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龙筋凤髓判》是唐朝著名法律学家张鷟所撰的一部以判例为基础,以唐时骈体文为风格的判例集。据推测,《龙筋凤髓判》成书时间大致在中唐开元年间,其影响不仅至盛唐以降的中华法系,且遍及日本和朝鲜诸国。
一 张鷟与《龙筋凤髓判》之印行本述略
唐张鷟所撰《龙筋风髓判》使唐朝编例得以传世。关于张鷟其人其书,最为全面评述的是清朝永瑢、纪昀等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据记载,《龙筋凤髓判》(四卷)(浙江郑大节家藏本)是唐张鷟撰。关于张鷟其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载:
字文成,自号浮休子,深州陆梁人。调露初登进士第。授襄阳尉,累官四门员外郎,终於龚州长史。事迹具莫休符《桂林风土记》,《唐书》附其孙张荐传中。称其儿时梦紫文大鸟止其庭。大父曰:“吾闻紫文,鸑鷟也。若壮,当以文章瑞朝廷乎?”遂命以名。员半千称其文词犹青铜钱,万简万中,时号“青钱学士”。
张鷟杰出的文采使“日本新罗使至,必出金帛购其文”。其编撰之著作存于今者唯《朝野佥载》和《龙筋凤髓判》。“《佥载》已窜乱失真,惟此书尚为原帙”。其著作编撰和文体特征是“文胪比官曹,条分件系,组织颇工”;与居易判相较,“居易判主流利,《龙筋凤髓判》则缛丽,各一时之文体”。虽然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讥其堆垛故事,不切於蔽罪议法”。“然鷟作是编,取傋程试之用,则本为隶事而作,不为定律而作,自以徵引赅洽为主。言各有当,固不得指为鷟病”。
据南宋洪迈《容斋随笔》唐书判记载,唐铨选择人的方法有四种:“一日身,谓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日书,楷法遒美;四日判,文理优长。凡试判登科谓之入等,甚拙者谓之蓝缕,选未满而试文三篇谓之宏辞,试判三条谓之拔萃。中者即授官。既以书为艺,故唐人无不工楷法,以判为贵,故无不习熟,而判语必骈俪,今所传《龙筋凤髓判》及《白乐天集·甲乙判》。”
据目前研究表明,《龙筋凤髓判》传世诸本大体有如下一些版本:元刊白口二卷本(有明嘉靖补本)、明弘治十三年沈津刊二卷本、明嘉靖刘允鹏刊二卷本、明万历五年魏太平等校刊四卷本、明万历十三年金陵周氏重刊四卷本、清《学津讨源》重刊本、清嘉庆《湖海楼丛书本》本(另有油印本)、清《海山仙馆从书本》;脱脱等编《宋史》卷十、二百七志第一百六十收录《龙筋风髓判》;《张文襄公全集》卷一百七十六《书目答问》(四卷)之三子部法家第四:《龙筋凤髓判》(四卷)唐张鷟,另有湖海楼本、海山仙馆本、《学津》本。名似法家,实则词章,无类可归,附此,其目籍[藉]可考唐时律令公式。(注:“籍”,据《张文襄公全集校勘记》改为“藉”)。而清永珞、纪昀等编著《四库全书本》编撰之底本“为明刘允鹏所辑。采撮颇详,而稍伤冗漫。以别无他注,姑仍其旧录之”。
此外,清嘉庆《全唐文》及《丛书集成》也收录了这部作品。在以上传本中,元刊本中有明嘉靖补版,推知其印制当在明嘉靖以后,而明万历以后诸本,又以嘉靖刘允鹏注释本为底本,清代诸本,则取万历本为祖本或有参酌其他抄本,并加以从宋代以来之类书中钩沉。传本中以嘉靖刘允鹏刊本最为精良,且有刘氏的校注。但是此书传世极为罕见,唯当代藏书家信吾是齐中有此本,乃取为工作底本,此本年代久远,保存虽基本完好,但各别页中有缺损。
