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条件下尿素与腐植酸配施对玉米养分吸收、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来源 :中国土壤与肥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yueq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苗至拔节期是东北地区春玉米根系建成与秸秆腐解的旺盛时期,两者的协调关系不仅显著影响土壤养分的积累、转化与吸收,也是保障玉米幼苗质量的重要因素。以调节土壤酶活性、活化土壤养分为切入点,通过盆栽试验研究玉米秸秆配施氮素及腐植酸对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含量及玉米养分吸收的影响,从而协调秸秆腐解与玉米生长的养分竞争。结果表明:施入秸秆使玉米拔节期5~10 cm土层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分别降低了20.8%、16.1%和9.7%,对10~15 cm土层土壤酶活性影响较小;植株全氮含量和干物质积累分别降低了
其他文献
为了掌握异叶南洋杉木材的干燥特性,制定科学合理的干燥基准,采用百度试验法进行了异叶南洋杉木材干燥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异叶南洋杉木材干燥速度为2级,属易干材;截面变形程度较轻,为2级;初期开裂较严重,为3级;扭曲等级为3级,较为严重;内裂程度最轻,为1级。干燥条件为:初期温度为60℃,干湿球温度差3~4℃,末期温度为90℃,拟定25~30 mm厚异叶南洋杉木材的干燥基准。在实际窑干生产中只需对拟定的干燥基准进行适当调整和优化,便可以得到适合于异叶南洋杉木材的干燥基准,为异叶南洋杉木材的实木加工利用提供依据。
为了探究禾豆间作模式与施氮水平对饲草产量及水氮吸收利用的影响,明确适宜河西地区青贮玉米生产的管理措施。于2019年在河西地区开展田间试验,试验设置3个种植方式(LM:青贮玉米-拉巴豆间作;FM:青贮玉米-秣食豆间作;M:青贮玉米单播)和4种施氮水平(N1:0 kg·hm-2;N2:120 kg·hm-2;N3:240 kg·hm-2;N4:360 kg·hm-2)。结果表明:N2、N3和N4较N1显著提高了玉米和豆科作
为推进榆阳区欧李栽植技术水平和效益提升,在优良新品种引进及其栽植技术试验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榆阳区欧李栽植技术,包括品种与苗木选择,苗木截干,根系修剪与蘸根处理,半固定风沙区沙土及黄土丘陵区栽植地改良整理,栽植模式,栽植时间、密度、方法,栽后平茬修剪,灌水施肥,病虫害及杂草控制等。沙区栽植时可采用深翻换土带状整地,林经间作模式栽植,栽植密度株行距以100 cm×100 cm为宜;黄土丘陵坡面绿化和坡耕地栽植可采用株行距50 cm×50 cm鱼鳞坑、双株、品字形或沿等高线反坡梯田整地栽植。
报道了陕西蕨类植物省级新记录种5种和新记录属1属,分别为碗蕨科(Dennstaedtiaceae)姬蕨属(Hypolepis)姬蕨[H.punctata(Thunberg)Mettenius],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耳蕨属(Polystichum)对生耳蕨[P.deltodon(Bak.)Diels]、亮叶耳蕨[P.lanceolatum(Bak.)Diels]、剑叶耳蕨[P.xiphophyllum(Baker)Diels],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伏石蕨属(Lemma
《现代农业》(英文名:Modern Agriculture)杂志创刊于1975年,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5-1098/Z,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8-0708,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501004000028。
古树名木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科学、文化、经济价值。据调查桐乡市现有古树名木108株、20种,隶属17个科20个属,其中银杏、樟树数量最多,二者株数合计占古树名木总株数54.6%,木犀、朴树、女贞株数也较多,构骨、胡颓子、楸树、梧桐等8种古树的株数都只有1株;100~199 a的古树名木占79.6%,88.0%的植株长势良好;古树名木保护存在生存环境不良、民众保护意识不强、养护资金不足等问题,应拓展补助渠道、形成全民护树氛围,借助数字平台精准管理,实施复壮工程抢救衰弱古树,结合旅游开发提升文
探讨不同钾肥品种在加工番茄生产中的增产增效作用。在滴灌条件下,研究了不施钾(K-0)、氯化钾(K-KCl)、硫酸钾(K-K2SO4)和硝酸钾(K-KNO3)对加工番茄两个品种HYH-01和屯河8号干物质累积、品质、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钾肥能够延长加工番茄干物质积累的时期并增加干物质积累量,K2SO4处理的加工番茄两个品种HYH-01和屯河8号的干物质积累的旺盛时期分别比K-0、K-
本文通过分析韶关市新丰县温泉资源及其分布情况,对韶关市温泉特色小镇产业市场进行了分析,并将温泉特色小镇产业市场划分为三个层次,旨在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参考.
水稻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其籽粒锌营养强化是近年研究的热点,水稻磷与锌的吸收利用存在互作效应。研究长期不同施磷模式对水稻锌的吸收、积累与转运的影响,为通过合理施肥提高水稻的锌营养提供理论依据。依托22年的黄壤(水田)长期定位试验,选取其中7种施肥模式:不施肥(CK)、偏施氮肥(N)、偏施氮钾肥(NK)、平衡施用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1/2有机肥替代1/2NP(0.5MNP)、全量有机肥化肥配施(MNPK)。CK、N、NK处理不施磷,NPK、M、0.5MNP处理施磷量依次为P2O582.
探究一次性施肥条件下,控释尿素与常规尿素掺混比例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并评价其经济增长效益。连续两年(2018~2019年)在洞庭湖典型双季稻种植区开展田间试验,设置不施N肥(CK)、优化施肥(CU)、40%释放期90 d聚氨酯包膜尿素+60%常规尿素掺混(0.4PuCU+0.6CU)、60%释放期90 d聚氨酯包膜尿素+40%常规尿素掺混(0.6PuCU+0.4CU)、释放期90 d聚氨酯包膜尿素(PuCU)共5个处理,研究包膜尿素与常规尿素不同掺混比例对双季早稻产量、生长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