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诚如是,我的精神发育,就肇始于我的阅读。正是阅读丰盈了我的精神,丰富了我的人生,点亮了我的梦想。
童年,为诗意而读
小时候,家里没有什么书籍。我真正意义的阅读是从小学开
始的。
我们的语文老师对课文不注重讲解,更多的是让我们坐在教室外,一遍又一遍地大声朗读。炎热的夏天,他还会带着我们到河滩大树林里、芦苇荡旁读书。每天清晨,我们在老师还没有到校的时候,就早早地来到校园,手捧语文书,蹲坐在教室外面的围墙根、大树下,大声地开始读书了。
小学时在绿树掩映的乡村校园里自由朗读,给我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也给了无穷的思考力,培育了我的诗性。
更值得庆幸的是,在我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童话闯入了我的心间。在那个读书就是读教材的村落,班里一位女同学不知从哪儿带来了《365夜故事》和《一千零一夜》两本童话书,这两本书在班里大受欢迎,当时我也不大记得是如何求人家的,反正这本书在我手里停留了一天。
很清晰地记得,爸爸妈妈都不在家,家里特别静,我第一次与书、与故事、与名著独立而又亲密接触。我坐在凳子看,坐累了,又躺在被窝里看,我深深地被那扣人心弦的故事吸引,天地间静得再没有第三者可以打扰到我。合上书,望着头顶上苇席做的天花板,一个信念在我心底扎根:像书中主人公那样,做个善良的人!
少年,为心灵而读
升入初中,我更加渴望阅读,只要是在地上捡到一片纸,都愿意将上面的字读完。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体会到了爸妈靠种地、靠打工供养我们姐妹三个上学是多么地不易,所以,从来不愿拿着爸妈的血汗钱去买那“虚无缥缈”的故事书去看。大人们不知道从哪儿来的《妇女之友》《妇女生活》都无法从我眼前逃走,有几个零花钱的同学,人家都买《时代青年》《中学时代》之类的青少年杂志,那里面写着初中生、高中生的朦胧爱情,青年励志故事。我总得小心翼翼地求人家,才换来一次愉快的阅读旅程。那个时期的阅读太贫乏了!
在课外找不到阅读对象,就把课本读得滚瓜烂熟,以解我心中阅读的饥渴。课本也是很美的,初中的语文课本已经为我打开了一扇阅读经典的窗口。语文教辅上,语文卷子上,复习资料上的阅读短文也是我的最爱。那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哲思类文章,读来意味深长。
从小学到初中,我的语文成绩在班里都是出类拔萃的。初中时,英语也挺好的,我总觉得英语与语文是相通的,所以很喜欢,中西对照起来学。可惜的是理科太差,没有考上高中,我报考的一所幼儿师范的英语专业为我下了录取通知书,我没有去报到。我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又空花了父母一大堆的血汗钱。
花季,为尊严而读
初中毕业后,我走上了社会。先是去了村子里的鸡场做了一名饲养女工。我是身体里淌着诗的人,我觉得自己是与众不同的养鸡人。我愿意一辈子和鸡、鸭、鹅等这些可爱的精灵永远在一起,但我又怎肯只是在喂鸡?