二 《龙筋凤髓判》编例述评
作为中华法系完整保存之最早的官定判例——《龙筋凤髓判》因其特有之文体风格和法律价值而体现其编例的特殊性:
首先,按照《唐六典》“官领其属,事归于职”的原则编排,形成独特的编撰体例,予后世以重要影响。《龙筋凤髓判》共四卷:卷一收集中书省、门下省、公主、御史台等十二个中央部门的22条判例的判决和案由;卷二收集礼部、祠部、主客、兵部等十一个中央部门的21条判例案由;卷三收集修史馆、金吾卫、左右羽林卫、左右卫等10个中央与地方部门的18条判例案由;卷四收集左右卫率府、太庙、郊社、太乐等17个中央与地方部门的18条判例案由;总计4卷79条判例案由。在四卷判例之后附有(1)《张鷟传》、(2)左右卫将军、(3)军器监、(4)《陈情表》、(5)《沧州弓高县实性寺释迦像碑文》等,使人不仅能够谙悉张鷟其人其事,且能够了解其所撰判例之原貌。
其次,从编辑内容而言,每卷之每条判例均由典型判例以及明确且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司法解释所构成。每条判例大体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盛行一时的典型判例案由;二是张鷟等针对此案例所撰写的判词批语以及适用律条与司法解释等,且每条判例都具名具姓,记载所犯罪名,审判之简略过程。
以卷一《中书省》为例:第l条“中书舍人王秀泄露机密,断绞,秀不服,款于掌事张会处传得语,秀合是从,会款所传是实,亦非大事,不伏科”
针对王秀不服判决,请以从犯减轻处罚的诉讼要求,张薷作了如下批语与解释:“张会过言出,驷马无追。王秀转漏于人,三章莫舍。若潜谋讨袭,理实不容,漏彼诸蕃,情更难恕。非密既非大事,法许准法勿论,待得指归,方可裁决。”
第2条“通事舍人崔暹奏事口误,御史弹付法,大理断笞三十,征铜四斤。暹款奏事虽误,不失事意,不伏征铜”。
针对通事舍人崔暹奏事虽误,不失事意,不伏征铜,请予以昭雪的诉讼要求,张鷟作了如下批语与解释:“罚金既罹于疏网,辨璧无舍于明珠。过误被弹,止当笞罪,不失事意,自合无辜。虽触凝霜,理宜清雪。”
由此,张鷟用解释判例的方法,同秦汉乃至魏晋南北朝均有明显差异。在我国,从西周时期即形成“上下比罪”之原则,秦《睡虎地竹简》中“廷行事”是当时依例审案的重要根据,但只规定比附方法,没有引征法律规定和便于适用的司法解释。如凡罪人格杀捕盗官,按“廷行事”,作为贼盗凶杀重犯从严惩处。殴打曾祖父母的罪犯,一律按照殴打祖父母的成例,黥为城旦春。汉朝首开封建法律儒家化之先河,使引经决狱之成例变为审判的重要依据。据甘肃武威县出土的《王杖诏书令》中规定:凡欺凌由君主授予王杖的高年老人,不分官民,一律依例判弃市死刑。如过误伤父,非出本心,则可比照董仲舒引经决狱的成例减轻处罚,不再依律枭首示众。
