者的共鸣更是我们的命根。有了共鸣,读者才会产生消费意欲,有了消费意欲,广告才有促销的效力。”④
对于《苹果日报》,应该一分为二来看待。其中立的政治立场,贴近读者的新闻报道,制作精良的图片,对于提高媒体的专业素质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其报纸上充斥的煽色腥报道,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忽视,将会进一步加速台湾媒体的低俗化和边缘化。台湾报纸的“苹果化”可谓邯郸学步,并没有学习到 《苹果日报》的精髓,而是一味向其八卦化看齐。曾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华盛顿邮报》记者卡尔·伯恩斯坦,曾批判美国新闻界造就了白痴文化。他说:“我们已经偏离真正的新闻,而逐渐创造出一种没有内容的讯息式娱乐,我们教导读者与观众,琐碎的事反而是重要的,庸俗而窥视性的消息比真正的新闻还重要。”这些话也能够很好地说明台湾媒体的现状。
三、滋生“苹果化”温床的台湾媒介生态
《苹果日报》的八卦化之所以能够在台湾大行其道,并被其它报纸竞相模仿,是由台湾的媒体生态环境所决定的。
在1987年之前,台湾经历了37年的报禁。报禁期间,台湾的报紙只有31种。其中影响力和发行量较大的报纸都为国民党党政军机关经营的报纸。据统计,在报禁解除后的短短三个月内,就有33家新办的报纸向台湾“新闻局”办理登记手续。根据2000年出版年鉴统计,当时报纸已达到445家。报纸不仅自身已经达到了高密度,再加上广播,电视等更如雨后春笋一般,急剧膨胀。台湾媒体的高密度化,必然会导致媒体之间相互竞争。而由于法规建设和规范的缺失,竞争趋于恶性化,八卦新闻横生可谓媒体恶性竞争的产物。
与媒体数量的急剧上升相伴生的是民间和涉外资本大量进入报业领域,抢占报业市场,如宏国建设企业支持的《大成报》,联邦集团支持的由《自由日报》改名而来的《自由时报》。资本的最大特点就是追逐利益,因而,在资本力量控制下的媒介为了控制成本,开始选择制作成本低廉的社会新闻;为了吸引受众阅读,不断刊登八卦、娱乐新闻,满足受众的好奇心和窥视欲。同时,受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媒介重视市场和商业化经营,其市场运行机制及生产都瞄准公众消费动向,实行消费主义的运行机制,将媒介产品等同于一般商品。⑤为了追求高的发行量,从业人员无视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炒作丑闻,挖人隐私,将公众“知的权利”作为其炒作新闻的借口。
既然报纸能够哗众取宠,那么必然有这样的受众为它埋单。台湾解严之后,民众压抑的思想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社会价值日趋多元化,民众不再热衷于政治性的新闻资讯,报纸提供娱乐,放松身心的功能上升。因此,报纸也逐渐将视角从公共事件中转移到了家长里短,名人隐私上面。报纸的这些新闻资讯,为受众增加了茶余饭后的笑料谈资。CBS的王牌主持丹·拉瑟曾提出“后院篱笆原则”,拉瑟设想两位家庭主妇倚在后院的篱笆上聊天,在中东战争和英国戴安娜王妃新生王子两件当天的新闻中,首选话题当然是轻松有趣的皇太子话题。⑥可见,人们在复杂的政治新闻和简单的社会新闻中,首选后者。可以说,大多数的人宁愿选择“简单肤浅”也不愿选择“复杂深刻”。因而,媒体迎合人的非理性欲望而广受欢迎,严肃的报纸在发行量上永远敌不过建立在满足私欲基础上的黄色小报。如果单纯以市场来作裁判,必定会形成所谓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以金钱为唯一驱动和价值评判,必然会使媒体无法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⑦
政治控制由直接变为间接,社会价值观日益多元化,资本对于利益的追逐等构成了台湾媒介的外部生态环境。而在媒介内部,媒体分布高密度化,竞争加剧,从业人员社会责任感淡化,新闻价值观异化,内外部环境相互影响,使得台湾报纸的“苹果化”趋势加剧。“苹果化”之后的台湾报业对台湾社会生态的影响作用令人堪忧。
四、媒体——公共领域的建构者
哈贝马斯指出,在一个社会中“理想的情况是在相对独立于国家政权之外的公民社会中,各种利益团体可以通过大众传媒就关乎自身利益的问题进行广泛的政治辩论、交流,从而影响政治进程”。实际上,在这里大众传媒负有实现“社会整合”并促成“社会认同”的功能。
