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春的北京,杨柳风已吹面不寒,俏麗的迎春花铺满了枝茎,中央美术学院也迎来了新的学期。年轻学子们充满朝气的身影穿梭其中,让这座中国顶尖的美术教育学府在寒假之后又重新热闹起来。
84岁的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央美院原院长靳尚谊常常会漫步在校园里,看着熟悉的建筑和草木,感受着校园里的蓬勃生机。靳尚谊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他喜欢央美校园建筑的灰色基调,庄重朴实,可与老北京城的颜色融为一体。
这位曾创作《塔吉克新娘》等著名作品的画家,是中国油画史上一个闪亮的名字。他本是河南焦作一名普通教师的儿子,少时喜欢站在村头看太行山的叶荣叶枯、花开花落。13岁那年来到北京后,人生轨迹自此改变,其间,有三个文艺地标,对他的艺术生命产生了重要影响。
校尉胡同5号:见证群星璀璨
校尉胡同5号,是靳尚谊最为怀念的地标。
那是1949年,北平城迎来新生。靳尚谊以专业甲等第20名的成绩考入当时的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6个月后,学校正式更名为中央美术学院,由徐悲鸿担任第一任院长。
当时的中央美院便位于王府井校尉胡同5号,东边毗邻北京协和医院,西边则是繁华的王府井大街。
耄耋之年的靳尚谊对老校园印象深刻:面积算不上大,整体风格朴素而端庄,有着当时令旁人艳羡的大礼堂,北边是U字形教学楼,东南边操场中间有个旗杆。他甚至清楚地记得“墙边种了一些花”。
很长一段时间内,校尉胡同5号是北京的艺术伊甸园——徐悲鸿重才纳贤,因此一大批卓有成就的艺术学者汇聚于此,如吴作人、叶浅予、齐白石、李可染、李桦、董希文等。后来迁址时,“校尉胡同5号”这块赤色的小门牌还被郑重镶嵌到了新校门的背面,承载着央美人对那段岁月的记忆。
年轻的靳尚谊幸运地亲历了那个群星璀璨的时期,“那一代老师人品好,文化修养丰富,师生关系非常密切,学生去老师家里拜访是常态。”
他最为感念的,是后来以油画《开国大典》闻名的董希文——时任油画系第三画室主任。
靳尚谊记得,1952年董希文创作《开国大典》时,是在四合院一间简陋的平房里,画布钉在墙上,占了几乎整面墙。他看到的时候,作画已经接近尾声,“构图和造型让我深感震撼”;他还注意到了一个细节——地毯的质感很好。董希文告诉他,秘诀是“在油彩中掺点沙子”。
“董先生反复提醒我们,每张画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这就是创新。”董希文的言传身教,让年轻的靳尚谊认识到,创新是艺术家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师生之间还有一个颇值一提的小故事。
年轻的靳尚谊幸运地亲历了那个群星璀璨的时期,“那一代老师人品好,文化修养丰富,师生关系非常密切,学生去老师家里拜访是常态。”
1957年,靳尚谊提交了油画训练班的毕业作品《登上慕士塔格峰》。董希文看过以后,点评了一句:“你这张画气不贯。”这句话对靳尚谊影响很大,打击也很大。他说:“董先生是实事求是的,我自己也感觉到了,气贯通的能力达不到,但当时无能为力。这让我深刻感觉到,自己未来的油画之路还相当漫长和艰难。”
直到上世纪80年代,靳尚谊在画坛暂露头角,一位画家在看过他的《塔吉克新娘》等作品之后对他说:“您的画气很贯通,气韵很足。”
靳尚谊说,为了这句话,他努力拼搏了30年。
1953年靳尚谊本科毕业,尔后留校进入油画训练班继续研究生学业,1957年完成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对于上世纪50年代的那段美院时光,他充满了怀念,连连感叹:“那真是一个安静而美好的时期,也是我学到很多东西的一个时期”。
北京人艺:跨界的滋养
老中央美院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不仅针对美术专业,对文化政治素养也有相当高的要求。
在这种氛围下,靳尚谊如饥似渴,像海绵一般吸收各种养分——来自专业以外的知识给了他许多“跨界”滋养。
当时,北京创办了一大批后来成为中国文艺界顶梁柱的机构:1952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创建;1956年,中央交响乐团的前身中央乐团成立;1959年,中央芭蕾舞团成立。