而与秦汉以例断案相较,唐朝罪刑法定主义明显加强。以《贞观律》为基础的唐律,以《永徽律》为基础的司法解释,构建了唐代法制之基本框架,是初唐实质性的法律依据。而判例之发展则受到相应限制,特别是在高宗李治永徽年间,曾以“条章备举”为由,将刑部少卿赵仁恕上奏的《法例》三卷,“废而不用”。但至中唐,因社会政治、经济关系明显变化,使得唐初制定的律文与之不相适应,不仅要求当政者对律文疏议重新刊定,且要求运用成熟的判例与司法解释处理《唐律》 无明文规定之案件,以弥补法典之不足和灵活解决个案。《龙筋风髓判》正是以判例的形式,体现了唐朝律法之发展。但判例与司法解释之运用,须严格依法即“待得指归,方可裁决”。
最后,从语词和形式而言,《龙筋凤髓判》判文之格式化和法律用语之精准性。判是中国古代裁决狱讼的司法文书,唐代判文代表了中国古代判文的最高成就。一般而言,唐判有三种:案判、拟判和杂判。而目前可见唐代判文千余道,主要存于《文苑英华》。《全唐文》及部分敦煌文献中。唐人写作判注重文词,其文词简练、逻辑严谨、法理并重等特点和作为判决词的司法文书属性,则决定其法学价值。张鬻《龙筋风髓判》则是唐朝判文之典型化。
如卷二《国子监》第2条:“太学生刘仁范等省试落地,挝鼓申诉,冷试卯时付问头,酉时收策试。日晚付头不尽,经业更请重试,壹[台]付法不伏。”
在张鷟看来,科举考试是唐王朝选拔人才充实官吏队伍之重要路径,须严格科考制度,依律或者定例办事,不能降低标准,滥竽充数。而御史奏劾太学生刘仁范是秉公而论,无任何私情。刘仁范等人行止不检点,反复控诉主考官考试“问头付晚”,“策(试科)目难周”,已触犯法律,造成恶劣影响,须依例处罚,用以杜绝士子哄闹纠缠,达到秉公选拔人才之目的。从上述批语得知,张篱对待落伍之举子这类文人,不是简单的批驳,而是举出历史上之典型事例,真情劝导、以理服人;同时,严格依据法律的规定加以裁决。这种声情并茂之批语,使人感受到张鷟精准的法律语言和说理式的判决方法。
另据卷二《苑总监》第2条:“上林监杨嗣请增置公馆于上林中,御幸游戏畋猎所诣即上下辇,咸宴暂劳永逸,永久安隐。”
在唐朝,“不应言而上言”罪,是因向皇帝进言而惨遭身祸的一种特殊刑事案件。从上述判例看,杨嗣请增置宫馆于上林中的进言,不同于以往。张鬻批语有所不同:“(上林苑)清署甘泉,实日微行之处。探封峦于汉制,侈未及奢,获林光于秦余,俭而不陋。何必广开禁,虚费人功”,“杨嗣谄谀倭士,轻薄邪人”,“陷人主于桓灵,丑声先著”,“挠之以烦,则政荒人散”,“不应言而上言,法有正条”,“宜从贬论,以肃朝章”。在张鷟看来,倡俭止侈是臣下尽言之职,而杨嗣在上林苑条件尚好的情况下,竟进言“增置宫馆于上林中,”构成不应言而上言罪,应依例贬黜谨防唐朝重蹈隋末大兴土木之败亡复辙。张鷟之批语采取四六骈文的方式,把杨嗣轻薄误主的危害作了批驳,并建议皇帝“宜从贬论,以肃朝章”。其语言生动活泼,毫无刻板训人之处。其文字四六对仗,极富章法和文柔。
三 《龙筋凤髓判》之引征典籍梳略
中国古代社会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注重法典判案,但判例在判案中具有重要作用。而判例要具有法律效力和道德上的拘束力,就须引经据典。因此引征旧典就成为《龙筋风髓判》最具活力之部分,它不仅使案件判决更具有法律影响力和拘束力,而且使判决更具有准确性和服从性。
如《龙筋凤髓判》卷一《门下省》第1条:“给事中杨珍奏状错以崔午为崔牛,断笞三十,征铜四斤,不伏。”
