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面对由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新形势,党的十八大把教育摆在加强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的首要位置进行了安排部署,明确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发展应该奉行的一个基准,是提高综合国力竞争的必由之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中央的要求,是人民的期待,是社会的需要。当前,我省教育事业迎来了深化改革、政策叠加、加快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用足用好用活政策,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才能为转型跨越、富民兴陇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才能为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作出新的贡献。
首先,要办师生满意的教育。“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精神的主流,其基本涵义是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理解人、造就人,维护人的人格和尊严,了解人的需求并帮助其实现。一句话,就是要充分认识和体现人的价值。教育事业,归根结底是“以人为本”的事业。教育,首先要让教师满意。我们要积极倡导尊师重教之风,着力提升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建立健全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引导教师践行职业道德规范,潜心教书育人。大力弘扬优秀教师情系陇原、献身教育的“蜡烛”精神,努力营造“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育人氛围。大力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拓展教育补充渠道,创新“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培训方式,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全面启动农村名师名校长专业发展行动等计划,鼓励优秀教师在农村长期、终生从教。改善边远乡村教师工作、生活环境,丰富文化、娱乐生活。全面加强领军拔尖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积极主动到国内外、海内外引进、聘请高端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教育,更要让学生满意。我们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改进幼儿园常规和教学活动管理,规范保教行为,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确保儿童“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问题,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给每个学生提供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把努力使每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好“控辍保学”工作,确保适龄少年儿童“一个都不少”。建立日趋合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综合评价机制,注重过程性评价。深入开展“阳光体育”和“学生减负万里行”活动,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提高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的幸福指数。大力实施“阳光工程”,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积极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积极推进“2+2+1”、“3+1”等模式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工作,完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渠道,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其次,要办社会满意的教育。当前,社会对教育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一要与时俱进,抢抓机遇。抓住新一轮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快推进教育服务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增强教育发展必须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意识,增强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同步走、一盘棋的思想意识,增强抓教育就是抓未来、抓基础、抓经济的思想意识。要用足用活教育部支持甘肃教育发展“十项措施”等系列重大政策集群,吃透政策精神,挖掘政策潜力,克服“政策闲置”,切实发挥好各种政策的集成效应。着眼省情、教情和地方实情,精心研究制定项目规划,科学合理设计项目载体,力争提出具有甘肃特色、有典型示范作用的项目方案,积极争取中央加大对我省教育的倾斜支持力度。二要着眼未来,科学谋划。努力解决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和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的主要矛盾,正确处理优先发展与服务全局、促进公平与注重效率、整体推进与分类指导、立足省情与面向全国等重要关系。准确把握规模与质量、结构与效益、改革与稳定等影响教育科学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三要因地制宜,狠抓质量。各级各类学校要准确定位,回归本位,切实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重项目建设轻教育管理、重扩大规模轻内涵发展、重改善条件轻教书育人、重理论研究轻成果转化的现象,把工作的重点和核心真正放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上。四要协同创新,强化服务。不断破除制约教育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教育发展的潜力和活力。着眼全省现状,凝练甘肃特色,推广成功经验,鼓励“自主扩散”。积极探索设立区域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专项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探索教育改革的新办法、新举措、新路子。要以发挥教育优势为核心,努力增强为甘肃转型跨越发展服务的能力。推进高校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工作,强化科技为当地经济服务的能力。以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教育移民为重点,推动生态恢复教育等“六项行动”,落实省委“3341”项目工程战略。
第三,要办家庭满意的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要“为人民服务”,其实质就是教育要让人民满意。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家庭满意的教育,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因此,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对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与期盼,努力办好家庭满意的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一要全力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实施好学前教育改造建设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连片特困地区普通高中改善办学条件等为民办实事项目,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有重点、有步骤地把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落实到每一所学校;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开设“绿色通道”,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落实好高等学校研究生、本专科学生资助政策,扎实做好中职学校学生免学费和助学金统一发放工作,规范普通高中资助工作;加大专项整治力度,逐步破解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乱收费和教辅材料散滥等问题。