于是,我就跑到县城为自己买了课外读物《围城》,我想看看我能不能跳出这围城,还为自己买来英语大辞典,语文、英语,我要自我双攻。我借来高中的语文读本、课本,英语教材,闲暇时读、背、记。高中的语文读本中有很多名家名篇,鲁迅、老舍、沈从文、巴金、泰戈尔、徐志摩、冰心、毕淑敏,清新的思想,美丽的语言,就这样陪伴着我,激励着我。
在鸡场半年多的时间,我发现我不会与人相处,周围的姐妹不是排斥我,就是欺负我。好像唯有跟自己所饲养的小鸡们惺惺
相惜。
雨季,为现实而读
17岁那年的春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到省城帮人家看孩子。我离开了鸡场,离开了家乡。一年的看孩子经历,让教育的梦在我的心底扎了根,发了芽。
幸运的是,孩子的爸爸妈妈都是年轻的知识分子。他们对我很满意,夸我普通话好,人实诚,有思想。在他们家,我找到了我从未有过的自信,我更加卖劲地看孩子,简直把工作做到了完美。后来,在看孩子的过程中,我发现,叔叔阿姨对我用的是赏识教育。
在他们家,我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巴金的《激流三部曲》,老舍的《骆驼祥子》,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张爱玲的书,林徽因的书,毕淑敏的书,等等,还有育儿杂志《父母必读》《妈咪宝贝》《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国民间故事》《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还有一本本培养自立、自信、道德等的动物小童话,以及幼儿杂志《幼儿画报》……
每天早晨醒来,小妞妞都拿着书,让我读给她听。午睡前,她也是伴着故事入眠。尽管是给孩子读书,然而,每次在给孩子读故事的时候,我都要想着如何给孩子解读一些难懂的句子,想想这个故事想留给孩子些什么?一来二去,这些小故事的精华被我吸收了,也深深震撼了我。十七年来,除了课本,我从来没有读过这么多的课外文字。那一篇篇短小而又精美的小故事,用着优美的语言、鲜艳的图画给孩子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小道理,孩子就在这温馨的故事中习得了许多的好习惯、好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孩子的语言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我经常利用小妞妞睡觉的间隙,翻阅育儿杂志,学习小儿食谱及做法,学习如何陪孩子玩耍。在这个过程中,我突然悟出:原来培养小孩子,不仅是让他读书学习,长大有出息,而且还要给够孩子身体生长所需的营养,就连玩耍也可以带给孩子成长。
在那时,我将初中时写日记的习惯继续保留了下来,每当夜幕低垂,我便趴在被窝里记录自己一天的生活。
叔叔每天都会定时给小妞妞的太姥姥读书听,或是把他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读给太姥姥听,或是读巴金的《家》。我和小妞妞也坐在一旁静静听着,他的文章都是与教师有关的。他笔下的教师都是那么伟大、执著、无私。就这样,在潜移默化中,一直找不到人生归宿的我,突然有一天,我的教师梦在心底萌芽了:我要做一位用故事温暖孩子童年的小学老师! 后来,妞妞家里新添了一些不同于以往的书籍——绘本。那时的《爱心树》《爷爷一定有办法》《猜猜我有多爱你》《荷花镇》《石头汤》《小猪变形记》等一大批高质量的绘本将书房照亮了,更加点亮了我对阅读的热情。这一批书,的确深深地震撼了我!书居然能把人美得窒息!
自此,叔叔开始在家里举办读书会,每个周末全家人围坐一起互相展示这一周内的读书情况,也可以读自己在本周的写作。
叔叔也不断鼓励我多读书,多写作。他带回家的《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苏霍姆林斯基教育丛书》等等,我经常翻看。我写的东西,会在读书会上展示。经常是读完后,得到叔叔阿姨的肯定,然后下去再不停地修改,直到叔叔满意。叔叔告诉我,一定要将写作伴随着我的生活,不间断地读,不间断地写。
青春,为梦想而读
然而,就在19岁那年,家里出现了一点状况,我回到了家照顾妈妈。在照顾妈妈的同时,我恳求村小的校长,让我在我的母校做一名代课教师,哪怕没有工资。校长答应了我的请求,我回到了我们的村小做了一名代课教师,工资是120元,那时的我特别幸福、满足。在工作之余,我报了自考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我自学的劲头十足,常常一头扎进经典的文学里,边读边记笔记。我天生喜欢文学,每读一部作品,我总能通过品读作品,去分析作者的性格与为人以及他的特色。那时韩愈、李白、杜甫、陆游、李贺、辛弃疾,老舍、鲁迅、朱自清、沈从文,海明威、川端康成、卡夫卡、列夫托尔斯泰、伍尔德、大仲马、小仲马,等等都是我的朋友,是引领我走向思想深处的好友。