张鷟简述案由:“沉沉青锁,肃肃黄枢,望重鸾司,任光龙祚。掌壶负玺,步顿于是生光,左貂右蝉,揖让由其动价。”其中,“沉沉青锁”引征自《史记·陈涉世家》“涉之为王,沉沉者”;应邵注曰“沉沉宫室,深邃之貌”;又据《汉官仪》载:“黄门郎日暮向青锁拜门,谓之夕郎。”“肃肃黄枢”引征自卢谌《宣徽赋》“扬朝隐于黄枢。”“望重鸾司”引征自《初学记》“门下省,应改日鸾司”。“任光龙祚”引征自《尚书》“龙作纳言”。“掌壶负玺”引征自《齐职仪》“孔安国为侍中,掌御睡壶”;又据《环济要略》注:“侍中,右官也,大驾出,则负玺以从。”“左貂右蝉”引征自《汉官仪》“侍中冠惠文冠,加金踏附蝉为文,貂尾为饰”。古代一种仪仗形式。_8’在此条判例中,张鷟相继引征了《史记》《史记注》《尚书》《尔雅》《汉书》《隋书》等多种典例。
如卷二《吏部》第1条:“吏部侍郎山巨源奏称:选人极多,缺员全少等邑(之)色,书判不公,词学优长选号复少,望请判事鉴镂,词理酸寒者,虽有等级十选并放。”
张鷟批语:“宏词硕学,不绩公劳,浅见狭闻,多求等级。……镂冰之子,万众不可滥收,画饼之夫,百选犹其堪总。自然私谒之门塞,公平之路开,长闻振鹭之飞,母复促牛之谤。”其中,“宏词硕学,不绩公劳”引征自沈约《宋书》“名儒硕学多著作东观”;又据《后汉书》载:“卿举里选必累功劳。”“浅见狭闻,多求等级”引征自《史记》“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者道也”。“镂冰之子,万众不可滥收”引征自《铁论》“内无其质,而外学其文,若画脂镂冰,费日损功”。“画饼之夫,百选犹其堪总”引征自《三国志-魏志》“卢毓为吏部,帝谓曰: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自然私谒之门塞”引征自《诗经序》“无险诚私谒之心”,又《荀子》“公道达而私门塞”。“公平之路开”引征自《战国策》“商君治秦公平无私罚”。“长闻振鹭之飞”引征自《诗经》“振鹭于飞”;又据《毛传》“振,群飞貌。鹭,白鸟也”;郑云:“白鸟喻洁白之德。”“母复促牛之谤”引征自《晋书》“潘岳以在次,宜为郎不得,时山涛领选”;岳非之作诗日:“阁道东有大牛,王济鞅裴楷靴,和刺促不得休。”。又据宁戚《相牛经》“身欲得促”。
固然张鷟在编撰一部具有法律效力的官定判例时大量引征旧典,使《龙筋风髓判》主缛丽,难免有“堆垛故事,不切于弊罪议法”之嫌,然而张鷟引征旧典却产生了如下效果:一是增添判例的认同感,使其更具有内在效力;二是强调判例的传统性,使其更具有强制力;三是注重判例的情景化,使其更具有生动性。
总之,《龙筋凤髓判》作为我国一部官定判例,其涉及盛唐时期皇亲国戚及中央三省六部与地方州县官吏百姓“泄露机密”“纳贿”“敕书有误不奏”“奏报不实”等重要罪案。从呈报、审理、复核和裁决所依法理法条,给后人留下了盛唐时期案件审理的完整过程。张鷟整理之判例不仅成为唐时“取傅程试之用”的判牍,“徵引骸治”的典型判例,且因情文并茂,妙笔生花,使后世人体验到唐成文法与判例并行之特色及唐代判例所包含的深邃法理思想,为我国判例法制度之建构提供了本土资源。
参考文献:
[1][2][5]永珞、纪昀等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三十五,子部四十五.类书类一.
[3]洪迈·容斋随笔(第一则)卷十.
[4]张文襄公全集卷二百七十六.书目答问(四卷)之三子部法家第四:龙筋凤髓判四卷,类书第十三.
