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涵综述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指,要想实现有意义的学习,真正习得知识的意义,即希望通过学习获得对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及事物之间关联的认识,关键是要在当前所学的新概念、新知识(即“符号表示的观念”)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个方面(表象、概念或命题)之间建立起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只要能建立起这种联系就是有意义的学习,否则就必然是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
奥苏贝尔认为,能否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这种联系,是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因素,是教育心理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一条原理。
奥苏贝尔指出,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前者主要是依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并通过“传递—接受”教学方式(奥苏贝尔简称之为“接受学习”)来实现;后者则主要是依靠学生发挥认知主体作用,并通过“自主发现”学习方式(也称“发现式”教学,奥苏贝尔则简称之为“发现学习”或“发现教学法”)来实现。
奥苏贝尔认为这两种教学方式都可以有效地实现有意义学习,关键是要能在新概念、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之间建立起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反之,如不能建立起这种“联系”,不仅“传递—接受”教学方式将是机械的、无意义的,就是“发现式教学”也不可能实现有意义学习的目标。奥苏贝尔还强调指出,如果根据学习引起的能力变化来区分学习类型(能否实现有意义学习是引起能力发展变化的关键),即根据用何种方式来引起能力变化(也就是用何种方式来实现有意义学习),那么,就只能区分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两种,而所有其他的学习类型皆可并入到这两大类型之中。
二、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启示
1.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言语信息学习揭示了学生知识学习的最本质的特征之一,即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对语言文字所表述的知识内容的理解(奥苏贝尔称为“同化”,即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掌握新知识的实质性意义的过程。这无疑是一种可靠又可信的解释。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和内在规律的认识,是人类认识的结晶,是实践活动的理性产物,是科学技术和社会历史文化的研究成果。知识的作用是提高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指导人的各项实践活动。学习知识不仅是记住和背诵用语言文字所表述的知识的词句,而是理解和掌握前人或他人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和规律性东西的认识,并将他人的认识转变成自己的认识。奥苏贝尔正是抓住了这个本质特征,并将其学习理论建立在此基点之上。
2. 奥苏贝尔对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条件和类型的阐述是严谨和有说服力的。知识的有意义学习必然以有意义的知识内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加上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此三者构成了有意义学习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有意义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缺少其中任意一个条件都不能称其为有意义的学习。而随意地增加三个条件之外的另外一个条件都是多余的。
3. 奥苏贝尔强调,学生的学习以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为主,这是十分正确的。因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传授下获得知识的最经济、最快捷、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正是用这种既省时又省力的方式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大量有用的知识。
4. 奥苏贝尔提出的成就动机的三种内驱力说,恰当地概括了学生学习的三种动力来源。它既包括了学习的内部动机,又包括了学习的外部动机。而且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我需要和社会需要,将社会需要与自我需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5. 奥苏贝尔提倡的课堂讲授教学模式是最经济、最便捷、最有效的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经久不衰,任何新的、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和手段都没有动摇它的基础地位,足以证明它的实用性、有效性和生命力。奥苏贝尔在课堂教学理论上的一大贡献是他有力地阐释了讲授教学不能等同于“填鸭式”教学的理论根据,这个理论根据就是有意义学习的三个充分必要条件。我们认为,任何一种形式的讲授教学,只要它能导致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只要它能满足学生有意义学习的三个条件,那它就肯定不是填鸭式教学。相反,如果教师的教学不能导致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或者不能满足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三个条件,那它不是填鸭式教学就是无效教学。
6. 奥苏贝尔创立并提倡“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是课堂讲授教学普遍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之一。其实,在奥苏贝尔没有对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概念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之前,广大教师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了。奥苏贝尔对这种教學方法的科学研究正是对该教学方法的理论概括和实验验证。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指,要想实现有意义的学习,真正习得知识的意义,即希望通过学习获得对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及事物之间关联的认识,关键是要在当前所学的新概念、新知识(即“符号表示的观念”)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个方面(表象、概念或命题)之间建立起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只要能建立起这种联系就是有意义的学习,否则就必然是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
奥苏贝尔认为,能否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这种联系,是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因素,是教育心理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一条原理。
奥苏贝尔指出,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前者主要是依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并通过“传递—接受”教学方式(奥苏贝尔简称之为“接受学习”)来实现;后者则主要是依靠学生发挥认知主体作用,并通过“自主发现”学习方式(也称“发现式”教学,奥苏贝尔则简称之为“发现学习”或“发现教学法”)来实现。
奥苏贝尔认为这两种教学方式都可以有效地实现有意义学习,关键是要能在新概念、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之间建立起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反之,如不能建立起这种“联系”,不仅“传递—接受”教学方式将是机械的、无意义的,就是“发现式教学”也不可能实现有意义学习的目标。奥苏贝尔还强调指出,如果根据学习引起的能力变化来区分学习类型(能否实现有意义学习是引起能力发展变化的关键),即根据用何种方式来引起能力变化(也就是用何种方式来实现有意义学习),那么,就只能区分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两种,而所有其他的学习类型皆可并入到这两大类型之中。
二、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启示
1.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言语信息学习揭示了学生知识学习的最本质的特征之一,即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对语言文字所表述的知识内容的理解(奥苏贝尔称为“同化”,即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掌握新知识的实质性意义的过程。这无疑是一种可靠又可信的解释。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和内在规律的认识,是人类认识的结晶,是实践活动的理性产物,是科学技术和社会历史文化的研究成果。知识的作用是提高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指导人的各项实践活动。学习知识不仅是记住和背诵用语言文字所表述的知识的词句,而是理解和掌握前人或他人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和规律性东西的认识,并将他人的认识转变成自己的认识。奥苏贝尔正是抓住了这个本质特征,并将其学习理论建立在此基点之上。
2. 奥苏贝尔对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条件和类型的阐述是严谨和有说服力的。知识的有意义学习必然以有意义的知识内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加上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此三者构成了有意义学习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有意义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缺少其中任意一个条件都不能称其为有意义的学习。而随意地增加三个条件之外的另外一个条件都是多余的。
3. 奥苏贝尔强调,学生的学习以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为主,这是十分正确的。因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传授下获得知识的最经济、最快捷、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正是用这种既省时又省力的方式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大量有用的知识。
4. 奥苏贝尔提出的成就动机的三种内驱力说,恰当地概括了学生学习的三种动力来源。它既包括了学习的内部动机,又包括了学习的外部动机。而且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我需要和社会需要,将社会需要与自我需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5. 奥苏贝尔提倡的课堂讲授教学模式是最经济、最便捷、最有效的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经久不衰,任何新的、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和手段都没有动摇它的基础地位,足以证明它的实用性、有效性和生命力。奥苏贝尔在课堂教学理论上的一大贡献是他有力地阐释了讲授教学不能等同于“填鸭式”教学的理论根据,这个理论根据就是有意义学习的三个充分必要条件。我们认为,任何一种形式的讲授教学,只要它能导致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只要它能满足学生有意义学习的三个条件,那它就肯定不是填鸭式教学。相反,如果教师的教学不能导致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或者不能满足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三个条件,那它不是填鸭式教学就是无效教学。
6. 奥苏贝尔创立并提倡“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是课堂讲授教学普遍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之一。其实,在奥苏贝尔没有对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概念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之前,广大教师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了。奥苏贝尔对这种教學方法的科学研究正是对该教学方法的理论概括和实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