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己性是创造财富的第一动力源。利己性是客观存在的,它在人类社会二百多年的市场经济中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它也是市场经济与法治经济相伴而生的基本原因。
关键词:利己性;市场经济;动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8-0-01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我们自己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好处。”在斯密看来,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每个人都在为自己打算,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在这里,斯密不仅描述了经济人的主要特征,而且指出了人的利己性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资源。
多少年来,我们习惯于利用的一种资源是人的“利他性”,即奉献精神,也可以说在很多时候唯一重视和多加利用的资源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大公无私精神,为此,我们树立了许多榜样,并花费巨大的资金宣传、号召人们向榜样学习。我们传统的做法就是通过学习理论和先进事迹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从而获得推动各项工作深入开展的动力资源。毫无疑问,不图名不计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对事业高度负责任的主人公精神是我们从事革命和建设的一种力量源泉。这种动力资源在计划经济和公有制体制下显得非常重要。但是,利己性同样是创造财富的一种可以利用的资源,在我们建立和完善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这种资源的重要性就越来越凸显了。
利己性古已有之,是客观存在的。人类诞生以来,我们一直处于生产力低下的状态,面临着资源稀缺的问题,我们所得到的物质资料总是比我们想要的要少。因此,为了自身个体不被大自然和社会的恶性竞争所淘汰而能够生存下来并得到发展,利己性就始终伴随着我们,成为了人类的一大特征。如果再继续追根溯源,利己性在动物那里就已经根深蒂固了。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形象生动地描述了人们的利己性:“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马克思也认为,人们所做的一切都与他们的物质利益有关。所以,我们可以下这么一个结论,利己性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以我们的意志而转移;如果我们想要消除它,首先要消除我们赖以存在的外部环境,即改变资源的稀缺性,使社会的物质财富大于我们的欲望需求。在社会的物质财富小于我们的欲望需求的情况下,虽然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利己性的数量,使它多一些或少一些,但它的存在始终是现实的,我们消除不了它。
一方面,利己性与利他性是相互区别的,另一方面他们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是密不可分的。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每个人的存在是以他人的存在为前提条件的,离开了社会,任何个人都生存不下去。资源的稀缺性产生了人的利己性,人的社会性产生了人的利他性。利己性和利他性与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相对应的。商品生产者主观上都是利己的,都在为自己劳动,劳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但他必须为别人生产出使用价值,才能为自己生产出价值。如果他为别人生产的使用价值实现不了,他自己追求的价值也要落空,他的劳动也就白费了。在这里,作为商品体来说,价值是依附在使用价值中的,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但作为商品生产者来说,在他的意识中,他首先是为自己而劳动的,为别人劳动只是一种“捎带”,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为别人生产的使用价值是次要的,为自己生产价值才是目的,如果不为自己生产价值,也就没有为别人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市场经济的生产是价值的生产,在更深层次上表现为剩余价值的生产,价值是第一位的,利己性是第一位的。由此我们可知,作为市场经济的一种动力源,利己性比利他性更加重要。
由于市场经济的生产表现为价值的生产,所以,利己性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资源,是创造财富的第一动力源。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产阶级如此迅速地创造出这么大的生产力,靠的是什么呢?靠的就是隐藏在辛劳、奋斗、贪婪、野心、计谋以及对权力、财富和名望追求背后的利己性。这种利己性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不断地推动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缩短着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并使物质财富像涌泉一样地喷涌出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以能够取得举世公认的快速发展,换一个角度看,就是因为我们解放了思想,放开了手脚,承认了人的私利的存在,改革了经济运行机制,允许人们合理合法地追求自己的利益。如果我们还像文化大革命期间那样,不承认私人利益的合法性,不允许人们追求自己的物质利益,并且要很斗私字一闪念,仅仅从思想觉悟方面寻找劳动的力量源泉,那么,我们很可能直到今天还解决不了温饱问题,更不要说向殷实富足的小康社会迈进了。
为什么说市场经济必须是法治经济呢?这是因为市场经济所利用的基本动力是人的利己性。利己性在驱使人们追求自身利益的时候并不必然会增进社会利益。它有时会增进社会利益,而常常却会损害社会利益,如抢劫、偷盗、贪污、受贿、走私、坑蒙拐骗、污染环境、制造出售假冒伪劣产品等。为了使利己性发挥良性作用,避免发挥恶性作用,使其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时候同时也增进社会利益,或者起码不损害社会利益,这就需要规范人的行为。法律就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工具,这是法治经济与市场经济相伴而生的基本原因。当然,仅仅有法律还是不够的,法律并不能调节人的所有行为。人的有些行为需要用道德来规范,而人的另一些行为在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之外,需要政府颁布行政命令直接管制,或者需要利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进行制约、监督。
利己性、法律、道德、政府的行政措施以及来自社会的监督约束力量共同支配着人们创造财富、追求财富的行为。其中,利己性是创造财富的原始动力和基本动力,是我们应该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的重要资源,是河道里亘古不变源源流动的水,而法律、道德、政府的行政措施以及社会的监督是控制水流不致肆意泛滥的堤坝。我们既要敢于和善于利用利己性这股河流造福人类,又要提高执法能力,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发挥政府的行政作用,利用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力量铸造坚实的堤坝防治其泛滥为患。