[6]《礼记·王制》:“疑狱汜共之,……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
[7]新唐书·刑法志.
[8][9]田涛,郭成伟.《龙筋凤髓判》校注,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6—7.21—22.
一 张鷟与《龙筋凤髓判》之印行本述略
唐张鷟所撰《龙筋风髓判》使唐朝编例得以传世。关于张鷟其人其书,最为全面评述的是清朝永瑢、纪昀等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据记载,《龙筋凤髓判》(四卷)(浙江郑大节家藏本)是唐张鷟撰。关于张鷟其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载:
字文成,自号浮休子,深州陆梁人。调露初登进士第。授襄阳尉,累官四门员外郎,终於龚州长史。事迹具莫休符《桂林风土记》,《唐书》附其孙张荐传中。称其儿时梦紫文大鸟止其庭。大父曰:“吾闻紫文,鸑鷟也。若壮,当以文章瑞朝廷乎?”遂命以名。员半千称其文词犹青铜钱,万简万中,时号“青钱学士”。
张鷟杰出的文采使“日本新罗使至,必出金帛购其文”。其编撰之著作存于今者唯《朝野佥载》和《龙筋凤髓判》。“《佥载》已窜乱失真,惟此书尚为原帙”。其著作编撰和文体特征是“文胪比官曹,条分件系,组织颇工”;与居易判相较,“居易判主流利,《龙筋凤髓判》则缛丽,各一时之文体”。虽然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讥其堆垛故事,不切於蔽罪议法”。“然鷟作是编,取傋程试之用,则本为隶事而作,不为定律而作,自以徵引赅洽为主。言各有当,固不得指为鷟病”。
据南宋洪迈《容斋随笔》唐书判记载,唐铨选择人的方法有四种:“一日身,谓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日书,楷法遒美;四日判,文理优长。凡试判登科谓之入等,甚拙者谓之蓝缕,选未满而试文三篇谓之宏辞,试判三条谓之拔萃。中者即授官。既以书为艺,故唐人无不工楷法,以判为贵,故无不习熟,而判语必骈俪,今所传《龙筋凤髓判》及《白乐天集·甲乙判》。”
据目前研究表明,《龙筋凤髓判》传世诸本大体有如下一些版本:元刊白口二卷本(有明嘉靖补本)、明弘治十三年沈津刊二卷本、明嘉靖刘允鹏刊二卷本、明万历五年魏太平等校刊四卷本、明万历十三年金陵周氏重刊四卷本、清《学津讨源》重刊本、清嘉庆《湖海楼丛书本》本(另有油印本)、清《海山仙馆从书本》;脱脱等编《宋史》卷十、二百七志第一百六十收录《龙筋风髓判》;《张文襄公全集》卷一百七十六《书目答问》(四卷)之三子部法家第四:《龙筋凤髓判》(四卷)唐张鷟,另有湖海楼本、海山仙馆本、《学津》本。名似法家,实则词章,无类可归,附此,其目籍[藉]可考唐时律令公式。(注:“籍”,据《张文襄公全集校勘记》改为“藉”)。而清永珞、纪昀等编著《四库全书本》编撰之底本“为明刘允鹏所辑。采撮颇详,而稍伤冗漫。以别无他注,姑仍其旧录之”。
此外,清嘉庆《全唐文》及《丛书集成》也收录了这部作品。在以上传本中,元刊本中有明嘉靖补版,推知其印制当在明嘉靖以后,而明万历以后诸本,又以嘉靖刘允鹏注释本为底本,清代诸本,则取万历本为祖本或有参酌其他抄本,并加以从宋代以来之类书中钩沉。传本中以嘉靖刘允鹏刊本最为精良,且有刘氏的校注。但是此书传世极为罕见,唯当代藏书家信吾是齐中有此本,乃取为工作底本,此本年代久远,保存虽基本完好,但各别页中有缺损。