其实那时学起来还是吃力的,古代文学需要翻译,我手边没有电脑,没有更多的工具书,就靠一遍一遍地读与背,一遍又一遍地分析注释。外国文学作品有地域差异,理解起来也有困难,而且都是节选。我是没有钱去买原著的,只好抱着书硬啃。《哈姆雷特》里面的人物关系是那么乱,我读了不下十遍,好像还是没有完全把握住作家莎士比亚的性格。不过如果在书店看到他的书,我会驻足翻阅,感兴趣了,也会把他的作品带回家。
之后读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让我更加理解孩子的“不听话”了。原来,不是孩子的态度不好,而是孩子真的身不由己。我不再为孩子听不进我的话而烦恼了,我也会在课堂上讲一会儿,停下来让孩子自由讨论讨论……我们成年人应该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更多地去掌握孩子的发展规律,才不会更多地去伤害孩子。教育并不是要把每一个不同的孩子,都打造出相同的一流的产品供人欣赏。
青年,为爱与责任而读
五年的努力,终于换来了小学教师资格证,我终于踏上了我的梦想之路。
初登讲台的我是激情澎湃的,热情洋溢的,可现实却是残酷的。班里七十多个孩子是那样闹腾,我基本是靠故事的魅力来维持秩序。我给小小的他们读《小猪西里呼噜》,读《安徒生童话》,读《傻狗温迪克》,读《青铜葵花》,听故事的时候,每个孩子都是那么安静,屏息聆听,凝神思考。
随着孩子们年龄的逐渐增长,我们进行师生共读,定期举办阅读交流会。《苹果树上的外婆》满足孩子们对快乐需求,是大脑中漫无边际的幻想都化作了真实的文字,孩子们初次尝到了独自阅读的快乐。《特别的女生撒哈拉》为我们展示了一位智慧的波迪老师,我们一起喜欢上了她。《绿山墙的安妮》不仅为孩子们带来了神秘、快乐的交友之道,更为他们传递了人生的正能量。科普类的《森林报》《昆虫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的坚强意志与充满温度的文字,深深地震撼着班里的每一个孩子;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净化了师生的心灵,让我们的心贴得更近;曹文轩的《草房子》更是为我们师生带来了一曲苦痛人生的成长赞歌,秃鹤冬夜苦练戏文为自己赢得尊严,杜小康稚嫩的肩膀扛起了败落的家庭,纸月用柔弱的坚强等来属于她的幸福,桑桑勇敢地与病魔搏斗……孩子们渐渐明白了在苦痛中坚强地成长,苦痛成就美丽!
我深知,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没有教育理论作为支撑,是走不远的。要想在教育路上走得更远,那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地阅读,思考,写作。于是,我开始研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高万祥的《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
课》,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
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阿莫纳什维利的《孩子们你们好》,李
希贵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等,为我带来了开放性的教育观念。
尽管如此,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还是很迷茫!我一直郁闷自己不会备课,更不会上课,离开了教参,自己什么都不是。于是我开始阅读专业学科类书籍。于是,又把阅读的视角转向了专业阅读。特别是读了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的《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令我豁然开朗。原来教参并不是自己想像得那么权威,它也有许多的局限性。作为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你必须要相信自己。要用自己的经验充分地去解读文本,充分地备自己的学生,查找资料,预设课堂。当我们把文本读透了,目标定好了,相信我们能比教参做得更适合自己的学生。
通过这些书籍,我收获了一些课堂技巧,但我也知道,绝不能只满足于这些技巧,何况自己只是一知半解地学了名师的浅表。要想形成自己的课堂风格,还是要不间断地读书,读有助于提升语文素养的书。我再一次把读书的视角转向了语文通识类的书。
最爱诗词的我,再一次走近了诗词。《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泰戈尔诗集》《人间词话》,就放在我随手可以触到的餐桌、办公桌、床头柜上,每天读一首,兴致来了背一背,使自己变得诗意起来,在不经意间,也能随口给班里的孩子们来一句诗词作为课堂的注脚。每天诵读几句诗词,再细品一下,整个人从灵魂到谈吐都是儒雅的、高贵的、恬适的。
就这样,阅读,改变了我的命运,助推了我的成长!只因我始终坚信:越读书,越美丽,越轻松,越幸福!