二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抓紧抓好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这一重大历史机遇,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按标准为农村中小学配齐图书、教学实验仪器设备、音体美等器材和场地;实施好国家“特岗计划”和“以奖代补政策”,鼓励优秀大学生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提高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水平;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合理确定教学点、村小、中心小学、初中学校布局,以及寄宿制学校和非寄宿制学校的安排。三要助推实现更高质量的毕业生就业。家庭是根,就业当先。“学习好”和“就业好”是家长对教育的最大期望。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必须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我们要大力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完善创业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要指导高校开设创业类课程,设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科研成果孵化基地。建立行业、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家长和中介组织多方参与的就业评价机制,形成合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的毕业生就业。
第四,要以为民务实清廉之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要从教育部门自身做起,努力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调研期间强调,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八大精神,抓住新一轮推进西部大开发机遇,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关键在于各级干部以优良作风带领人民群众不懈奋斗。要多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解决问题,多到发展最困难的地方去打开局面。改进作风,最终要落实到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身上。各级党委要把作风要求贯穿于干部培养选拔和管理监督全过程。要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使那些对群众感情真挚、深得群众拥护的干部,那些说话办事有灼见、有效率的干部,那些对上对下都实实在在、不玩虚招的干部,那些清正廉洁、公众形象好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重用;使那些享乐思想严重、热衷于形式主义、严重脱离群众的干部,受到警醒和惩戒,用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凝聚党心民心。教育工作者要尊重教育发展规律,深入分析教育深层次矛盾与问题,准确把握教育阶段性特征,系统科学谋划未来教育发展之路。领导干部要敢作为、勇担当,言必行,行必果,提高执行力,提高公信力。我们要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密切联系群众,同人民共享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把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作为标准和尺度,把教育事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科学谋划,全力推进,不断加快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的步伐和进程。
编辑:陈富祥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发展应该奉行的一个基准,是提高综合国力竞争的必由之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中央的要求,是人民的期待,是社会的需要。当前,我省教育事业迎来了深化改革、政策叠加、加快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用足用好用活政策,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才能为转型跨越、富民兴陇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才能为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作出新的贡献。
首先,要办师生满意的教育。“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精神的主流,其基本涵义是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理解人、造就人,维护人的人格和尊严,了解人的需求并帮助其实现。一句话,就是要充分认识和体现人的价值。教育事业,归根结底是“以人为本”的事业。教育,首先要让教师满意。我们要积极倡导尊师重教之风,着力提升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建立健全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引导教师践行职业道德规范,潜心教书育人。大力弘扬优秀教师情系陇原、献身教育的“蜡烛”精神,努力营造“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育人氛围。大力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拓展教育补充渠道,创新“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培训方式,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全面启动农村名师名校长专业发展行动等计划,鼓励优秀教师在农村长期、终生从教。改善边远乡村教师工作、生活环境,丰富文化、娱乐生活。全面加强领军拔尖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积极主动到国内外、海内外引进、聘请高端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教育,更要让学生满意。我们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改进幼儿园常规和教学活动管理,规范保教行为,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确保儿童“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问题,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给每个学生提供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把努力使每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好“控辍保学”工作,确保适龄少年儿童“一个都不少”。建立日趋合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综合评价机制,注重过程性评价。深入开展“阳光体育”和“学生减负万里行”活动,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提高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的幸福指数。大力实施“阳光工程”,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积极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积极推进“2+2+1”、“3+1”等模式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工作,完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渠道,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其次,要办社会满意的教育。