二 《龙筋凤髓判》编例述评
作为中华法系完整保存之最早的官定判例——《龙筋凤髓判》因其特有之文体风格和法律价值而体现其编例的特殊性:
首先,按照《唐六典》“官领其属,事归于职”的原则编排,形成独特的编撰体例,予后世以重要影响。《龙筋凤髓判》共四卷:卷一收集中书省、门下省、公主、御史台等十二个中央部门的22条判例的判决和案由;卷二收集礼部、祠部、主客、兵部等十一个中央部门的21条判例案由;卷三收集修史馆、金吾卫、左右羽林卫、左右卫等10个中央与地方部门的18条判例案由;卷四收集左右卫率府、太庙、郊社、太乐等17个中央与地方部门的18条判例案由;总计4卷79条判例案由。在四卷判例之后附有(1)《张鷟传》、(2)左右卫将军、(3)军器监、(4)《陈情表》、(5)《沧州弓高县实性寺释迦像碑文》等,使人不仅能够谙悉张鷟其人其事,且能够了解其所撰判例之原貌。
其次,从编辑内容而言,每卷之每条判例均由典型判例以及明确且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司法解释所构成。每条判例大体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盛行一时的典型判例案由;二是张鷟等针对此案例所撰写的判词批语以及适用律条与司法解释等,且每条判例都具名具姓,记载所犯罪名,审判之简略过程。
以卷一《中书省》为例:第l条“中书舍人王秀泄露机密,断绞,秀不服,款于掌事张会处传得语,秀合是从,会款所传是实,亦非大事,不伏科”
针对王秀不服判决,请以从犯减轻处罚的诉讼要求,张薷作了如下批语与解释:“张会过言出,驷马无追。王秀转漏于人,三章莫舍。若潜谋讨袭,理实不容,漏彼诸蕃,情更难恕。非密既非大事,法许准法勿论,待得指归,方可裁决。”
第2条“通事舍人崔暹奏事口误,御史弹付法,大理断笞三十,征铜四斤。暹款奏事虽误,不失事意,不伏征铜”。
针对通事舍人崔暹奏事虽误,不失事意,不伏征铜,请予以昭雪的诉讼要求,张鷟作了如下批语与解释:“罚金既罹于疏网,辨璧无舍于明珠。过误被弹,止当笞罪,不失事意,自合无辜。虽触凝霜,理宜清雪。”
由此,张鷟用解释判例的方法,同秦汉乃至魏晋南北朝均有明显差异。在我国,从西周时期即形成“上下比罪”之原则,秦《睡虎地竹简》中“廷行事”是当时依例审案的重要根据,但只规定比附方法,没有引征法律规定和便于适用的司法解释。如凡罪人格杀捕盗官,按“廷行事”,作为贼盗凶杀重犯从严惩处。殴打曾祖父母的罪犯,一律按照殴打祖父母的成例,黥为城旦春。汉朝首开封建法律儒家化之先河,使引经决狱之成例变为审判的重要依据。据甘肃武威县出土的《王杖诏书令》中规定:凡欺凌由君主授予王杖的高年老人,不分官民,一律依例判弃市死刑。如过误伤父,非出本心,则可比照董仲舒引经决狱的成例减轻处罚,不再依律枭首示众。
而与秦汉以例断案相较,唐朝罪刑法定主义明显加强。以《贞观律》为基础的唐律,以《永徽律》为基础的司法解释,构建了唐代法制之基本框架,是初唐实质性的法律依据。而判例之发展则受到相应限制,特别是在高宗李治永徽年间,曾以“条章备举”为由,将刑部少卿赵仁恕上奏的《法例》三卷,“废而不用”。但至中唐,因社会政治、经济关系明显变化,使得唐初制定的律文与之不相适应,不仅要求当政者对律文疏议重新刊定,且要求运用成熟的判例与司法解释处理《唐律》 无明文规定之案件,以弥补法典之不足和灵活解决个案。《龙筋风髓判》正是以判例的形式,体现了唐朝律法之发展。但判例与司法解释之运用,须严格依法即“待得指归,方可裁决”。