其中,坐落于王府井大街22号的北京人艺首都剧场距离校尉胡同仅十分钟路程,让靳尚谊“近水楼台先得月”,领略到了中国顶尖话剧艺术的魅力。
那时候的北京人艺上演郭沫若、老舍、曹禺和田汉的剧作,拥有于是之、刁光覃、舒绣文、童超、郑榕等一大批优秀表演艺术家,是文化艺术的殿堂。
“当年那些经典话剧我都看过,《雷雨》《茶馆》《关汉卿》《名优之死》《伊索》……”靳尚谊如数家珍。
北京人艺的奠基之作是《龙须沟》,靳尚谊第一时间观看了现场演出,他评价“于是之扮演的程疯子演得真好”。
不过,他最喜欢的是《茶馆》。
这部由老舍创作的话剧展示了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以及芸芸众生的表情,仅有三幕,但出场人物有数十人。“不是一个两个角色,是所有的角色——从主角到配角,包括龙套——都非常鲜明生动。”靳尚谊回想起自己坐在剧场内第一次看《茶馆》时的情景,他被台上大大小小角色的精彩表演所震撼,心中只有两个字——“绝了”。
“好的东西看多了,心里就有了标杆,知道好坏了。人的文化修养怎么体现?要落实在对于各种作品的判断标准上。”靳尚谊说,对戏剧的鉴赏眼光可以移植到美术专业上,他后来在国外看过大量美术大师的经典原作,清楚地知道好的画作“好在哪里,为什么好”。他常说的一句话是:“风格不重要,水平才重要。”
中国美术馆:从“常客”到“贵宾”
在北京东城区五四大街,中国美术馆这幢有着黄色琉璃瓦大屋顶的仿古阁楼式建筑异常醒目,每年在这里举办的各式展览,代表着中国美术界的顶尖水平。
在靳尚谊眼中,作为美术教育学府的中央美院和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中国美术馆,都是普及美育、提升全社会审美能力的国家重器。
靳尚谊和中国美术馆渊源颇深。
早在校尉胡同时期,1953年,中央美院校内盖起了一座四层灰色小楼,外墙上有美轮美奂的艺术浮雕,木质门窗也有精致的雕花,这是中央美院的美术馆,也是新中国的第一个美术馆。“当时中国还没来得及建设国家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也在这里办公。”靳尚誼说。
1963年,五四大街的中国美术馆竣工开放,美协搬离。中国美术馆是新中国成立10周年十大建筑之一,也是中国第一个正规的国家美术馆,它的出现一度引发轰动。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靳尚谊都是这里的“常客”:“那时候开始有全国性的美术联展了,我几乎每一次展览都要去。记得有段时间需要买票,但非常便宜。”
那时候的他没有想到,未来自己会把最好的作品捐赠于此,并在这里隆重举办大型个人作品展。
靳尚谊说,对戏剧的鉴赏眼光可以移植到美术专业上。
2005年4月,作为对中央美院87周年校庆的献礼,靳尚谊艺术回顾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这是他功成名就之后的首次大型作品回顾展。当时的文化部、教育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等机构的负责人济济一堂,热烈祝贺其展览开幕。时任中央美院院长的潘公凯致辞时这样评价:“靳尚谊的艺术成就突出体现在,他把欧洲古典油画的精髓及它所体现的崇高典雅的精神,与中国民族艺术传统和精神交融,开创了中国油画新古典主义学派。”
2009年,靳尚谊向中国美术馆捐赠油画、素描作品共39件,成为美术界和文化界盛传的佳话。他说,“我最好的作品都捐给了美术馆,因为这是它们最好的归宿,好的东西应该给国家,为人民服务,让大家享受。”
迄今为止他一共捐赠了近70件作品:《画家黄宾虹》捐给了上海美术馆,中国美术馆则收到了他的“新古典”风格代表作《侧光人体》、探索现代人精神面貌的代表作《惊恐的妇女》、探索欧洲古典画风和中国画韵味融合的《八大山人》等。此外,在刘海粟美术馆、宁波美术馆、北京画院美术馆、河南省美术馆,也都收藏着他的捐赠画作。
2019年1月9日,为期两个月的“丹青锦裳——郑锦与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学术研究展在中央美院美术馆开幕,致敬中央美院前身国立北京美术学校第一任校长郑锦先生,这也是其“百年校庆年”系列活动的收官之作。年轻的学生三三两两,在展品前驻足交谈,感受这位美院奠基者的风采,领悟前辈开创事业的艰辛与坚守。
本刊记者问,对于这些年轻的美院学子,你有何寄语?
靳尚谊沉思了一会儿,沉静而笃定地说:“好好学习,专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