当前,社会对教育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一要与时俱进,抢抓机遇。抓住新一轮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快推进教育服务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增强教育发展必须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意识,增强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同步走、一盘棋的思想意识,增强抓教育就是抓未来、抓基础、抓经济的思想意识。要用足用活教育部支持甘肃教育发展“十项措施”等系列重大政策集群,吃透政策精神,挖掘政策潜力,克服“政策闲置”,切实发挥好各种政策的集成效应。着眼省情、教情和地方实情,精心研究制定项目规划,科学合理设计项目载体,力争提出具有甘肃特色、有典型示范作用的项目方案,积极争取中央加大对我省教育的倾斜支持力度。二要着眼未来,科学谋划。努力解决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和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的主要矛盾,正确处理优先发展与服务全局、促进公平与注重效率、整体推进与分类指导、立足省情与面向全国等重要关系。准确把握规模与质量、结构与效益、改革与稳定等影响教育科学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三要因地制宜,狠抓质量。各级各类学校要准确定位,回归本位,切实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重项目建设轻教育管理、重扩大规模轻内涵发展、重改善条件轻教书育人、重理论研究轻成果转化的现象,把工作的重点和核心真正放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上。四要协同创新,强化服务。不断破除制约教育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教育发展的潜力和活力。着眼全省现状,凝练甘肃特色,推广成功经验,鼓励“自主扩散”。积极探索设立区域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专项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探索教育改革的新办法、新举措、新路子。要以发挥教育优势为核心,努力增强为甘肃转型跨越发展服务的能力。推进高校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工作,强化科技为当地经济服务的能力。以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教育移民为重点,推动生态恢复教育等“六项行动”,落实省委“3341”项目工程战略。
第三,要办家庭满意的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要“为人民服务”,其实质就是教育要让人民满意。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家庭满意的教育,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因此,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对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与期盼,努力办好家庭满意的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一要全力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实施好学前教育改造建设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连片特困地区普通高中改善办学条件等为民办实事项目,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有重点、有步骤地把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落实到每一所学校;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开设“绿色通道”,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落实好高等学校研究生、本专科学生资助政策,扎实做好中职学校学生免学费和助学金统一发放工作,规范普通高中资助工作;加大专项整治力度,逐步破解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乱收费和教辅材料散滥等问题。二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抓紧抓好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这一重大历史机遇,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按标准为农村中小学配齐图书、教学实验仪器设备、音体美等器材和场地;实施好国家“特岗计划”和“以奖代补政策”,鼓励优秀大学生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提高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水平;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合理确定教学点、村小、中心小学、初中学校布局,以及寄宿制学校和非寄宿制学校的安排。三要助推实现更高质量的毕业生就业。家庭是根,就业当先。“学习好”和“就业好”是家长对教育的最大期望。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必须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我们要大力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完善创业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要指导高校开设创业类课程,设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科研成果孵化基地。建立行业、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家长和中介组织多方参与的就业评价机制,形成合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的毕业生就业。
第四,要以为民务实清廉之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要从教育部门自身做起,努力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调研期间强调,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八大精神,抓住新一轮推进西部大开发机遇,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关键在于各级干部以优良作风带领人民群众不懈奋斗。要多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解决问题,多到发展最困难的地方去打开局面。改进作风,最终要落实到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身上。各级党委要把作风要求贯穿于干部培养选拔和管理监督全过程。要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使那些对群众感情真挚、深得群众拥护的干部,那些说话办事有灼见、有效率的干部,那些对上对下都实实在在、不玩虚招的干部,那些清正廉洁、公众形象好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重用;使那些享乐思想严重、热衷于形式主义、严重脱离群众的干部,受到警醒和惩戒,用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凝聚党心民心。教育工作者要尊重教育发展规律,深入分析教育深层次矛盾与问题,准确把握教育阶段性特征,系统科学谋划未来教育发展之路。领导干部要敢作为、勇担当,言必行,行必果,提高执行力,提高公信力。我们要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密切联系群众,同人民共享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把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作为标准和尺度,把教育事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科学谋划,全力推进,不断加快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的步伐和进程。
编辑:陈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