最后,从语词和形式而言,《龙筋凤髓判》判文之格式化和法律用语之精准性。判是中国古代裁决狱讼的司法文书,唐代判文代表了中国古代判文的最高成就。一般而言,唐判有三种:案判、拟判和杂判。而目前可见唐代判文千余道,主要存于《文苑英华》。《全唐文》及部分敦煌文献中。唐人写作判注重文词,其文词简练、逻辑严谨、法理并重等特点和作为判决词的司法文书属性,则决定其法学价值。张鬻《龙筋风髓判》则是唐朝判文之典型化。
如卷二《国子监》第2条:“太学生刘仁范等省试落地,挝鼓申诉,冷试卯时付问头,酉时收策试。日晚付头不尽,经业更请重试,壹[台]付法不伏。”
在张鷟看来,科举考试是唐王朝选拔人才充实官吏队伍之重要路径,须严格科考制度,依律或者定例办事,不能降低标准,滥竽充数。而御史奏劾太学生刘仁范是秉公而论,无任何私情。刘仁范等人行止不检点,反复控诉主考官考试“问头付晚”,“策(试科)目难周”,已触犯法律,造成恶劣影响,须依例处罚,用以杜绝士子哄闹纠缠,达到秉公选拔人才之目的。从上述批语得知,张篱对待落伍之举子这类文人,不是简单的批驳,而是举出历史上之典型事例,真情劝导、以理服人;同时,严格依据法律的规定加以裁决。这种声情并茂之批语,使人感受到张鷟精准的法律语言和说理式的判决方法。
另据卷二《苑总监》第2条:“上林监杨嗣请增置公馆于上林中,御幸游戏畋猎所诣即上下辇,咸宴暂劳永逸,永久安隐。”
在唐朝,“不应言而上言”罪,是因向皇帝进言而惨遭身祸的一种特殊刑事案件。从上述判例看,杨嗣请增置宫馆于上林中的进言,不同于以往。张鬻批语有所不同:“(上林苑)清署甘泉,实日微行之处。探封峦于汉制,侈未及奢,获林光于秦余,俭而不陋。何必广开禁,虚费人功”,“杨嗣谄谀倭士,轻薄邪人”,“陷人主于桓灵,丑声先著”,“挠之以烦,则政荒人散”,“不应言而上言,法有正条”,“宜从贬论,以肃朝章”。在张鷟看来,倡俭止侈是臣下尽言之职,而杨嗣在上林苑条件尚好的情况下,竟进言“增置宫馆于上林中,”构成不应言而上言罪,应依例贬黜谨防唐朝重蹈隋末大兴土木之败亡复辙。张鷟之批语采取四六骈文的方式,把杨嗣轻薄误主的危害作了批驳,并建议皇帝“宜从贬论,以肃朝章”。其语言生动活泼,毫无刻板训人之处。其文字四六对仗,极富章法和文柔。
三 《龙筋凤髓判》之引征典籍梳略
中国古代社会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注重法典判案,但判例在判案中具有重要作用。而判例要具有法律效力和道德上的拘束力,就须引经据典。因此引征旧典就成为《龙筋风髓判》最具活力之部分,它不仅使案件判决更具有法律影响力和拘束力,而且使判决更具有准确性和服从性。
如《龙筋凤髓判》卷一《门下省》第1条:“给事中杨珍奏状错以崔午为崔牛,断笞三十,征铜四斤,不伏。”
张鷟简述案由:“沉沉青锁,肃肃黄枢,望重鸾司,任光龙祚。掌壶负玺,步顿于是生光,左貂右蝉,揖让由其动价。”其中,“沉沉青锁”引征自《史记·陈涉世家》“涉之为王,沉沉者”;应邵注曰“沉沉宫室,深邃之貌”;又据《汉官仪》载:“黄门郎日暮向青锁拜门,谓之夕郎。”“肃肃黄枢”引征自卢谌《宣徽赋》“扬朝隐于黄枢。”“望重鸾司”引征自《初学记》“门下省,应改日鸾司”。“任光龙祚”引征自《尚书》“龙作纳言”。“掌壶负玺”引征自《齐职仪》“孔安国为侍中,掌御睡壶”;又据《环济要略》注:“侍中,右官也,大驾出,则负玺以从。”“左貂右蝉”引征自《汉官仪》“侍中冠惠文冠,加金踏附蝉为文,貂尾为饰”。古代一种仪仗形式。_8’在此条判例中,张鷟相继引征了《史记》《史记注》《尚书》《尔雅》《汉书》《隋书》等多种典例。