(作者单位:河南省焦作市木城一小)
童年,为诗意而读
小时候,家里没有什么书籍。我真正意义的阅读是从小学开
始的。
我们的语文老师对课文不注重讲解,更多的是让我们坐在教室外,一遍又一遍地大声朗读。炎热的夏天,他还会带着我们到河滩大树林里、芦苇荡旁读书。每天清晨,我们在老师还没有到校的时候,就早早地来到校园,手捧语文书,蹲坐在教室外面的围墙根、大树下,大声地开始读书了。
小学时在绿树掩映的乡村校园里自由朗读,给我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也给了无穷的思考力,培育了我的诗性。
更值得庆幸的是,在我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童话闯入了我的心间。在那个读书就是读教材的村落,班里一位女同学不知从哪儿带来了《365夜故事》和《一千零一夜》两本童话书,这两本书在班里大受欢迎,当时我也不大记得是如何求人家的,反正这本书在我手里停留了一天。
很清晰地记得,爸爸妈妈都不在家,家里特别静,我第一次与书、与故事、与名著独立而又亲密接触。我坐在凳子看,坐累了,又躺在被窝里看,我深深地被那扣人心弦的故事吸引,天地间静得再没有第三者可以打扰到我。合上书,望着头顶上苇席做的天花板,一个信念在我心底扎根:像书中主人公那样,做个善良的人!
少年,为心灵而读
升入初中,我更加渴望阅读,只要是在地上捡到一片纸,都愿意将上面的字读完。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体会到了爸妈靠种地、靠打工供养我们姐妹三个上学是多么地不易,所以,从来不愿拿着爸妈的血汗钱去买那“虚无缥缈”的故事书去看。大人们不知道从哪儿来的《妇女之友》《妇女生活》都无法从我眼前逃走,有几个零花钱的同学,人家都买《时代青年》《中学时代》之类的青少年杂志,那里面写着初中生、高中生的朦胧爱情,青年励志故事。我总得小心翼翼地求人家,才换来一次愉快的阅读旅程。那个时期的阅读太贫乏了!
在课外找不到阅读对象,就把课本读得滚瓜烂熟,以解我心中阅读的饥渴。课本也是很美的,初中的语文课本已经为我打开了一扇阅读经典的窗口。语文教辅上,语文卷子上,复习资料上的阅读短文也是我的最爱。那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哲思类文章,读来意味深长。
从小学到初中,我的语文成绩在班里都是出类拔萃的。初中时,英语也挺好的,我总觉得英语与语文是相通的,所以很喜欢,中西对照起来学。可惜的是理科太差,没有考上高中,我报考的一所幼儿师范的英语专业为我下了录取通知书,我没有去报到。我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又空花了父母一大堆的血汗钱。
花季,为尊严而读
初中毕业后,我走上了社会。先是去了村子里的鸡场做了一名饲养女工。我是身体里淌着诗的人,我觉得自己是与众不同的养鸡人。我愿意一辈子和鸡、鸭、鹅等这些可爱的精灵永远在一起,但我又怎肯只是在喂鸡?