诺伊曼将“舆论”称为社会的皮肤,她认为,舆论在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就像作为“容器”的皮肤一样,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⑧而大众传播在营造“意见环境”方面起着尤其重要的作用。可见,媒体通过其传播效果的共鸣性,累积性和遍在性,影响和制约舆论,进而实现其“社会整合”的作用。媒体不仅可以进行“社会整合”,同时还能够实行“社会认同”。“培养分析”理论认为,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人们的认识、判断和行为才会有共同的基准,社会生活才能够协调。而在传统社会中,这种提供“共识”的任务主要由教育和宗教提供,而在现代媒介社会则成了大众传播的一项主要任务。
【关键词】媒介生态 苹果化 八卦新闻 公共领域
一、媒介生态
媒介生态学是吸收了传播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的成就和研究方法逐渐发展起来的,是研究媒介与其生存发展环境以及人与媒介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媒介生态学研究媒介的种类、系统结构、功能、行为以及媒介与人、媒介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①
媒介生态学认为,媒体的生态环境同大自然相互制约和依存的生态环境一样,也存在相互制约和依存的生态系统。媒介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媒介系统、社会系统和人群,以及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媒介与个人之间的互动构成了受众生态环境;媒介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构成了媒介制度与政策环境;媒介与媒介之间的相互竞争构成了媒介的行业生态环境。
媒介生态学运用了系统论的观点。系统具有相互依赖性,系统中的各组成要素相互依赖,互相影响。而系统又需要不断变化和适应内外部环境,以达到系统的平衡。②
二、台湾报纸的“苹果化”
“苹果化”是指壹传媒旗下的《壹周刊》和《苹果日报》登陆台湾后,台湾媒体竞相模仿其风格,在报道内容和风格方面渐趋读者主导,从而带来媒体的八卦化和低俗化。
2003年5月2日,《苹果日报》在台湾创刊。以香港《苹果日报》为蓝本。创刊当天,苹果日报的销量远超越当时市面上其他台湾报纸,因而快速抢下大量台湾市场。
《苹果日报》相当重视八卦新闻和花边新闻。一般的报纸多以政治、经济、国际等议题作为头版新闻,但是《苹果日报》的头版则是以本地的八卦新闻、社会新闻为主,且往往以大篇幅报道此类新闻。在图片的运用上,《苹果日报》也是饱受争议。常将传统上认定为“煽色腥”(煽情、色情、血腥,譬如:走光照、偷拍照、尸骸照、血肉糢糊的照片等)之图片刊出,甚至以大版面刊登在头版。发生社会事件时,常以逼真的连环插图(示意图)描绘事件流程,自杀、犯罪及残暴行为也不例外。例如台中市长胡志强夫妇车祸受伤,《苹果日报》头版刊载邵晓铃送医照片,已侵犯当事人隐私权及人格权。《苹果日报》于2006年11月23日在报上刊登声明道歉。③
《苹果日报》在台湾的成功,并不仅仅是靠炒作丑闻、八卦、煽色腥。还因为它有更好的写作技巧、更容易阅读,讲究更好的照片,更多元的内容,政治立场也更中立。最重要的是,他们非常愿意投资深度的调查报道,贴近读者。创办人黎智英坚持“传媒不能侍奉两个主”,他认为:“广告收入是我们的利润来源,但读者的共鸣更是我们的命根。有了共鸣,读者才会产生消费意欲,有了消费意欲,广告才有促销的效力。”④
对于《苹果日报》,应该一分为二来看待。其中立的政治立场,贴近读者的新闻报道,制作精良的图片,对于提高媒体的专业素质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其报纸上充斥的煽色腥报道,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忽视,将会进一步加速台湾媒体的低俗化和边缘化。台湾报纸的“苹果化”可谓邯郸学步,并没有学习到 《苹果日报》的精髓,而是一味向其八卦化看齐。曾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华盛顿邮报》记者卡尔·伯恩斯坦,曾批判美国新闻界造就了白痴文化。他说:“我们已经偏离真正的新闻,而逐渐创造出一种没有内容的讯息式娱乐,我们教导读者与观众,琐碎的事反而是重要的,庸俗而窥视性的消息比真正的新闻还重要。”这些话也能够很好地说明台湾媒体的现状。