如卷二《吏部》第1条:“吏部侍郎山巨源奏称:选人极多,缺员全少等邑(之)色,书判不公,词学优长选号复少,望请判事鉴镂,词理酸寒者,虽有等级十选并放。”
张鷟批语:“宏词硕学,不绩公劳,浅见狭闻,多求等级。……镂冰之子,万众不可滥收,画饼之夫,百选犹其堪总。自然私谒之门塞,公平之路开,长闻振鹭之飞,母复促牛之谤。”其中,“宏词硕学,不绩公劳”引征自沈约《宋书》“名儒硕学多著作东观”;又据《后汉书》载:“卿举里选必累功劳。”“浅见狭闻,多求等级”引征自《史记》“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者道也”。“镂冰之子,万众不可滥收”引征自《铁论》“内无其质,而外学其文,若画脂镂冰,费日损功”。“画饼之夫,百选犹其堪总”引征自《三国志-魏志》“卢毓为吏部,帝谓曰: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自然私谒之门塞”引征自《诗经序》“无险诚私谒之心”,又《荀子》“公道达而私门塞”。“公平之路开”引征自《战国策》“商君治秦公平无私罚”。“长闻振鹭之飞”引征自《诗经》“振鹭于飞”;又据《毛传》“振,群飞貌。鹭,白鸟也”;郑云:“白鸟喻洁白之德。”“母复促牛之谤”引征自《晋书》“潘岳以在次,宜为郎不得,时山涛领选”;岳非之作诗日:“阁道东有大牛,王济鞅裴楷靴,和刺促不得休。”。又据宁戚《相牛经》“身欲得促”。
固然张鷟在编撰一部具有法律效力的官定判例时大量引征旧典,使《龙筋风髓判》主缛丽,难免有“堆垛故事,不切于弊罪议法”之嫌,然而张鷟引征旧典却产生了如下效果:一是增添判例的认同感,使其更具有内在效力;二是强调判例的传统性,使其更具有强制力;三是注重判例的情景化,使其更具有生动性。
总之,《龙筋凤髓判》作为我国一部官定判例,其涉及盛唐时期皇亲国戚及中央三省六部与地方州县官吏百姓“泄露机密”“纳贿”“敕书有误不奏”“奏报不实”等重要罪案。从呈报、审理、复核和裁决所依法理法条,给后人留下了盛唐时期案件审理的完整过程。张鷟整理之判例不仅成为唐时“取傅程试之用”的判牍,“徵引骸治”的典型判例,且因情文并茂,妙笔生花,使后世人体验到唐成文法与判例并行之特色及唐代判例所包含的深邃法理思想,为我国判例法制度之建构提供了本土资源。
参考文献:
[1][2][5]永珞、纪昀等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三十五,子部四十五.类书类一.
[3]洪迈·容斋随笔(第一则)卷十.
[4]张文襄公全集卷二百七十六.书目答问(四卷)之三子部法家第四:龙筋凤髓判四卷,类书第十三.
[6]《礼记·王制》:“疑狱汜共之,……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
[7]新唐书·刑法志.
[8][9]田涛,郭成伟.《龙筋凤髓判》校注,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6—7.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