于是,我就跑到县城为自己买了课外读物《围城》,我想看看我能不能跳出这围城,还为自己买来英语大辞典,语文、英语,我要自我双攻。我借来高中的语文读本、课本,英语教材,闲暇时读、背、记。高中的语文读本中有很多名家名篇,鲁迅、老舍、沈从文、巴金、泰戈尔、徐志摩、冰心、毕淑敏,清新的思想,美丽的语言,就这样陪伴着我,激励着我。
在鸡场半年多的时间,我发现我不会与人相处,周围的姐妹不是排斥我,就是欺负我。好像唯有跟自己所饲养的小鸡们惺惺
相惜。
雨季,为现实而读
17岁那年的春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到省城帮人家看孩子。我离开了鸡场,离开了家乡。一年的看孩子经历,让教育的梦在我的心底扎了根,发了芽。
幸运的是,孩子的爸爸妈妈都是年轻的知识分子。他们对我很满意,夸我普通话好,人实诚,有思想。在他们家,我找到了我从未有过的自信,我更加卖劲地看孩子,简直把工作做到了完美。后来,在看孩子的过程中,我发现,叔叔阿姨对我用的是赏识教育。
在他们家,我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巴金的《激流三部曲》,老舍的《骆驼祥子》,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张爱玲的书,林徽因的书,毕淑敏的书,等等,还有育儿杂志《父母必读》《妈咪宝贝》《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国民间故事》《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还有一本本培养自立、自信、道德等的动物小童话,以及幼儿杂志《幼儿画报》……
每天早晨醒来,小妞妞都拿着书,让我读给她听。午睡前,她也是伴着故事入眠。尽管是给孩子读书,然而,每次在给孩子读故事的时候,我都要想着如何给孩子解读一些难懂的句子,想想这个故事想留给孩子些什么?一来二去,这些小故事的精华被我吸收了,也深深震撼了我。十七年来,除了课本,我从来没有读过这么多的课外文字。那一篇篇短小而又精美的小故事,用着优美的语言、鲜艳的图画给孩子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小道理,孩子就在这温馨的故事中习得了许多的好习惯、好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孩子的语言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我经常利用小妞妞睡觉的间隙,翻阅育儿杂志,学习小儿食谱及做法,学习如何陪孩子玩耍。在这个过程中,我突然悟出:原来培养小孩子,不仅是让他读书学习,长大有出息,而且还要给够孩子身体生长所需的营养,就连玩耍也可以带给孩子成长。
在那时,我将初中时写日记的习惯继续保留了下来,每当夜幕低垂,我便趴在被窝里记录自己一天的生活。
叔叔每天都会定时给小妞妞的太姥姥读书听,或是把他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读给太姥姥听,或是读巴金的《家》。我和小妞妞也坐在一旁静静听着,他的文章都是与教师有关的。他笔下的教师都是那么伟大、执著、无私。就这样,在潜移默化中,一直找不到人生归宿的我,突然有一天,我的教师梦在心底萌芽了:我要做一位用故事温暖孩子童年的小学老师! 后来,妞妞家里新添了一些不同于以往的书籍——绘本。那时的《爱心树》《爷爷一定有办法》《猜猜我有多爱你》《荷花镇》《石头汤》《小猪变形记》等一大批高质量的绘本将书房照亮了,更加点亮了我对阅读的热情。这一批书,的确深深地震撼了我!书居然能把人美得窒息!
自此,叔叔开始在家里举办读书会,每个周末全家人围坐一起互相展示这一周内的读书情况,也可以读自己在本周的写作。
叔叔也不断鼓励我多读书,多写作。他带回家的《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苏霍姆林斯基教育丛书》等等,我经常翻看。我写的东西,会在读书会上展示。经常是读完后,得到叔叔阿姨的肯定,然后下去再不停地修改,直到叔叔满意。叔叔告诉我,一定要将写作伴随着我的生活,不间断地读,不间断地写。
青春,为梦想而读
然而,就在19岁那年,家里出现了一点状况,我回到了家照顾妈妈。在照顾妈妈的同时,我恳求村小的校长,让我在我的母校做一名代课教师,哪怕没有工资。校长答应了我的请求,我回到了我们的村小做了一名代课教师,工资是120元,那时的我特别幸福、满足。在工作之余,我报了自考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我自学的劲头十足,常常一头扎进经典的文学里,边读边记笔记。我天生喜欢文学,每读一部作品,我总能通过品读作品,去分析作者的性格与为人以及他的特色。那时韩愈、李白、杜甫、陆游、李贺、辛弃疾,老舍、鲁迅、朱自清、沈从文,海明威、川端康成、卡夫卡、列夫托尔斯泰、伍尔德、大仲马、小仲马,等等都是我的朋友,是引领我走向思想深处的好友。