三、滋生“苹果化”温床的台湾媒介生态
《苹果日报》的八卦化之所以能够在台湾大行其道,并被其它报纸竞相模仿,是由台湾的媒体生态环境所决定的。
在1987年之前,台湾经历了37年的报禁。报禁期间,台湾的报紙只有31种。其中影响力和发行量较大的报纸都为国民党党政军机关经营的报纸。据统计,在报禁解除后的短短三个月内,就有33家新办的报纸向台湾“新闻局”办理登记手续。根据2000年出版年鉴统计,当时报纸已达到445家。报纸不仅自身已经达到了高密度,再加上广播,电视等更如雨后春笋一般,急剧膨胀。台湾媒体的高密度化,必然会导致媒体之间相互竞争。而由于法规建设和规范的缺失,竞争趋于恶性化,八卦新闻横生可谓媒体恶性竞争的产物。
与媒体数量的急剧上升相伴生的是民间和涉外资本大量进入报业领域,抢占报业市场,如宏国建设企业支持的《大成报》,联邦集团支持的由《自由日报》改名而来的《自由时报》。资本的最大特点就是追逐利益,因而,在资本力量控制下的媒介为了控制成本,开始选择制作成本低廉的社会新闻;为了吸引受众阅读,不断刊登八卦、娱乐新闻,满足受众的好奇心和窥视欲。同时,受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媒介重视市场和商业化经营,其市场运行机制及生产都瞄准公众消费动向,实行消费主义的运行机制,将媒介产品等同于一般商品。⑤为了追求高的发行量,从业人员无视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炒作丑闻,挖人隐私,将公众“知的权利”作为其炒作新闻的借口。
既然报纸能够哗众取宠,那么必然有这样的受众为它埋单。台湾解严之后,民众压抑的思想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社会价值日趋多元化,民众不再热衷于政治性的新闻资讯,报纸提供娱乐,放松身心的功能上升。因此,报纸也逐渐将视角从公共事件中转移到了家长里短,名人隐私上面。报纸的这些新闻资讯,为受众增加了茶余饭后的笑料谈资。CBS的王牌主持丹·拉瑟曾提出“后院篱笆原则”,拉瑟设想两位家庭主妇倚在后院的篱笆上聊天,在中东战争和英国戴安娜王妃新生王子两件当天的新闻中,首选话题当然是轻松有趣的皇太子话题。⑥可见,人们在复杂的政治新闻和简单的社会新闻中,首选后者。可以说,大多数的人宁愿选择“简单肤浅”也不愿选择“复杂深刻”。因而,媒体迎合人的非理性欲望而广受欢迎,严肃的报纸在发行量上永远敌不过建立在满足私欲基础上的黄色小报。如果单纯以市场来作裁判,必定会形成所谓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以金钱为唯一驱动和价值评判,必然会使媒体无法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⑦
政治控制由直接变为间接,社会价值观日益多元化,资本对于利益的追逐等构成了台湾媒介的外部生态环境。而在媒介内部,媒体分布高密度化,竞争加剧,从业人员社会责任感淡化,新闻价值观异化,内外部环境相互影响,使得台湾报纸的“苹果化”趋势加剧。“苹果化”之后的台湾报业对台湾社会生态的影响作用令人堪忧。
四、媒体——公共领域的建构者
哈贝马斯指出,在一个社会中“理想的情况是在相对独立于国家政权之外的公民社会中,各种利益团体可以通过大众传媒就关乎自身利益的问题进行广泛的政治辩论、交流,从而影响政治进程”。实际上,在这里大众传媒负有实现“社会整合”并促成“社会认同”的功能。
诺伊曼将“舆论”称为社会的皮肤,她认为,舆论在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就像作为“容器”的皮肤一样,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⑧而大众传播在营造“意见环境”方面起着尤其重要的作用。可见,媒体通过其传播效果的共鸣性,累积性和遍在性,影响和制约舆论,进而实现其“社会整合”的作用。媒体不仅可以进行“社会整合”,同时还能够实行“社会认同”。“培养分析”理论认为,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人们的认识、判断和行为才会有共同的基准,社会生活才能够协调。而在传统社会中,这种提供“共识”的任务主要由教育和宗教提供,而在现代媒介社会则成了大众传播的一项主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