关键词:利己性;市场经济;动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8-0-01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我们自己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好处。”在斯密看来,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每个人都在为自己打算,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在这里,斯密不仅描述了经济人的主要特征,而且指出了人的利己性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资源。
多少年来,我们习惯于利用的一种资源是人的“利他性”,即奉献精神,也可以说在很多时候唯一重视和多加利用的资源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大公无私精神,为此,我们树立了许多榜样,并花费巨大的资金宣传、号召人们向榜样学习。我们传统的做法就是通过学习理论和先进事迹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从而获得推动各项工作深入开展的动力资源。毫无疑问,不图名不计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对事业高度负责任的主人公精神是我们从事革命和建设的一种力量源泉。这种动力资源在计划经济和公有制体制下显得非常重要。但是,利己性同样是创造财富的一种可以利用的资源,在我们建立和完善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这种资源的重要性就越来越凸显了。
利己性古已有之,是客观存在的。人类诞生以来,我们一直处于生产力低下的状态,面临着资源稀缺的问题,我们所得到的物质资料总是比我们想要的要少。因此,为了自身个体不被大自然和社会的恶性竞争所淘汰而能够生存下来并得到发展,利己性就始终伴随着我们,成为了人类的一大特征。如果再继续追根溯源,利己性在动物那里就已经根深蒂固了。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形象生动地描述了人们的利己性:“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马克思也认为,人们所做的一切都与他们的物质利益有关。所以,我们可以下这么一个结论,利己性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以我们的意志而转移;如果我们想要消除它,首先要消除我们赖以存在的外部环境,即改变资源的稀缺性,使社会的物质财富大于我们的欲望需求。在社会的物质财富小于我们的欲望需求的情况下,虽然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利己性的数量,使它多一些或少一些,但它的存在始终是现实的,我们消除不了它。
一方面,利己性与利他性是相互区别的,另一方面他们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是密不可分的。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每个人的存在是以他人的存在为前提条件的,离开了社会,任何个人都生存不下去。资源的稀缺性产生了人的利己性,人的社会性产生了人的利他性。利己性和利他性与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相对应的。商品生产者主观上都是利己的,都在为自己劳动,劳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但他必须为别人生产出使用价值,才能为自己生产出价值。如果他为别人生产的使用价值实现不了,他自己追求的价值也要落空,他的劳动也就白费了。在这里,作为商品体来说,价值是依附在使用价值中的,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但作为商品生产者来说,在他的意识中,他首先是为自己而劳动的,为别人劳动只是一种“捎带”,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为别人生产的使用价值是次要的,为自己生产价值才是目的,如果不为自己生产价值,也就没有为别人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市场经济的生产是价值的生产,在更深层次上表现为剩余价值的生产,价值是第一位的,利己性是第一位的。由此我们可知,作为市场经济的一种动力源,利己性比利他性更加重要。
由于市场经济的生产表现为价值的生产,所以,利己性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资源,是创造财富的第一动力源。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产阶级如此迅速地创造出这么大的生产力,靠的是什么呢?靠的就是隐藏在辛劳、奋斗、贪婪、野心、计谋以及对权力、财富和名望追求背后的利己性。这种利己性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不断地推动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缩短着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并使物质财富像涌泉一样地喷涌出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以能够取得举世公认的快速发展,换一个角度看,就是因为我们解放了思想,放开了手脚,承认了人的私利的存在,改革了经济运行机制,允许人们合理合法地追求自己的利益。如果我们还像文化大革命期间那样,不承认私人利益的合法性,不允许人们追求自己的物质利益,并且要很斗私字一闪念,仅仅从思想觉悟方面寻找劳动的力量源泉,那么,我们很可能直到今天还解决不了温饱问题,更不要说向殷实富足的小康社会迈进了。
为什么说市场经济必须是法治经济呢?这是因为市场经济所利用的基本动力是人的利己性。利己性在驱使人们追求自身利益的时候并不必然会增进社会利益。它有时会增进社会利益,而常常却会损害社会利益,如抢劫、偷盗、贪污、受贿、走私、坑蒙拐骗、污染环境、制造出售假冒伪劣产品等。为了使利己性发挥良性作用,避免发挥恶性作用,使其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时候同时也增进社会利益,或者起码不损害社会利益,这就需要规范人的行为。法律就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工具,这是法治经济与市场经济相伴而生的基本原因。当然,仅仅有法律还是不够的,法律并不能调节人的所有行为。人的有些行为需要用道德来规范,而人的另一些行为在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之外,需要政府颁布行政命令直接管制,或者需要利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进行制约、监督。
利己性、法律、道德、政府的行政措施以及来自社会的监督约束力量共同支配着人们创造财富、追求财富的行为。其中,利己性是创造财富的原始动力和基本动力,是我们应该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的重要资源,是河道里亘古不变源源流动的水,而法律、道德、政府的行政措施以及社会的监督是控制水流不致肆意泛滥的堤坝。我们既要敢于和善于利用利己性这股河流造福人类,又要提高执法能力,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发挥政府的行政作用,利用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力量铸造坚实的堤坝防治其泛滥为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