其实那时学起来还是吃力的,古代文学需要翻译,我手边没有电脑,没有更多的工具书,就靠一遍一遍地读与背,一遍又一遍地分析注释。外国文学作品有地域差异,理解起来也有困难,而且都是节选。我是没有钱去买原著的,只好抱着书硬啃。《哈姆雷特》里面的人物关系是那么乱,我读了不下十遍,好像还是没有完全把握住作家莎士比亚的性格。不过如果在书店看到他的书,我会驻足翻阅,感兴趣了,也会把他的作品带回家。
之后读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让我更加理解孩子的“不听话”了。原来,不是孩子的态度不好,而是孩子真的身不由己。我不再为孩子听不进我的话而烦恼了,我也会在课堂上讲一会儿,停下来让孩子自由讨论讨论……我们成年人应该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更多地去掌握孩子的发展规律,才不会更多地去伤害孩子。教育并不是要把每一个不同的孩子,都打造出相同的一流的产品供人欣赏。
青年,为爱与责任而读
五年的努力,终于换来了小学教师资格证,我终于踏上了我的梦想之路。
初登讲台的我是激情澎湃的,热情洋溢的,可现实却是残酷的。班里七十多个孩子是那样闹腾,我基本是靠故事的魅力来维持秩序。我给小小的他们读《小猪西里呼噜》,读《安徒生童话》,读《傻狗温迪克》,读《青铜葵花》,听故事的时候,每个孩子都是那么安静,屏息聆听,凝神思考。
随着孩子们年龄的逐渐增长,我们进行师生共读,定期举办阅读交流会。《苹果树上的外婆》满足孩子们对快乐需求,是大脑中漫无边际的幻想都化作了真实的文字,孩子们初次尝到了独自阅读的快乐。《特别的女生撒哈拉》为我们展示了一位智慧的波迪老师,我们一起喜欢上了她。《绿山墙的安妮》不仅为孩子们带来了神秘、快乐的交友之道,更为他们传递了人生的正能量。科普类的《森林报》《昆虫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的坚强意志与充满温度的文字,深深地震撼着班里的每一个孩子;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净化了师生的心灵,让我们的心贴得更近;曹文轩的《草房子》更是为我们师生带来了一曲苦痛人生的成长赞歌,秃鹤冬夜苦练戏文为自己赢得尊严,杜小康稚嫩的肩膀扛起了败落的家庭,纸月用柔弱的坚强等来属于她的幸福,桑桑勇敢地与病魔搏斗……孩子们渐渐明白了在苦痛中坚强地成长,苦痛成就美丽!
我深知,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没有教育理论作为支撑,是走不远的。要想在教育路上走得更远,那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地阅读,思考,写作。于是,我开始研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高万祥的《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
课》,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
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阿莫纳什维利的《孩子们你们好》,李
希贵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等,为我带来了开放性的教育观念。
尽管如此,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还是很迷茫!我一直郁闷自己不会备课,更不会上课,离开了教参,自己什么都不是。于是我开始阅读专业学科类书籍。于是,又把阅读的视角转向了专业阅读。特别是读了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的《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令我豁然开朗。原来教参并不是自己想像得那么权威,它也有许多的局限性。作为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你必须要相信自己。要用自己的经验充分地去解读文本,充分地备自己的学生,查找资料,预设课堂。当我们把文本读透了,目标定好了,相信我们能比教参做得更适合自己的学生。
通过这些书籍,我收获了一些课堂技巧,但我也知道,绝不能只满足于这些技巧,何况自己只是一知半解地学了名师的浅表。要想形成自己的课堂风格,还是要不间断地读书,读有助于提升语文素养的书。我再一次把读书的视角转向了语文通识类的书。
最爱诗词的我,再一次走近了诗词。《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泰戈尔诗集》《人间词话》,就放在我随手可以触到的餐桌、办公桌、床头柜上,每天读一首,兴致来了背一背,使自己变得诗意起来,在不经意间,也能随口给班里的孩子们来一句诗词作为课堂的注脚。每天诵读几句诗词,再细品一下,整个人从灵魂到谈吐都是儒雅的、高贵的、恬适的。
就这样,阅读,改变了我的命运,助推了我的成长!只因我始终坚信:越读书,越美丽,越轻松,越幸福!
(作者单位:河南省焦作市木城一小)